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美國侵權法動物致害規定

美國侵權法動物致害規定

發布時間:2021-06-08 19:55:55

㈠ 狗絆到人的責任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四條 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故狗的飼養人若舉證不能,則承擔敗訴的後果.

㈡ 幾種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危害,用食物鏈的知識去分析

幾點供參考:
外來物種入侵為何能造成巨大危害呢?

1

美國科學家研究了473種原產歐洲後又傳播到美國的植物,檢查了它們被真菌、病毒感染的情況。結果發現,平均每種植物在新棲息地感染的真菌比在原產地要少84%,病毒感染少24%。同時在研究了26種從歐洲入侵到美國的陸生、海洋和淡水動物後發現,在原產地,平均每種動物帶有16種寄生蟲,其中只有3種跟隨動物到了新的棲息地,每種動物又在新棲息地染上4種新的寄生蟲。總體來說,它們所帶的寄生蟲比在原產地少50%左右。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新的棲息地,外來物種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原有天敵和寄生蟲的制約,從而異常繁榮起來。在原產地無害的植物到了另一地區之後可能會變成有害的植物,外來動物能威脅本地生物的生存,造成巨大危害。

2

外來物種一方面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條件和機會,給世界各國和地區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外來物種也給本地的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等方面帶來了負面效應。隨著全球貿易的增加、國際旅遊業的興旺,很多例證顯示,外來物種直接危害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阻礙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並且這種影響一般帶有不可逆性和進行風險評估上的不確定性。所以對外來物種應在深入認識的基礎上,針對本國實際情況,通過立法保護國民經濟和一過生物多樣性。
一、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及危害
(一)外來物種及外來物種入侵的定義
1、 定義
在生物學上,外來物種是指出現在其自然分布范圍(過去或現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圍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沒有直接或間接引進,或沒有人類活動就不能定殖)的一種物種、亞種或低級分類群,包括這些物種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生物物種由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物種必須是外來、非本土的;第二,該外來物種能在當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入侵的外來物種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 。
2、外來物種入侵的渠道
外來物種入侵的渠道一般為:有意引進、無意引進、自然傳播等形式,其中有意引進主要是為了滿足農業、林業和漁業等生產活動的需要;無意引進主要通過貿易、商業、旅遊等活動無意引進外來物種;自然傳播主要是邊界相臨國家之間,物種藉助自然規律傳播到另一國的現象。
(二)世界一些國家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和危害
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近日在內羅畢發表的報告,在全球,外來物種入侵給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要超過4000億美元。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1300億和800多億美元 。
外來物種通過有意或無意行為進入另一生境後,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如地中海實蠅自1910年因為旅客攜帶從夏威夷島傳播到美國本土後,種群急劇擴展,給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林果業的主栽品種柑桔造成致命打擊,縱使美國出動軍隊,將柑桔樹連根拔除仍無濟於事,地中海實蠅的入侵使美國總共遭受了2000億美元的損失。
南非西開普敦貧瘠土壤上生長的硬葉灌木群落有保持土壤、防止侵蝕、涵養水源、降低火災強度的作用,為改善景觀和固定沙丘,引進了哈克木屬、松屬和金合歡屬的植物。外來植物導致了本土植物多樣性、密度和蓋度逐漸降低,造成548個物種滅絕以及3435個物種受到威脅,現已被IUCN列入紅色名錄。
發生在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是一個人類從來沒有過的疾病,對於人類來說,這個病原體是一個典型的外來入侵種。人體對非典病原體所表現出的脆弱的抵抗能力,充分體現了外來生物對人類以及生態系統的入侵危險性。非典通過飛機、輪船和汽車,在短短的5個月遍布全世界,清晰地顯示了外來入侵種通過人類活動得到傳播的事實。
(三)我國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危害及損失
中國從北到南5,500公里,東到西5,200公里,跨越50個緯度,5個氣候帶: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多樣的生態系統使中國容易遭受入侵生物的侵害,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外來種都可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世界上最壞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約有一半入侵了我國。截至目前,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共有283種,對我國農林牧漁業和生態系統、物種資源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達到1199.8億元。造成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資源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達到1001.1643億元,其中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就達999.266億元。陸生植物170種,其餘為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兩棲爬行類、哺乳類、魚類、樹木、雜草等。有54.2%的外來入侵物種來源於美洲,22%來源於歐洲。調查表明,76.3%的外來入侵動物是由於檢查不嚴,隨貿易物品或運輸工具傳入我國的。這些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有關行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98.59億元,其中,林牧漁業損失160.05億元,人類健康損失29.21億元。以物種為論,美洲斑潛蠅、豚草、褐家鼠、溫室白粉虱、紫莖澤蘭等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10億元以上。更為嚴重的是,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遭到嚴重破壞,威脅種群多樣性,導致局部種群消亡等 。
以重慶為例,重慶市地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為生物生長發育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而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但與此同時,由於經濟發展、西部大開發、三峽庫區移民和建設等因素,重慶區域內人類活動強度加大,特別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外來生物被引入重慶並安營紮寨,給重慶市的生態安全敲響了警鍾。據了解,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布的首批16種外來入侵生物、國家林業局公布的首批24種重點有害植物(其中有2種與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相同)和可能對本地生物帶來巨大影響的36種危險性生物--共74種生物中,已在重慶出現53種,出現頻率為71.62%。 2002年9月,重慶主城區的兩路口一帶發現日本菟絲子的蹤跡。10月,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食人鯧在重慶主城區出現。2003年1月,在重慶市最大觀賞魚批發市場江家巷四季水族館,又發現了原產南美洲的下口鯰。2003年7月,重慶市林業局專家在市游樂園附近、原試劑廠廠區、長生橋、鐵山坪等地均發現了有害植物紫莖澤蘭。重慶市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每年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達10萬公頃左右,每年開展的防治面積約為6.67萬公頃,投入的防治經費為1300萬元,常年發生危害的森林病蟲害達20餘種 。
從重慶市外來物種入侵的狀況不難看出,由於缺乏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有效的科學知識與信息交流、執法不嚴、生態意識淡薄等原因,在引進物種之初經濟利益優先,沒有進行風險評估或不顧生態後果的盲目引進,最終致使外來物種在我國呈長驅直入之勢。
二、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現狀及不足
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制訂了比較完備的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法規。如澳大利亞1996年制定了《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策略》,1997年頒布《國家雜草策略》1999年修訂;1991年發布了《壓艙水指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強制執行的壓艙水管理方面的法規性文件。美國則通過很多控制外來生物入侵的法律,如《植物檢疫法》、《動物損害控製法》、《聯邦植物害蟲法》、《國家環境政策》、《瀕危物種保護法》和 《聯邦雜草治法》等。1999 年 2月 3 日,美國總柯林頓簽署了一項總統令,以調整聯邦策略,這項策略涉及非聯邦生態系統的入侵動植物物種對環境及經濟的威脅。該命令指令旨在建立一個入侵物種理事會。理事會決定開展項減少入侵物種對經濟、生態以及類健康緊逼危害的綜合計劃並制定進一步阻止非尋常的入侵物種引入和傳播。柯林頓總統的 2000 年財政年度預算中建議給抗擊外來物種的基金增撥 2880 萬美元,其中包括對抵抗外來害蟲和疾病的基金以及加速對恢復棲息地和生物綜合治理害蟲策略的研究基金。
(一)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現狀
我國針對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規定散見於《進出境檢驗檢疫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進出口貨物管理條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國內法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卡塔赫納(Cartagena)生物安全議定書》三部國際公約中。其中1992年我國批准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後又制定並發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報告》。《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三個目標即保護、持續利用以及平等與公平地分享由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所得到的利益,為外來種的科學研究水平、生態和社會經濟影響、侵入的預防與管理以及控制與清除等問題提供論壇。1981年4 月8日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該《公約》在序言中指出:締約各國認識到許多美麗的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統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必須加以保護。並確立了對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貿易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物種進行貿易限制的基本原則和相關制度。
