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勞動糾紛引發的名譽權

勞動糾紛引發的名譽權

發布時間:2021-06-20 23:14:03

A. 勞動爭議事項引起的其他案由能否合並審理

【1】單位說勞動者被辭退的原因是勞動者盜竊公私財物。

勞動者如果沒有盜內竊公容私財物,可以當庭申辯,讓單位提供證據。

【2】這個問題的舉證質證,是勞動爭議案件的組成部分。

不存在勞動爭議案件盜竊案,名譽侵權合並審理問題。

【3】勞動者向單位索賠侵權名譽金額

勞動者應該另案去法院起訴。

【4】我是親自經受過類似的,我是勝訴了。

法院判決由單位賠償我500元。

B. 某中院法官宣布,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范疇不包括關於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故相關主張缺乏法律依據

勞動爭議雖然屬於民事訴訟范疇,但解決的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因為勞動關系導致的因工資、工傷等糾紛引起的糾紛。
而《民法通則》中所稱的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 是因為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等引起的糾紛,和前述的勞動爭議不屬於一個法律關系。如果當事人一方因為姓名權、肖像權等到受到損害,可以另行向法院起訴。

C. 勞動糾紛

第一,影響不大,如果證據真實,且對案情事實認定影響很大,即使形式稍有瑕疵,法官還是會認定的,因為這些證據本在用人單位保管之下,用人單位有義務提供的。
第二,入職時間由勞動者負責舉證,入職時間的確定需要證據證明。
第三,損害信譽和勞動爭議無關,不能在上訴中提出,影響確實嚴重的可另行提起名譽權訴訟。
第四,代理詞格式可網路搜索範本,把自己的論證和對方證據的問題寫清楚就行,越全面越好。
第五,一般案件,一個月左右。

D. 因檢舉、控告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 條規定版,公民依法權向有關部門檢舉、控告他人的違法違紀行為,他人以檢舉、控告侵害其名譽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借檢舉、控告之名侮辱、誹謗他人,造成他人名譽損害,當事人以其名譽權受到侵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E. 勞動糾紛以及如何維護名譽權

人品有問題?人品是什麼?人品有問題能剝奪或限制勞動權利嗎?在勞動法規中還沒有規定說勞動者人品有問題須調崗的法理依據,你完全可以依法維護你的勞動權;

同時,誹謗須有證據,還有就是影響范與後果,如果這些都存在你可以走民事訴訟,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侵害賠失。不過你這應是兩個法律程序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要打兩個官司。

F. 兩個用人單位先後侵害勞動者名譽權可以合並起訴嗎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所謂名譽,從字義上解釋,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聲譽。也就是說,一個公民、一個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名譽直接關繫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嚴,它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乃至其它社會活動的基本條件。法人的名譽表示社會的信譽,這種信譽是法人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在它的整個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特別是企業法人的名譽,反映了社會對它在生產經營等方面表現的總的評價。法人的名譽往往對其生產經營和經濟效益發生重大的影響,名譽權是民事主體的一項重要的人身權利。因此,除了我國憲法、刑法和一些行政法規很重視這項權利的保護之外,民法通則第101條在確認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的同時,又以禁止性法律規范規定了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是指宣揚他人與法律和公共利益不相違背,有損他人人格名聲的私生活。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給他人聲譽造成不良影響的,也是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加害人要承擔名譽侵權的法律責任。

隱私權是我國法律規定應予以保護的一種公民的合法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條分別從訴訟代理、證據和開庭等不同的角度,在訴訟程序方面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作了明確規定。理論上認為,什麼是隱私?宣傳他人隱私?在什麼情況下要負侵權的法律責任?這是審判實踐中經常碰到的問題。理論上認為,對隱私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隱私是指個人的私生活,包括個人生活和行為上所不願公開的一切秘密,如不願他人知曉的住所,抱養孩子的秘密及個人日記等。從狹義上說,隱私即使男女兩性方面的一些秘密。從審判實踐的角度來看,對隱私含義的理解,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關鍵是要把握:這里所說的宣揚他人的隱私,是指宣揚他人與法律和公共利益不相違背,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聲的私生活。有些雖屬他人私生活的范圍,但不涉及他人人格、名譽,或者顯然與法律和公共利益相違背,自然不在此列;二是要注意把通過正當途徑,向有關部門包括向執法機關反映,揭發那些顯然違背社會公共程序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為,甚至違法犯罪行為與泄露、散布他人隱私、損害他人名譽的侵權行為嚴格區分開來。
名譽侵權行為的特徵

