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標淡化行為應當注意把握哪幾點
需要指出的是,認定商標淡化行為應當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淡化行為是專門針對已注冊的馳名商標的。
淡化行為人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搭便車,利用馳名商標的信譽推銷自己的產品,而普通商標並不具備這一利用價值。認定淡化行為以馳名商標為限,既能有效地保護商標權人的權利,也沒有過分地限制他人選用標識的自由,是正確解決權利沖突的平衡點。《商標法》將馳
名商標區分為已注冊與未注冊,而給予不同的保護。反淡化保護只是針對已經注冊的馳名商標的,而對於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只禁止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注冊和使用。這體現了《商標法》重在保護注冊商標的原則。
2、淡化是在不同類商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識。
如果是在相同或近似的商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識則應按照一般的商標侵權處理。同時還需要對淡化人使用的標記是否與馳名商標相似進行判斷。
3、並不是所有在非同類產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近似標識的情況都屬於淡化。
當一項商標還未成為馳名商標之前,也許存在一些與其相同或相似的商標使用在其它類別的商品上。而在該商標馳名之後,原來已存在的那些商標並不構成淡化。
4、認定淡化行為時並不需要考慮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
不論其出於善意或惡意,是故意還是過失,都不影響淡化的成立。但是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會影響其承擔責任的方式和范圍。一般說來,行為人如果故意實施淡化行為則承擔的責任要重得多,尤其要承擔較重的損害賠償責任,如果是過失則會承擔較輕的責任。如果沒有過失,只需承擔停止侵害的責任。
5、由於反淡化旨在保護馳名商標與特定商品或服務的聯系,將馳名商標長時間廣泛地用於多種商品上,勢必會導致商標所標識的商品與特定生產者的聯系淡化,馳名商標對消費者獨有的吸引力也會因此而大大降低。因此認定淡化行為不應以造成商品來源混淆為條件,畢竟並非所有的淡化都會造成消費者的混淆。比方說,一個街邊小店的名稱是「勞斯萊斯水果店」,此時人們不會發生混淆而認為該店與著名的勞斯萊斯商標或生產者有何聯系。但這種行為是不能被允許的,大量的類似行為會沖淡勞斯萊斯商標與其產品的聯系,破壞商標的獨特性,長此以往當提起勞斯萊斯商標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想到的不僅是汽車,還有食品、衣服、電器等。認定淡化如以造成混淆為條件,就會使一些淡化行為得不到規范和制止,使得馳名商標得不到周全的保護。因此,只要是減損了馳名商標的標識能力和獨特性的行為就應當認定為淡化行為。
⑵ 就商標淡化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看法,切勿復制,謝謝
商標淡化是企業戰略出現問題
商標就好像是一個人的名字,注冊後在全國只有你一個人叫這個名字,推廣後很多人知道你的產品的名字,其他不知道你具體產品的,點你的名字,要你的產品!
⑶ 商標淡化的侵權救濟
傳統的商標侵權是指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而注冊商標專用權,以核准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范圍的規定是判斷商標侵權與非侵權的一條界限,其最實質的內容是,商標權的效力不及非類似商品,只有將與他人相同或相類似的商標用於與該商標所標識的相同或相類似的商品或服務時,才產生商標侵權。換言之,如果將與他人相同或相類似的商標用於該商標所標識的不相同也不類似的商品或服務時,則不構成商標侵權。如「娃哈哈」是飲料的商標,如果有人在自己生產的飲料上也使用「娃哈哈」或「樂哈哈」商標則構成商標侵權。因為同是飲料產品,商標相同或近似,容易造成消費者混淆或誤認,從而侵害商標的識別性。但若將「娃哈哈」、「樂哈哈」使用於與飲料行業既不相同也不類似的兒童鞋、兒童服裝上,由於不會造成混淆或誤認,所以不構成商標侵權。商標的這種「同類保護」(或言「專屬保護」)是建立在商標識別功能保護的基礎上。傳統商標理論認為,商標作為一個符號本身並不具備任何保護意義,只有當這一符號被用來指定其一特定商品的時候,為了避免其他人在同樣或類似的商品上再使用相同或近似的符號從而造成混淆,法律才賦予在先使用人或注冊人一種獨占權、排他權。因此,混淆的可能是認定侵權的前提,沒有混淆就沒有侵權。