(二)我國在防範外來物種造成的危害法律規定及管理上的不足
1、《進出境檢驗檢疫法》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缺陷
目前《進出境檢驗檢疫法》是我國主要防治外來種入侵的法律規范,在防治外來物種入侵,保護本國經濟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隨著貿易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也逐漸暴露出些問題。表現在:1)立法目的上,只在於促進經濟發展,而沒有明確提出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的目標;2)外來有害物種不僅只是動植物還包括各種傳染病、害蟲、真菌、細菌、線蟲、病毒和雜草等。所以從該法的名稱上來說就不足以全面地對外來物種防治進行規定。3)動植物入境的管理機構是國家動植物檢疫局,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工作。這樣的管理機構設置不能有效從入境時就對外來物種實施有效控制,因為是否構成外來物種入侵的可能是比較專業的技術性行為,也可能在較長時間內才能顯示出來,只賦予動植物檢驗檢疫機構一個部門職權是不能實現有效的進入控制的;4)鑒於外來物種進入我國的檢驗檢疫的復雜性,應對於任何外來物種的進入問題進行事前的風險評估和申報制度,對沒有申報並進行風險評估的貨物應一律退回或就地銷毀。
2、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
外來物種造成了我國農、林、牧、漁等方面的巨大損失,並且勢頭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這與現行的監管機關職責不清、各自為政、方式不力、措施成效不大和重視程度不夠有極大的關系。而這些不足又是由於法律規定不統一,各部法律在各自的范圍內作出規定,相互之間沒有協調和統一造成的。比如世界十大惡草之一的紫荊澤蘭,20世紀初從東南亞傳入雲南省,後在雲南、貴州等地已經形成瘋長狂野之勢,侵佔山林、草場,與其他植物爭水、爭肥、爭空間造成其他物種數量減少、甚至滅絕,西南本就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帶,紫荊澤蘭的吞噬各種物種的危害不應小視。現在紫荊澤蘭又大勢向其他的省份擴散,80年代初傳入四川涼山州,在近20年裡已發展成為涼山州天然草場上的一種主要毒害草;1998年長江洪災後傳到重慶,目前在長江江津段20多公里沿江路段、渝北、巴南、江津等傳播。經濟損失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互米花草主要是在上海崇明島肆虐,導致島上大量貝類死亡,以貝類為食物的鳥類面臨生存危機,現在崇明島上已出現食物鏈斷接的危險。互花米草目前又在福建沿海等地大量蔓延,造成沿海灘塗大片紅樹林的死亡。
如何對現狀進行很好的控制,防止進一步損害的發生以及在本國境內防止跨省轉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部綜合、系統的立法,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法律制度是當務之急。
3、現有法律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對有意引進外來物種,現有立法只規定了行政罰款,根據實際情況,應建立起追究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的制度,民法、刑法應增加有意引入外來物種造成嚴重損失的相關處罰;對無意引入外來物種造成損害的,沒有建立起責任追究制度,致損害發生後無法得到賠償。
4、宣傳教育方面的不足
我國外來外物種入侵主要是原因是人為無意引進的,這與宣傳教育不足有極大的關系,當人們不知道什麼是外來物種以及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後果時,很容有意或無意通過交通、旅遊等進出境方式帶入外來物種。加上監管不嚴,導致大量外來物種進入我國並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後果。外來物種侵入一地時,主要依靠當地群眾及時發現和清理,所以宣傳教育是防治外來物種侵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關於我國制定外來物種入侵法律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立法目的
防治外來生物入侵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保護本國的生物多樣性,二是防止經濟損失。因為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維護一國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效益應是第一位的。
(二)立法原則
1、風險預防原則
《生物多樣性公約》序言中的規定 「為了保護環境,各國應按照本國的能力,廣泛適用預防措施。遇有嚴重或不可逆轉損害的威脅時,不得以缺乏科學充分確實證據為理由,延遲採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環境惡化。」即如果對某種活動可能導致對自然生態環境有害的後果存在著很大的懷疑,最好在該後果發生之前不太遲的時候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到獲得不容置疑的因果關系科學證據之後再採取行動。之後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是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確立的法律框架內,關於國際生物安全法律保護的專門性國際法律文件,在其序言中,締約國明確表達了在國際法中建立規范處來物種入侵的國際法律框架的共同意願,並提出將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安全的國際法律保護,建立在風險預防法律原則基礎之上。風險預防原則與損害預防原則的區別在於避免環境災難之可能性,它針對的是在科學上尚未獲得確鑿證據的環境風險,其要義在於,不應當以尚未獲得確鑿的科學證據為理由而推遲採取預防環境風險發生的措施,因為如果等到獲得環境風險的確鑿科學證據後再採取行動,那麼環境風險一旦發生,將造成重大或者不可逆轉的環境災難。風險預防原則的確立,是對傳統法律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現在世界各國對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方面都實行了風險預防原則,將環境災難最大限度地扼殺在未然狀態。如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歐盟等都非常重視風險分析工作,由檢疫部門組織社會有關專家有計劃地開展這項工作,將風險分析作為提高檢疫決策水平的重要途徑,更重視將其作為開拓海外市場、進行檢疫斗爭的有力武器。早在1993年11月,美國就完成了「通用的非本土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目前美國動植物檢疫局已經完成的和正在進行的PRA有200多項。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開始運用風險評估體系,建立了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的管理機構,由農業部所轄農業局和動植物檢疫局共同承擔風險評估、評估程序、並建立了北美危險性林業外來有害生物信息資料庫,有效地遏制了森林外來病蟲害的入侵。
2、引種許可證制度及備案制度原則
即引種單位或部門必須向有關主管部門提交擬引進外來物種的詳細資料,包括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引種歷史、原產地環境條件、經濟損益分析,以及風險評價等有關資料,由管理部門會同技術咨詢機構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評審之後決定是否引進該物種,以及是否需要附加保障措施,對不產生危害或只產生可接受危害的物種的引進頒發引進許可證,杜絕外來物種的非法引進。引種備案制度:對所有有意引進的物種實行備案制度。引種單位或部門必須將外來物種引進的情況在環保部門進行備案,若發現問題,可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三)管理機構的確立
確立由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牽頭包括農業、林業、環保、漁業、海洋、貿易、海關、工商、科技和財政等國家主管部門在內的綜合管理和合作。因為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是一項綜合工程,設計部門多,分工繁雜,基於工作的效率、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的原則,設定一個牽頭部門並賦予其協調、組織工作職能是比較科學的方式。由於我國現在的外來物種造成入侵形勢絕大部分都是由於監管不嚴,所以在進行進出口檢驗檢疫時責任異常重要,特別是對於有意引進時申請的嚴格審查和無意帶入的嚴格監察,從入口把好關。例如通過立法禁止有意引入,除非證明引入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是安全的,並僅進入到經證明當地物種沒有相同作用的地方並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和鄰近地區種植外來種。各地區之間應互通有無,加強協作共同對現狀進行控制,防止有害種在國內各地區之間蔓延、傳播。
(四)監督部門和主要形式
確定由環保部門和公眾參與結合的監督的體制。由各級環保部門對外來物種的形式、危害進行宣傳、教育並讓群眾知曉那些屬於外來物種、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有利於從源頭上控制無意帶入的外來物種。鼓勵群眾發現外來物種以及對現狀進行調查,發動群眾對已經長成勢的物種進行消滅、摧毀,對外來生物造成災難的緩解有顯著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並由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對公眾提議進行接待,反饋工作情況。陽關是最好的防腐劑,外來物種的入侵理應讓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及早有效地控制、治理。
(五)對生物資源的所有權的保護
根據《憲法》、《水法》、《森林法》、《礦產資源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規定可知,除特殊情況外,國家擁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通過人為有意引進的並已經形成災害的外來物種本身應歸引入權人所有;無意引入外來物種並造成災害的,國家應作為賠償義務主體,因為國家負有進境監管不嚴的過失責任。遭受損害的物種如果屬於國家所有的則由國家組織治理,屬於集體或個人承包的則由國家、集體或個人聯合進行治理。但在現實中,對個人所有的財產遭受損失時很難得到有效幫助。根據所有權人對所有物享有排他的絕對的控制權,侵權應得到賠償,但在該侵害暫時未為法律所明文規定侵權人時,對權利人來說就難以得到賠償,這是不公平的。如1988年,四川一家農研所從外地引進原產南美亞馬孫河的福壽螺,在瀘州人工凈養成功。次年,牧豐養殖加工公司從農研所購得福壽螺種,在公司院內以植物嫩葉試養並獲「成功」。 後福壽螺市場銷量不好,該公司放棄了養殖並將稻田退還了農民。由於退還田地時螺沒有揀干凈,以及在「牧豐公司」養螺時暴發過一次山洪,大水將許多螺螄沖走,造成了福壽螺的泛濫。據介紹,目前福壽螺主要在原保安鄉境內成災,受災面積約4700畝。此外,全縣約40萬畝稻田都出現了福壽螺的蹤影 。在進行養殖之初有關人士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這種以植物為食物又繁殖力極強的螺螄可能會危害周邊稻田產量。但「牧豐公司」的解釋是:福壽螺是熱帶生物,在重慶這樣的高緯度地方過不了冬,根本不可能泛濫成災。現在的結果是成了災害,現在減災主要是依靠農民自己到田地里去揀螺以保證糧食收獲,但是這樣的個體行為根本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不但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也造成了損失。這樣的損失該由誰來作為賠償主體?這就需要通過立法進行規范和真正對屬於個人所有物進行保護。
(六)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資料庫
環境保護部門組織相關科研人員收集本國生物種類,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狀況,並收集世界各地危險性病蟲害資料進行風險評估,劃分風險等級。為引種、防治外來物種造成危害提供科學依據。
(七)罰則
對於有意引入生物物種導致經濟損失、本地生物多樣性損害的,引入人對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人應由民法加以規定,承擔民事責任。賦予享有土地、水資源、森林、草原等資源使用權卻因外來物種遭受損失的個人、單位有訴訟的權利,保護所有權和使用權;對於無意帶入外來物種造成損失的,當地政府應組織力量進行恢復和防治工作,因為無意帶入的外來物種本應在進口檢驗檢疫時就該被禁止的,因為監管不嚴格或疏忽時,國家負有過失責任,所以應當對無意引入的外來物種造成的損害負責。《刑法》中應對有意引入外來物種造成個人或國家財產重大損失的責任人員進行刑事處罰,以示懲戒。

