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資金返還糾紛

資金返還糾紛

發布時間:2021-06-08 02:42:18

A. 非法集資的資金怎麼返還投資人

會組織清退。

根據《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因參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活動而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所形成的債務和風險,不得轉嫁給未參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活動的國有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以及其它任何單位。

債權債務清退後,有剩餘非法財物的,予以沒收,就地上繳中央金庫。在取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活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只負責組織協調工作,而不能採取財政撥款的方式彌補非法集資造成的損失。

這意味著一旦社會公眾參與非法集資,參與者的利益不受法律保護,經人民法院執行、集資者仍不能清退集資款的,應由參與人自行承擔損失,而不能要求有關部門代償。

(1)資金返還糾紛擴展閱讀:

非法集資罪的行為表現

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司法實踐中,行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其行為屬於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

(1)集資後攜帶集資款潛逃的;

(2)未將集資款按約定用途使用,而是擅自揮霍、濫用,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

(3)使用集資款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的;

(4)向集資者允諾到期支付超過銀行同期最高浮動利率50%以上的高回報率的。

總之,應對非法集資罪的量刑標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實踐證明,由具備一定法律知識和工作經驗的律師來處理,既可以防範法律糾紛,也可以更好地解決法律糾紛,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經濟損失,有效地保障您的合法權益。

參考資料:網路-非法集資

B. 如果合夥人非法佔用資金,長期不歸還,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利益是報110還是去法院

合夥人非法佔用資金,長期不歸還,這種行為屬於民事糾紛,屬於法院管轄,110是不處理的。你應該到法院起訴要求返還資金,承擔違約責任。

C. 退還合夥投資款糾紛如何確定管轄

一、基本案情:

2010年5月,原告羅A、被告蔣B及劉C、朱D、蘇E五人達成口頭合夥協議,約定共同出資300萬元購買RR公司52%的股權;

其中羅A投資10萬元,劉C投資40萬元,朱D投資30萬元,蘇E投資10萬元,其餘款有蔣B全投資,此五人內部按照投資比例分配從RR公司獲取的利潤。

2010年6月,被告蔣B與RR公司簽訂《股份轉讓協議》及《補充協議》,約定被告蔣B全一次性投入300萬元資金購買RR公司52%的股份;

公司股份的持有,也可以有名義投資人和隱名投資人。公司股份工商登記的持股人不一定是實際持股人,本案中,被告蔣B名下的52%的公司股份,實際是原、被告及其他三個合夥人共同持有的股份。

合夥一旦成立,如果參與合夥的合夥人需要退夥,不是直接退還投資資金,而是要對合夥財產進行結算,按照合夥比例退還財產。

D. 轉賬錯誤,但對方拒不返還,怎麼辦

1、這屬於民事糾紛,不是刑事案件,對方不返還也不構成什麼罪。
2、這在法律上叫不當得利糾紛。不當得利,指沒有合法根據,或事後喪失了合法根據而被確認為是因致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應負返還的義務。如售貨時多收貨款,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稱受益人,遭受損害的人稱受害人。不當得利的取得,不是由於受益人針對受害人而為的違法行為,而是由於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誤解或過錯所造成的。受益人與受害人之間因此形成債的關系,受益人為債務人,受害人為債權人。
3、《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 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第131條規定: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勞務管理費用後,應當予以收繳。
5、就本案來說,如果對方不願返還,只能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決對方返還。如果法院查明上述事實,除了判決對方返還3萬元外,還會判決對方返還3萬元的存款利息。

E. 質押合同糾紛和返還原物有什麼區別

合同依據我國《合抄同法》的規定,應界定為除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協議以外的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主體間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為目的進行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為。

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一)合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行為。合同的這一特徵區別於單方法律行為。單方法律行為是基於民事主體單方的意思所決定,而合同則是雙方或多方民事主體的合意,且合同是合法行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得到國家法律的承認和保護。

