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產買賣糾紛可通過行政訴訟途徑解決嗎
可以的
一、房產糾紛該找的部門
1、凡以房屋為標的物的房屋確權、使用、買賣、租賃、典當、抵押和以土地為標的物的土地出讓、轉讓、租賃、抵押等民事行為發生的侵權糾紛,以及與房屋相關聯的房屋裝修、裝璜、設計、附屬設施的歸屬糾紛,當事人有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2、以房屋和土地為標的物的建築承包(包括勘察、設計、建築等)、開發聯建、入股、代理、居間、拆遷中的補償安置等合同糾紛,以及以房屋和土地為標的物的證書買賣等糾紛,由人民法院按照民事案件受理。
3、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須經鄉人民政府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拆遷人與被拆人因拆遷補償、安置等問題發生糾紛,雙方經協商達不成協議的,由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主管部門或與房屋拆遷主管部門同級的人民政府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在接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5、單位內部建房、分配公房使用權,是單位內部的行政管理行為,職工對單位分房有意見,或者單位分房不合理引起的糾紛,不屬於法院受理范圍,而應由本單位或者有關行政部門解決。
6、單位分配給職工住房使用權並訂立有分房合同的,職工由於本人原因而離職、辭職、或被單位除名、開除時,單位根據合同規定要求收回公房使用權的,可以由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7、單位之間因行政命令調整劃撥、機構撤並分合等原因引起的房產糾紛,不屬法院受理范圍,應當由有關主管部門解決。但是,因歷史原因由行政劃撥房屋使用權的,現房屋產權人要求收回房屋自用或要求明確租金的,可以向法院起訴,法院一般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8、因為有關部門審批建築執照不當,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者由光污染引起的糾紛,一般應由原告向有關部門申請解決,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9、因違章建築引起的房產糾紛,以及因違章建築的認定、拆除引起的糾紛,行政機關不依法處理或處理不當,當事人不服的,可以作為行政案件提起訴訟。但是,當事人以違章建築物為標的發生的買賣、租賃、抵押等民事糾紛以及因違章建築妨礙他人通風、採光等引起的相鄰糾紛,可作為民事案件向法院起訴。
10、因落實政策而引起的房屋糾紛,如私房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問題、建國初期由有關部門代管的房產問題、落實華僑及港、澳、台胞私房政策的問題引發的糾紛,原告應向當地落實私房政策部門或有關主管部門申請解決。但有關部門按私房落實政策先落實了房產,後又予以撤銷的,如當事人對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二、房產糾紛可以向法院起訴
房地產交易糾紛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
1、屬於平等主體之間以私有房屋為主的所發生的權屬、析產、買賣、租賃、借用、代管、贈與、抵押等糾紛,及侵害私有房屋所有權、使用權糾紛等,由民事庭受理。
2、平等主體之間以房管局直管公房為主的所發生的租賃、借用、換房及強占房屋等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3、職工對本單位分配自管住房方案、決定有意見,而與本單位發生爭議,不屬地方法院管轄范圍。但在房屋分配過程中因職工擅自強占待分配的房屋單位訴請法院解決的,由民事庭受理。
4、單位分配給職工的房屋其他職工搶占,被侵權人向法院起訴的,由民事庭受理。
5、因行政劃撥產生的公房所有權、使用權糾紛,不屬於法院管轄范圍。一方為此向法院起訴的,應告知其向主管部門申請解決。如果房屋所有權、使用權明確的,只是為權利、義務的履行發生糾紛的,民事庭應予以受理。
6、因違章建築妨礙他人通行、採光等民事權益引起的相鄰糾紛,或以違章建築為標的發生的買賣、租賃、抵押等糾紛,當事人起訴的,民事庭應予受理。
7、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就有關安置、補償、產權調換等問題達成協議,並部分履行後,一方反悔而產生的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8、對於危舊房屋改造中產生的糾紛,原則上不宜作為民事案件受理。如果危改中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已達成安置、補償協議,並已部分履行,當事人僅為繼續履行協議發生糾紛而起訴的,可由民事庭受理。
9、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權屬明確,當事人因侵權行為產生的糾紛,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但土地主管部門對侵權行為已作出行政裁決,當事人因不服裁決起訴的,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
10、土地出讓、轉讓合同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11、其他以房地產為標的開發,建築承包、入股、聯營、代理等民事行為發生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2. 正在行政訴訟案件中的有糾紛的房產能否登記不動產變更
正在涉案的不動產,在案件止爭前是不能辦理過戶、變更登記的。
3. 如何處理房產登記民事和行政訴訟交叉的案件
當一個案件的審理需要另一案件的判決結果為前提時,應當中止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一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案件的審判須以相關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審判結果為依據,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的」,中止訴訟,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也就是說,如果另一案件判決結果沒有出來,就無法判斷本案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時,應當中止訴訟。