參考文獻:
1、呂忠梅:《環境資源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錢翌:《生態入侵的危害及防範對策》,載《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01年24期。
3、柏成壽:《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載《環境保護》2002年8期。
4、陳賽,王漢玉,蘇忠軍:《關於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防範原則》,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5、王福祥:《國際植物檢疫發展的特點和趨勢》,載《植保技術與推廣》2002年第22期。
6、陳良燕,徐海根:《澳大利亞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策略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載《生物多樣性》2001年第9期。
7、紫莖澤蘭背景資料:系菊科澤蘭屬多年生半灌木狀植物,株高1~2m,根系發達。該草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一年四季常綠。以種子繁殖為主,其種子數量多,重量輕,千粒重僅0. 045g,成熟的種子上生有冠毛,可隨風四處飄揚。不僅如此,它在根莖上能生長不定根,進行無性繁殖,其繁殖能力極強。動物誤食後引起發病,因為紫莖澤蘭帶纖毛的種子和花粉使馬屬動物引起哮喘病,種子上的纖毛帶鉤被牲畜吸入後直往氣管和肺部鑽,引起組織壞死。它的毒素可危害牲畜心臟,造成心力衰竭。牲畜誤食一定量的紫莖澤蘭輕者引起腹瀉、脫毛、走路搖晃,重者母畜不發情,懷孕母畜流產等;紫荊澤蘭還入侵田邊地埂就與莊稼爭水、爭肥、爭陽光,使田地的糧食作物的邊際效應消失,造成糧食減產,並使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鉀下降從而導致土壤肥力嚴重下降,農田生產力降低。
8、互米花草背景資料:從英國傳入,因為耐鹼、耐潮,繁殖力強,在1979年當作保灘護堤、促淤造陸的植物引入,每根草差不多有一米多高,根系相當發達,草有多高、根就有多深,一個成年農民使勁拔都拔不出來。而且草籽能夠隨著海潮四處飄流,蔓延迅速。
9、福壽螺背景資料:危害特點——孵化後不久即開始嚙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後至曬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櫱及有效分櫱,致有效穗減少而造成減產。繁殖能力——1隻雌螺經1年兩代共繁殖幼螺32.5萬余只,繁殖力極強。

㈢ 狗咬人的法律賠償規定

狗咬人的法律賠償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相關法律法規如下:

《民法通則》

第一百二十七條 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九條 侵害生命健康權的民事責任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3)美國侵權法動物致害規定擴展閱讀:

《侵權責任法》

第十章飼養動物損害責任

第七十八條 飼養動物損害責任的一般規定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第七十九條 未對動物採取安全措施的侵權責任

違反管理規定,未對動物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八十條 禁止飼養的危險動物的致害責任

禁止飼養的烈性犬等危險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八十一條 動物園動物的致害責任

動物園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園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八十二條 遺棄、逃逸動物的致害責任

遺棄、逃逸的動物在遺棄、逃逸期間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八十三條 因第三人過錯導致的動物致害責任

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第八十四條 動物飼養人的行為規范

飼養動物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妨害他人生活。

㈣ 一個法律問題請教

無論小偷的傷勢如何,只要小偷告你,你就要負責任,他偷你那是另種法律關系,你會感到奇怪吧?對,這就是我國的法律關系。我勸你還是不要養如此凶烈的狗。

看看上面的回答吧,有些可是法律專家啊。他們的答案都不一致,你會越看越糊塗的,這就是中國法律的怪圈,其中還有舉小偷和警察的例子說明此事,但他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警察不可能偷偷進入你家的,如果你有問題要暗中偵察你,警察也不會笨到連你家養了狗都不知道,就盲目進入的。而且此人還用了「生命勸平等」法律詞彙,法院的法官就是聽了此種詞彙感到是大道理而判意偏移,就會出現小偷可以狀告被偷者的戲劇性事例的發生……夠你學的吧?

另一方面,中國至今沒有關於私宅(領地)權益保護法律條,據說現在要出台的《物權保護法》也不涉及擅自侵入私宅(領地)的保護,這就給小偷或其他動機性犯罪人有了可鑽的法律空子,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你要證明進入你家的是小偷,或是其他有侵害動機的人,這就是不講基本道理的法理,你的私宅(領地)任有他人侵入,你還不能對他怎麼樣,如果他在你的家裡出什麼傷害,比如他不小心磕破了鼻子,你還要為此負責,因為小偷臉上沒有標記你不能證明他是小偷,他是在你這里受到傷害的,證明他是不是小偷不是警察的事而是你的事了,簡直是豈有此理!

我國的法律有些是講不清的,很多事情用法律處理很難處理地干凈,你所提到的問題如果是在美國,那就什麼責任都不要負。因為在美國很多洲執行的是任何人不經主人允許,私自進入他人私宅,主人可以警告或直接對已經進入的人實施強對措施,其中一個措施就是可以向侵入者開槍而不要負任何的責任……更不用說是忠實的看戶狗把他給咬傷咬死了。但在中國不行,由於法律系統的不健全、法律的實施可操作性差和立法的嚴重滯後或立法對意願的盲從,在一些社會問題的解決上存在很多的矛盾和空白,即使你是在自己家裡受到外來侵擾,你也要小心翼翼,因為你會在防衛時不知不覺中觸犯中國「後釋式法律」的,即使你以前是法律專家從來沒看到過此法律。

我國法律的掐段因果關系斷案,是造成更復雜社會關系的一個國體因素,比如,一個小偷在被人發現追跑時由於自己慌張而墜樓死亡,此種現象本來是小偷犯罪的因果關系,但此案中竟有人提出「罪不該死」,而法律機構也因此感到似乎有道理,就要做一翻的探討,本是簡單的因果關系,搞的復雜化了。提出「罪不該死」此論的人是根本就沒有考慮直接因果關系,實際上這並不是由於對小偷處罰處理的結果,而是犯罪人在直接犯罪時的意外結果。請問有何需要討論解釋的呢?
有的人打著人生命權高於一切的旗號,無視犯罪直接因果關系,故意炒作一些本已經定性的法律關系,實質是有害於社會的。
小偷逃跑不慎墜樓而死和被看戶狗咬傷咬死,其直接重要因素不是被人追和被狗發現,而是他的動機性犯罪行為,難道我們要在家周邊貼上「小偷,我家中有狗,不經允許不得入內,否則後果自負」或「小偷高樓盜竊當心墜樓,否則摔死該樓住戶蓋不負責」的敬告嗎?

遏制動機性犯罪應是立法的根本,而不要造成小偷在受到法律制裁後還要狀告被偷人,理由是:「他家的窗戶沒關好,縱容了我的犯罪,他也應負責」這樣的怪圈……

但無論怎麼樣,還是要接受現在的中國法律環境的,所以我還是勸你:關好管好你家的狗!

祝你平安!!!

㈤ 對侵權行為的解析論文三千字

一、概念

行為人侵害人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二、、概念界定
對侵權行為的構成, 有兩種立法例:一種是羅馬法和英美法國家所採取的對每種個別的侵權行為類型分別地規定要件、效果的方式, 另一種是像法國民法第1382條那樣, 對侵權行為的要 件、效果設置一般性規定的方式(使因faute 造成損害的人負擔賠償義務) .從中國學者的論著看, 一般熱心於後者, 即採取一般抽象概括定義的方式。依前者, 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給侵權行為下一個統一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依後者, 似乎又難達到統一的認識。出路何在? 本文認為, 侵權行為作為一類社會現象, 必然具有其共同特性, 只要我們從各個特殊的具體的侵權行為中, 概括出其共同的東西, 給侵權行為下一個較為科學的概念, 還是可能的。
界定侵權行為概念的指導思想
一)、侵權行為概念要反映各種侵權行為的共同特徵
學者們希望能對侵權行為作出一個統一的定義。「這種定義的重心在於規范的可操作性。由於定義給出了侵權行為的識別標志及構成要件, 法官只要按照三段論的推理方法, 確定案件事實是否符合法定條件, 便可作出判決。這樣定義即成為法律實施的前提, 成了法律統一性和穩定性的化身。」 目前民法學界之所以對侵權行為構成認識不一, 形成三要件、四要件乃至五要件六要件, 正是由於他們忽視對從形形色色具體的侵權行為中去發現其普遍性的原因或根據。侵權行為盡管千差萬別, 但其共同的特點是, 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他人合法權益受到了某種行為的侵害。侵權行為人是主體, 被侵害的客體是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他人的合法權益, 主體通過各種侵權行為作用於客體之上, 成了聯系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介。在主體、行為和客體的關系中, 客體是單一的, 主體和行為則是多重復雜的。客體的單一性為界定侵權行為的概念提供了基礎。
二)、侵權行為內涵應該是各種具體侵權行為共同的本質屬性
歷史上, 關於侵權行為概念的表述遠沒有現代學者們復雜。在舉世聞名的羅馬法名著查士丁尼所著的《法學總論》中「 Injuria (侵害行為) 一詞, 一般地說, 指一切違反法律的行為而言」「王政時期羅馬已將違法行為分為公犯( delicta publica) 和私犯( delicta p rivata) 1當時公犯是指通敵、叛國等危害國家利益的罪行, 私犯則是侵害私人的財產或人身。」可見,羅馬法的侵權行為就是侵害私人的財產或人身的行為。既簡單又明確。這一概念的不足之處是並不是所有的侵害他人權利和利益的行為都可以認定為侵權行為, 而必須是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他人權利和利益的行為。侵權行為作為各種具體侵權行為的理論前提, 應當符合「最簡單原則」。
所謂最簡單原則, 就是從外延上, 它能夠包括一切侵權行為。從內涵上, 它能夠集中各種侵權行為中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單位和因素, 剔除各個不同類型侵權行為中所具有的一切特殊性的因素。使用數學上的一個術語, 就是求出各個數之間的「最大公約數」。這樣的概念, 它所反映的各種具體侵權行為的特殊因素越少, 人們認識和識別侵權行為而發生錯誤的概率就越小。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當基本概念和公理距離可觀察的東西愈來愈遠, 以致用事實來驗證理論的含義也就變得愈來愈困難和更費時日的時候, 這種論證方法對於理論的選擇就一定會起更大的作用。」
三)、侵權行為概念應當符合科學的邏輯結構
邏輯學告訴我們, 概念應當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一個概念, 要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 就必須先從考察具體的事物或現象出發, 將所研究的對象或現象的各個部分、因素和屬性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來加以考察、比較和分析, 然後再將對象或現象的本質屬性抽象出來, 而將其餘的屬性暫時擱置下來不加考察, 從認識個別事物的特殊本質過渡到認識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這種方法, 就是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概括的客觀基礎是同一類事物都具有其普遍性的屬性, 這種普遍的屬性不僅為某一個別事物所具有, 而且為這一類的事物所共有。能夠反映同一類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為屬概念, 反映同一類事物中個別事物的概念為種概念。侵權行為的概念與具體侵權行為概念之間應該符合屬概念與種概念之間的關系。
對侵權行為的客體、主體和行為作一些簡要地說明:

