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侵權行為違法所得多少錢可以立案
侵權行為,數額超過5000元可於立案。
㈡ 同一案件已立民事未終結可立刑事案嗎
輕微傷不構成刑事案件。 如果經法醫鑒定為輕微傷,表明損傷程度明顯輕微,不足以造成人身健康明顯傷害,也不會遺留器官功能障礙的損傷。 一般毆打行為只是給他人造成暫時性的肉體疼痛,或使他人神經受到輕微刺激,但沒有破壞他人人體組織的完整性和人體器官的正常機能,故不構成犯罪。有些毆打行為表面上給他人身體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但顯著輕微,即按《人體輕傷鑒定標准》不構成輕傷的,不能以故意傷害罪論處。 可根據具體情況對打人者按《治安處罰法》予以行政拘留和罰款處理,並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㈢ 怎樣的侵權行為才算刑事責任
刑事復責任也是一種社會關系。制這種社會關系也是開始於刑法的公布施行,國家作為責任要求者,通過制訂、頒布刑法規范向一切主體即責任者提出要求,不得觸犯刑
法,不得實施法律所禁止的犯罪行為。代表國家意志的刑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保證其執行的命令規范。它的公布施行,意味著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接受這種
命令的要求,因而也就意味著國家和任何組織、個人之間的責任關系的建立。這是事先的責任。
這種責任關系一旦建立,任何主體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就必須承擔刑法所規定的後果。這種由責任者承擔責任關系中的後果的責任,就是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是一種事後責任。
㈣ 刑法與侵權責任法的適用
適用刑法和適用侵權法不發生沖突。
如果侵權程度達到刑事犯罪的程度,那加害人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是同時需要適用刑法的。
如果侵權不嚴重,那就單獨由侵權法來調整即可。
㈤ 還在刑事案件中的侵權行為可以先進行民事訴訟嗎
不可以,應當在刑事案件審結終結後,才能提起民事訴訟。
被廣泛引用作為「先刑後民內」原則法律依據的容是《民事訴訟法》第136條。該條第五款規定: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中止訴訟;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事實上,早在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就對「先刑後民」原則有了比較粗略的規定。
1987年,上述機關在《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中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時,一般應將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全案移送;如果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必須分案處理的,或者是經濟糾紛經審結後又發現有經濟犯罪的,可只移送經濟犯罪部分。這一規定標志著先刑事後民事原則的確立。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經濟犯罪嫌疑問題規定》第1、10、11、12條進一步闡明了這一原則及其適用。
㈥ 可以報立刑事案件嗎
按實際情況,如果屬於刑事犯罪案件,應當按刑事案件進行立案處理。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國家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進行立案偵察、審判並給予刑事制裁(如罰金、有期徒刑、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等)的案件。
㈦ 專利侵權可以申請法院追加侵權人的刑事責任嗎
可以,但要視專利侵權抄的情況來看。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規定:
第六十條 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即侵犯其專利權,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可以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當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侵權人期滿不起訴又不停止侵權行為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進行處理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六十三條 假冒專利的,除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外,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一條 違反本法第二十條規定向外國申請專利,泄露國家秘密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