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村民和村委發生糾紛能找百姓調解嗎
村委會在行使法律賦予的管理權問題上與村民發生糾紛的,不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村民只能向上級部門反映。
B. 農村村民之間土地糾紛問題,調解不成該如何解決
應該村委會出面給予幫助調解,調整不成就去法院起訴對方,通過法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C. 村民矛盾誰調解
跟據村民自治和村民委員會選舉法,村民委員會下設村民調解委員會,村民間發生矛盾,可以向村民調解委員會提出書面調解申請,村民調解委員會接到申請後應該馬上開展工作,調解不好的,應上交上級民政部門或建議進行司法仲裁。
D. 農村村民之間土地糾紛問題,調解不成該如何解決
你可以私下協商,或者發起公訴進行法律介入。
土地確權糾紛,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以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2003年1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17號公布,根據2010年11月30日《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9號)修正,將第二十條的「徵用」改為 「徵收」。)
第一條 為依法、公正、及時地做好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工作,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土地權屬爭議,是指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爭議。
第三條 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以法律、法規和土地管理規章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面對現實。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以下簡稱爭議案件的調查和調解工作;對需要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擬定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專門機構或者人員負責辦理爭議案件有關事宜。
第五條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4)村民之間補償款糾紛誰調解擴展閱讀:
土地糾紛解決其他渠道:
1.村委會辦公室、醫療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和公共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及其他經依法批准用於非住宅建設的集體土地,應當依法進行確權登記發證,確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將集體土地使用權依法確認到每個權利主體。凡依法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的單位或個人應申請確權登記。
2.運用土地確權原則和方法,確定實踐中具體土地權利的類型、性質、主體、客體,以及權利內容等。
3.掌握土地權屬爭議的類型、現行法律法規和規章中規定的處理方式、處理機關、處理程序;運用有關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的規定,對具體爭議案件提出處理方式和程序。
4.運用土地確權和爭議調處法律、政策,針對具體爭議案例進行分析,提出處理意見。
各地要從機構建設、隊伍建設、經費保障、規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實採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妥善處理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爭議。
如果調解不成,到縣土地局地籍科提起《土地權屬爭議調查申請書》,這樣由縣土地局對土地權屬進行調查,會給書面結果,對結果不服,可以向縣政府提起行政復議或是提起訴訟。這是正規的法律途徑。
參考資料:網路-土地權屬爭議
E. 村民之間發生糾紛找誰解決
1、雙方和解; 2、在村委會、鄉政府等部門的調解下解決糾紛; 3、和解、調解不成去人民法院訴訟。 其實法院訴訟也是一種和平的解決方式,不要覺得告誰就怎麼怎麼的;上述方式最好按照順序嘗試。
F. 對於村民之間的土地糾紛及一方受到另一方人身攻擊傷害,村幹部是否有責任調解
對於村民之間的土地糾紛,以及一方受到另一方的人身攻擊情況,村幹部有責任調解並制止。
村幹部要維護好本村穩定,確保不發生治安案件。
G. 關於村民之間的糾紛怎麼解決
民間都好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近門,想必大家都知道意思是說遠水救不了近火,有什麼事呢還是左鄰右舍互相幫助,幫忙,還是比遠親更為好一些,因此我們要重視與鄰關系,不能因為一些雞毛蒜皮小事銘記於心耿耿於懷。與鄰居相處時間久了,就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一些糾紛,爭吵,這是大家在生活中最為長見的事情。我舉例說明村民發生糾紛大多為建房土地糾紛,孩童在一起玩耍引起的爭吵,還有就是些平時說話沒有分寸引起的鄰舍不和,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我在此就不一一道來了。回歸今天的重點,與鄰發生糾紛該如何去化解矛盾,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經驗。
