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寬頻合同糾紛的事
此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貳』 聯通在沒通知人或沒經過本人同意而開通業務,這屬於犯詐騙罪嗎,又應該找那個部門來處理這事
聯通在沒通知人或沒經過本人同意而開通業務屬於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用戶有權向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申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規定:
第三十九條 電信業務經營者提供的電信服務達不到國家規定的電信服務標准或者其公布的企業標準的,或者電信用戶對交納電信費用持有異議的,電信用戶有權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予以解決。
電信業務經營者拒不解決或者電信用戶對解決結果不滿意的,電信用戶有權向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申訴。
收到申訴的機關必須對申訴及時處理,並自收到申訴之日起30日內向申訴者作出答復。 電信用戶對交納本地電話費用有異議的,電信業務經營者還應當應電信用戶的要求免費提供本地電話收費依據,並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協助電信用戶查找原因。
第四十條 電信業務經營者在電信服務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以任何方式限定電信用戶使用其指定的業務;
(二)限定電信用戶購買其指定的電信終端設備或者拒絕電信用戶使用自備的已經取得入網許可的電信終端設備;
(三)無正當理由拒絕、拖延或者中止對電信用戶的電信服務;
(四)對電信用戶不履行公開作出的承諾或者作容易引起誤解的虛假宣傳;
(五)以不正當手段刁難電信用戶或者對投訴的電信用戶打擊報復。
第七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的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並向電信用戶賠禮道歉,賠償電信用戶損失;拒不改正並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處以警告,並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
第七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銷售未取得進網許可的電信終端設備的;
(二)非法阻止或者妨礙電信業務經營者向電信用戶提供公共電信服務的;
(三)擅自改動或者遷移他人的電信線路及其他電信設施的。
(2)電信服務合同糾紛判決擴展閱讀:
案例:購合約機被單方開通漫遊 用戶要求賠償獲法院終審支持
據了解,2016年12月24日,原告赫女士參加被告聯通本溪公司的「4G智慧沃家組合版擔保送手機」優惠活動。該公司贈送赫女士1部手機,赫女士交納費用1199元,包括兩年寬頻費和即時話費等。
雙方約定,合約期為2017年和2018年,協議期內手機號碼在網不欠費,不主動銷戶,不解除融合關系,如手機號碼欠費則寬頻和聯通電視同時停機。
事實上,赫女士辦理參加聯通優惠活動的手機號由其家人實際使用,實際使用人經常去港澳台地區。
聯通本溪公司在未經赫女士和實際使用人同意的情況下,自2016年8月27日起,單方不定時地為該號碼開通「漫遊落地開」業務,即只要實際使用人攜帶該號碼到達上述地區後,該公司即自動為該號碼開通港澳台漫遊業務。
截至2017年10月,共產生漫遊費用1574.58元。其間,赫女士多次向聯通本溪公司反映情況,並多次到公司取消此項業務未果。2016年12月6日,聯通本溪公司以減免話費的形式,為赫女士返還了漫遊費用600元。
2017年10月,赫女士向本溪市消費者協會投訴。本溪市消協向聯通本溪公司發出調查函。此後,聯通本溪公司與赫女士就費用返還事宜協商,依舊不能達成一致。今年年初,赫女士的手機號碼因欠費被銷號,該公司將其號碼另行出售給他人使用。