一、 侵權行為的客體是法律確認和保護的權益
關於是否屬於法律確認和保護的權益, 可分為三種情況來認定:一種情況是, 侵害的客體是屬於法律絕對保護的權益。這種權益具有對世性, 亦即世界上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 其義務人具有不特定性。無論是什麼人, 凡是侵害了這種權益的, 都屬於侵權行為。如在一般情況下,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和財產權, 均屬於法律絕對保護的權益。另一種情況是, 侵害的客體屬於法律「相對保護」的客體。亦即法律在一定范圍或者一定的條件下, 允許行為人對客體進行傷害, 對這種傷害, 法律不禁止, 也不譴責, 甚至鼓勵。只有在行為人違反這些條件時, 法律才給予保護。如醫生治病救人, 不僅要切除病人身上的病患, 而且為了病人的利益, 在切除病患時, 還必須連帶地切除病人的一些好的器官或者機體。這是為了保住病人的生命, 不得已而為之, 這種行為當然不算侵權。如果超出這種情況或不符合這些條件, 切除了病人身上不應該切除的其他器官或者機體, 這就屬於侵害了法律所保護的合法權益, 應當認定為侵權。如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某醫院為治療盲腸炎, 竟將病人的子宮也切除掉了。再如, 競技體育中, 運動員在遵守競技運動規則的前提下, 因合理沖撞而傷害了對方的身體, 這是法律允許的, 不屬於法律確認和保護的權益, 不能認定為侵權行為。如果運動員違反競技規則, 故意傷害對方, 則應當認定為侵權。因為這種情況下的受害運動員的人身屬於法律確認和保護的權益。三是侵害的客體屬於「法律不予確認和保護的客體」。如為了制止正在行凶殺人的犯罪嫌疑人, 將其擊斃或者擊傷, 屬於「正當防衛」, 這自然不算侵權。
二、 對侵權主體的認定
認定侵權行為應當將侵權行為與侵權責任的具體承擔區分開來。傳統民法理論認為, 無行為能力人因其不具有行為能力, 其行為不存在侵權問題。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侵權行為與侵權責任的具體承擔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中國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 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說,民法通則在這里對「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的性質講得還不夠清楚的話, 那麼,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講得更清。其第22條規定「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 因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 應當由監護人承擔。」這里最高人民法院將被監護人「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明定為侵權行為。其中的被監護人自然包括無行為能力人。據此, 完全有理由地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成為侵權主體, 其行為可以構成侵權行為, 而與其是否具體承擔民事責任並無必然關聯。
三、 對於侵權的「行為」的認定
傳統民法理論將侵權行為與行為人有無認識判斷自己行為後果的能力聯系起來。認為無行為能力人因其不能辨認、判斷自己行為的後果, 不具有侵權行為能力。本文認為, 對侵權行為的認定施加過多的主觀因素是不必要的。生活實踐證明存在兩種侵權:一種主觀無過失侵權, 包括無行為能力人侵權和「好心辦壞事」的侵權; 另一種是過錯侵權, 即有故意或過失的侵權。這兩種侵權對受害人所造成的侵害後果, 從性質上並沒有什麼 兩樣。侵權行為屬於事實行為。「事實行為( realakte) 者, 基於事實之狀態或經過, 法律因其所生之結果, 特付以法律上效力之行為也。」可見, 事實行為並不強調行為人的主觀因素。英國法學家Flemiming就認為, 「不管侵權人主觀是否可受責難, 無辜的受害者都應當獲得賠償。」
可見, 以是否侵害了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權益來界定侵權行為的性質, 具有法律和社會實踐的基礎。
特殊侵權行為