商標淡化恰恰突破了傳統商標權的這一理論基礎,即使不存在實際上的混淆,也可能構成一種侵害。也就是說,它針對的是將與他人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標用於與該商標所標識的不相同也不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由於不相同也不相類似,產生混淆可能性不大,但肯定會產生聯想,只要有聯想就可能構成侵害。例如,「可口可樂」是飲料的馳名商標,如果將之使用於葯品上,盡管飲料與葯品是不同商品,消費者產生混淆的可能性不大,但它可能會讓消費者產生各種聯想,以為生產葯品的企業與可口可樂公司可能存在某種聯系,這也同樣構成一種侵害,這種侵害就是商標淡化。 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市場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提供的服務品種花樣繁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很少詳細考察商品的來源、產地、質量等基本情況,而是按照已經形成的習慣和長期選擇而認可的「牌子」來選購商品或服務。商標有證明商品質量的間接作用,這在馳名商標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馳名商標所標志的商品或服務,由於商標權人的長期經營與不懈努力,包括為擴張該商標自身的知名度所做的努力,以及對保持該商標所標志的商品或服務的優秀品質所做的努力,使得該商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了極高的聲譽,而標志該商品或服務的商標也同時在消費者心目中獲得了巨大的聲譽。淡化行為使這種信賴削弱,消費者購買標有馳名商標的產品後,不能得到預期的產品質量與服務,其利益受到侵害。
總之,商標淡化是減少、削弱馳名商標或其他具有相當知名度的商標的識別性和顯著性,損害、玷污其商譽的行為。對消費者來說,是對馳名商標的信賴利益及實際利益的損害。
⑷ 如何認定商標淡化
商標淡化理論淵源於商標混淆理論,即,淡化理論建立在混淆理論的基礎之上,並以混淆理論為支撐、補充或強化,淡化理論和混淆理論在適用上並不是完全的非此即彼。然與商標混淆相比,商標淡化具有自己的顯著特點,主要有:
(一)淡化的對象為馳名商標的顯著性
「在當今注意力經濟時代,馳名商標已經成為不法企業覬覦的主要對象」。FTDA規定,淡化的對象為馳名商標的出處和顯著性;《2006年商標淡化修正案》將淡化的對象限於馳名商標的顯著性,排除了對出處的影響,以明顯區別於混淆。美國有部分州對淡化對象的要求較為寬松,他們認為淡化的對象不一定非馳名或著名商標不可,顯著性商標即可;
(二)淡化的范圍是非競爭性商品或服務
首先,對於馳名商標的非商業使用,不屬於淡化的范疇。其次,將類似商標用於競爭性商品或服務,其危害主要是混淆商品或服務出處,利用他人的商譽來擴大自己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三)淡化的手段以相似標志為主,以相同標志為輔
淡化所使用的商標標志有時與原馳名商標完全相同、有時部分相同,但大多情況下是與之相似。較之以往,侵權人在手段上更勝一籌,他們大多採用與原商標最接近的標識,以此暗示或激發受眾聯想或誤以為其是馳名商標的方式來實施相關侵權行為。
(四)淡化的證明相當困難
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淡化是一個漸進過程,隱性且漫長,故要證明是否存在淡化、淡化的嚴重程度,相當棘手。第二,證明淡化需求助於專家、消費者,但無法囊括所有的專家和消費者,因此相關證據往往證明力不夠,欠缺說服力,證明的難度系數大。第三,判斷淡化要藉助於法官建立在自身社會經驗、人生閱歷基礎之上的自由心證,判決結果不一致的可能性加大。這正是美國第六巡迴法院在審理莫斯里上訴案時所擔心的:要求證明經濟上的實際損害將使得聯邦淡化法賦予的有效權利主張遭遇不合理的障礙。
(卓一知識產權)
⑸ 商標淡化的起源
傳統理論對商標權的保護限定在注冊商品或服務的范圍內,而商標淡化是將與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商標使用在不相同、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務上,這顯然超出了傳統商標權的保護范圍,因此傳統的商標權理論不能夠完整的保護商標權人的利益。 商標淡化現象最早出現在德國。德國1923年德國一地方法院在一判決中禁止襪子製造商使用「4711」香水商標。1年後,另一地方法院在一判決又禁止刀剪行業使用「ODOL」的牙膏商標。這兩個將商標保護范圍由相同或相似商品擴大到不相類似商品的地方法院判例後來都被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得以確認。德國學者將這一對馳名商標擴大保護的立法基礎稱為「商標吸引力受沖淡之虞」。淡化理論由此而生。
