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民事訴訟法是解決民事糾紛的辦法

民事訴訟法是解決民事糾紛的辦法

發布時間:2021-06-20 19:45:18

① 民事訴訟法的內容是什麼

2012年9月民訴法修改主要內容包括七個方面:完善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完善簡易程序;強化法律監督;完善審判監督程序;完善執行程序。
引人關注的是,新的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
近年來,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不斷發生,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和有關方面多次提出在民事訴訟法中增加公益訴訟制度。為此,新的民訴法增加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設小額訴訟制度實行一審終審
新的民訴法首次規定設立小額訴訟制度。
民事案件中不少是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民事訴訟法規定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完善簡易程序,對於提高審判效率,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合理利用司法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為及時解決面廣量大的民事糾紛,根據一些地方的試點探索並借鑒國外好的做法,新法就適用簡易程序的部分案件設立了小額訴訟制度,「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這些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11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1799元,按百分之三十計算,全國大多數省區市為12000多元。同時,增加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裁定轉為普通程序。」

首次對行為保全問題作出規定
新的民訴法進一步完善了保全制度,首次對行為保全問題作出規定。
現行民訴法對行為保全問題未作規定。侵害知識產權等案件有時需要禁止當事人作出某種行為,或者要求其作出某種行為,以制止侵權發生,防止損害擴大。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等法律作了相關規定。
新法在財產保全的基礎上增加了這方面的規定: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要先調解
新的民訴法增加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當前我國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各類民事糾紛日益增多,充分發揮調解作用,盡量將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當地,對及時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新法完善了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增加了先行調解的規定。
調解作為解決糾紛的有效方式,具有程序簡便、方式靈活、自覺履行率高等優點。未經人民調解的糾紛,起訴到法院的,可以先行調解;經過人民調解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糾紛,起訴到法院的,也可以先行調解。為此,新法增加了上述規定。

進一步完善開庭前的准備程序
新的民訴法進一步完善了開庭前准備程序。
根據審判實踐並借鑒國外好的做法,新法在開庭前准備程序中分別情形規定不同處理辦法:對當事人沒有爭議,符合督促程序規定條件的,轉入督促程序;開庭前可以調解的,採取調解方式及時解決糾紛;根據案件情況,確定適用簡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需要開庭審理的,通過要求當事人交換證據等方式,明確爭議焦點。

公眾可查閱生效判決書裁定書
新的民訴法完善了裁判文書公開制度。
裁判文書公開,是審判公開制度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審判質量、釋法服判具有重要作用。新法增加規定:公眾可以查閱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同時,進一步明確規定判決書、裁定書都應當寫明判決、裁定結果以及作出判決、裁定的理由。

賦予當事人啟動鑒定程序權利
新的民訴法賦予當事人啟動鑒定程序的權利。
根據審判實踐和各方面意見,新法增加規定: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當事雙方可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新法擴大了簡易程序適用范圍。
根據當事人有權處分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原則,新法增加規定,對簡易的民事案件以外的其他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新法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簡便方式傳喚當事人和證人、送達訴訟文書、審理案件,但應當保障當事人陳述意見的權利。

增加檢察建議的法律監督方式
新法增加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方式。
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是保證依法行使審判權,正確實施法律的重要制度,對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現行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抗訴一種監督方式。根據近年來一些地方的試點探索,新法增加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以檢察建議的方式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本法還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法律監督
新的民訴法擴大了監督范圍,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法律監督范圍。
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對民事執行活動和人民法院的調解活動能否實行檢察監督。針對執行活動中一些當事人惡意串通,通過調解協議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新法將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修改為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法律監督。
同時增加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

部分案件可申請原審法院再審
新法增加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這樣修改的考慮是,審判監督程序對於糾正錯案,維護司法公正,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作用。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認為判決、裁定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有些案件當事人一方人數較多,由原審人民法院再審,有利於查清事實,將糾紛解決在當地。
同時,本法還完善了再審案件中止執行的有關規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執行,但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執行。」

申請再審的時限縮短至六個月
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這樣規定,一是二年的申請再審期限過長,不利於法律關系的穩定;二是三個月內提出的再審事由過窄。
為此,新法將上述規定修改為: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以及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證人費用由敗訴方當事人負擔
新的民訴法規定,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
本法還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增加專家出庭參與訴訟的規定
新的民訴法增加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這樣規定的考慮是,醫療事故、環境污染和知識產權等案件,專業性強,為了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庭審過程中需要專家提供專業意見。