1)、名譽侵權的被侵害人是特定的人。當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向的對象是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的人,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也同樣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如某些「紀實」文學作品,在指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侮辱、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知曉其所指的對象,這當然不能因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

2)、名譽侵權的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或過失。不論故意,還是過失,只要加害人有過錯,並在客觀上造成了對他人名譽的毀損,加害人就應承擔名譽侵權的法律責任,如報刊雜志網路刊登、發表有損他人名譽的文章,該報刊雜志社一般都是因對刊登文章審查不嚴等過失而捲入名譽侵權糾紛之中,在處理這類糾紛時,並不能因為是過失而免除報刊、網路雜志社的責任,這一點與刑法上的侮辱罪、誹謗罪的構成顯然不同,侮辱罪、誹謗罪的犯罪行為,其行為人必須具有侵害他人名譽的故意,即行為人必須是具有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犯意,沒有這種犯意,只是過失,則不構成侮辱罪、誹謗罪。 3、名譽侵權在客觀方面具有明顯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所謂名譽侵權的事實,是指行為人從事了法律所禁止的有損他人人格、名譽的行為而給被害人帶來了名譽方面的損害。有的人認為,只要說的、寫的是真實的,就談不上名譽侵權。這種提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們認為,陳述的內容虛假與否,不是名譽侵權的必要前提。關鍵在於,所陳述的是法律所禁止的,是否有損他人的人格、名譽。如果陳述虛假,但無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不違反法律,則盡管虛假,也不構成名譽侵權相反,如果明顯違法,發表有損他人人格,名譽的言論,涉及的事實雖然真實,也可構成名譽侵權,甚至這種言論所涉及的事實越真實,越會侵權。比如,為毀壞他人名譽而揭人隱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權情節越為惡劣。
民法通則規定,名譽侵權主要有四種承擔責任的方式。即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這些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1)、停止侵害。所謂停止侵害,是指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尚在進行的情況下承擔的民事責任。人民法院在處理名譽權糾紛案件中,如果侵權人尚未停止侵權行為,辦案人員首先應當對其進行法制教育,勸其自覺停止侵權行為;如果侵權人既未停止侵權行為,又不接受批評教育,人民法院應責令其停止侵害;如果侵權人仍不履行,可以採取訓誡,責令具結悔過、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迫使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

2)、賠禮道歉。所謂賠禮道歉,是指侵權人向受害人承認其侵害了他人的名譽權、誠懇認錯並表示歉意。有人認為採取這種方式可以單獨對受害人進行,也可以當眾進行,筆者認為應當眾進行。因為,如果侵權人沒有當眾實施損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就構不成侵權後的影響面,當然可以不用當眾向他人賠禮道歉,但如果侵權人當眾實施了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給受害人在群眾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而侵權人向受害人賠禮道歉不當眾進行的話,就達不到給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目的。因此賠禮道歉,從消除影響角度講,必須當眾進行。

3)、賠償損失。所謂賠償損失,是指因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時應承擔民事責任。賠償損失分財產損失賠償和精神損失賠償。財產損失賠償數額,應按受害人造成的實際損失計算,實際損失無從計算的,可按通常平均減少的收入計算。精神損失是一種無形損失,它無法用價值和貨幣計算。在適用精神賠償時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①、用經濟懲罰手段來制裁侵權人。對受害人是一種撫慰,對侵權人是一種教育手段,讓他拿錢買教訓。②、賠償時,應考慮受害人名譽損害程度和精神痛苦導致身體健康受到的影響程度。③、考慮侵權人過錯程度主要看社會影響後果。④、考慮侵權人的經濟能力。 4、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是指公民和法人的名譽權受到不法侵害地,有權通過人民法院要求侵權人在影響所及之范圍內以公開形式承認侵害過錯,澄清事實或者解除、消除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恢復未受損害時社會對其品行,才能和信用的良好評價的責任措施。侵權人在多大范圍內造成了影響就應當在多大范圍內消除影響。
名譽侵權應如何承擔責任?