爭議焦點
是否取得用戶同意
在這起電信服務合同糾紛案中,「漫遊落地開」服務的開通與否,究竟是誰掌控主動權,是赫女士與聯通本溪公司雙方爭議的主要焦點。
赫女士方面強調,在用戶未同意且遇到難以取消「漫遊落地開」服務的情況下,聯通本溪公司仍擅自為用戶開通港澳漫遊服務,應該賠償給用戶造成的經濟損失。
為此,赫女士起訴至平山區人民法院,提出5項訴求,主要包括:判令被告返還原告預付的話費974.58元,並雙倍賠償漫遊損害費1949.16元;判令被告解除捆綁合約機合同,並注銷號碼;判令被告返還部分話費和網費等。
聯通本溪公司辯稱,「漫遊落地開」業務是被告針對信譽良好、套餐達到一定額度以上的用戶給予的一種贈送行為,當用戶到達「漫遊落地開」地區後,會自動開啟該業務並以簡訊的方式通知用戶。如用戶收到簡訊後按簡訊內容回復可取消該業務,且90天內將不再為用戶主動開通許可權。
用戶不回復視為同意辦理該業務。但開啟該業務不會產生額外費用,只有用戶在港澳台地區使用電話與流量才會產生費用。原告在港澳台地區實際使用了電話與流量,並不是別人冒用了原告的號碼使原告遭受損失,產生的漫遊費用全部是原告自己實際產生的話費。
被告也曾經通知原告,但原告並未取消,所以被告不存在欺騙行為,因此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聯通本溪公司還辯稱,原告與被告的主要合同標的是寬頻業務,附送手機及套餐優惠。原告交納的260元即時話費已經實際消費,被告按約定提供了服務,因原告未按約定履行交費義務,所以被告依據《電信管理條例》的規定停機、銷號符合法律規定,不存在《合同法》解除合同的情形。
法院判決
違約不構成欺詐
赫女士與聯通本溪公司雙方觀點激烈交鋒。平山區人民法院審理認為,本案被告聯通本溪公司在雙方無相關約定及未經原告赫女士同意的情況下,單方為原告開通港澳台漫遊業務,且致使原告增加了相應的漫遊費用,被告的行為不符合雙方合同的約定。
在原告多次向被告反映後,被告仍未改正,原告要求解除雙方的捆綁合約機電信服務合同關系,有事實及法律依據。在原告與被告合同關系存續期間,被告單方開通港澳台漫遊業務的違約行為造成原告多支付話費1574.58元,被告應將該費用返還給原告。
鑒於被告已經以減免電話費的形式返還給原告600元,現原告要求被告返還剩餘的974.58元,有事實及法律依據。
對於赫女士要求聯通本溪公司按兩倍標准賠償漫遊損失費的訴求,平山區人民法院審理認為,雖被告在未經原告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開通漫遊業務給原告造成一定的負擔。
但因被告開通該業務是為方便客戶的需要,減少客戶另行開通的繁瑣程序,被告在主觀上並不存在欺詐故意,法院對赫女士的此項訴求未予支持。
此外,平山區人民法院經審理還支持了赫女士要求聯通本溪公司返還2017年10月的基礎話費82元、相應的網費520元,以及合約期最後1個月應返還的99元等訴求。
今年10月9日,平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解除原告赫女士與被告聯通本溪公司間的捆綁合約機電信服務合同關系;聯通本溪公司在本判決生效後返還赫女士各項費用合計1675.58元;駁回赫女士的其他訴訟請求。聯通本溪公司不服,提起上訴。
11月27日,本溪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叄』 我去互聯網法院起訴,不知道這種情況屬於網路服務合同糾紛里的哪種糾紛
屬於第一種:網路域名權屬、侵權及合同糾紛。
『肆』 電信服務合同糾紛案件中存不存在欺詐
關於這種情況,我是這樣理解的:1、本身是種附條件的法律行為,你在預存話費時,雙方可能形成一種合意,你可能得到了電信運營商的某種優惠,而這種優惠只對預存話費者開放。2、雖然法律一般情況下,禁止合同一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責任,但是,如果是基於雙方平等、自願的,未違背訂約時雙方的意思的,屬有效的合同行為。3、這種合同一般是格式合同,可能運營商的法律顧問在製作時,已盡了法律上對格式合同所要求的特別提示義務,因而有效。4、在訂立合同時,你其實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該合同,如果你當時的確沒得選擇,則電信方面利用了其優勢地位,你可以起訴請求撤銷該合同。最後,電信運營商因為有巨額利潤,故有專門的律師顧問團,如你要起訴的話,請慎重,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祝你好運。[email protected]陳來自湖北恩施專業解決法律問題