明確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新法修正案進一步明確了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現行民事訴訟法對第二審民事案件是否必須開庭審理規定得不夠清晰,實踐中有許多民事案件在第二審程序中未經開庭書面裁判,為此,應當進一步明確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本法將現行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修改為: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與仲裁法的有關規定相互銜接
新的民訴法統一了人民法院對申請撤銷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標准。
現行民訴法規定了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有「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仲裁法規定了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人民法院對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比撤銷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更為寬泛,不盡合理,為此,應當根據我國仲裁的實際情況,統一審查標准。
新法根據仲裁法的有關規定作出了相應修改。

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救濟程序
新法還增加了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程序。
當前,當事人通過惡意訴訟等手段,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惡意訴訟,除應當適用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給予拘留、罰款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還應當在民訴法中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渠道。
為此,新的民訴法關於第三人的規定中增加規定,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② 民事糾紛的處理

1、民事糾紛最好找什麼機關處理?
一是如果雙方有仲裁協議,那麼仲裁委員會解決;
二是向法院提起訴訟;
三是如果對方有敲詐行為,可以向公安機關的經濟偵察隊報告,要求處理。
建議向法院起訴,因為仲裁是一審終審,而且總裁委員會的組成人員是司法局和雙方當事人指定的,問題就在這里,司法局通常指定的人都不是法檢系統的人,絕大多數都沒考過司法考試,隨意不提倡仲裁解決,法院起訴會花掉很多錢和時間,但是能夠保證公正性,還有救濟途徑。
2、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她組織在民事交往中發生的各種糾紛或摩擦。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有:和解、調解、仲裁及訴訟。
和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自願、互諒、友好地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如甲公司與乙公司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糾紛。甲乙兩公司在糾紛發生後,通過雙方的協商,達成和解協議,合同得予順利履行。
調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後,通過第三人在糾紛當事人之間進行斡旋,主持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調解根據主持調解的第三人身份的不同,可分為民間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
仲裁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合同糾紛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時,依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協議約定的仲裁委員會裁決,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提交仲裁的糾紛進行裁決解決。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下列糾紛不能仲裁解決:一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訴訟,這里是指民事訴訟。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民事糾紛後,向人民法院提出解決糾紛的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判的司法解決方式。俗稱打官司。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民事糾紛都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的糾紛主要是上述當事人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引起的民事糾紛。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上述的民事糾紛解決方式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既存在可能向遞進式方向發展,又存在相互間的交錯。前者如當事人無法達成和解時,可以通過第三人進行調解,或者提起訴訟等;後者如仲裁、訴訟程序中亦有和解、調解環節。
根據《仲裁法》的相關規定,當事人申請仲裁過程中,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仲裁過程中,仲裁庭徵得仲裁當事人的共同同意,可以主持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仲裁庭製作調解書或依據調解協議製作裁決書。
根據《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相關規定,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自行達成和解協議或者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予製作調解書。不管是仲裁庭製作的調解書或裁決書或者人民法院製作的調解書,均具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人民法院在審理當事人訴請離婚的案件中,調解是必經程序,未經調解,法院一般不能直接作出判決。學界稱為調解前置原則。

③ 為什麼說民事訴訟法是解決糾紛的最有效途徑

民事訴訟法是觸決民事糾紛最有效的途徑,本人認為理由:
1、法院回作為國家機關,具有答公信力,人們願意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2、訴訟解決問題相對最徹底,一般不存在反悔的可能;
3、訴訟最主要是它有國家強制力保障,一方拒絕履行判決,可以強制執行;
4、訴訟不僅是解決糾紛最有效的途徑,還是解決糾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

④ 列舉關於民事糾紛處理的四項新規定

禁止審判員接受請客送禮, 增加公益訴訟規定 ,惡意訴訟或追刑責。
民事訴訟法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進行民事訴訟活動和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基本規則,對及時解決民事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修改決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根據該決定作相應修改,並重新公布。
修改後的法律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修改後的法律增加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此外,還增加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⑤ 民事訴訟法裡面對和解(非調解)的法律規定

1、目前已認可了調解筆錄的效力,已經是一大進步。關於和解協議,既然進入訴訟程序,雙方都有對法律的規定有所認知,了解各自的權益,避免簽訂可能後續無約束力的協議。故撤訴前,應當要求法院根據和解協議制定筆錄或者出具調解書,從而保障自己的利益。
2、和解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有存在的積極價值的。法官參與了,就不叫「和解」了,就變成調解了。

