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錯誤。個人之間提供勞務關系的,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⑵ 「接受勞務一方」如何行使追償權
□宋曉波《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本條中的「提供勞務一方與接受勞務一方」實際取代了「雇員」「僱主」等法律名詞。在新《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對僱主追償權問題,必須結合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第十一條規定作出理解和適用。 接受勞務一方享有追償權及行使追償權的條件,存在兩種情形:即對提供勞務一方的追償與對第三人的追償。1、對提供勞務一方的追償。該追償必須以雇員對損害的發生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為前提。筆者認為,過失主要看雇員是否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是否與管理自己事務給予同一程度注意,是否與普通人注意義務相一致,這三者應為從高到低的過失程度,以此為標准可以初步確定提供勞務一方是否存在過失。2、對第三人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追償。因勞務關系之外的第三人侵權而遭受人身損害,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了賠償責任的情形下,接受勞務一方向第三人追償,雖具有替代提供勞務一方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性質,但接受勞務一方的追償權並不完全等同於提供勞務一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主要表現在過失相抵原則的運用上。大陸學者從過失相抵系一種「外來原因」抗辯的角度論述了其適用范圍,認為「所謂『相抵』,是指受害人『有過失』或者說其有過錯的行為構成損害發生或擴大之原因,以該原因的原因力抵銷其所受損害可能請求賠償的一部或全部。所以,過失相抵不僅適用於過錯責任領域,也被現代侵權行為法擴展運用到無過錯責任領域。」 筆者認為,要釐清責任份額,應判斷和劃分接受勞務一方與提供勞務一方在損害發生中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接受勞務一方的過錯內容,表現在對提供勞務一方的選任、監督、管理上疏於注意義務;提供勞務一方的過錯即為其故意或重大過失。如提供勞務一方的行為是故意行為,則應承擔全部責任,即使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了連帶賠償責任,也應賦予接受勞務一方完全的追償權利。如提供勞務一方的行為是重大過失行為,因該種過錯程度較故意為輕,故應由提供勞務一方承擔部分責任。
⑶ 法律問題,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的一方受到損害,誰負責賠償,盡量列舉法條
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條 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3)接受勞務一方承受侵權責任擴展閱讀:
目前在社會實踐中,大量存在著個人之間提供與接受勞務的行為,而個人之間勞務關系普遍存在著設施不健全、安全保障措施較少、提供勞務者對安全勞動的意識較差、接受勞務者疏於管理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個人之間勞務關系爭議案件的高發。
本文以一起提供勞務者受害案件為例,試分析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因法律規則的變化對提供勞務受害案件責任分擔產生的影響。
甲與丙、丁共同為戊裝修房屋,裝修工程於某日晚7時完工後,戊在家中設宴招待甲、丙、丁三人。甲飲酒後,於當晚9時騎兩輪摩托車與一電動車相撞,電動車肇事後逃逸,無法查找。甲被送往醫院住院12日後,因搶救無效死亡。甲妻乙起訴到法院,訴稱甲受雇於丙為戊裝修房屋,請求法院判決丙、戊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種觀點認為,甲因過錯對損害發生承擔70%的責任,丙因僱傭關系承擔20%的責任,戊因未盡合理照顧義務致甲飲酒後駕車承擔10%的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同甲、丙的責任承擔,但認為戊承擔10%的責任於法無據,甲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自行承擔酒後駕車的風險。
法律關系的認定
案例中,甲與丙、甲與戊、丙與戊之間法律關系的認定是適用法律的前提。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後,法律關系認定中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使用人責任理論」取代了「僱用人責任理論」。當然,這一變化也與司法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一條的規則適用以存在僱用關系為前提,如不存在僱用關系,則駁回原告之訴訟請求。這使得一些難以證明僱用關系的原告在實踐中無法獲得司法救濟。
而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在適用法律規則進行裁判時,只需要確定使用人即可,並不需要原告證明與被告之間存在僱用關系,實際上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適用范圍有所擴張。
關於使用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定:
第一,是否提供了勞務;
第二,接受勞務一方是否因為提供勞務而受有利益;
第三,提供勞務者是否接受了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監督;第四,提供勞務是否違反接受勞務一方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在司法實踐中,使用人的確定是一個難點。在很多情況下,所謂的使用人作為組織者自己也參與勞動,而且僅僅是比別人多拿一些工資,此時,究竟如何認定使用人頗為令人頭疼。
案例中,丙作為提供勞務的組織者,而戊作為房主最終支付了報酬,從上述關於使用人的認定標准來看,筆者認為,丙作為使用人更為合理。
戊雖然是報酬的最終支付者,而且從表面上看也是裝修工程的最終受益人,但其對丙卻不存在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監督,其所獲得的利益是丙所交付的勞動成果,而並非直接享有甲提供勞務的工作成果。
因此,甲、戊之間並不存在著直接的法律關系,其二者表面上看似聯系頗為緊密的原因是,丙、戊之間存在的承攬法律關系,而戊因為丙交付甲參與勞動的工作成果而受有利益,但其受有利益的原因是丙、戊之間的承攬法律關系。因此,應當認定為甲、丙之間存在勞務合同關系,丙、戊之間存在承攬合同關系。
⑷ 接受勞務一方因過錯,過錯指的是什麼
這里的過錯,是一種法律術語,指錯誤或過失。
所謂過錯責任原則是指行為人的過錯是侵權責任的必備條件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重申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責任法的基本歸責原則,它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只要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不以過錯為要件的,過錯便是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要件。
⑸ 關於勞務糾紛中侵權損害賠償有哪些規定
您好,
關於勞務糾紛中侵權損害賠償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回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答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⑹ 勞務關系中,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誰來承擔侵權責任
現實問題
祝某最近新買了套商品房,叫了董某等幾名裝修工來裝修,由於董某等人不是專業的裝修人員,在裝修的過程中將一根排水管弄裂,導致樓面漏水,淋壞了樓下人家的傢具。樓下人家向祝某提出索賠,但祝某稱這個損害是因為董某等裝修工的不當操作造成的,應該由董某等人賠償,與自己無關,董某等人卻辯稱自己是替祝某幹活,不應由他們承擔責任。那麼,法律對此有什麼相關規定嗎?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目前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情況越來越多,家庭僱用保姆、小時工、家庭教師等情況已非常普遍,對於在勞務期間發生的糾紛如何解決,需要法律給予明確的規定。《侵權責任法》對此給予了明確規定。
在這則案例中,祝某和董某等人之間屬於勞務關系,董某等人因操作不當導致樓下人家的損失,應由祝某來承擔責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⑺ 辨析題: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提供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說法是錯誤的。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提供勞務一方致人損害以及自己受到損害的侵權行為與責任 勞務關系,是指一方提供勞務服務,對方依照約定支付報酬而建立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勞務關系與勞動關系不同,勞務關系由《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調整,勞動關系由《勞動法》調整。"勞務關系"與"承攬關系"不同,勞務關系中一方交付的是勞動,承攬關系中一方交付的是勞動成果,定做人與承攬人之間不存在勞務關系。 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5 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接受勞務一方僅指自然人。個體工商戶、合夥等的雇員因工作發生的糾紛,應當適用用人單位的規定處理。接受勞務一方僅對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因為不能適用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故根據勞務提供方和勞務接受方的過錯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⑻ 在侵權責任中,雇員在僱傭活動中遭受損害,可以要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而在個人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一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 【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 行為人因過錯侵內害他人民事容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二十六條規定: 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⑼ 個人提供勞務致他人損害,責任如何承擔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