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醫院誤診怎麼辦
醫院是個救死扶傷的地方,有病咱就治,就怕沒病確診有病,比較常見的就是誤診,誤診對患者來講不論是心理還是精神上都是雙重打擊。所以作為醫生在日常工作還是要認真仔細比較好,不然自己難辭其咎,醫院也會蒙受損失。那麼假如被醫生誤診怎麼辦?
1、及時保留證據
醫療糾紛發生後,患者及家屬應及時向醫療單位或其主管部門投訴,提出查處要求,在此過程中,及時要求行為人及科室主任寫清事情經過,並將用過的醫療器械封存。如果病人死亡,及時保護屍體,並向所屬主管部門要求醫療鑒定。
2、處理過程
醫療單位或其主管部門接到投訴後會立即指派專人妥善保管原始資料,封存有關醫療物品,防止病程塗改、偽造、隱匿、銷毀。如病人死亡會主動提出屍體解剖,如果沒有,病人家屬應提醒。然後主管部門會組織醫療行政管理部門展開調查,並形成調查報告,必要時會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個體開業的醫務人員、鄉村醫生發生的醫療糾紛由批准開業的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調查、處理。
3、處理後果
如系一般醫療糾紛,在調查後,則可由醫務部(處,科)與病人協商解決。如病人或家屬不能接受,則將調查結果報醫療糾紛處理領導小組或醫療單位領導。一般醫院都有醫療投訴辦公室,可以向其反應,如其搪塞,應要求見醫院領導。
4、醫院會將醫療糾紛處理領導小組或醫療單位處理意見與病人或家屬商談,爭取協調解決
如確屬醫療單位問題,必要時予以經濟補償或賠償。醫療糾紛的發生和處理情況應報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5、如糾紛仍未能解決,建議患者或家屬進行醫療事故鑒定
患者或患者近親屬可向醫院所屬的區醫學會申請,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有異議,可以自收到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原受理醫療事故爭議申請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或由雙方共同委託省、自治區、直轄市醫學會組織再次鑒定。
6、如病人或家屬對一級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最終鑒定結論仍然不服,則可訴諸法院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該「被醫生誤診怎麼辦」問題進行的解答,如果您有法律問題想要咨詢,可關注無訟,私信咨詢。
『貳』 醫療糾紛,醫療誤診,病情加重
需要司法鑒定 是否醫療事故。
『叄』 醫生誤診需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件49條規定,不屬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版擔賠償責權任,然而,不屬醫療事故不一定不存在醫療過錯。據民法通則的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因過錯(過失)所導致的誤診才能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審判中,衡量醫院是否存在過錯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1)是否具備准確診斷的條件。(2)是考察具體的診斷、治療過程。(3)是醫院的等級及所處的地域間發展不平衡,醫療水平和條件差參不齊。總言之,判斷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過錯,關鍵就是審查醫患雙方就醫院履行義務「當」與「不當」。如果醫院履行義務「不當」,即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醫療機構的過失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是醫療機構承擔責任的必要條件。
『肆』 醫生誤診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件49條規定,不屬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不屬醫療事故不一定不存在醫療過錯。據民法通則的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因過錯(過失)所導致的誤診才能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審判中,衡量醫院是否存在過錯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1)是否具備准確診斷的條件。(2)是考察具體的診斷、治療過程。(3)是醫院的等級及所處的地域間發展不平衡,醫療水平和條件差參不齊。總言之,判斷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過錯,關鍵就是審查醫患雙方就醫院履行義務「當」與「不當」。如果醫院履行義務「不當」,即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醫療機構的過失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是醫療機構承擔責任的必要條件。
『伍』 醫患糾紛:確定了賠償金額但醫院要求先扣除誤診產生的費用再賠剩下的
再次起訴。
醫院的賠款是對責任事故受害方的賠償,而誤診產生的費用是責任事故的一個部分,不應當由受害方來承擔。如果承擔了就成受害方也要對醫院的責任事故承擔部分責任,這與理與法都說不通!