『伍』 因網路服務合同糾紛,騰訊被南山區法院強制執行25元,如此處罰你見過嗎
沒有見過。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吳先生在微信的朋友圈上分享了一下支付寶邀請新人的二維碼,我們都知道邀請一個支付寶的新用戶就會獲得2888的積分,積分可以在支付寶上邊兌換很多東西,還可以提高自己的信譽,因此很多人都在積攢自己的支付寶積分,吳先生也是因為想要獲得這個積分才會在微信朋友圈上發了相應的二維碼。但是,沒有想到自己的微信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被封禁。
以上是我自己的觀點,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陸』 電子合同出現糾紛如何解決
當簽署雙方就電子合同內容產生糾紛後,已簽署的合同內容作為唯一性的證據是司法機構裁處判決的重要依據。因此當事人可通過提交電子合同的相關司法鑒定報告證明其內容真實性,即證明其內容未經篡改、簽署身份證真實性。
事實上,市面上已經有第三方電子合同平台為用戶通過數據保全以及出證等相關服務(這也是用戶選擇靠譜的第三方平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數據存證: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據存證服務,平台會同上海東方公證處提供電子數據存證,可對電子合同數據進行摘要,同時在平台雲伺服器和公證處本地伺服器進行數據存證。
通過增加時間戳和可信數字簽名,確保文件一旦篡改即可被發現和真實記錄。經可信第三方平台與存證的所有數據永久保存,可在未來任何時間為簽署當事人開具可信的公證書。
最新修正的《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均將電子數據列為證據的一種。電子數據存證中心提供的存證證書,可作為司法人員和律師分析、認定案件事實的有效證據。
數據存證實現電子合同證據鏈閉環:
1、存證服務:實時保存多樣化電子數據安全、高效、防篡改;
2、出證服務:對接權威公證處一鍵出證;
3、鑒定服務:配合國家司法鑒定機構對簽署過程和簽署行為進行專業鑒定;
4、仲裁服務:約定指定仲裁機構與公證處、律師事務所共同提交相關證據。
『柒』 服務合同糾紛
聊天記錄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因為標的不大,起訴不值得,建議還是協商處理較好。
『捌』 網路服務合同糾紛案辯論賽反方的法理依據(就是證明劉某可以不支付給易趣網這些費用)詳細的加分
現實的法律對於網路服務合同的成立確實難以提供有效的適用。
那麼不付費的法理有:
1.網上虛擬身份是否具有簽約能力。具體到這個案子中,即Jaliseng是否具有承諾的民事能力。注意,在這個案子中,與易趣網簽訂《服務協議》的合同當事方是Jaliseng而非劉某,反方需要將兩者嚴格的區分開來。當然對方會盡量的將Jaliseng與劉某等同起來,會舉出以網路虛擬身份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等等。
至於為什麼要嚴格區分,因為通過對合理行為的推定,網路服務合同的成立如果是以該種確認書形式簽訂的,必須是以實名簽訂的,試問在現實中,誰簽合同會簽上除姓名以外的其他稱號呢。劉某以Jaliseng的虛擬身份確認協議,劉某並沒有賦予Jaliseng以民事能力,因此Jaliseng是沒有承諾能力的。因此這份合同並沒有成立。
2.仔細的看這個案子,原告的訴訟請求是有問題的。在第一點的基礎上(網路服務合同的成立應是實名),原告不應該就合同請求支付費用,而應該就不當得利請求劉某支付。但是....你想像下網路的特殊性...你能想像到么?因此在網路上提供網路服務應確定較高的准入門檻(比如實名、先付款),不然不允許請求不當得利的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