(一)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既可書面也可口頭進行,但內容須事先經法院審查確認;
(二)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 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三)經濟和精神損害賠償,由當事人調解或法院判決;
(四)不執行判決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法院可將判決內容公告、登報,並可按拒不執行裁判論處。

G. 名譽權糾紛

可以起訴!
無中生有地散布(發布)信息,給他人造成重大的名譽(性)損失(損害),應當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責任的!
大家(周邊的人)因該錯誤信息而產生了誤以為真的後果,就是侵權的具體事實了。
你要舉證,需要幾位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人的證詞,否則難以立案的。

H. 遇見勞動糾紛問題,誣陷 傷害榮譽權和信用權的問題

天津楊律師:
您好,看完您的陳述,我給您提供兩個建議:第一,你可以到企業注冊地所在的勞動部門下設的勞動檢查科進行投訴,具體的電話可以撥打12333詢問;第二,你可以到企業注冊地的勞動仲裁委提起仲裁,要求撤銷處罰通告。第一個建議是行政投訴,效率可能很快,也可能拖你;第二個走仲裁是准司法行為,從立案之日起45日內一定會有結果,另外勞動仲裁是不收費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I. 發生名譽權糾紛應怎麼辦

關於名譽侵權的法律規定,除《民法通則》第101 條作原則性規定外,最高人民法院曾兩次作出具體的司法解釋,一是1993年8月7日作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二是1998年7月14 日作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現根據上述規定和結合本人的理解綜合講述如下: 1、名譽侵權案件如何確定管轄,即由哪法院受理? 答: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侵權行為實施地一般指報刊的印發地和傳閱地。侵權行為結果地包括受侵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住所地。這樣規定無論被告抑或原告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轄權,只由原告選擇了。 2、因新聞報道引起的名譽侵權糾紛,如何確定被告? 答:原則上根據原告起訴確定被告,即原告起訴誰,誰就作為被告。如果只起訴作者的,只列作者為被告,不再將新聞機構列為被告;只起訴新聞機構的,只列新聞機構為被告,不再將作者列為被告;既起訴作者也起訴新聞機構的,兩者同時列為被告。但是,作者與新聞機構為隸屬關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職務所形成的,只列新聞機構為被告。 3、名譽侵權責任應如何認定? 答: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名譽侵權認定。這里突出既有新聞報道嚴重失實,也致他人名譽受損兩個要件,兩者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4、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如何認定名譽侵權? (一)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 沒有侮辱他人人格內容的,不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二)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內容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三)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損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 5、文學作品如何確定名譽侵權? (一)撰寫、發表文學作品, 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為描寫對象,僅是作品的情節與生活中某人的情況相似,不認定為名譽侵權;(二)描寫真人真事的文學作品,對特定人進行侮辱、誹謗或披露隱私損害名譽的;或者雖未寫明真實姓名和住址,但事實是以特定人為描寫對象,文中有上述情形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三)編輯出版單位在作品已被認定名譽侵權,或被告知明顯屬於名譽侵權後,應刊登聲明消除影響或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拒不刊登聲明,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或繼續刊登、出版侵權作品的,應認定為侵權。 6、如下兩種名譽權糾紛法院應否受理:(一)有關機關和組織編印的僅供領導部門內部參閱的刊物、資料等刊登來信或者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二)機關、社團、學術機構、企事業單位分發本單位、本系統或者其他一定范圍內的一般內部刊物和內部資料所載內容引起的名譽權糾紛? 