一、國家機關公職人員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在執行職務中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只有在法律有規定,而且是在執行職務不當的條件下,才由國家機關承擔民事責任。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利用職權故意使他人受到損害的,由公職人員自己承擔民事責任。國家機關公職人員不是在執行職務中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也由他自己承擔民事責任。
二、僱傭活動或僱傭關系中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根據《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9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三、幫工活動中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
四、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產品生產者的免責事由有三項:(1)未將產品投人流通的;(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同時法律規定,由於受害人的故意造成損害的,生產者、銷售者不承擔賠償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失造成損害的,可以減輕生產者、銷售者的賠償責任。
五、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六、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的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超過責任限額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擔賠償責任:(1)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2)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
七、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免責事由有三:(1)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2)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自己的過錯造成的;(3)污染損害是由第三人的過錯造成的。
八、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侵權行為的構成應具備的要件有:(1)施工工作應是在公共場所、道旁、通道等可能危及行人的場所進行。(2)施工人未設置明顯標志,也未採取安全措施。(3)有損害事實的存在。(4)施工人有過錯。(5)有因果關系。
九、建築物等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下列情形,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1)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築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2)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3)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的。
十、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致害動物飼養、管理人的兩種免責事由:(1)因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2)因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
十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十二、經營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中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應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列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構成要素
上述要件之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因素, 即:過錯、行為不法、損害事實是否是侵權行為 必要構成要件上。侵權行為「要件」應是所有侵權行為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當缺少這一條件就不能構成侵權行為時, 才能夠稱為「要件」, 否則, 就不能稱為「要件」。當某一條件僅僅是構成某一類侵權行為的必要條件, 而不是所有侵權行為中的必要條件時, 這樣的條件也不應該作為侵權行為概念的「要件」。本著這一指導思想, 我們來討論爭議中的幾個要件:
一、 過錯
按中國學界通說, 是指「行為人在從事違法行為時的心理狀態, 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所謂故意, 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某種法律後果, 而仍然進行此種行為,有意促成該違法後果的發生。所謂過失, 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違法後果應當預見、能夠預見而竟未預見到, 或者雖然預見到了卻輕信其不會發生, 以致造成違法後果。」可見, 過錯主要是指行為人的主觀意識。本文認為, 過錯不應當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
(一)從中國立法上看, 中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沒有過錯, 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 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據此, 中國民法通則對侵權行為採取的是廣義的概念, 既包括過錯侵權行為, 也包括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過錯侵權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下位概念; 作為屬概念的「侵權行為」中, 不應該有它的位置。
(二) 從司法實踐看, 法院在認定某些侵權行為時, 有時僅僅根據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本身, 即可認定其為侵權行為, 不需要探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過錯。比如, 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 其本身足以構成侵權, 不需要再探討行為人的內心心理狀態。第三, 在許多情況下, 只要行為人的行為侵害了法律認可和保護的合法權益, 即使行為人內心沒有過錯, 同樣應認定為侵權行為。「好心辦壞事的人」即為一種。雖屬「好心」, 但卻侵害了他人, 也不能不認定是「侵權」。在國外也有這樣的例子。美國侵權法中有一個「蛋殼原則」( shull of egg - shell) , 即原告有一個像「蛋殼一樣薄的腦殼」, 被告因「開玩笑」像平常人那樣拍了一下他的腦殼, 卻引起了原告死亡。在這種情況下, 被告「完全不存在」傷害原告的故意,被告沒有預見到也不應該預見到其行為會引起原告的死亡。但被告仍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里構成侵權要件的是他的「行為及其後果」, 而非「內心過錯」。
(三) 侵權法保護的重點應當是無辜的受害人。即使致害人內心沒有故意或者過失, 但對他人造成損害的, 也應對受害人予以救濟。對此, 美國著名法官O1W1霍姆斯有一段很精彩的論述:「如果一個天生魯莽愚鈍的人總是不斷惹禍, 不是傷人就是害己, 那麼毫無疑問, 它的先天缺陷在天國的法庭上會得到寬宥。但是, 他無意中給鄰人造成的麻煩, 一點兒也不比過失犯罪造成的麻煩少, 因此, 它的鄰人要求他達到他們的標准, 否則就自己承擔後果; 由這些鄰人建立的法庭, 不會去考慮他的個人缺陷。」
二、 「不法」
「不法」是指法律對該行為的否定性評價。「不法」能否作為侵權行為構成要件, 這里有個如何衡量「不法」的標准問題。衡量行為的「不法」有兩種標准:一種是以侵權行為侵害的客體為標准, 認為凡是侵害了法律所保護的合法權益的行為, 都是不法行為。這種標准反映在19世紀末草擬德國民法典時第二起草委員會反對第一起草委員會的意見之中。第二起草委員會反對第一起草委員會所草擬的民法典草案第704條第二款, 認為該款允許任何受害人享有損害賠償的權利而不管所違反的法律是否是為了保護他受到影響的利益, 此種法律走得太遠。主張只有在侵害了受害人的法定利益時侵權人才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德國民法典最終採納了第二起草委員會的意見, 形成了1990年頒布實施的德國民法典第823條。另一種標准, 是以行為本身的性質對侵權行為是否「不法」作出界定。如果行為人行為的本身是合法的, 即使該行為侵害了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 該行為就不能界定為侵權行為, 甚至還可以成為阻卻違法的理由。緊急避險是傳統民法理論公認的合法行為。一些民法教材不僅不談緊急避險也可能造成「侵權」, 而且還認為緊急避險可以成為阻卻違法的事由。本文認為, 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對 緊急避險是否可以構成侵犯, 應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比如「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 救火當屬合法行為無疑。但從池魚主人角度考慮, 他的財產無端受損, 難道不是被侵權? 從中國社會生活實際看, 許多合法行為也同樣造成侵權損害。如工廠按國家標准排污, 這可謂合法行為, 但即使合法排污, 對周圍社區居民造成損害的也照樣賠償。2001年11月28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 就播出某一高壓電站的設置完成符合國家要求, 但其附近一戶居民的三個女兒均因高壓電站設置的影響而得一種怪病, 起訴電站。難道能因「完全符合國家規定」就可以不認為是侵權? 社會生活的現實, 已經向傳統侵權理論提出了挑戰。有學者已經正確地指出:「侵權行為,雖為一種民事法律事實, 但難以將其完全歸於違法行為或合法行為中, 應認為大多數侵權行為是屬違法行為的法律事實, 也有合法行為而侵害他人權利的法律事實。」因此, 從行為本身性質講, 很難將「不法」作為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三、損害事實
損害既包括物質的或金錢的損害, 也包括人身傷害、死亡和精神損害。許多學術著作都把損害事實看作構成侵權行為的必不可少的要件。認為「僅有行為而無損害, 不構成侵權行為。」「各種侵權行為引起程度不同, 所造成的後果也不完全相同, 輕微的侵權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後果微小, 但無論如何, 沒有損害後果, 並不構成侵權行為。」在一般情況下, 侵權行為都會造成損害, 這是常態。但是否絕對到任何侵權行為都會造成損害? 值得商榷。從因果關系看, 侵權行為是因, 損害事實是果。從犯罪學的角度, 有「犯罪預備」, 也有「犯罪未遂」, 這些行為即使未造成損害後果, 並不影響其行為的可譴責性。侵權和損害事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侵權是對侵權行為性質上的概括, 而損害事實是由侵權所造成的後果。侵權行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後果, 但也有例外。現實社會生活的事例可以佐證:某一工廠擅自印製了他人注冊商標標識, 並貼在自己的產品上, 准備出售。後因被舉報, 偽造的商標標識被工商局查封和銷毀。該案中, 該廠的行為並未給商標權人造成任何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 但是否就可依此不認定其為侵權行為? 注冊商標持有人可否要求其承擔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 在英美侵權法中, 有名義上損害賠償和實質上損害賠償之分。名義上損害賠償( nominaldamages) 是指受害人雖有權利要求賠償, 但並沒有造成現實損害後果時, 用以確認所被侵害的權利而進行的損害補償。[而在大陸法系一些國家如日本在1925年11月28日大審院判決的大學浴室事件也曾判定侵權行為的成立不一定非要構成對某種權利的侵害後果。不難看出,沒有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是存在的, 並非沒有損害事實就構不成侵權行為。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 過錯、違法、損害事實, 在一定情況下, 不一定是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任何運動形式, 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性的矛盾, 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質。」侵權行為之所以多種多樣、千姿百態, 就是因為每一種侵權行為都有其本身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的形成, 在於其所處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 一切都是以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有時, 一個行為本身即可構成侵權, 而不必再有其他條件, 如假冒他人馳名商標行為。有時僅僅一個行為尚不能確定其是否構成侵權行為, 還需要其它條件來配合。如甲與乙口角, 甲惱恨之下, 持棍棒追打乙, 因乙跑得快, 甲未能打著。甲雖然有明顯傷害乙的行為故意, 但因未能給乙的人身或者財產造成損害, 故不構成侵權行為。該種情況下, 甲的侵權行為的構成則需要兩個條件:故意的行為和該行為給乙造成的損害事實。如果將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 硬要套進三要件四要件的框框, 顯然是不現實的。
行為特徵
一、侵權行為是一種單方實施的事實行為
侵權行為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發生的,且侵權行為所引起的民事法律後果並不是當事人所預期的,因 此,侵權行為屬於事實行為。
二、侵權行為是一種民事違法行為
侵權行為的違法性及時違反法律的規定,為法律所不許,其實質就是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這里所謂的法定義務。《民法通則》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對於物權、人格權等絕對權而言,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一般義務。這種一般義務是侵權行為所依據的法定義務的主要來源。另外,債權也可以成為侵權行為所侵犯的對象,但在構成腰間上,需要更高的門檻。
其次,這里的法定義務還包括法律賦予某些特定主體的特別義務,例如,《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1款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傷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據此,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教育機構對在該機構中學習、生活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負有教育、管理義務。再例如,勞動法規定的有關勞動安全保護義務。如果違反這些法定義務,義務人則可能構成侵權行為。
再次,這里的法定義務也包括侵權法所設定的某些具體作為或者不作為的義務,例如《民法通則》第125條規定,在公共通道上挖坑、修繕時,應當設置明顯的標志。《侵權責任法》第91條第1款規定,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秀山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種設定明顯標志的就是一種強制性的作為義務。如果行為人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就違反了作為義務,對他人因此造成的損害應當曾但侵權責任。
三、侵權行為是加害於他人的行為
侵權行為的對象包括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物權,繼承權,知 識產權等絕對權,一般不包括債權。除民事權利以外的其他合法利益,也屬於侵權行為法保護的范圍。
四、侵權行為是應承擔侵權責任的根據
侵權行為是一種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這種法律後果 就是侵害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㈥ 一篇關於產品侵權的論文

侵權責任法在食品侵權方面的私法救濟性
——以毒奶粉事件為模型的思考
陸夢慰*

【摘要】近來發生的三鹿奶粉突發事件,給大量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人身和財產損害。政府在懲治相關方給予受害人最大限度的補償的同時,更應以此事件作為在侵權責任法制定之際的一個啟發。在其立法中對歸責原則和舉證責任等的設置做出有利於消費者的傾斜,以體現其私法救濟性法。
【關鍵詞】食品侵權 歸責原則 立法展望
最近三鹿奶粉爆出摻假丑聞,目前造成1.3萬多名嬰兒身患泌尿系統結石,其中3名甚至因為腎衰竭而死亡。 事件同時牽出乳製品行業的一個驚天秘密:即為了應對質監局對奶品含氮量(以此推測蛋白質含量)指標,已形成了集體往生鮮牛奶中摻三聚氰胺的行業潛規則。
值此侵權責任法制定之際,該事件的曝光無疑引起了對消費者尋求食品侵權行為之私法救濟的諸多關注,即作為救濟法的侵權責任法,應如何體現其對受害人的保護性傾向。具體包括:對於食品侵權責任應適用何種歸責原則;對處於信息弱勢地位的受害人(消費者)來說,是否應對其損害承擔舉證責任;對於因食品質量缺陷造成的損害賠償,應如何主張。

