『壹』 郭嘉行為不檢點
其實從他的性格上可以看出,他這個是個不愛受拘束的。年輕時,見天下大亂,於是隱遁與豪傑交往,不參與俗事,等到被保舉到袁紹那裡,應該也是無奈應征,不過他看到袁紹的性格後,就了解跟從他將來可能性命不保,終無成就,於是馬上就脫離袁紹帳下歸隱。走的何等蕭灑啊,可見他這個有點脫俗,豪放不羈,不貪圖富貴,能夠明哲保身。
郭嘉被陳群檢舉行為不檢點,應該指的是禮節方面,他太蕭灑了,不拘俗禮,他也是一代狂士啊,未免對於俗事看不慣,做不慣,要不他怎麼會年紀輕輕就去隱居呢!還有他透了曹操的性格,在曹操手下當謀士,不易啊,既不能表現太過聰明,也不能表現地太過無用,荀彧,荀攸等好幾個謀士的下場都是悲慘的,唯獨他是壽終正寢啊!所以他平時很低調,很謹慎,很少與外臣交往,除了曹操召喚,幾乎不出外見人。這樣,就引起了其它人的不滿與嫉妒,他還要表現出一點缺點給曹操看,授之以柄,使曹操不要太懷疑他。他要做給曹操看:我這個人很老實的,我也很出力給出謀劃策,但我不參與其它活動,同時我這個人不合禮節,你如果要處置,很容易的。這個好比蕭何在劉邦外出征戰時,蕭何故意在封地,侵佔百姓土地,大大收取賄賂一樣。其實這是一個計謀,讓曹操不再懷疑他。
『貳』 陳群說郭嘉「不治行檢」
郭嘉貪圖美色倒是沒發現,不過嗜酒倒是有的。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暢談。而且郭嘉是三國第一謀士。號稱鬼才。雖然不願意。但是諸葛亮貌似還真沒他厲害。
『叄』 陳群向曹操投訴郭嘉的內容…
陳群非嘉不
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
『肆』 陳群檢舉過郭嘉,難道與郭嘉不和
陳群當時是紀檢官員,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才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有史學家說,郭嘉是幸運的,只有曹操這種雄才大略的人,才敢於使用郭嘉這類藐視禮法的人,並把他引為「知己」 。
歸根結底,曹操能夠縱容郭嘉的原因,就是因為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
『伍』 陳群多次檢舉郭嘉不檢點,為何曹操一笑置之
曹操看重的是才華,郭嘉雖行為不檢,皆為小節,無傷大雅,不損大義。奉孝盡忠為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曹操怎會怪罪?
『陸』 郭嘉被陳群當庭指責行為不檢點,若曹操在這件事上採取中庸之道,既肯定陳群又不罰郭嘉,該怎麼辦
只需要說:「君子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中庸》里的一句)」,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郭嘉領會「正己」,陳群領會「不求於人」,皆大歡喜。
『柒』 陳群廷訴郭嘉「不治行檢」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深意
足智多謀的郭嘉是曹操非常重要的謀臣,為曹操統一北方屢出奇策,史稱其「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不過陳壽在《三國志·郭嘉傳》中還寫到「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於是「不治行檢」四字又成了郭嘉身上一個特別鮮明的標簽。那麼陳群所言郭嘉「不治行檢」當為何意?
一、「不治行檢」的含義「不治」的意思很好理解,是不重視、不在乎、沒有的意思,那麼「行檢」是何意呢?
「行檢」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中,此前的史籍並沒有這個詞彙。在《三國志》中,行檢一詞只出現過兩次,並不常用。一次是陳群指責郭嘉「不治行檢」,另一次是說曹仁「少時不修行檢」,僅此而已。不治、不修為同義詞,看來郭嘉和年輕時的曹仁有著共同的問題,但由於行檢一詞並不常用,所以無法推斷出其具體含義。
曹操畫像
其次,從「行檢」一詞在史書中使用頻率和含義的改變可以反映出選官制度的變化。在《三國志》中行檢一詞只出現了兩次,而且行檢的含義為觸犯禁令法令,所指較為嚴肅正式。但到了兩晉南北朝時,行檢一詞的使用率突然提高,其含義也變化為品行、德操這樣的抽象模糊概念,這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有很深的關系。
九品中正制創立於曹魏,盛行於兩晉南北朝,是當時的重要選官制度。在此制度下,才能的重要性居於次要地位,家世和品行是當時選官的兩個重要依據,所以指代品行和德操的「行檢」一詞便成了常用詞彙,史書中絕大多數人物都會被作者加上一個「有行檢」或「無行檢」的標簽。而巧合的是,九品中正制正是後來擔任曹魏吏部尚書的陳群所提出的
『捌』 郭嘉的人品如何
郭嘉行止不端,《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載:「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合著這位整個一「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架勢,怎麼著吧,老子就是不治行檢,你能奈我何?曹操和郭嘉是一丘之貉,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所以居然越發和他臭味相投,但是畢竟世界上還有「正義」二字,曹操也不得不欣慰於還有陳群這樣的人能主持正義,否則魏國所有人要都和曹操郭嘉人品一樣,早亡國了。
『玖』 《三國志郭嘉傳》中說:「陳群非嘉不治行檢。」具體是指郭嘉的什麼行為
陳群說郭嘉行為不檢點,到底是什麼行為呢? 我想有兩個線索:1郭嘉身體不好;2郭嘉跟曹操關系極為密切。 身體不好可能有不良嗜好,那時候沒有香煙,也就兩件事——酒、色。另外,看一下曹操的嗜好:色。據說曹操每到一處必問妓院(不管是『妓』還是『伎』),而郭嘉與曹操關系密切,應該會常常同行。如此看應該是指「色」。 並且,陳群說過後,曹操並不在意,可見「色」的可能性較大。又有,郭嘉出謀劃策,需要頭腦清醒,不大可能是嗜酒。而且,郭嘉處曹操外似乎跟陣營中其他人不是很「熟」,一個人喝酒的可能性也很小。 綜上所述,我覺得陳群所說「不治行檢」,應指郭放盪縱欲、眠花宿柳,只不過陳壽不便寫明白罷了。
『拾』 陳群多次檢舉郭嘉不檢點,曹操一笑置之,為何對郭嘉更加看重
這是因為曹操很欣賞郭嘉,他倆趣味相投,郭嘉這個人不拘小節,又很有才能,所以曹操就算是知道了他不檢點,也沒有懲罰他。
如果說在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諸葛亮,他的各種故事,他的空城計,他的巨鹿之戰,人們都可以隨口說來。第二個可能就是司馬懿,他可能是所有謀士中最長命的一個了,他經歷了郭嘉的死,見證了諸葛亮的死,看到過曹操的死,他看過了世間的一切,可是對於郭嘉,知道的人都是少之又少。郭嘉雖善奇謀卻是真正懂得用兵之道。以正守,以奇攻。所行之事雖看似匪疑所思,卻體現了真正的兵家之道。而諸葛看似平穩大度,但是喜好偏門之術,奈何木牛流馬,諸葛連弩雖一時無二,到現金卻已經不存於世。因此郭嘉之才,當可受的的千秋多神機,千古一鬼才這一美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