此後,德國法院在判決中不斷引用商標淡化理論。例如在「Dimple」一案中,聯邦德國法院禁止被告使用「Dimple」和「Chivas」兩個高品質、高價位的威士忌品牌來推銷自己的化妝品。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判決中將這種商標淡化行為表述為:「梵谷度著名性的商標,由於其具有吸引力的事實,以及代表企業的商業價值,因此對此類商標的侵害,不問其是否使用於同類或是完全不同商品,如果侵害行為已損害該商標及其吸引力,均被認為損害及於該企業本身。」將其理論依據表述為:「之所以要給予這種反淡化保護,是因為該顯著商標的所有人,完全有正當理由繼續維持他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取得的獨特地位,任何可能危及他的商標的獨創性和顯著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廣告效應的行為都應當禁止。保護的目的不在於避免任何形式的混淆,而是為了使積累的資產免遭侵害。」 1927年,美國學者富蘭克.斯凱特(FrankSchexhter)在《哈佛法律評論》上撰文,寫到:「商標權人不僅應當禁止他人將他的商標使用於相互競爭的商品上,而且應當禁止使用在非競爭性商品上。」美國的其他學者對這個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探討,並使商標淡化理論逐漸成熟起來。美國律師協會知識產權分會主席湯姆斯。E.史密斯(Thomas.E.Smith)指出:「如果法院容許或者放任『勞斯萊斯』餐館、『勞斯萊斯』自助餐廳、『勞斯萊斯』褲子、『勞斯萊斯』糖果存在的話,那麼,不出十年,『勞斯萊斯』商標的所有人就將不再擁有這個世界馳名商標。」許多學者也都認為,馳名商標有著巨大的聲譽,任何人對馳名商標的任何不良使用,都可能沖淡、弱化甚至玷污該商標的識別性和顯著性,損害該商標承載的商譽,給商標權人造成重大損失。美國國會在上個世紀30年代試圖對商標淡化進行立法,禁止可能損害在先使用人的信譽、名聲和商業信用的侵權行為,但最終未能獲得通過。1945年美國商標法(即蘭漢姆法)第43條對商標淡化有所規定。1947年馬薩諸塞州第一個制定商標的反淡化法。此後,各州紛紛制定自己的商標反淡化法。到目前為止,已有過半數的州制定了自己的商標淡化法。1996年初,美國國會制定的《聯邦商標反淡化法》開始生效,標志著商標淡化理論在美國的最終確立。
商標淡化理論在美國被提出以後,很快就波及到其他國家,一些國際條約也吸收了這一理論。如《巴黎公約》(1967年斯德哥爾摩文本)第6條之二就專門規定了商標淡化問題。世貿組織1994年達成的TRIPS協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996年制定的《關於反不正當競爭保護的示範規定》,都吸收了商標淡化理論。大陸法系國家也非常重視商標淡化理論的研究和立法,1991年法國《知識產權法典》,1994年德國《商標法》都有相關的規定。
⑹ 25什麼是商標淡化
商標淡化指商標的顯著度及其價值含量因不合理、不正當的使用或注冊行為而降低價值顯著度專甚至失屬去顯著性,從而弱化為普通商標甚至商品名稱的過程或行為。不僅馳名商標存在淡化問題,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一般商標也存在類似問題。
中華商標超市網
⑺ 商標淡化與混淆和反向假冒的區別
司法實踐中,有的銷售商購入商品後,去除商品原有商標後銷售,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對他人商標的「減除性使用」,根據不同情形可能構成對他人商標的普通商標侵權或者反向假冒;與之對應,也有的銷售商在購入他人商品後,在商品經過重新包裝、分裝後另行貼附他人商標或在相關營銷活動中使用他人商標,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對他人的商標的「添附性使用」。