一. 食品侵權的特點
食品安全侵害作為典型的現代型侵權,與其他民事侵權相比,無論從侵害手段、因果關系認定乃至損害程度與范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區別。
(一)侵害手段的特殊性
傳統侵權行為大多具有明顯的違法性或違德性的特徵,例如損毀他人財物、砍傷他人身體等等,其價值的非難性比較明顯。而食品安全侵權則不然,現代社會的復雜性日益增加,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導致風險來源的大量增加和多元化。例如這次的三鹿奶粉事件,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根本無從得知奶粉中會存在何種添加物以及該添加物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何種影響。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將導致侵害的難以規避性。另外,食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在質量的判定上往往遵循特定的標准,所以,對突發的重大質量瑕疵缺乏預見性。
(二)因果關系的復雜性
在現代社會,風險加劇,導致對因果關系的認定愈加困難。受害人經常距離損害發生的原因比較遙遠,或者因為技術上的障礙、信息不對稱或經濟實力等原因,而造成舉證困難,受害人往往難以確定損害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表現在食品安全侵害中,則為受害人難以精確說明食品質量問題與自身損害的因果聯系,缺乏權威的質檢機構對其加以界定。例如此次毒奶粉事件,如果讓消費者自己證明究竟多少數量的三聚氰胺會造成侵害,難度將相當大。
(三)侵害程度與侵害范圍的特殊性
傳統侵權通常是特定加害人對特定受害人造成的個別權益侵害現象,不太會出現大范圍的全體受害現象。而食品安全侵害則是一種現代型的集團性侵害,它所侵害的往往是不特定多數人的普遍權益。食品質量侵權通常表現為某種特定食品對長期食用該產品的所有人的廣泛侵害。這種侵害往往會形成社會性權益侵害的現象,造成大范圍人員傷亡的責任事故。
食品侵權的上述特點,已遠遠超出了傳統侵權法的法理和制度框架。對這類侵權,如果依舊死板地適用傳統侵權法,則勢必會在司法實踐中遇到極大的困難,也難以有效保障受害人作為弱勢群體的利益以發揮民法的公平正義。
因此,在這里,筆者將結合三鹿奶粉事件,探討在食品侵權中應如何充分發揮侵權責任法作為救濟法的作用。
二. 食品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從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到嚴格責任
(一)對歸責原則的概述
「歸責」在法律上的含義,是指依據某種事實狀態確定責任的歸屬。歸責原則作為「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的根據和標准」 ,是任何一種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所必然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的體系。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是歸責的規則,它是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的根據和標准,也是貫穿於整個侵權行為法之中,並對各個侵權行為法規范起著統帥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歸責原則在侵權行為法中居於重要地位,確定合理的歸責原則,建立統一的歸責原則體系,實際上是構建整個侵權行為法的內容和體系。
對產品缺陷致害責任應該適應何種歸責原則,學者們有不同的見解。一是過錯責任說,所謂過錯責任 ,就是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時 ,應就所生的損害負賠償責任。該說認為,《民法通則》所規定的「產品質量不合格」即為有過錯,因此產品缺陷致害責任是一種過錯歸責。二是過錯推定責任說,該說認為,當瑕疵產品造成消費者損害時,先推定製造商或銷售商之過失,將舉證責任轉換至製造商身上,如果製造商無法舉出抗辯理由,就需要承擔責任。三是無過錯責任說,該說認為產品缺陷致害責任不以主觀過錯為要件,是一無過錯責任,無論產品生產者、銷售者有無過錯,均應對產品缺陷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四是二元責任說,該說認為產品缺陷致害責任既適應無過錯責任原則,也適應過錯責任原則,但以無過錯責任原則為主,嚴格責任原則適應於生產者和銷售者的直接責任、表面責任 和生產者的最終責任、實質責任;過錯責任原則適應於銷售者的最終責任和運輸者、倉儲者及中間供貨人的最終責任。
目前,過錯責任說已被大多數國家的立法所拋棄,過錯推定責任說僅適用於銷售者的最終責任,生產者不能以其對產品缺陷致害無過錯作為抗辯,如適用這一原則則不利於受害人合法權益的保障。無過錯責任,是不以主觀過錯為要件,無論生產者、銷售者有無過錯均應對損害承擔責任。
有學者認為「無過失責任」或「無過錯責任」就是「嚴格責任」的別稱,其實,二者差異頗大。從法律責任性質上講,嚴格責任保持了法律責任的懲罰、教育功能,同時也及時彌補了受害人的損失,在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間合理分配損害;而無過失責任則不具有制裁並預防不法行為發生的作用,其目的僅在「對不幸損害之合理分擔」。 另外,嚴格責任仍然允許加害人提出特定的抗辯事由以求免責;而無過失責任純粹為客觀歸責,一旦被告的行為或物件致人損害,被告就被確定要承擔責任。
因此,現在在產品責任法領域中,嚴格責任原則已成為各國立法所普遍採納的原則。所謂嚴格責任原則,是指:只要產品缺陷造成了消費者人身或財產損害,生產者或銷售者就必須對此進行賠償。作為一種專門因應現代科技發展而出現的產品責任理論 ,嚴格責任原則在食品侵權領域的應用則由於具有下列兩個特點而備受青睞:其一是預防優勢,即對於預防因為食品缺陷與風險所招致的損失,作為被告的生產者總是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其二是風險或損失擴散優勢,即作為被告的生產者比較容易地將缺陷食品或風險食品造成的損失通過增加費用或保險等手段分散出去,轉而由一定范圍內的社會成員來共同承擔, 符合其「不幸損害之合理分擔 」的基本思想。並且,採用嚴格責任原則符合「 誰收益誰負擔風險 」 的羅馬法原則 ,食品製造商銷售食品賺取利潤自然應當對其產品缺陷所招致的損害負責 ,況且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還可以刺激食品生產企業改進產品設計 ,完善和加強對產品生產過程的監管 ,提高產品質量 ,保障產品安全。
(二)我國在相關問題適用的歸責原則
我國現行的產品責任法律規范主要體現在《產品質量法》中。目前,盡管我國《民法通則》和《產品質量法》對產品質量有很多約定。《產品質量法》第41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42條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理論界一般認為41條規定了嚴格責任原則,42條規定銷售者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三)在我國的適用范圍之比較
根據《民法通則》第 106 條第三款「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之規定,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應包括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的侵權(《民法通則》第 121條,下同)、產品責任(122條)、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123條)、污染環境致人損害 (124 條)、地面施工緻人損害(125條)、飼養動物致人損害 (127 條) 、法人對其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包括執行職務給他人造成的損害 (不得以選任或監督無過錯而主張免責)(43、121條) 等。這也是當今世界通行的做法。法律規定的免責條件主要有不可抗力 (107 條) 、受害人故意 (123條) 、第三人過錯 (127 條) 、「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或投入流通時的科技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五個方面。過錯責任原則適用於一般的侵權行為 (《民法通則》)
所以,從適用范圍上看,嚴格責任只適用於法律有明確規定時。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法官在判案過程中為盡快平息紛爭,盡量降低審判成本、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而採取的一種技術技巧,而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要比前者普遍、廣泛得多。

三.食品侵權中的舉證責任及相關立法展望
侵權責任法是一種事後法律,是對社會關系的第二次調整。其本身作為救濟法不能主動介入到某種社會關系中。換句話說,侵權責任法是權益受到侵害之後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它的核心是解決在權力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應該怎麼救濟的問題。而此次三鹿奶粉事件作為對侵權責任法立法的一個啟示性事件,同樣揭示出舉證責任在消費者尋求損害賠償時的重要作用。例如,盡管有關部門以檢測出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但卻沒有明確造成損害的劑量之上限。那麼,消費者應依何標准主張產品存在缺陷?另外,消費者的損害范圍除了包括實際身體健康受損的所主張的醫療費外,沒有實際受到缺陷產品侵害,但其去醫院檢查花去的檢查費用及車馬費是否應包括在內?最後,在毒奶粉事件爆出後,除了三鹿之外,乳品行業內的絕大多數企業也被牽扯進來。這就導致消費者索賠的困難,如何證明其所遭受的損害是由特定企業造成的,也將是侵權責任法不得不納入考慮的問題之一。
產品侵權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有:產品存在缺陷;存在損害事實;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下面,筆者將一一解讀我國現有法規對各構成要件的規定,並就侵權責任法的立法作相應展望。
(一) 關於產品缺陷
產品責任制度的核心在於對「缺陷」一詞的解釋和定義,因為缺陷是任何權利要求的基
礎。產品缺陷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問題。在產品責任訴訟中,判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不僅關繫到原告能否獲得賠償,而且也是實現責任控制、防止過度歸責的一道「安全閥」。 因而,它往往成為利害關系人爭執的焦點。
在我國,關於產品缺陷含義的界定與國外的有關立法規定是一致的。 在《民法通則》第
122 條中規定: 「因為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這里的「產品質量不合格」在解釋上應按產品責任法通用之『缺陷』概念進行解釋。《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不合理的危險 ,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可以看出,第46條的規定,是我國有關立法上首次使用產品「缺陷」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吸收了國外產品責任法中界定產品缺陷的主要內容,把「不合理危險」作為產品缺陷的基本含義,同時將產品缺陷與一定的產品標準直接聯系起來,增加了有關「安全標准」的內容。這條規定是對《民法通則》關於「質量不合格」的揚棄,有其合理之處。但從對產品缺陷的認定標准來看,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 在實踐中,怎樣來確定產品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險呢?
在產品責任法發展最迅速、最完備的美國,法院在審判實踐中一般採用以下認定標准:一是消費者對產品安全性的期望標准,即以普通消費者對該產品的特性具有人所共知的常識所能預見的程度為標准進行判斷,如果該產品的危險程度超過了消費者合理預期的程度,則具有不合理危險性,因而該產品就是缺陷產品。比如,三聚氰胺是一種化工原料,誤將其食用會有礙健康。對於這種危險,正常消費者都能認識到,因而不屬於不合理的危險。但如果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則屬於不合理的危險,因為正常消費者不會預料自己所購買的奶粉中含有會使人患泌尿系統結石的化工原料。
任何法律都有剛性和彈性的一面,而成文法的不周延性決定了必須制定彈性標准。借鑒美國的「消費者合理期待」原則,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可以適用大陸法系的「誠實信用原則」。例如,在毒奶粉事件中,添加行為本身已經違反了誠信原則,消費者便可以此來主張奶粉存在缺陷。
2. 新產品的開發與相應的產品標準的制定存在時間差時,生產者是否可以產品符合強制性安全標准而主張不存在不合理危險,並據以要求免責?
筆者認為,不宜優先適用強制性安全標准,不應將其代替不合理危險而成為判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另外標准,否則容易偏袒生產者和銷售者,不利於公平地保護消費者。因為當前中國社會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即在標準的制定和修改過程中生產商們擁有很大的發言權,特別是有關產品質量的行業標准,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業內企業的積極參與。他們往往通過參與標準的制訂來施加影響,以盡量減輕其責任,從而損害消費者利益。安全標準的制訂不僅受到制訂者認識水平的制約,而且也受到科技水平、生產水平等因素的制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新產品的大量涌現,使標準的制定和修改呈現滯後性,某一產品的強制性安全標准可能並未包括該產品的全部安全性指標。符合強制性指標的產品,仍有可能具有安全標准范圍以外的不合理危險的情況,因此,這些安全標准本身並不一定是最先進、最合理的,而籠統的規定符合這種安全標準的產品即無缺陷顯然有失偏頗,勢必會引起產品缺陷認定的疏漏,從而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這顯然與產品責任制度創設的目的——保護消費者、用戶利益相違背。因此,應該把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作為產品進入市場的行政許可的最低要求,若產品不符合該標准,則成為產品有缺陷的直接證據,生產商應承擔責任;若產品已經符合該標准,則是產品無缺陷的初步證據,消費者如果有其他標准證明產品確實存在缺陷,那麼生產商仍應承擔責任。
綜上所述,侵權責任法在適用中可對《產品質量法》第46條作這樣的理解:產品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是產品存在缺陷的充分條件,但產品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只是產品不存在缺陷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從根本上講,產品缺陷的認定標準是由產品責任制度的立法目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所決定的,我國在認定產品缺陷時宜採用彈性標准,即以不合理危險作為衡量標准,而安全標准只是實際認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判定依據,但不能作為優先適用的標准,不能將不合理危險標准取而代之,即符合安全標准同時還應適用不合理危險標准。
(二) 損害事實的范圍
損害事實作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某種行為致使受害人財產權、人身權受到侵害,並導致財產或非財產的減少或滅失結果的客觀事實。就損害事實的本質而言,侵害事實必須造成損害後果。可具體表現為受害人死亡、殘疾、增加病痛、延長治療期限以及各種形式的財產損失。
損害賠償法律關系賴以存在的根據便是損害事實,有損害才有救濟。這是因為,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是以財產賠償的方法承擔的,一方面是對違法行為的制裁,另一方面也是出於侵權責任法的事後救濟性,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如果僅有違法行為,而無損害結果,那麼賠償也就無從產生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四條,損害事實主要有兩類,即財產損害與人身損害。 財產損害。財產損害實質上是對財產權利的損害,是指受害人因加害人的不法行為而遭受的財物方面的經濟損失。財產損害可以用金錢的具體數額加以計算,不包括臆想的、不能證明的、無法確切計數的經濟利益的損害。財產損害的類型可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指已得利益喪失或現有財產減損,例如因醫療事故造成病人診療而花費的醫療費。間接損失是指可得利益的滅失,如醫療事故致殘導致病人喪失勞動能力而減損的勞動收入。人身損害。人身損害即侵害他人的生命權或健康權,導致受害人受傷、致殘或死亡。糾紛案件絕大多數會造成人身損害。
在毒奶粉事件中,相對人受到人身損害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財產損害具體該如何定性呢?這里就存在定義損害范圍的問題,即如果此次事件中的相對人確因三聚氰胺受到侵害而患了腎結石(主損失),那麼所有因看病而花費的檢查費和車馬費等(附損失)都應歸入損害范圍;如果相對人沒有患病,那麼其相關開銷是否應計入損害范圍。
筆者認為,應該計入。如前所述,消費者與商家的信息不對稱性導致其處於明顯的弱勢地位。因此,法律應該允許消費者在未知的領域內,為規避風險而做的防範措施所造成的損失計入損害范圍。
對於侵權責任法的立法借鑒來說,出於強化對受害人救濟的角度考慮,應擴大侵權法可補救的損害范圍。具體來說,就是損害除了包括財產損害,還應包括精神損害等非財產損害;除了包括實際的現實損害,還應包括潛在的未來損害。一些國家通過擴張損害的概念,從而使侵權責任法展現出創設和生成權利的功能。

