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合夥承包土地與他人發生糾紛,只有部分合夥人起訴,主體適合嗎
根據提問者描述,該案的訴訟主體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第五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第五十四條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人數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向人民法院登記。
向人民法院登記的權利人可以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推選不出代表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與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商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對參加登記的全體權利人發生效力。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提起訴訟的,適用該判決、裁定。
『貳』 合夥人發生經濟糾紛起訴主體是誰
應該起訴其他合夥人
『叄』 合夥糾紛(兩人合夥 個體工商戶)
1、首先,你們實質上是合夥,形式上是個體工商戶。
你們如有合夥協議,則按照合夥協議的約定處理即可。
2、沒有合夥協議,或合夥協議沒有對此作出約定,就要按照法律規定來處理。
他退夥時所要的投資外的」更多的「,這部分不是賠償,是要求分配合夥的「利潤」。
《合夥企業法》第二十條:合夥人的出資、以合夥企業名義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財產,均為合夥企業的財產。
3、合夥人有退夥的自由,他可以退夥,也可以要求分配合夥的利潤。
第三十三條 合夥企業的利潤分配、虧損分擔,按照合夥協議的約定辦理;合夥協議未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由合夥人協商決定;協商不成的,由合夥人按照實繳出資比例分配、分擔;無法確定出資比例的,由合夥人平均分配、分擔。
第五十一條 合夥人退夥,其他合夥人應當與該退夥人按照退夥時的合夥企業財產狀況進行結算,退還退夥人的財產份額。退夥人對給合夥企業造成的損失負有賠償責任的,相應扣減其應當賠償的數額。
退夥時有未了結的合夥企業事務的,待該事務了結後進行結算。
第五十二條 退夥人在合夥企業中財產份額的退還辦法,由合夥協議約定或者由全體合夥人決定,可以退還貨幣,也可以退還實物。
第五十三條 退夥人對基於其退夥前的原因發生的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第五十四條 合夥人退夥時,合夥企業財產少於合夥企業債務的,退夥人應當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分擔虧損。
『肆』 普通合夥企業是否具有訴訟主體資格
近日,受當事人委託我們代理一起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代為起訴某合夥企業(普通合夥)。案件審理過程中接到市法院承辦法官電話,讓我就主體問題再考慮一下,承辦法官認為應當列合夥人為被告,而不是列字型大小為被告。 法律人都知道,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涉及到主體的問題往往是原則問題,因為主體不當面臨的後果就是被法院駁回起訴。其實,這個案子在草擬起訴狀時我也猶豫過,最終還是決定列字型大小為當事人提起訴訟。 個人認為普通合夥企業法律性質不同於個體工商戶,應直接列企業的字型大小為案件當事人,合夥企業的債務首先應由合夥企業來承擔。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後可以依照合夥企業法的規定,追加合夥人為被執行人。理由如下: 1、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45條規定:「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在民事訴訟中,應當以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為訴訟當事人,並由合夥負責人為訴訟代表人。合夥負責人的訴訟行為,對全體合夥人發生法律效力。未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合夥人在民事訴訟中為共同訴訟人。合夥人人數眾多的,可以推舉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全體合夥人發生法律效力。推選訴訟代表人,應當辦理書面手續。」 依據這一規定,以是否有字型大小作為判斷合夥是否有當事人能力的標准,起字型大小的合夥有當事人能力,未起字型大小的合夥沒有當事人能力。 2、最高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0條明確規定,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合夥屬於其他組織。 3、合夥企業依法成立,具有獨立的財產,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符合訴訟當事人訴訟主體要求。 《合夥企業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的合夥企業,是指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各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贏利性組織。」 《合夥企業法》第19條規定:「合夥企業在存續期間,合夥人的出資和所有以合夥名義取得的收益均為合夥企業的財產」。可見合夥企業有自己的財產,具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 《合夥企業法》第39條:「合夥企業對其債務應先以其全部財產清償。合夥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到期債務的,各合夥人應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可見,合夥企業有較為獨立的承擔責任的能力,其實合夥人對合夥企業債務所承擔的,並不是普通的連帶責任,而是一種「替補性的」責任。 綜上,個人認為普通合夥企業應當直接列該字型大小為訴訟主體。
『伍』 民事個人合夥糾紛
根據合夥企業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合夥協議未約定合夥期限的,合夥人在不給合夥企業事務執行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可以退夥,但應當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夥人。
