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決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糾紛有哪些途徑
《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版可以通過協商解權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㈡ 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途徑有哪些
協商和解,調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訴訟。
㈢ 農村土地被霸佔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農村土地被霸佔,權利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維權:
1、與直接侵權人協商處理,要求停止侵權行為;
2、找當地村委會,派出所進行調解處理;
3、收集侵權的證據,然後去法院起訴,要求停止侵權,排除妨礙。
㈣ 村民跟村幹部糾紛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
村民跟村幹部糾紛的解決途徑:
1、如果村民跟村幹部的糾紛為民事糾紛,可以通過回協商解決;
答2、如果村民跟村幹部的糾紛為民事糾紛,通過協商無法解決問題的,可以申請村委會進行調解;
3、對於村民跟村幹部的民事糾紛,對村委會的調解不服從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前民事訴訟,依法解決民事糾紛;
4、如果村民跟村幹部的糾紛為村務管理方面的糾紛,則村民可以向鄉鎮政府部門投訴,對鄉鎮政府部門的處理結果不服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㈤ 土地糾紛解決方式有哪些
一般分為四復種解決方法的制:
和解(協商)
和解是依糾紛主體自身的力量,在平等和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協商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通常無須第三方的介入,無須嚴格遵守實體法規范和程序規范,和解協議也沒有強制力,這是一種最為平和的糾紛解決方式。
調解(非訴訟調解或民間調解)
調解,即糾紛主體將爭議提交第三者,由其協調、說服並幫助雙方進行協商交流,以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這是一種運用比較廣泛的糾紛解決方式。在農村土地糾紛的解決過程中,屬於這類調解的主要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和鄉(鎮)政府的調解。
行政裁決及復議
行政裁決,即行政機關依法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相關的爭議進行處理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即上級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不服下級行政行為的審查及決定行為。
訴訟
訴訟是解決土地糾紛的法律機制中最正式、最權威、最規范的一種方式。因土地糾紛引起的訴訟通常是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例如,政府為公共利益征地、土地確權或行政機關先行處理後當事人不服起訴的,應為行政訴訟;而在平等主體間發生的土地爭議引起的訴訟則為民事訴訟。相對於行政裁決與復議,訴訟更加客觀、中立和公正,也應當更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㈥ 常用的調解方式有哪些,農村糾紛的解決方式有
仲裁和民事訴訟、訴訟之前會先調解的、民間的一些調解組織感覺沒卵用、
㈦ 面對農村土地糾紛,有哪些合理合法的解決途徑
壽寧新聞網訊鍾國平近日,在壽寧縣鰲陽鎮大同社區大會議室里,隨著社區調解主任把調解委員會的印章逐一加蓋在一式七份調解協議書上,這起因土地權屬糾紛在持續近半年之後終於得到了的化解。
據了解,今年2月初,壽寧縣三峰公園征地鰲陽鎮大同社區第二小組村民陳某招、盧某通、劉某芳、范某榮、富某輝、范某春等六戶農地測量後公示期間,該組村民葉某瑞向社區提出異議,其表示以上六戶已丈量所涉及的農地中有屬於其家自留地的部分,要求歸還,同時要求社區暫停補償款的發放。社區在了解這個情況後,當即暫停了土地補償款的發放,不日就召集所在第二小組六戶村民及葉某瑞進行了解協調。
「1976年第一次承包自留地,我父親是第二生產隊隊長,我們家以7口人參與分地,1978年5月我從部隊復員回家,就在家裡種地,所以我對我們家自留地的地界面記得很清楚,1980年後期因為參加衛生系統工作,對田地慢慢失去了監管,被他人種植,最後被人瓜分。」葉某瑞陳述道。
「生產隊農地都是八十年代初分到戶的,不能說七幾年誰種過,農地就是誰的,當時分地按土地肥沃狀況去分,肥沃的農地會少分,貧瘠的地會多分點,還有的農地是其他地方不夠拿這里的農地去補。」劉某芳、范某榮、富某輝、范某春等其他六戶也提出了異議。
雙方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讓誰,但因年代久遠,雙方都無法提供有效的書面證據來佐證,調解一時陷入了僵局。社區兩委與當事人進行交談,做思想工作。隨後,當事人范某榮提議大家都是一個生產隊,為了不傷和氣,六戶每戶退800元,其多出200元,湊足5000給葉某瑞,其他幾戶表示同意,葉某瑞也表示同意。可是第二天,葉某瑞表示反悔,認為其所涉及地塊應該有600平方米左右,征地款不可能那麼少,不同意之前的調解結果,不同意簽協議書。
而後幾個月,大同社區調解未能達到雙方要求,且征地補償款的暫停發放,爭議雙方揚言要去鎮政府、縣政府集體上訪。大同社區認為案情復雜,上報鰲陽鎮政府,請求出面協調。鰲陽鎮政府接到請求後,聯合鰲陽司法所、鰲陽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及其他相關成員單位進行調解。鰲陽司法所對雙方及可能了解情況的其他生產隊隊員都做了調查筆錄。同時,向林業、國土部門了解當時的一些分地情況並組織人員前往實地查看。
在此基礎上,秉承當事人自願以及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和公正的原則,8月2日晚由大同社區主持召集,鰲陽司法所、鰲陽鎮包村領導、三峰公園征地組、國土所、社區兩委、包括爭議雙方在內的全部第二生產隊成員代表及部分村民代表40餘人在社區大會議室進行聯合協商調解,同時利用司法所的視頻記錄儀對全程進行錄音錄像。調解人員首先聽取了糾紛雙方的意見及其餘生產隊成員代表,村民代表的意見,隨後,對雙方當事人逐個進行談話的方式,做思想工作。調解會議持續了三個多小時,在調解人員,有理有據,情理相結合的調解下,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即由所涉及地塊第二生產隊成員按比例讓出部分地塊共計300平方米給葉某瑞。
近年來,在壽寧縣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流動頻繁的背景下,鰲陽司法所作為在縣城內的司法所,以往單一調解已經無法滿足面廣量大的社會矛盾糾紛,聯合調解作為司法機關與政府有關部門及調解組織共同參與調解、處理民間糾紛的形式,迅速、有效的化解了基層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㈧ 調解農村土地糾紛,有什麼方法
農村的土地糾紛確實是非常麻煩的問題,需要考慮雙方的利益,所以在調解的時候還是需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感受。
㈨ 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為了維護我們黨二十多年來在農村建立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堅持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新制定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有必要為這些糾紛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分述如下:
一、協商
發包方與承包方發生糾紛後,能夠協商,達成協議,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既節省時間,又節省人力物力。但不是事事都能夠通過協商解決的,況且還有當事人是否願意通過協商解決糾紛,因此,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的途徑解決。
二、調解