(三) 因果關系推定及舉證責任倒置
侵權行為的因果關系,是侵權損害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相互聯系。雖然兩大法系各國都主張因果關系是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但除法國民法典對因果關系有所涉足外,各國立法對因果關系及其標准均無具體規定。這一方面是立法和司法的不幸,另一方面又為規范和統一因果關系標准提供了機遇和空間。並且,為了應對現實的挑戰 ,傳統的因果關系理論不得不重新檢討。於是,為了克服傳統因果關系理論的僵化與不合理現象,在民事責任及其訴訟理論上,逐漸出現了各種因果關系推定理論,並逐漸為各國立法及司法實踐所支持。
在我國, 因果關系的判斷標准經歷了從「必然因果關系」說,即認為原因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必須有必然聯系才具備因果關系,到「相當因果關系說」的發展過程,目前在我國占通說地位的是相當因果關系說。 結合毒奶粉事件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前所未有的損害事故也隨之發生,如環境污染、 核電站泄露、醫療事故、建築事故以及食品安全事故、葯品不良反應事故等等。這些損害事故的事實原因經常牽涉極為深奧的專業知識,普通人難以了解其致害機理,有時甚至窮盡現有的科技知識,依舊無法准確地確定其因果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死板地遵循傳統因果關系理論,勢必會因其證明上的困難而使受害者無法得到應有的救濟,且更使加害者逍遙於法律之外,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
所謂相當因果關系說,是指以條件說所論證的事實因果關系為前提, 又主觀地限制因果關系的范圍, 此說認為, 如果某項事實僅於現實情形下發生該項結果, 還不足以判斷有因果關系, 必須在通常情形下, 依社會一般見解亦認為有發生該結果之可能性, 始得認為有因果關系, 那些依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看來是偶然的條件行為則不是法律的原因。
但是,有學者指出「相當因果關系說」由於不排斥原因和結果之間所有的可能性的聯系,有擴大因果關系范圍的可能性,可能會使因果關系的鏈條拉得過長,涉及的原因也過多,會擴大責任人的范圍,也有可能使受害人得到重復的賠償,或不適當地擴大賠償范圍,雖然在
許多情況下有助於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但也有可能使不應該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承擔了不該承擔的民事責任。
相應的,在侵權因果關系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日本,首先發展出了「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訴訟上的因果關系的舉證 ,並非所有的證據都得經過不容置疑的自然科學的證明法則來加以證明 ,可以依照經驗的法則 ,綜合所有的證據來進行推敲認定 ,只要能夠認定只有特定的事實才能招致特定的結果的發生這一關系 ,就可證明這一事實對於損害結果具有高度的蓋然性」。但是,「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並沒有揭示當事人對這方面的舉證應達到何種程度 ,因而客觀上必然導致實際操作上的困難。
在這種背景下,「疫病學因果關系」(也稱流行病學因果關系)理論應運而生。這一學說採用集體性統計方法,從疫病學分析某種疾病發生之原因及其關系較大的因素,進行綜合性判斷。使用疫病學的方法探尋一定的病因時,必須要對病因與疾病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進行研究,並通常要判斷以下四個方面的條件: (1)該因子從發病前已經開始了作用;(2)該因子的作用越大,該疾病的患病概率便越高;(3)從該因子的分布以及增長和消退的角度來看 ,可以通過既有疫病學的理論對所觀察到的流行疾病的特徵進行解釋,且不會出現矛盾 (該因素被消除或者有所減輕的話 ,該疾病的患病概率或者程度就會降低 );(4)該因素作為疾病的原因,其作用機制基本上可以得到生物學上合理的說明,即使病理學上不能嚴密地加以說明,也可以肯定因果關系的存在。
在台灣 ,近年來發展出來的「事實因果關系」理論逐漸開始在侵權訴訟領域產生影響。而所謂事實因果關系 ,是指因果關系的成立 ,只須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 如無該行為 ,即不發生該結果 」 這樣的條件即可 ,而無須再判斷是否具有必然的相當因果關系。這也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因果關系推定。
如前所述,由於食品侵權的特徵使得作為受害方的消費者在侵權訴訟中經常處於不利的地位 ,經常由於無法掌握有利證據而在訴訟中敗訴 ,其權益得不到有效救濟。在此背景下 ,舉證責任倒置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逐漸為司法實踐所接受。「被告必須證明其行為無過失才可免除責任。」 在我國,根據2002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條第4項之規定①,由葯害侵權所引發的訴訟之證明責任也採取舉證責任倒置。
因此,我國侵權責任法就食品侵權問題,可根據本國國情,在博採各種因果關系理論的基礎上,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受害人只需證明有損失,而生產企業需證明該損失與缺陷產品無關,否則就推定其有關,即存在因果關系。王利明教授更建議,「在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制度中,立法不宜對因果關系做剛性規定。通過類型化的方法對因果關系的具體規則加以整理,在某些法律關系中,對舉證責任負擔,如舉證責任倒置等問題做適當規定。」

㈦ 有沒有關於養蜜蜂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文書

有《養蜂管理辦法》 試行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范和支持養蜂行為,維護養蜂者合法權益,促進養蜂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養蜂活動,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農業部負責全國養蜂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養蜂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養蜂管理工作。
第四條 各級養蜂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支持發展養蜂,推動養蜂業的規模化、機械化、標准化、集約化,推廣普及蜜蜂授粉技術,發揮養蜂業在促進農業增產提質、保護生態和增加農民收入中的作用。
第五條 養蜂者可以依法自願成立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成員提供信息、技術、營銷、培訓等服務,維護成員合法權益。
各級養蜂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養蜂業行業組織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指導和服務,提高養蜂業組織化、產業化程度。