(二)合同是以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為。民事主體之間訂立合同是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宗旨的,即訂立合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三)合同是平等主體在平等自願基礎上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協議。意思表示一致是合同構成的基礎。

F. 個人大額資金糾紛

既然你也不方便他也不方便,那就不適合撕破臉,先坐下來談。
約個時間和安靜的地方,你和他雙方坐下來談,全程錄音,有監控錄像更好。你主動交代下錢是你的錢(很重要),讓他幫忙存銀行,現你需要取回這筆錢了,讓他退還給你。
你可以主動提出給一部分辛苦費。如果對方只是想要一點報酬,應該會跟著你的台階下,如果對方想撕破臉侵佔你的錢,那你的談話全程錄音錄像,也是有證據在手的。
對方如果明確要侵佔你的資金,可以憑證據威脅他,起訴他不當得利並可以要求他返還利息,起訴之後不但他錢和報酬都沒了,還成了被告,工作還要不要?
起訴是最後撕破臉的辦法,前期建議你做好證據收集,好好談,給一點報酬能解決也不必要起訴。

G. 侵佔財產要求返還什麼案由

侵佔財產要求返還的,應定案由為返還原物糾紛。但是如果原物已經損壞而要求賠償的,則案由應該定為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非法侵佔他人財產的,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在民事上有返還原物的法律義務,所以,如果是要求侵佔人返還原物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規定,案由應該定為返還原物糾紛。

《刑法》

第二百七十條【侵佔罪】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

(7)資金返還糾紛擴展閱讀:

必須是將他人的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拒不交還的行為。

所謂占為己有,是指應當將他人交為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當成自己的財物,以所有人自居,擅自加以處分、使用和收益。有的是將財物出售、贈與他人,有的是出租、消費、充抵債務、設定抵押加以使用,但不能包括故意毀壞這種處分。

具有後者這種行為,應以故意毀壞財物罪治罪科刑。所謂拒不交還,是指依法、依約而當將他人的財物退回而拒不退回,如財物所有人明確提出交還並舉有證據證明屬及所有,行為人仍視而不見,明確表示不予舊還;

或者雖然表示歸還,但事後又擅自處分致使實際無法交還;或者採用諸如謊稱財物被盜、丟失等欺騙手段而拒不歸還;或者攜帶財物逃離他鄉而拒不歸還;或者已經非法處分而拒不追回或者賠償的等等,

當然,行為人如果最終還是交出或者退還了財物,或者是在他人明確提出主張交還前處理了財物事後已作了或答應賠償的,甚至是在他人提出主張後還擅自處分財物但又作了賠償的,等等,就不應以本罪論處。

H. 返還出資款糾紛屬於什麼案由

你好,一、屬於贈與合同糾紛。父親出資為女兒購房,一定程度上可以評價為對女兒版的贈與,可以以權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撤銷贈與,要求女兒返還購房款。二、由於出資時你並沒表明是贈與,也可以認定為民間借貸合同糾紛,要求女兒返還借款。要看出資時的具體情節和雙方的意思表示。能有相關資料佐證更好。本人建議走民間借貸糾紛。但需要提供相關證據予以證明。

I. 法律咨詢 經濟糾紛

轉移債務確實不是好的辦法,並不解決你這問題。法院來通知你應訴,你不應該躲避,應該積極配合法院把這事了結清楚。

訴訟是以事實為依據的。
你們表面上看是借貸關系,據你的訴說看,實際上是無償的贈予關系,不具有真實的借貨關系。只要你能舉證證明這是贈予關系,即使你沒有履行贈予義務,受贈予人向法院起訴,應該說也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所以,你應該積極尋找是虛假欠條的證據。
比如:一、女方她當時從哪裡來的9萬元現款借給你?取存款得有到銀行取款的記錄吧?如果是籌的其他人的款借給你,那麼,其他人也應該有9萬元現金流動(或在銀行的取款記錄)的記錄或行動吧?讓她舉證借出現金的資金來源。
二、假定你如果借他9萬元,你當時說的借款理由是什麼(你現在想到的一些證據或理由,不能讓她知道,否則她也會去偽造一些應對你的東西出來)?即是說,你從女方那拿9萬元來干什麼用?事實上,你在出據借條的前後時間里,你有一下用出過9萬元左右的記錄嗎?假如你就是借去賭博輸了那還得有贏了你錢人得了你的9萬元錢的證明啊。
所以,你只要有你當時不需要用錢,即沒有支出9萬元和女方沒有9萬元現金流動出的記錄的證據,我覺得你還是能證明自己並沒有向女方 過9萬元錢,此欠條是虛假的。你應該去積極打好這官司。