⑥ 什麼叫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所進行的訴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指人民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發生的,由民事訴訟法所調整的訴訟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它包括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第二,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存在於人民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第三,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以訴訟權利義務為內容;第四,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受民事訴訟法調整。
既判力是指法院裁判生效後的效力,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任意推翻。一般來說,既判力的效力及於判決的主文部分。
民事訴訟的主管,即法院主管,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審判解決一定范圍內民事糾紛的許可權,也是確定人民法院和國家其他機關、社會團體之間解決民事糾紛的分工和職權范圍。
期日是「期間」的對稱,是指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會合進行訴訟行為的某一特定的具體日期。
期間是「期日」的對稱,是由某一時間點到另一時間點之間持續經過的時間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偵查機關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刑事訴訟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刑事訴訟是實現國家刑罰權的活動。刑事訴訟的中心內容是解決被追訴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刑事訴訟法與刑法關系密切,學習刑事訴訟法必須對刑法有所了解。
2.刑事訴訟由國家專門機關負責進行。刑事訴訟活動主要由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負責進行。其中,享有偵查權的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軍隊的保衛部門、監獄和海關總署緝私局。在考試中,一般以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偵查許可權為考察重點。人民檢察院是唯一享有檢察權的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權貫穿始終,如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監督;自偵案件的偵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抗訴;執行監督;等等。人民法院是唯一享有審判權的機關。根據第12條規定,審判階段是確定公民有罪的必經階段。因此,審判程序一直是司法考試的重點。
3.刑事訴訟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在刑事訴訟中,學理上的通說將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統稱為「訴訟主體」,而按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82條第2項的規定,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稱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第82條第4項的規定里將前述的「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稱為「訴訟參與人」。上述三個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不可混淆。最廣泛意義上的各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訴訟地位及其權利義務關系是刑事訴訟學習的重點。
4.刑事訴訟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這是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特徵。與其它社會活動不同,刑事訴訟活動是刑事訴訟法的產物。只有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活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刑事訴訟案件的流轉程序一直是國家統一司法考試關心的重點。

⑦ 民事訴訟法

案情一 1、B區法院應受理A市中級法院提起的訴訟。
2、B區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因為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案情二 1、王木實應向其承包田所在地法院起訴。根據是《民事訴訟法》第三十條規定: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2、安康化工廠應向湖北某市硫酸廠所在地法院起訴。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案情三 本案應由被告恆昌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轄。因為雙方未在合同中協議約定糾紛解決的法院,而本案合同並未實際履行,所以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⑧ 民事糾紛怎麼處理問題

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她組織在民事交往中發生的各種糾紛或摩擦。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有:和解、調解、仲裁及訴訟。
1、和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自願、互諒、友好地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如甲公司與乙公司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糾紛。甲乙兩公司在糾紛發生後,通過雙方的協商,達成和解協議,合同得予順利履行。
2、 調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後,通過第三人在糾紛當事人之間進行斡旋,主持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調解根據主持調解的第三人身份的不同,可分為民間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
此外,調解還有依其他法律規定成立的組織主持調解。如消費者協會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可以對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消費糾紛進行調解;用人單位內設立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可以依《勞動法》的規定,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糾紛進行調解。等等。
3、仲裁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合同糾紛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時,依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協議約定的仲裁委員會裁決,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提交仲裁的糾紛進行裁決解決。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下列糾紛不能仲裁解決: ㈠ 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㈡ 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4、訴訟,這里是指民事訴訟。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民事糾紛後,向人民法院提出解決糾紛的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判的司法解決方式。俗稱打官司。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民事糾紛都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的糾紛主要是上述當事人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引起的民事糾紛。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上述的民事糾紛解決方式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既存在可能向遞進式方向發展,又存在相互間的交錯。前者如當事人無法達成和解時,可以通過第三人進行調解,或者提起訴訟等;後者如仲裁、訴訟程序中亦有和解、調解環節。根據《仲裁法》的相關規定,當事人申請仲裁過程中,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仲裁過程中,仲裁庭徵得仲裁當事人的共同同意,可以主持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仲裁庭製作調解書或依據調解協議製作裁決書。根據《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相關規定,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自行達成和解協議或者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予製作調解書。不管是仲裁庭製作的調解書或裁決書或者人民法院製作的調解書,均具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人民法院在審理當事人訴請離婚的案件中,調解是必經程序,未經調解,法院一般不能直接作出判決。

⑨ 民事訴訟法規定,哪些糾紛屬於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作為法律糾紛的一種,一般來說,是因為違反了民事法律規范而引內起的。民事容主體違反了民事法律義務規范而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利,由此而產生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民事爭議。總的來講,民事糾紛就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難免會發生各種民事糾紛,如離婚糾紛、損害賠償糾紛、房屋產權糾紛、合同糾紛、著作權糾紛等。民事糾紛若不能得到妥善解決,不僅會損害當事人合法的民事權益,而且可能波及第三者甚至影響社會的安定。因此,各國都很重視民事糾紛的解決並建立了相應的處理民事糾紛的制度。

閱讀全文

與民事訴訟法是解決民事糾紛的辦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