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決合同糾紛的方法有哪些
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版事人的所有爭議。主權要種類:一、合同效力糾紛1.無效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無效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爭議。2.有效合同糾紛,指在合同生效的前提下,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合同而發生的爭議、包括合同訂立後合同當事人對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及違約責任,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終止等所發生的一切爭議,絕大多數合同糾紛為有效合同糾紛。二、口頭和書面合同糾紛1.口頭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口頭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2. 書面合同糾紛 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書面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三、國內和涉外合同糾紛四、有無名合同糾紛這是從合同名稱是否法定角度來對合同進行劃分。合同法具體規定名稱的合同為有名合同,其他合同則為無名合同。五、標准和非標准合同糾紛除上述五種劃分合同糾紛的方法外,還有從其他角度進行劃分的,如可劃分為合同訂立糾紛、合同履行糾紛、合同變更糾紛、合同轉讓糾紛、合同終止糾紛等等。
㈡ 調解,仲裁,訴訟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一、調解,仲裁,訴訟三者之間的聯系為三者作為社會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相互輔佐、交相並存,又以其各自相對獨特的調整機制而相互獨立,是現代社會民事糾紛解決機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多種可供其自由選擇的解決民事糾紛的途徑和方法。
二、調解,仲裁,訴訟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調解是中立的第三方在當事人之間調停疏導,幫助交換意見,提出解決建議,促成雙方化解矛盾的活動;
仲裁是由雙方當事人協議將爭議提交(具有公認地位的)第三者,由該第三者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並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
訴訟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解決訟爭的活動。
2、特殊性不同
調解員可以採用其認為有利於當事人達成和解的方式對爭議進行調解。這種方式包括但不限於:調解程序開始之後,調解員可以單獨或同時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進行調解;
調解員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的,可向他方當事人通報單獨會見的情況,當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調解員可以對爭議進行面對面的調解,也可以進行背對背的調解;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可以要求當事人,提出書面或口頭的建議或方案。
仲裁異於訴訟和審判,仲裁需要雙方自願,也異於強制調解,是一種特殊調解,是自願型公斷,區別於訴訟等強制型公斷;
對於訴訟,平等主體當事人之間發生經濟糾紛提起訴訟,適用《民事訴訟法》解決紛爭。
3、形式不同
調解主要有四種形式:訴訟調解(法院在訴訟過程中的調解)、行政調解(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的調解)、仲裁調解(仲裁機關在仲裁過程中的調解)和人民調解(群眾性組織即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
人民調解是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進行的調解;法院調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進行的調解;行政調解是基層人民政府或者國家行政機關主持下進行的調解;
仲裁調解是在仲裁機構主持下進行的調解。在這幾種調解中,法院調解屬於訴內調解,其他都屬於訴外調解。
仲裁一般是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自願將其爭議提交由非司法機構的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進行裁判,並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仲裁活動和法院的審判活動一樣,關乎當事人的實體權益,是解決民事爭議的方式之一。
㈢ 雙方簽合同未盡事宜,雙方協商解決,但之後出現糾紛如何解決
你好,對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現在回復如下:
《中華人民合同法》對於當事人就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時的規定如下:第六十一條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所以,雙方簽合同的未盡事宜,既然你們已經有了後續協商,那麼這個後續的協議也是合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當後續協議出現糾紛時也就是出現了合同糾紛,可以參照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解決。當事人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和解、調解、仲裁、訴訟。
1.和解。和解是由爭議各方根據合同約定的違約責任和各方實際情況,自行協商而不需通過司法程序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是糾紛常見的解決方式。但由於和解協議缺乏的法律約束力,有些人可能會出爾反爾,使和解結果成為一紙空文,延誤了糾紛的有效解決。
2.調解。調解是由爭議各方選擇信任的第三方居中,就合同爭議進行調解處理。調解通常是以各方互諒互讓為原則進行。此方法解決糾紛的可能性較和解大一些,但由於調解協議與和解協議一樣不具有強制性效力,也使得糾紛的解決難盡人意。
3.仲裁。如果合同中有仲裁條款或者糾紛發生以後你們達成了仲裁協議,則可以將爭議提交法定的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依據仲裁規則居間進行居中調解,依法做出裁定的方式。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並可根據生效的仲裁協議申請強制執行。
4.訴訟。訴訟是解決合同爭議的最後方式。是指人民法院根據爭議雙方的請求、事實和法律,依法做出裁判,藉此解決爭議的方式。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你上解答僅供參考。
㈣ 協商、調解、仲裁哪項為勞動爭議處理的必經程序
現實困惑
宮某是一家公司的網路負責人,有一天在工作時突發重病,需到外地就醫,由於事發緊急,沒來得及跟領導請假。病情稍微穩定後,宮某給領導打電話解釋,可是領導特別生氣,在電話中大發雷霆,還掛斷了電話。等宮某病情好轉後,他立即趕回公司,卻被告知公司已解除他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原因是宮某沒請假擅自離開,公司一時沒有合適的人手,導致公司網路被病毒侵入,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宮某想找領導解釋,可是領導都不見他。宮某認為,雖然公司遭受了損失,但他並非故意曠工,公司因此解除勞動合同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於是他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在申請仲裁過程中,宮某發現,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主任不是由工會代表擔任,而是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宮某覺得,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不是由工會代表擔任,對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利,因此放棄仲裁請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公司撤銷解除勞動合同的決定,恢復原勞動關系。那麼,協商、調解、仲裁哪項為勞動爭議處理的必經程序?
律師答疑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實行「三方原則」,其中必須有工會的代表。但是,仲裁委員會主任不應由工會代表擔任,而是由同級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宮某認為應由工會代表擔任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沒有法律依據。我國《勞動法》第79條規定,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5條規定,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應當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協商、調解不是勞動爭議處理的必經程序,但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仲裁是處理勞動爭議的必經程序,也是處理勞動爭議最重要的程序。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具有強制性,只有經過仲裁,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訴。不經仲裁,當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宮某必須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宮某不經仲裁委員會仲裁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不予受理。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七十九條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五條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㈤ 處理合同糾紛的方法有哪些
合同糾紛,是指因抄合同的生效、襲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主要種類:一、合同效力糾紛1.無效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無效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爭議。2.有效合同糾紛,指在合同生效的前提下,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合同而發生的爭議、包括合同訂立後合同當事人對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及違約責任,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終止等所發生的一切爭議,絕大多數合同糾紛為有效合同糾紛。二、口頭和書面合同糾紛1.口頭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口頭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2. 書面合同糾紛 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書面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三、國內和涉外合同糾紛四、有無名合同糾紛這是從合同名稱是否法定角度來對合同進行劃分。合同法具體規定名稱的合同為有名合同,其他合同則為無名合同。五、標准和非標准合同糾紛除上述五種劃分合同糾紛的方法外,還有從其他角度進行劃分的,如可劃分為合同訂立糾紛、合同履行糾紛、合同變更糾紛、合同轉讓糾紛、合同終止糾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