轉給你2個案例讓你學習參考一下:

◆◆◆◆◆◆◆◆◆◆

淺談此案有欠條為何輸官司

有欠條是否一定贏官司?這在司法實踐中,一度成為爭論的話題,總結出來的結論是:有欠條照樣輸官司。比如,因過了訴訟時效而喪失勝訴權,非權利人而冒名訴訟等等。但,在有欠條的情況下,究竟權利人是否該輸官司,作為審判人員,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應當是非常慎重的。下面筆者就一起有欠條而輸了官司的民間借貸案,淺談一下自已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原告起訴要借款 李某於2002年7月10日立給史某欠條一張,內容為:今欠史(名)人民幣4000元,李(名)。沒有約定還款時間。同年7月29日,史某持此欠條起訴至法院,稱李某借其4000元經催要未還,請求法院判令李某還款。 被告辯稱不應還 庭審中李某辯稱:原告所訴不是事實,欠條是其騙我寫的,我不欠其錢。真實情況是:在2002年5-6月份,原告多次到我家找我,說其有個親戚給其在煙台接了個工程,其找我,要求我帶一、二十個會砌牆、抹灰的技術工到煙台去施工。我因原先並不認識原告,就說我與你沒有交往,如帶人去沒工程干怎麼辦?你得預付點工資給我帶去的人。原告又保證決不騙人等。到了7月10日,原告拿了4000元錢到我家,說凡是去煙台的人,每人預付300元,如到煙台沒工程,你們轉臉就走,來回車票算其的,預支的4000元也作廢;如有工程就用這4000元抵工資。當時我就對原告說,這錢是你的,應該你發給大家,原告不同意,堅持要把錢交給我,叫我給他打個欠條,並說等到了工地,把支錢人的花名單交給他,就沖抵這4000元錢了,因此,我就按原告所說打了這張欠條。7月11日,我和其他的10名工人跟原告到了煙台,到了之後才知上當,根本沒有工程,我就向原告索要欠條,原告說欠條留在家中了,我又叫其寫個字據給我,但他不寫,我就和他爭吵起來,後來他就保證決不會向我要這個錢。7月16日,我們十一個人在煙台沒有吃的,實在無法生活,而原告一去不回頭,不知去向,不顧我們死活。萬般無奈,我只得賣了身上佩帶的一塊玉佛,千方百計地帶著同去的十人回到老家。綜上,原告欺騙了我們,使我們蒙受了很大損失,他的4000元也均被我們去煙台的人取走,所以,原告起訴我是沒有事實與法律依據的,請求法院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出示了去煙台施工人員支錢花名冊,並申請了十位證人出庭作證。 一審判原告敗訴 一審法院經審理後,確認了被告辯稱的主張,認為被告李某為原告史某出具的雖然是4000元的欠據,但原、被告之間並非是借貸關系,原告委託被告招集十餘名工人去煙台施工,此款應認定為系原告為去煙台人員預付的工資和路費,且此款事實上也已被李某等十餘名去煙台施工的人分別支取。而到煙台卻並無原告事先許諾的施工工程,被告對此並無過錯。原告要求被告償還該款,並無事實與法律依據,故其訴訟請求應不予支持。遂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原告不服而上訴 原告上訴稱:李某因家庭經濟困難向上訴人借款4000元,有欠條為證,證人與被上訴人有利害關系,證言不能推翻原始書證,請求二審法院依法撤消原判,並依法改判支持其訴訟請求。 二審判決維持 二審法院查明:2002年7月史某通過他人介紹找李某帶人去煙台施工,李某同意並要求史先支付路費。7月10日,史到李家將4000元交給李某,李某先向史出具了內容為:「煙台工程史(名)付工資(4000元)預付肆仟元,接收人李(名),2000.10/7號」的收條一張,史不同意寫成收條,要求李寫欠條,為此,李又書寫內容為:「今欠史(名)人民幣(4000元)肆仟元,李(名),2002年。