當事人可以將糾紛通過調解解決,但調解不是仲裁或訴訟的必經程序。根據村委會組織法,村委會作為村民自治組織,具有管理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調解民間糾紛的職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的糾紛,當事人可以自願選擇村委會調解。一般來講,村委會比較了解情況,便於及時解決糾紛,也有利於當事人節約成本。另外,當事人也可以選擇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進行調解。例如北京市農業聯產承包合同條例規定,市、區、縣、鄉(鎮)人民政府設立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將糾紛提交所在鄉(鎮)的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部門調解。目前我國每年約發生60萬起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有80%以上是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部門調解的。當然,根據自願原則,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當事人還可以請村委會和鄉(鎮)政府以外的個人和組織進行調解。
三、仲裁
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我國於1994通過了仲裁法,但在第七十七條明確規定「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不屬於仲裁法的調整范圍。理由是農業承包合同面廣量大,涉及廣大農民利益,仲裁法的一些原則、制度如不實行地域管轄等,難以適用於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從目前我國的立法看,還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的規定。因為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差異很大,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承包責任制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因此,關於農業承包合同的管理及仲裁的規定,必須因地制宜,符合各地的實際情況。目前有關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的規定主要是各地方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還有一些是地方政府制定的規章。目前,我國已有二十五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縣、鄉兩級設立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委員會2.6萬個。在每年發生的60萬起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中,有近10萬起提交仲裁委員會仲裁。根據各地方解決農業承包合同有關仲裁的規定,結合農村土地承包法對仲裁的規定,對這一問題作一簡單介紹:
(一)仲裁機構。有的地方規定由有關部門專業人員組成,不另占編制,辦公室設在縣、鄉兩級農村承包合同經營管理部門,如北京市。有的地方規定是典型的行政仲裁,即向農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門申請仲裁,如天津市。仲裁法規定,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另行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法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的專門法律,不便於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的設置問題作出規定。該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由此可見,在全國性的仲裁規范出台前,地方性法規可以對本地區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問題作出一些必要的規定。
(二)仲裁協議。有的地方規定,農業承包合同發生糾紛時,在沒有仲裁協議的情況下,任何一方當事人均可向所在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如遼寧省。有的地方規定,雙方當事人必須在承包合同中有仲裁條款或者發生糾紛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才能申請仲裁,如天津市。農村土地承包法對仲裁協議的態度是:不強調必須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如果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也可將糾紛申請仲裁。這是與商事仲裁重要的區別之一。商事仲裁實行或裁或審的原則,按我國仲裁法第四、五條的規定,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管轄。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仲裁實行地域管轄,一般為發包方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如天津市農村集體經濟承包合同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承包合同糾紛可以根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向發包方的上一級承包合同管理部門申請仲裁。」農村土地承包法對此沒有明確規定,但是應當理解為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實行地域管轄的原則,一般為發包方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這也是與商事仲裁的重要區別之一。按我國仲裁法第六條的規定,仲裁不實行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當事人可以在仲裁協議中選擇仲裁機構。
(四)仲裁程序中的調解。農村土地承包法沒有對仲裁程序中的調解及仲裁庭出具的調解書的效力問題作出規定。從各地方的規定來看,各地都比較重視仲裁程序中的調解,並規定仲裁庭出具的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為仲裁庭所要解決的主要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之間的糾紛,如果能用調解的方法解決糾紛,對防止矛盾激化,穩定農村的生產、生活秩序都是極其有利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雖然沒有規定,但不排除在仲裁程序中用調解的方法解決糾紛。
(五)先予執行。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各地都規定了在糾紛發生後,對農村種植業、養殖業等季節性的承包合同糾紛應及時處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委員會認為必要時,可裁定先恢復生產,然後解決糾紛。這是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的一大特色,相反,商事仲裁就沒有這樣的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法對此雖然沒有規定,但應當理解為,如果各地的規定與農村土地承包法或農業法等法律不抵觸,從立法法規定的原則來看,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種規定有利於農村經濟秩序的穩定。
(六)關於裁審關系,各地都規定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起訴。這與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是一致的。
四、訴訟
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仲裁與訴訟的程序關系是:仲裁不是訴訟的必經程序,即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發生糾紛後,可以不經協商,不經調解,也不經仲裁,當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