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否工傷侵權一塊賠

否工傷侵權一塊賠

發布時間:2020-12-14 23:56:11

1. 獲得工傷賠償後 可否再要求侵權賠償

當然可以了,工傷賠償與侵權賠償本就屬於不同的法律關系。當事人被他人侵權,既符合回工傷,又符合侵權的答,可以同時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申請工傷認定 獲得工傷待遇賠償,又可以《依據侵權責任法》要求侵權人 賠償人身損失。

《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民事部分)紀要》
9.被侵權人有權獲得工傷保險待遇或者其他社會保險待遇的,侵權人的侵權責任不因受害人獲得社會保險而減輕或者免除。根據社會保險法第三十條和四十二條的規定,被侵權人有權請求工傷保險基金或者其他社會保險支付工傷保險待遇或者其他保險待遇。

10.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勞動者因第三人侵權造成人身損害並構成工傷,侵權人已經賠償的,勞動者有權請求用人單位支付除醫療費之外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可以就醫療費用在第三人應承擔的賠償責任范圍內向其追償。

2. 未經工傷認定能否向法院起訴侵權

未經工傷認定,可來以直接到自法院起訴,但只能以一般的人身傷害賠償,不能提起工傷賠償請求。因為只有確定屬於工傷,才能提起工傷賠償請求。工傷認定屬於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職責和許可權,人民法院在審理勞動爭議的民事訴訟案件中,無權對勞動者是否構成工傷作出認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第五十五條第一項規定:用人單位未按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可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1年內,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勞動者或用人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三款規定:「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規定」。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48條規定:「職工遭受工傷事故後非因自身原因未進行工傷認定,賠償權利人請求侵權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應予受理。」

3. 工傷保險與第三者侵權賠償可否兼得

1、理論上工傷保險屬於保障性范疇,而非商業性賠償范疇。
商業險是本著多保多得的內原則,可以兼得;國家社容保部門的工傷保險是為保障傷者的原有利益不受損失,所以其原則是不可兼得,但是如果第三方賠償不足以彌補傷者的原有利益,則應予以補足差額。
2、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各地的結果不盡相同。
有些省市自行制定的《工傷實施細則》中,明確可以兼得;有些規定了不可兼得,可是當患者因此起訴至法院後,判決可兼得。目前國家工傷管理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全國統一的規范,以解決在《工傷保險條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3、自己去當地管理部門多問問吧。

4. 勞動者是否有權同時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侵權賠償

因為第三人侵權的,可以工傷和人身損害賠償兼得,但工傷保險不再支付醫療部分。本單位履行職責職工侵權或者單位過錯的,只是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社會保險法》
第四十二條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民法通則》
第四十三條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14〕9號
第八條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關於勞動爭議最新審判意見》(2011年第3期)
四、關於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競合案件中,勞動者在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後,如用人單位有過錯的,是否還要另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問題。
高院民一庭於去年6月下發《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入侵權損害賠償競合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對於審理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競合案件的相關問題作了解答,統一了此類案件的執法思路。但部分法院、部分承辦人員在具體處理此類案件過程中,對勞動者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後,如用人單位也有過錯,是否應另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存在不同的認識。我們認為,工傷保險制度通過設立社會互濟性質的保險基金,對勞動者發生工傷進行了及時救濟和賠償,同時分散了企業經營風險,減輕了企業負擔。由於工傷保險賠償制度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發生工傷損害,不考慮用人單位或勞動者本人是否存在過錯,工傷保險基金與用人單位就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支付工傷保險相關費用,用人單位的過錯責任已被工傷賠償責任所吸收,故即使用人單位對工傷發生有過錯,也無需另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此外,雖然侵權賠償和工傷賠償的賠償項目和標准略有差別,但工傷保險以其保留勞動關系等方式提供保障,且國務院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已將工傷賠償標准大幅提高,所以也不存在工傷賠償標准明顯低於侵權賠償標準的問題。

5. 工傷保險賠償後可否向侵權第三人行使追償權

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一種,是由國家通過立法來強制執行的。在立法內規定的范圍內,用容人單位必須為職工辦理參加工傷保險,並為職工繳納費用。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必須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因此,用人單位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理應為其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用人單位職工受到工傷損害後理應由社保基金進行賠付,但由於用人單位未為其職工參加工傷保險,出現工傷事故,導致工傷事故賠償責任轉由用人單位承擔,這是由於用人單位未繳納工傷保險費這一違法原因造成的。職工在工作期間因第三人侵權構成工傷的,職工向用人單位主張工傷保險賠償後,用人單位向侵權人(第三人)追償的工傷賠償費用屬於因其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損失,法律是不應當保護的,因此,用人單位工傷賠償後不應享有向第三人的追償權,後果理應由用人單位自行承擔。

6. 申請勞動仲裁兩次是否可以第一次申請工傷認定,第二次申請賠償!

工傷認定是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認定。認定後再向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傷殘鑒定。鑒定後再申請勞動仲裁,請求工傷賠償。

7. 工傷與侵權競合時,勞動者能否同時主張

能。

勞動者因為本單位執行工作任務之外的車輛交通肇事受到傷害,認回定為工傷的,應當向第三方主答張人身損害賠償,在獲得肇事方人身損害賠償之後,可以享有工傷醫療之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14〕9號

第八條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


8. 工傷保險賠償後可否向侵權第三人行使追償權

不可以,職工發生工傷,由工傷保險和用人單位,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給予回賠償,工傷答職工本人不能向第三人提出賠償。除非是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造成傷害。可以追究賠償。
根據人身損害司法解釋規定:
第十二條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閱讀全文

與否工傷侵權一塊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