10/7號」的欠條一張。當日,李某將4000元支付給10名工人,7月11日,李帶領該10人到煙台。到煙台後得知史並沒有工程,此後在煙台也未找到工程。7月17日,李某等11人返回老家。2002年7月29日,史某向法院起訴要求李某償還欠款4000元,結果被一審法院判決駁回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認為,史某於2002年7月10日交給李某4000元,李某給其出具了收煙台工程預付工資的收據,史不同意,要求李給其出欠條,李按史要求為其出具了欠條,並將4000元支付給去煙台的人。現有11名工人的領款記錄、證言及李某出具的收條相互印證,且史某也認可找李某帶人到煙台施工的事實。現史某以李某出具的欠條為據,要求李某償還欠款的理由不足,李某收到史某的款也已支付給同去的工人,因而,李某不應將4000元再退還給史某。史某的上訴理由不成立,遂依法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本案雙方爭議的焦點是案件的性質問題,即本案是借貸糾紛,還是返還預付款糾紛,還是其他糾紛。 根據原告的陳述和舉證,雙方是一種借貸關系或欠款關系;而根據被告的陳述和舉證,雙方是一種建立在勞務合同基礎上產生的預付款糾紛。 筆者認為,原被告均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都應知道自已行為的後果。從被告的辯稱,可以證明被告立欠條並非是在原告的強迫或威脅下立的。關於本案的定性問題,一二審法院均以借貸糾紛予以判決,而一審法院在本院認為中卻又認定雙方並非是借貸關系,從其分析的意見表明,其認定雙方之間應為一種預付款糾紛,鑒於預付款已被工人領取,且原告存在違約行為,即原告並未提供工程給被告干,故,原告要求償還該款無事實與法律依據,從而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二審法院在審理查明中又查明了,被告是在給原告立收條被原告拒絕後才立的欠條,而原告在此前不欠被告款,原告給被告款時又明確了要立欠據,筆者認為,這足以證明本案雙方之間借貸關系。關於被告提出的施工問題,原告沒有否認找其帶人施工,但從上訴理由看,卻沒有承認同意被告將所借款分給他人,從被告辯稱的其讓原告將錢分給工人而原告不同意看,亦表明原告是不願意與其他人發生事務關系的。所以,即便被告將從原告手拿到的錢支付給了隨其去施工的工人,這也只是被告個人與其他工人之間基於僱傭關系(被告找的人)而產生的付款行為。這不應成為被告拒付借款的理由。退一步說,本案若非為借貸關系,而為原、被告之間基於勞務合同產生的返還預付款糾紛,那麼,在原告沒有提供工程供被告施工後,因此給被告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從預付款中扣除,如有剩餘,則應退還原告,如不夠彌補損失,被告還可要求原告賠償。而從本案的一二審查明看,並沒有查明被告因原告的違約行為而遭受的損失數額,而均籠統地認定原告違約且款已分給工人,故不應再退還,從而駁回原告的請求。筆者認為,這是不妥的。假若此預付款不是4000元,而是10萬元,難道基於原告的違約和款已被分,就無權要求退還了嗎?從《合同法》關於合同違約的法律後果之規定看,作為違約方只應賠償因違約行為而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這種損失的數額是需要有效、合法的證據證明的。就本案而言,被告所受的損失應為帶工人前往煙台的交通、食宿和誤工損失,而這些損失是否等於或超過4000元是不清楚的。從事實上看,被告等人的實際損失也是不足4000元的,所以,被告至少應將扣除損失之外的餘款退還原告。

