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解決村民與村民林權糾紛適用林木林地處理辦法、森林法還是農業承包合同法
有林權證的應當適用農業承包合同法。
Ⅱ 林業糾紛的忇議書法院按合同法裁定是否合法
山林權屬糾紛調解協議屬於民事糾紛,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
所謂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其解決機制有自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
發生了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雙方協商和解,或請求人民調解委員會、有關單位、有關行政部門進行調解,也可以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Ⅲ 發包方提前終止林地承包合同如何賠償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4條、第14條的規定,除了國家要求土地可以依法徵收外,在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解除承包合同,發包有非法解除承包合同的,除必須繼續履行合同外,給承包人造成損失的還要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賠償標准按照本縣林業局的規定標准給予賠償,林業局沒有規定標準的,可申請價格認證中心(價格認證中心一般設置在縣級)對所有損失進行科學評估鑒定,然後以評估鑒定結果為賠償依據。
解決辦法:
首先你要申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委員會進行調解仲裁,如果你不服仲裁裁決的,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4條、第14條的規定如下:
第五十四條 發包方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二)違反本法規定收回、調整承包地;
(三)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四)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五)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
(六)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
(七)剝奪、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八)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
第十四條 發包方承擔下列義務:
(一)維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非法變更、解除承包合同;
(二)尊重承包方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為承包方提供生產、技術、信息等服務;
(四)執行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Ⅳ 村委會單方違約林業承包合同鄉政府林業站實施違約行為,應承擔什麼責任
一、林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難辦的原因:
(一)林業發包、承包不夠規范。大部分鄉鎮的村組都擁有一定數量的林木、毛竹,有的山場分給村民做自留山,有的歸村民組集體所有,有的歸村委會所有。長期以來部分山場上的林木因管理不力或無人管護,導致部分山場變成荒山。因此,林業主管部門等建議個鄉鎮對不屬於村民自留山的山場可通過發包的形式來加強對山場林、竹的發展和管理。然而,在林業發包承包的過程中,有的沒有召開全體村民大會或未經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草草簽訂承包合同,即發包出去;有的還強行承包,簽定了一些霸王條款,承包人僅交少量的保證金即獲得了大面積的山場林業承包權;還有的雖然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但尚未超過半數,亦無會議記錄,僅憑一紙合同,就決定承包人取得了數十年的林業承包權,並以此抗辯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上山砍柴等項權利。
(二)承包合同未能反映各方的合同利益。林業承包不象目前土地承包那樣數量相對較少。在林業承包中,其山場畝數之多,面積之廣,承包期限之長。發包方與承包方於簽訂林業承包合同時,幾乎都沒有對發包的數百畝甚至上千畝的山場林木的價值進行評估或測算,就這樣簡單地發包給承包人承包經營。承包期一般規定在30年以上,有的甚至更長。數百畝乃至上千畝的林木、毛竹等,其價值逐年遞增。承包人承包山場後,主要是對現有的山場進行管護,將荒廢的地方進行補植,對部分林竹予以間伐。在絕大部分的林業承包合同中,只是簡單地約定按比例交納承包金,按比例分成等。雖然承包林業山場砍伐林木有嚴格的政策限制,但仍有濫坎亂伐現象以及管理上的漏洞,以致承包各方利益上的失衡和山林竹木的毀壞。
(三)雙方履行承包合同均有過錯。發包方與承包方在林業承包合同的履行過程中,缺乏合同約束力,承包方在沒有報請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批准並頒發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上山砍伐、間伐林木出售。有的承包人違反合同的約定,屆期不向發包方上交承包金。發包方發現承包方間伐的不是次品竹木,也不是不能成林的竹木,而是以「疏山」、間伐為名,進行濫伐或盜伐林木。大部山區的村民日常生活缺乏燃料,即上山砍柴燒,卻受到承包方的嚴厲阻止或拒絕,發包方不是採取與承包方進行充分協商的方法予以解決,而是以自己的想當然之觀念去擅自作出處理決定,導致糾紛發生。