如何處理行政和民事訴訟交叉問題,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先民後行。理由是:房產抵押權登記以抵押合同為前提條件,抵押合同有效,抵押登記合法;抵押合同無效,抵押登記不合法。如果申請抵押登記的其他法定條件均具備,申請人之間針對抵押合同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發生爭議,那麼抵押合同的效力就成為抵押登記行為合法性的唯一決定因素,行政訴訟就需要等待民事判決確認的結果,以民事判決結果來判斷登記行為是否合法;當抵押合同的效力糾紛沒有被民事判決確認時,就無法判斷抵押登記行為的合法性。因此,本案應當中止訴訟。
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當先行後民。理由是:房產抵押合同,是房產抵押權登記的必備條件之一,但不是房產抵押權登記的唯一條件,還需要具備其他法定條件。如申請人與抵押合同的當事人不一致,沒有提交房屋所有權證書等。如果其他法定條件不具備而登記,那麼登記行為就不具有合法性。是否應當以民事判決結果為前提,應當對不同的情況不同對待。如果對抵押合同的效力有爭議,申請抵押登記的其他法定條件也不具備,行政訴訟無須等待民事判決結果,可以直接作出裁判。本案雖然存在當事人對抵押合同效力的爭議,但是也存在一方申請人提交虛假登記材料的情形,法院無須等待民事判決結果,直接作出判決並不違法。
第三種觀點認為,行、民自行。理由是:首先,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訴訟,其訴訟主體及適用的法律規范不同,決定其裁判結果必然不同。民事訴訟解決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依據的是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規范。行政訴訟解決的是行政主體與作為行政管理相對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的行政爭議,主要特徵是「不對等性」,即行政主體的地位不平等,依據的是包括地方性行政法規在內的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行政訴訟的裁決結果,隻影響行政行為的效力,而對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爭議並未進行裁決,因此,其結果不影響相對人的民事行為效力。其次,行政訴訟裁決是民事訴訟的重要證據,但並不必然決定民事訴訟的結果。按照行政法律規范的要求,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應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雖然合法但不合理(不適當),都可能對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但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條之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行政訴訟對事實和證據的審查主要是形式審查。房產登記發證,根據建設部《城市房屋權屬登記管理辦法》以及《城市房地產轉讓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發證機關行使職權採用的是形式審查標准,即審查申請發證所提供的形式要件是否齊全,對房產取得、轉讓等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不作審查。因此,行政訴訟合法性審查當然也是形式審查。房產登記發證行為本身不直接使申請人獲得權利,登記發證機關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改變申請人的民事權利,它只是對申請人現有房產權屬狀態的認可和證明,而不是對相對人和第三人之間特定權利和事實的確權和裁決。可見,行政訴訟的裁決結果並不直接影響民事裁決的結果。再次,房產證即房屋所有權證書,是不動產登記機關發放的證明房屋所有權歸屬的書面憑證。在民事訴訟中,房產證作為證據,可以證明房產登記的事實。房產證的證明力是以其上記載與房產登記機關登記簿上的記載是否一致為依據的。如果房產證記載的事項與登記簿上的記載不一致,房產證在房產交易中就失去了證明力。如果房產登記簿上記載的事項未做變更,房產證自身單獨變更不產生物權法上的效力。正因為房產證在民事訴訟中作為證明房產權屬的一種重要證據,其證明力的作用大小隻能與其他證據相互比較來確定。在房屋權屬爭議中,當房產證證明的事實與其他證據證明的事實發生沖突,其他證據的證明力明顯大於房產證的證明力時,法院完全可以按照優勢證據的原理,以優勢證據確定房屋的權屬,而不必先中止訴訟,待房產登記機關撤銷房產證後再行判決。如前所述,行政機關的發證審查屬形式審查,而民事審判則應進行實質審查,當法院的民事判決改變了房產登記的事項時,當事人可以依判決申請房產登記機關變更登記。
4. 房屋權屬糾紛是行政訴訟還是民事訴訟
你好,房屋抄權屬爭議糾紛應當先提起民事訴訟,對權屬爭議房屋進行確權,若民事判決確認原告對爭議房屋具有權屬份額,再持該生效法律文書向房屋登記部門申請更正登記。房屋登記部門拒絕登記的,再以房屋登記部門行政不作為為由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判令房屋登記部門依照生效法律文書進行更正登記。若生效民事判決確認原告對房屋不具有權屬份額後,原告再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房屋登記的,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原因在於,既然生效的民事判決書已確認原告對原爭議房屋沒有權屬份額,此時,無論房屋登記情況如何,其與登記行為之間已沒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故無權再以對房屋有權屬為由而提起撤銷登記行為的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