『陸』 醫療糾紛,因為當時的誤診,造成的後果
復印病歷並封存病歷;從你所說的情況來看,醫院存在誤診,可以要求醫院賠償。
『柒』 醫生誤診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醫生誤診的法律
臨床誤診的法律責任
臨床誤診的性質不同,涉及到法律責任也不同,從過錯原則上看,無過錯的誤診不承擔法律責任,有過錯的誤診有以下幾種法律責任。
(一)醫療事故責任
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醫療活動中存在過失,即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不良後果,損害程度必須達到《醫療事故處理條件》規定的醫療事故等級,以及衛生部《醫療事故分級標准
(試行)》的規定要求,且過失行為不良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即構成醫療事故,應當承擔醫療事故責任。
(二)民事法律責任
人民法院在審理醫療糾紛案件時,對不構成醫療事故,但經審理能夠認定醫療機構存在過錯的誤診行為,符合民事侵權構成要件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確定醫療機構承擔責任。
對技術性誤診,無論給患者造成何種程序的損害,都要由醫療機構承擔民事責任。根據誤診給病人帶來的損害,醫院應賠償患者因誤診誤治增加的不必要醫療費、交通費,根據不同情況賠償病人因營養支持從而支出的營養費,因誤診誤治產生的誤工費,如侵權後果嚴重,還要承擔適當的精神撫慰金等。
(三)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規定,「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人員死亡或嚴重損害就診人身健康
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捌』 什麼叫做誤診以及判斷誤診應從哪些角度考慮
醫院在治療應前告知家屬誤診率
醫院在治療前應告知家屬誤診率:
即便是難以避免的誤診,如果在病人死亡時醫院一方拿出來說事兒,顯然都是要犯眾怒的,無法不使人聯想到推卸責任,而這樣的猝死真的是疑難病嗎?是醫學發展的局限還是醫生
水平局限?是病情的過分復雜還是醫生的責任心不夠?無論什麼,都很難用誤診率來解釋。
那麼,什麼時候需要我們關注誤診率呢?很顯然,不是治療失敗之後,而是在治療開始之前。「試管嬰兒」技術是一種新興的高端技術,但因為技術的局限,現在的受孕成功率也只有
40%,很多人花了幾萬元的治療費但最終還是沒能做成父母,卻很少有人因此和承擔這種手術的「生殖醫學中心」打官司?因為這個40%的比例,是在病人一進醫院,准備接受手術前就
被告知的,病患有自己的選擇權,如果接受這個不理想的結果就去做,如果不能接受,受術者可以自行放棄,醫院已經把丑話說到了前頭。
但更多的治療與此相反,為了留住患者,增加門診量,沒有任何一個醫院願意在病人第一次選擇自己醫院時,就很誠實地把醫院的水平以既往誤診率的形式如實告知病人,即便有誤
診,醫院也會盡量掩飾以求得名聲不受影響,以便留住病人,這就難免病人在踏進醫院的時候,就認定醫院絕對可以使他起死回生,不管是什麼樣的疑難病,這就形成了病人對治療
效果的過高預期,而醫生或者醫務工作者,也很少從科普的角度告知病人,哪些疾病是難以治癒的?什麼樣的死亡是在所難免的?一旦發生誤診誤治,即便醫生佔在理上,也很難平
息病患的情緒,從這個角度上說,對誤診率的隱晦也是醫院的一種失職。
對待誤診的態度:
由於誤診有失誤的含意,誤診常常導致誤治而延誤了病情,有時甚至會造成醫療糾紛。在社會輿論中,誤診被視為不負責任或技術水平低的問題,所以廣大醫生對誤診常持有敏感
的、迴避的態度,認為被認定誤診就意味著要負責任,就有損於自己的聲譽。然而,誤診又是臨床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使是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也難免發生誤診。所
以,
對待誤診也應當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要對不同的誤診情況作出不同的客觀評價:誤診不能和錯誤等同、誤診有其客觀原因、應當正視誤診的存在、應當避免發生誤診。
『玖』 誤診至人死亡在醫療事故糾紛佔多少比例
醫療事故認定程序如下:
醫鑒辦接受兩種形式的委託:醫患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衛生行政部門交由醫學會組織鑒定的委託。
醫患雙方及衛生行政部門在委託鑒定時需提供:正式委託書;相關材料(醫患雙方共同委託時提供);醫療事故爭議行政處理申請書復印件(衛生行政部門提供);交納鑒定費的收據。
醫鑒辦收到委託後進行醫療事故鑒定的程序如下:
一、受理
醫鑒辦接到委託書後,進行審核並出具受理通知書,自受理之日起5日內,通知雙方當事人提供鑒定所需的材料:
1、住院患者的病程記錄、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會診意見、上級醫師查房記錄等病歷資料原件;
2、住院患者的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等病歷資料原件;
3、搶救急危患者,在規定時間(6個小時)內補記的病歷資料原件;
4、封存保留的輸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葯物等實物,或者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對這些物品、實物作出的檢驗報告;
5、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有關的其他材料。
二、組成鑒定組
醫鑒辦根據事故爭議所涉及的學科,確定專家鑒定組的構成和人數,原則上至少為3人以上的單數,主要學科的專家不少於專家鑒定組成員的1/2。
醫鑒辦在召開鑒定會前20天之前,通知雙方當事人或其委託人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專家鑒定組成員。
雙方當事人抽取專家鑒定組成員之前,要求專家迴避的應說明理由(須迴避的專家組成員本報8月15日曾作報道)。
三、組織鑒定
醫鑒辦在召開鑒定會前1周內通知醫、患、鑒定專家三方。出席鑒定的雙方當事人每一方人數不得超過3人。任何一方當事人的無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絕參加鑒定,不影響鑒定的進行。
任何一方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鑒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原受理申請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或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省、自治區、直轄市醫學會組織再次鑒定。
『拾』 醫生誤診造成的醫療糾紛且沒有什麼證據怎麼處理
搜集證據,參考如下法條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五十四條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五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七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八條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第五十九條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