故如果你們沒有簽訂書面的合夥協議,只是達成口頭的合夥約定,那麼如果你們沒有約定合夥期限,那麼你可以根據上述法律規定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夥人,然後退夥。
以上法律意見供你參考。
『陸』 個體合夥糾紛
個體工商戶不是企業,沒有法人資格,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承擔無限責任。如果產生債務之類的事情,登記的經營者應該首先償還債權人(經營者責任),之後再處理合夥內部的事務(民事責任)。也就是說,經營者承擔無限責任,這個責任是關於從事經營活動的種種法律來限定的,比如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等。合夥內部就是自己協調的民事(民法)糾紛范圍了。個體工商戶和合夥企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相同:都是無限責任區別: 1、營業執照格式不同、記載內容不同; 2、個體是個人經營、合夥是兩個以上(自然人或法人) 3、個體是個人擔責、合夥是全部擔責(以合夥契約來約束成員)
『柒』 個人合夥糾紛如何適用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和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應否一並確定合夥內部各方的債務份額的復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和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應否一並確定合夥內部各方的債務份額的復函 1992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你院(1991)桂法(經)字第23號《關於審理合夥聯營體和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應否一並確定合夥內部各方的債務份額的請示報告》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合夥型聯營體和個人合夥的財產能夠清償聯營或合夥債務的,應當以合夥型聯營體或個人合夥的財產清償。合夥型聯營體、個人合夥無財產清償或者其財產不足清償聯營、合夥債務的,應當由聯營成員或合夥人承擔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合夥型聯營各方,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約定負連帶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如果聯營體成員之間、合夥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聯營體各成員、各合夥人承擔債務的份額容易確定,各聯營體成員、合夥人之間爭議不大的,為簡化訴訟程序,可以在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時一並確定聯營、合夥各方承擔債務的份額,但應在裁判文書中指明合夥型聯營各方、各合夥人之間承擔連帶責任。如果聯營各方、合夥人之間對如何承擔責任爭議較大,將聯營體、合夥組織對外債務糾紛與聯營、合夥糾紛一並處理不利於案件及時審結的,可以分開審理。如果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合夥型聯營各方對聯營債務不負連帶責任的,在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時,必須確定聯營各方應當承擔清償債務的份額。
『捌』 合夥糾紛案件中其他合夥人是被告嗎
《合夥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合夥企業的利潤和虧損,由全體合夥人依照合夥協議約版定的比例分配權和分擔;合夥協議末約定利潤分配和虧損分擔比例的,由各合夥人平均分配和分擔。合夥協議不得約定將全部利潤分配給部分合夥人或者由部分合夥人承擔全部虧損。」
也就是說合夥對外有債務時,以合夥財產承擔,合夥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全體合夥人以自己個人財產承擔責任。
『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合夥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和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應否一並確定合夥內部各方的債務份額的復函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和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應否一並確定合夥內部各方的債務份額的復函
1992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1991)桂法(經)字第23號《關於審理合夥聯營體和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應否一並確定合夥內部各方的債務份額的請示報告》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合夥型聯營體和個人合夥的財產能夠清償聯營或合夥債務的,應當以合夥型聯營體或個人合夥的財產清償。
合夥型聯營體、個人合夥無財產清償或者其財產不足清償聯營、合夥債務的,應當由聯營成員或合夥人承擔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合夥型聯營各方,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約定負連帶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如果聯營體成員之間、合夥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聯營體各成員、各合夥人承擔債務的份額容易確定,各聯營體成員、合夥人之間爭議不大的,為簡化訴訟程序,可以在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時一並確定聯營、合夥各方承擔債務的份額,但應在裁判文書中指明合夥型聯營各方、各合夥人之間承擔連帶責任。如果聯營各方、合夥人之間對如何承擔責任爭議較大,將聯營體、合夥組織對外債務糾紛與聯營、合夥糾紛一並處理不利於案件及時審結的,可以分開審理。如果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合夥型聯營各方對聯營債務不負連帶責任的,在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時,必須確定聯營各方應當承擔清償債務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