以上我說到與鄰友好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和與鄰發生矛盾糾紛爭吵的一些事例,我個人認為與鄰相處更應該心胸寬廣坦盪,互利互惠,當然要懂的尊讓,人都是有血性的動物,更知道好壞與謙讓,人都是要禮尚往來,鄰居更是如此什麼事都是大家一來一往,與村民發生了糾紛,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事情該怎樣化解,讓雙方都能共贏,更不能因為一點小事而鬧的雞犬不寧,有的甚至還大打出手,搞的左鄰右舍如不能共同蓋天之仇似的,這樣是很不好的。鄰居就好比國與國一樣,要共同的去維護友好雙邊關系,有事了就一起商議解決。
H. 村民之間土地糾紛村委會無法調解怎麼辦
經村委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解決。
I. 村民之間產生糾紛後,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糾紛
村民之間產生糾紛後,糾紛雙方首先可以請求本村的村委會對糾紛進行調解,村委會的調解協議相當於糾紛雙方達成的一個處分自己權利的合同,在法律上不具有類似判決、裁定的強制執行力。
如果村委會調解失敗,那麼糾紛雙方都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裁決糾紛。另外一種途徑就是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請求仲裁機構裁決。凡是當事人有處分權的民事爭議,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均可以將該爭議提交仲裁。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可以提交仲裁的糾紛范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條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該范圍具體包括:
(1)各類合同糾紛。包括買賣、贈與、租賃、委託、行紀、加工承攬、技術、建築、房地產、產品質量、運輸、倉儲保管、金融、證券、保險、期貨、投資、著作權、專利、商標、涉外、經濟貿易、海事海商等各類合同糾紛。
(2)其他財產權益糾紛。非合同的財產權益糾紛主要指侵權糾紛,包括消費者權益糾紛、海事侵權糾紛和其他涉及財產權益的侵權糾紛等。
(9)村民之間補償款糾紛誰調解擴展閱讀
出現因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調整步伐加快,村民內部的利益關系的調整也隨之加快,社會矛盾也必然顯現出來。主要原因有:
1、農村村民法制觀念淡薄。農村基層,特別是邊遠山區,一些村民法制觀念淡薄現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具體表現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後,私人承包范圍擴大,為爭水、爭地、爭承包權發生矛盾後。
不能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不是靠公力救濟,而是靠私力救濟,輕則罵、重則打、急則殺,有的僅為小孩吵架、家畜、林地等方面小事,斤斤計較,引起鄰里不和。
2、一些基層幹部對解決民間糾紛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的認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沒有時間顧及民間糾紛問題;有的認為農村經濟工作才是「硬指標」,而解決糾紛問題是「軟指標」。
沒有把正確處理糾紛作為新時期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來認識,沒有人人為發展經濟創造良好社會氛圍的來認識,沒有作為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來認識,只是滿足於開會、發文件,過於形式。
該協調的不協調,工作不及時、不主動、不到位、不落實,這種認識不到位,工作不主動,造成工作不落實的狀況是化解糾紛不力的主要原因。
3、加大普法力度,維護農村村民合法權益。要加強對村民的政策法規教育,擴大普法的廣度、深度,採取各種宣傳方式,如廣播、電視講話、法律講座、學生帶法回家、公批公判大會、文藝匯演等喜聞樂見方式。
在農村中深入開展普及法律知識,特別注重普及與農民生活、生產相關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宣傳遵法和如何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等知識,還應大力推廣村務公開,增強透明度,動員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村務管理,使干群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減少干群間的糾紛。
同時,廣泛開展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引導群眾積極向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加強文化道德和修養,做到遇事冷靜對待,互相謙讓,共同參與處理。
4、提高隊伍素質,適應新時期需要。首先應採取培訓等方式盡快提高現有人員的素質,充分利用各種成人教育陣地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法律理論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各級幹部對新形勢下加強法制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
進而通過各級幹部向廣大群眾進行法制宣傳,並要求每個領導幹部對重大影響矛盾糾紛具體過問,幫助協調各部門關系,把調解矛盾糾紛落到人,做到定時匯報,定時結案。對矛盾糾紛處理不力,並造成重大影響的,應追究其責任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