(四)承包雙方極易矛盾激化。承包人依據合同承包大面積的山場後,由於嚴格管護,嚴禁村民上山砍柴,並用「武力」阻止偷盜行為。使幼林不繼成長,荒山逐漸變成綠林。承包人在承包數年後,誤認為滿山遍野的林木歸其所有,即擅自任意砍伐出售,導致發包方的村民有意見,他們認為這都是全體村民的集體財產,卻讓少數人長期佔有任意處分,極不合理。
二、關於處理林業承包合同糾紛的對策。
(一)宣傳政策、維護農村的穩定。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廣大山區的村民採取各種經營方式發展經濟。但是隨著農村形勢不斷變化,部分林業承包合同糾紛時有發生。鑒於農村村民的實際情況,通過林業發生經營,有力促進山區林業的改善和發展。增長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財富。林業承包合同產生糾紛後,我們應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優惠政策,調查了解糾紛原因,充分考慮承包雙方的利益,建議合同當事人對有爭議的合同條款進行變更或簽定補充協議,盡最大努力使承包合同有效繼續履行,避免造成經濟損失,維護農村山區發展經濟的大好形勢。
(二)及時調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村民小組或村委會所有的幾百畝甚至千餘畝的山區,在有關領導的參與下進行發包經營,目的是發展農村經濟。承包方系家庭或若干戶合夥承包,他們投資修路、架設電線和建房,在非常困難的情況還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常年支付雇請人員的工資,幫助購買農葯防止病蟲害,日夜管護所承包的山場,避免山上的林木,毛竹等受到偷盜或破壞。若干年後承包合同發生糾紛,承包方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很難計算,承包後的增長部分也無法計算,故應先由鄉鎮村及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把調解工作做為訴前的一個前提程序。鄉鎮村對農村山區的情況非常熟悉,直接參與發包承包會議及合同的簽訂,對承包雙方履行合同、投入管護、產生糾紛之原因及糾紛雙方的思想動態等情況,知悉並有所了解,有針對性地做工作,耐心地說服教育,竭力消除對抗情緒,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這樣,即避免承包方受損失,又不使發包方即全體村民因承包合同解除而背上賠償損失的沉重經濟袍袱,促進雙方團結協作,共同發展。
(三)慎重引導,讓當事人自己選擇救濟途徑。林業承包合同與其他合同不同,承包期限較長,投入資金較大,承包前後的價值很難界定和分清。解決這類糾紛應慎重思考,當事人絕不能以過激的方法「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更不能集體越級上訪。綜上,應採取以下方式予以妥善處理:
1、自行和解。發包方與承包方都是本村委會或同一個村民小組的村民,相互之間非常了解,當林業承包合同發生糾紛後,雙方應平等協商,各自都要為對方著想,均應認真檢討自己的過錯或違約行為,如有不符合一方或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的合同條款,可以協商變更或達成新的補充約定。雙方在平等協商的過程中自行和解,澄清是非,鈍化矛盾。
2、縮短承包期。從審判實際來看,林業承包合同中約定的承包期一般都在30年以上,有的長達50年到70年。中央關於發展林業方面的政策,是從農村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家庭承包期可長達50年至70年,但對招標方式承包的期限沒有作出此規定,雙方協商,在合同有效的前提下變更承包期限,將較長的承包期縮短為20年以內,只要收回成本略有獲利即可。集體財產不能數十年為少數村民受益和佔有,否則不利於維護全體農民的合法利益。
(3)依法訴訟。全體村民或承包方如選擇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應從林業承包合同的實際情況出發。如果承包人實際投入較大,山場林竹長勢又較好,只是承包人不按合同的約定辦事,對發承包方提出的建議或警示不聽不理的,發包方可提起違約損害賠償之訴,這樣即補償了發包方的實際損失,又懲罰了承包人的違約行為。如認為承包人確實不能再繼續承包下去,即根本違約,依法可請求解除承包合同。要求解除合同方應充分考慮相對方(一般為承包人)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可得利益。因為承包合同依法被解除後,承包人返還的是一片茂密、生長旺盛的林木、毛竹等,其中增值部分凝聚著承包人的心血和汗水,解決合同方應當賠償承包方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可得利益。
Ⅳ 求林地糾紛的上訴書
我想問 《關於惠西村中平經濟社村民謝萬元與謝朝欽「黃屋排」山林管理權屬問題的處理決回定》(上府答[2009]08號,以下簡稱《處理決定》),是哪個單位出具的 是原審法院還是當地政府的主管機關?
市政府或機關不能撤銷法院的判決,能撤銷下機關單位的決定。 如果撤銷法院判決只能上訴,但是上訪肯定管用的。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有爭議的(注意,及時所有權明確的 通常對方有異議要是這樣辦,) 應當歸政府管理也就是 土地局
Ⅵ 是林地使用權糾紛還是林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首先我還要問下你幾個問題,一是你已經簽訂了承包合同,那就是有合同;二是內你是不容是這個組的村民,這塊山地是分給你的,還是本來就是你的山,即祖輩都是你們的;三是你有沒有林權證。如果上述方面有答案,再來回答你的問題,如果你有證據,他們沒有,這塊地你就有可能。如果你有證,你這個應該是林地使用權糾紛,可以通過林業部門解決;如果只有合同,那就是經營權糾紛,可通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