與「反向假冒」等「減除性使用」行為不同,「添附性使用」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在於歪曲、虛構商品來源,反而是提示、強化商標指示商品來源的效果;客觀上,消費者對商品來源也沒有造成混淆,而制止消費混淆正是商標保護的核心要義。既然如此,商標權人為什麼不能容忍對其商標的「添附性使用」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優質品牌的形成,需要商標權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辛勤勞動和積累商譽,商標對權利人意味著壟斷性的商業利益和競爭優勢,即使對於商業合作夥伴也不能例外,因為未經許可使用生產商商標就可能會分享、搭乘、淡化凝聚在該品牌上的商譽和競爭優勢,正是基於這一顧慮,很多知名品牌在制定分銷政策時都強調經銷商在授權范圍外使用其商標需要得到特別授權。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商標法第一條就已開宗明義地指出,除了商標權人的利益,消費者、經營者的利益也是鼎足而立需要法律保護的重要法益。商標權本質上是一種排他的壟斷權,然而任何權利都有邊界,對權利定義不加限制的解釋必然導致權利的擴張和濫用。商標權人有權決定是否使用商標,以何種形式何種范圍使用商標,但這都必須建立在不損害正常市場秩序、不損害消費者知情權和不合理的給商品經營者帶來不便的基礎之上。保護商標權的核心在於防止混淆,因此,在沒有導致消費者混淆和扭曲商品來源的前提下,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保障商品銷售者正常經營活動,應當將對他人商標善意的添附性使用,納入到商標合理使用的范疇之中。
所謂商標的合理使用,是指在一定條件之下非商標權人可以使用他人的商標而不構成侵權。基於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不難看出,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平衡始終是知識產權法試圖達到的法律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權利限製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於是,肇端於版權法領域的合理使用制度開始進入商標法領域並逐漸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時至今日,對他人商標善意的添附性使用性質的討論,正是在權利擴張與正當限制背景下的必要思考。根據實踐中的常見類型,可以將添附性使用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經銷商在商業活動中對所經銷商品的必要、合理地使用。
第二,零售商將大包裝商品分裝或改裝後為提示消費者商品來源而使用他人商標。對於一些本身無法附著商標的大包裝商品,如水泥、砂糖、大米,零售商在分裝後無法使用原來帖附在大包裝上的商標,因此只能自行標識,由於此時的添附行為仍然沒有改變商品來源,零售商的動機也是為了善意提示消費者,因此這種行為不宜認為是對商品性質的加工或者製造,相應的行為自然不應評價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的使用。
第三,組裝生產商將他人商品作為內部零件使用後,在商品外部合理標注內部零件商標。值得注意的是,此種情形下,如果對配件商標過於突出造成混淆,例如置於顯著位置,甚至放大字體、加以亮色、進行藝術加工等以求引人注意,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對他人商標非侵權性添附性使用的判斷因素:對他人商標的使用出於善意並且沒有不當利用他人商譽資源和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沒有誤導消費者對產品來源產生混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合理的商業活動需要。
⑻ 商標淡化的概念
商標淡化突破了傳統的商標混淆理論,將著眼點放在馳名商標所蘊含的商業價值不被他人所侵蝕和分享的層面上。於是,禁止他人在非相同商品上使用馳名商標成為了反淡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⑼ 何為商標淡化構成的商標侵權行為
何為抄商標淡化?何為商標侵權 ?襲
商標淡化,是指注冊商標被市場長期使用,已失去其原來的顯著性,淪為一類產品的統稱。如深圳朗科電子的「U盤」,之前為朗科電子的注冊商標,後面被長期使用變為「電子存儲媒介」的統稱。
商標侵權,是指商標權利人的商標被其它市場主體所使用,導致商標持有人的商標權被侵害,損害了商標持有人的利益的行為。
綜上,商標淡化與商標侵權,這兩個概念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般來說,商標被淡化了,該商標隨時有可能被撤銷,而因此造成的侵權行為也可能不付任何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