◆◆◆◆◆◆◆◆◆◆◆◆

借條不假 卻輸官司

浙江省桐廬縣人民法院近日審結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原告持有一份借條,被告也認可借條是他所寫,但最後法院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案情介紹:

2006年5月,原告王某向法院起訴被告洪某,要求其歸還借款10000元。原告訴稱,2001年1月13日,洪某向其借款2萬元。2003 年,洪某將位於桐廬縣分水鎮庫區的一幢即將拆遷的房屋折價1萬元抵償給王某,餘款1萬元,洪某於2003年6月1日出具借條一份。之後,洪某未還款。庭審中,原告王某提供了被告洪某出具的借條。

被告洪某對該借條系自己所寫並無異議,但辯稱其於2003年6月1日向王某借款1萬元。2004年其將在庫區的房屋一幢折價1萬元抵償給王某,債務實際上已經抵銷了。只是在其向王某要回借條時,王某說借條放在家裡,回去後就銷毀,因為雙方當時還是親戚(洪某的妹妹與王某的弟弟原系夫妻,現已離婚),所以就沒有堅持叫王某歸還借條。現在雙方不是親戚了,王某拿了這張借條來起訴。實際上被告不欠王某借款,要求法院判決駁回王某的訴訟請求。洪某提供了二份證據:一是證人出庭作證,證明洪某將房子以1萬元的價格抵給王某;二是桐廬縣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庫區管委會的證明一份,證明洪某抵償給王某的房子已於2004年6月15日拆除。

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形成了兩種觀點:

第一種意見認為應駁回原告的請求。理由是:原告雖然持有借條,但被告有相關證據證明已於2004年將房屋折抵給原告,作為償還10000元的借款。而原告卻沒有提供證據證明被告向其借款20000元的事實。因此,原告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依據,應當駁回。

第二種意見認為應支持原告的訴請。理由是:原告持有的借條是真實的,但因雙方在辦理房屋抵款時是口頭協議,不能確定房屋抵款之事就發生在借條之後,故應支持原告的主張。

法理分析:

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筆者傾向於第一種意見,理由如下:

1、本案的爭議焦點有兩個:一是洪某在2001年是否向王某借款20000元;二是2003年6月1日被告的借條是否為其扣除房屋抵償款之後出具給原告的剩餘欠款的憑證。

2、如果原告王某能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洪某在2001年向其借款20000元的事實,那麼被告洪某以房屋折抵10000元借款後尚有10000元餘款應當償還。但是原告在庭審過程中始終無法提供確實證據。

3、被告提供的證據證實房屋抵償借款之事發生在2004年,而原告主張2003年6月1日的借條是房屋抵償後出具的,但無相應證據佐證。

由此,筆者認為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理由是:根據證據規則的規定,民商事案件採取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本案原告主張的20000元借款事實應由原告舉證證明,但其未提供證據證明;另原告主張的被告出具的借條是在其以房屋抵償行為之後出具的,與房屋抵償是不同款項,但也未提供證據證明。因此,法院對原告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

最後,法院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宣判後,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訴。

J. 如何區分詐騙與經濟糾紛

經濟糾紛與詐騙,主要從主觀上進行區別。即,當事人是否願意歸還及不能按期歸還的版原因。正當的經濟糾權紛,貸款人或佔有人並不否認借貸關系,並表示設法歸還。即使不能按期歸還,往往是因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困難,如由於合同約定不明確、遺忘、或者無力歸還導致的。而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詐騙,則往往表現為攜款潛逃,或是大肆揮霍或賭博,根本不想歸還。

根據2001年1月21日《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的規定:根據司法實踐,對於行為人通過詐騙的方法非法獲取資金,造成數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
(2)非法獲取資金後逃跑的:
(3)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
(4)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5)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6)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7)其他非法佔有資金、拒不返還的行為。

閱讀全文

與資金返還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