㈧ 無過錯 賠償

一、無過錯責任的概念
按照大陸法系的過錯歸責原則,顯然,債務人無須對不可歸責於自己的原因所導致的損害承擔責任,但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場合,即使不履行合同或者損害的發生是由於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所導致時,一方當事人也可能會承擔法定的特殊責任,即為無過錯責任或無過失責任(英文名為no fault liability或liability without fault)據考證這個概念是美國學者巴蘭庭於1916年在<<哈佛法律評論>>上發表的一篇關於交通事故的文章中提出的。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的依據,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依照法律規定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即不論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無過錯責任具有以下特徵:1、因果關系是決定責任的基本要件,即以損害事實與責任人的行為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為前提,若沒有因果關系則不能承擔無過錯責任;2、並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為歸責的要件,若以過錯為歸責的構成要件,那就成了過錯責任原則;3、無過錯責任的宗旨在於合理補償受害人的損失,這也是許多國家為保障受害人的權益而設立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原因所有;4、由被告就免責事由進行舉證,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它不同於過錯責任中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在適用無過錯責任時,原告只要舉出損害事實及損害事實和被告的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即可,再由被告就存在的法定免責事由進行舉證,被告不能僅僅證明他已盡到了注意義務或沒有一般的過失就可以被免除責任;5、適用無過錯責任時必須有法律的特別規定,也就是針對法律明文規定的特殊侵權行為才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的適用范圍
合同中或不可抗力中的無過錯責任。通常情況下,不可抗力是免除責任的事由,這種結論是由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決定的。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場合,不可抗力是發生無過錯責任的條件。就一般情況而言,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合同當事人一般可以通過舉證不可抗力的發生而免除不履行的責任。史尚寬曾經列舉了合同關系中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1)遲延後的不可抗力,(2)轉質之質權人對於轉質物損失的責任,(3)出版人接受作品後因不可抗力而遺失或毀壞,(4)民用空中運輸之旅客和財產損害。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有學者認為,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僅指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的,在逾期履行期間發生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後果責任,這種觀點與史尚寬的觀點是一致的,但這種觀點的合理性值得懷疑。葉林將這種情況下的責任歸結為過錯責任,而不是不可抗力下的無過錯責任。筆者非常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債務人逾期履行債務,債務人已經有了過錯,相應的逾期履行期間發生不可抗力是指債務人已經具有過錯的情況下發生的不可抗力,而不是沒有過錯情況下的不可抗力,法律規定債務人承擔逾期履行期間不可抗力所致後果,不是對不可抗力下無過錯責任的規定,而是對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前已構成違約責任的認可。從嚴格意義上說,不可抗力的民事責任,是指債務人因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後果,依法應當承擔責任的情況。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類似的情況雖然不多見,但至少現行法律在一定程序上對該情況予以承認。我國民法通則第107條的除外條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雖然該法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採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但顯然也為我國確立某些情況下無過錯責任創立了前提和基礎,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對於不可抗力的發生,也不是唯一的免除責任。有些不可抗力發生的場合下仍應承擔責任,此種責任在性質上應為無過錯責任,如在種類物之債中,即使遇有天災,但因為標的物為非特定物,賣方仍然可以在市場中買到該物交由買方,這種情況下,並不能免除債務人實物交付之義務,但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變動。當然各國法律對不可抗的范圍認識不一。理論並通常認為不可抗力為事變的一種,事變的其他情況如情勢變更第三人原因等也構成無過錯責任的前提條件。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只有在某些不可抗力情況下才能免責,因此,很多學者認為現行合同法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但也有學者認為違反合同義務承擔違約責任最終是因為可歸責於債務人的原因所引起的,即在質上還是一種過錯,只是這種過錯並不顯得直接、明顯,學理上對過錯范圍的界定有主觀說和客觀說兩種,這種觀點採取了客觀說。這和延遲中的不可抗力下的責任是基本類似的。當然,對於債權人來說無需考慮債務是否具有過錯。因為保護交易安全已成為現代合同法的一般原則。
三、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的弊端
無過錯責任的產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加大了對受害人的法律保護,但在審判實踐中,無過錯責任與過錯責任並存,其不足之處和存在的缺陷愈來愈多地暴露在人們的面前。
無過錯責任存在著較大的缺陷。首先,無過錯責任缺乏必要的彈性。所謂彈性,就是可伸縮性、可解釋性和可變通性。之所以說無過錯責任不具有這種必要的彈性,理由如下:第一,無過錯責任的立法表述為列舉式,而非概括性。這種硬性規定致使無過錯責任無法作出必要的伸縮解釋,當客觀現實情況發生變化時不能及時進行自身的調整;第二,無過錯責任的成立一般只要求兩個條件即損害事實的存在、加害人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不考慮過錯的存在與否。在具體適用該責任時就像做題套公式一樣,只要條件具備,就可套用。這使得被告方沒有多大的迴旋餘地,沒有充分、有效地保護被告方的合法權益。其次,在實踐中,意外事件易與不可抗力發生混淆導致適用無過錯責任時面臨困惑。意外事件能否作為免責事由,在我國民法中雖未有明確規定,但在審判實踐中,由於意外事件具有不可預見性,是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其本身並無過錯,在適用過錯責任時常把意外事件當作免責事由,特殊情況下,也是按公平責任原則去分擔損失。法律明確規定不可抗力是免責事由,當然不可抗力也是無過錯責任中的免責事由(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意外事件不是不可抗力,它畢竟與不可抗力有所區別,因此不能把意外事件當作無過錯責任中的免責事由。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區別表現在主客觀兩個方面,從主觀上看,意外事件的不可預見性是指特定的當事人盡到合理的注意而不可預見,對於不可抗力來說,即使盡到高度的注意而不可預見,可見,不可抗力具有更強的難以預見性;從客觀上看,意外事件雖然具有不可預見性,但它常常是能夠改變和克服的,而對於不可抗力來說,即使預見到也是不能避免和克服的。雖然兩者有上述區別,但實踐中,還是常常將兩者混淆,行為人常以意外事件當作不可抗力作為免責的抗辯理由,使審判人員在適用無過錯責任時,不易操作且難以把握。再次,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我國在特殊侵權損害賠償中主要適用的一項歸責原則,但其不能適用所有的特殊侵權損害賠償,如建築物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就適用過錯推定責任。最後,無過錯責任不利於發揮民事責任的教育作用和預防作用。民事責任不僅具有對加害行為的懲戒作用,它更應該具有教育作用和預防作用。在民事審判實踐中,應分清雙方當事人的過錯,即使調解結案也不能「和稀泥」,應准確劃分責任,這對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教育當事人及其他們吸取教訓有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許多按「無過錯責任原則」處理的案件,加害人並不是沒有過錯,而是被認為沒有必要揭露其過錯。在這種情況下,加害人找到了一種推卸責任的借口:我本來是沒有過錯的,只是由於法律的強制規定才使我承擔責任。旁邊群眾也從「無過錯責任」中得出他是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負責任的結論。這樣一來,在大量的具有過錯性質的特殊侵權案件中,比如高度危險作業者在危險作業過程中主觀上有過錯,或客觀上有違規操作行為,只不過是在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相競合的情況下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被告即以自己沒有過錯而承擔責任為由而心安理得。它使得群眾對法律產生曲解,達不到民事責任的教育預防作用。
四、無過錯原則的立法完善
無過錯責任能否成為一項歸責原則,其適用范圍是極為有限的,還不具有普通歸責原則所具有的普遍適用性。王利明學者認為無過錯責任成為侵權法中的歸責原則將會構成對整個侵權行為法的致命威脅,原因在於:第一,現代侵權法的一些基本制度,諸如混合過錯責任、共同過錯責任、抗辯制度、責任要件、賠償制度等,基本是建立在過錯歸責的基礎上,若擴大無過錯責任的適用范圍,這些規則就無適用餘地。第二,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是截然對立的,兩者不可能結合使用。無過錯責任在哪裡發表,過錯責任就在哪裡消失。當該責任無限擴大後,過錯責任體系就會瓦解。第三,無過錯責任不具有法律責任所應有的教育和預防作用。在本質上不具有法律責任的性質,從而最終使得法律替代水能約束公民的行為。合法與非法,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限變的混亂不堪。當然,無過錯責任所具有的公平性在保護無辜的受害人方面也起到積極的作用,如過分強調過錯責任,受害人無法得到補償而影響社會的穩定性,因此,隨著保險事業的發展,無過錯責任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但我們也應同時慎重考慮加害人的行為於法上的評價。對不法行為過於必要的制裁和教育,否則無過錯責任的適用就會進入誤區。前段時間關於酒後駕車責任險隱約的折射情況的存在。而在合同關系領域,由於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保護交易安全已成為合同法在該領域的主要調整對象。因此,嚴守合同原則已成為現代合同法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不履行合同義務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當然,對於大多數情況下,合同的不能履行總是因為一方當事人這方面那方面的過錯行為引起,但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來說,則不必考慮如此多的因素,只就合同不履行,該當事人就有義務追究不履行一方的責任,或承擔違約責任、或賠償損失,由此無過錯完全可以存在於合同領域中,並且成為一種主要責任

㈨ 我想知道中國有沒有關於養大型犬的法律法規,我該怎麼辦

中國抄沒有關於大型犬的襲法律法規,只有對飼養動物的法律法規。

法律規定了禁止飼養烈性犬,但未對非烈性犬作出具體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八條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第八十條禁止飼養的烈性犬等危險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八十四條飼養動物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妨害他人生活。

(9)美國侵權法動物致害規定擴展閱讀:

大型犬通常指體高在61厘米以上,體重30公斤以上的犬類。

常見品種有:大白熊犬、聖伯納犬、古英國牧羊犬、蘇格蘭牧羊犬、金毛尋回犬、拉布拉多獵犬和阿拉斯加雪橇犬 西伯利亞雪橇犬 美國鬥牛犬等。

作為戶外的大型犬它們具備有力、專注、充滿魅力、強壯、和精力充沛的特質,而且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

閱讀全文

與美國侵權法動物致害規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