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地徵用糾紛如何處理
一、徵用土地糾紛解決方式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2、 征地糾紛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有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民告官」,這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制度。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
在征地糾紛中,大多數進行的訴訟屬於行政訴訟,民事訴訟時為數不多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走行政訴訟,有時候也可以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如對於非法佔地的行為,從民事角度考慮我們可以起訴民事侵權,要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恢復原狀。對於已經簽訂征地補償協議,如果該協議簽訂過程中存在脅迫等手段,則從民事訴訟的角度起訴撤銷該協議。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
征地補償裁決也可以稱之為征地補償協調與裁決,是指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這是國家為減少、解決征地糾紛而推行的制度。機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協調,而是裁決,協調是裁決的前置,未經協調的不能進入裁決。
二、征地補償標准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
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刪除。
政府徵收農民土地,應有合法項目,按照法定程序,給予被徵收人合理補償,先補償,再徵收,任何違反以上基本原則的徵收行為都屬於違法徵收。被徵收人可以拒絕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以申請信息公開,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方式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
㈡ 怎麼處理農村征地補償糾紛
先找徵收部門協商解決,解決不了的建議找律師介入辦理。
㈢ 征地補償糾紛要提交那些證據
具體看有哪些補償不合理,在具體准備證據,有需要可以找專業的拆遷律師團隊咨詢。
㈣ 昆明徵地沖突八人死事件怎樣處理
死了的都是勞苦大眾,應該嚴懲當時幕後的領導者及當地政府一把手!
㈤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法律處理方式主要有行政訴訟、行政復議、行政復議裁決、民事訴訟、征地補償協調、裁決等方式,根據個案的不同特點應當啟動不同的法律程序。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最大特點是可以跳出某個區域,如對某省國土資源廳的行為不服則可以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復議,如果在承辦案件過程中擔心某地方存在地方保護,則應該選擇這樣的救濟途徑。
2、征地糾紛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有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民告官」,這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制度。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
在征地糾紛中,大多數進行的訴訟屬於行政訴訟,民事訴訟並不多,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走行政訴訟,有時候也可以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如果民事訴訟對我們更有利的話,則就應該設法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在征地糾紛中常發生的民事糾紛有:征地補償協議糾紛;土地侵權糾紛;土地承包經營糾紛。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
征地補償裁決也可以稱之為征地補償協調與裁決,是指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這是國家為減少、解決征地糾紛而推行的制度。機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協調,而是裁決,協調是裁決的前置,未經協調的不能進入裁決。
5、征地糾紛聽證制度
征地糾紛聽證制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管部門依職權組織的聽證,一種是申請人申請才組織的聽證。依職權組織的聽證有:擬定或者修改基準地價;編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擬定或者修改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㈥ 昆明在耕地保護中存在哪些問題
主要存在兩個大的問題。
一是征地規模過大。全國開發區規劃面積已達3.5萬平方公里,圈佔的耕地有43%閑置。(把數字換一下,換為昆明的各平方面積。)
二是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一些城區把農民的土地作為生財之道,違法違規征地時有發生。因征地問題引發的糾紛甚至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因素。
這些問題暴露出中國現行征地制度方面的缺陷。
因此,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按照保護農民權益、控制征地規模的原則,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一要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約束和用途管制。地方各級政府都要制定土地利用規劃。要強化規劃對建設用地總量的控制,把用地規模限制在規劃數量、范圍之內。因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需調整規劃的,必須按法定程序進行。土地用途一旦劃定,就要嚴格執行,不能隨意改作他用。二要嚴格區分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不同性質的用地。要把為公益性項目而進行的征地與一般經營性項目用地嚴格分開,縮小征地范圍。征地權是國家的強制性行政權力,應當主要用於水利、交通、國防、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檢法設施等國家重點公共設施建設,一般不能用於商業開發,更不應變成企業行為。要慎用征地權力,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工商企業需要用地,應當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通過向國家、向農民集體購買、租賃等市場方式取得,價格由市場決定。三要嚴格控制征地規模。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要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可征可不征的盡量不征,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必須征和必須用的盡量少征少用。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也要節省用地,減少征地。城鎮建設要盡量盤活存量土地,控制城區過分擴張。企業用地多少,應當和產業特點,投資規模掛鉤,防止投不多的錢,辦不大的廠,占很多的地。四要改進土地徵用補償方式。徵用農民土地補償低,土地增值分配不合理,是農民反映比較強烈的一個問題,也是造成耕地佔用多的重要因素。農民集體土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過程,應當是農民分享城市化和工業化成果的過程,應當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城鄉差距。要調整土地收入分配結構,確定補償安置最低標准,給被征地農民以及時、合理的補償,並探索解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和長遠生計的辦法。農戶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土地經營權是農民的基本權益,要保障農民在土地徵用過程中的權益不受侵犯。
㈦ 征地面積的糾紛,找那個部門
樓主的問題來,可以分成兩個源不同的方面分別說。
一個是征地的總面積問題。政府以總面積徵收是符合法規規定的。
第二個問題是征地不按土地證的面積,以實際徵收時的測量面積為准。如果承包種樹時有測量的面積,可以不再重復測量。
如果對徵收土地有意見,可以向政府法制辦公室提出來,也可以向國土資源部門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