答:第(一)項即使當事人以其內容名譽侵權起訴的,法院也不應受理;第(二)項所載內容引起名譽糾紛的,法院應受理,並按上述規定認定是否名譽侵權。 7、新聞機構轉載作品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法院應否受理? 答:新聞機構轉載作品,當事人以轉載者侵害其名譽權起訴的,法院應當受理,並按上述規定認定是否名譽侵權。 8、新聞機構報道國家機關的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引起名譽權糾紛,是否認定構成侵權? 答:新聞機構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製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客觀准確,不應認定名譽侵權。其報道失實,或者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而拒絕更正報道,致使他人名譽受損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 9、因提供新聞材料引起的名譽權糾紛,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權? 答:應區分兩種情況:(一)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他人名譽受損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二)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機構擅自發表,致他人名譽受損的,對提供者一般不認定名譽侵權;雖系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許,致他人名譽受損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前述構成名譽侵權的,新聞機構應承擔責任。 10、新聞機構對產品、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引起的名譽糾紛,如何認定名譽侵權? 答:新聞機構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和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但主要內容失實,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 11、名譽侵權應如何承擔責任? 答:(一)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既可書面也可口頭進行,但內容須事先經法院審查確認;(二)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 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三)經濟和精神損害賠償,由當事人調解或法院判決;(四)不執行判決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法院可將判決內容公告、登報,並可按拒不執行裁判論處。 12、新聞報道和作品應如何防止名譽侵權? 答:(一)反映的問題應當真實,不應有虛假失實內容;(二)評述應客觀、公正,不應有任何侮辱人格或誹謗他人內容;(三)采訪時力爭深入了解,不應偏聽偏信;(四)應遵守職業操守,不應搞有償新聞或為事主當「出氣筒」;(五)有條件的最好能讓新聞材料提供者在采訪筆記或稿件上簽名同意發表,以免矢口否認把責任推給記者;(六)對敏感的新聞沒有把握的最好不發表,要發表就應盡量查清、查實;(七)對於有關單位未公開的內部刊物和內部資料,尤其有可能損害他人名譽的,不應公開發表;(八)轉載的作品不應帶有任何名譽侵權內容;(九)國家機關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報道應客觀准確,不應刪改作失實的報道,已公開糾正的應作及時更正報道;(十)對於個人隱私和患者患的性病不應公開報道;(十一)批評文章和報道未生效的裁判及案情不宜寫明真名實姓;(十二)對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批評、評論,原則上應按有關部門的結論為依據。 13、發生名譽權糾紛應怎麼辦? 答:發生糾紛後應及時向領導匯報和知會法律顧問,組織有關人員認真研究分析新聞報道是否嚴重失實、是否誹謗他人或侮辱人格、是否損害他人名譽,如果確是我方有錯的和不宜與對方對簿公堂、分庭抗禮的,應主動與對方協商解決,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但是,如果我方確是沒有錯,或者對方拒不協商解決或協商不成的,我方只能奉陪到底:(一)及時與法律顧問研究對策,分析案件的利弊;(二)及時組織和收集案件原證據;(三)圍繞報道沒有失實,沒有侮辱人格、誹謗他人和沒有名譽侵權的重點進行調查取證;(四)針對原告的起訴撰寫我方沒有構成名譽侵權的答辯狀;(五)按舉證期限進行庭前交換證據; (六) 擬定抗辨和詰問的重點和策略;(七)收集案件的有關法律依據和案例;(八)在開庭前曉之以理動員原告撤訴;(九)參加法庭調查、辯論和調解。

J. 用人單位離職後作出處罰 是名譽權糾紛還是勞動爭議

你在單位離職後被單位作出處罰,顯然是對你在工作期間的某事作出的相關處罰,本人認為仍屬於勞動爭議的范疇,就此糾紛向法院起訴很可能不予受理,而不在於你採用什麼案由起訴。僅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勞動糾紛引發的名譽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