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商標侵權糾紛答辯狀可委託代理律師寫的
商標侵權糾紛答辯狀範本:
貴院受理的原告山XXXX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訴被告李xx商標權侵權糾紛一案,現被告根據事實和法律發表以下答辯意見:
1、被告使用「XXXXX」五個字作為字型大小與原告的「XXX」三字商標具有顯著區別,不存在沖突,不構成對原告注冊商標「XXX」的商標侵權。
首先,被告使用的字型大小的名稱為「XXXXX」,是在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XX分局合法登記的字型大小,受到法律的保護。
這個字型大小不能單獨的、割裂的來看,原告不應該把這五個字分成兩部分來主張被告侵犯了其商標權,「XXXXX」的名稱是一個整體,不應該被斷章取義,而且被告使用的字體字形均與原告的注冊商標不同,且前後字體字形前後一致,大小相同,並未突出「X」、「XXX」、「XXX」等文字。
另外,雖然「XXX」注冊商標在讀音、含義上均有相似之處,但要判斷被告名稱是否構成商標侵權,主要還應看名稱的使用是否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認、混淆。
誤認是指相關公眾對企業名稱所有人與商標權人之間存在在某種特定聯系的誤解。
要判斷是否造成誤認,應當以一般消費者的注意力為准,並結合注冊商標自身的顯著性與該商標在相關公眾中的知名度進行判斷。
「XXX」為XX省XX市XX縣境內的一個景點名稱,為相關公眾所知悉,該注冊商標自身的顯著性較弱,缺乏獨創性,造成誤認混淆的可能性極小,僅僅憑借「XXX」三個字起不到任何區別指定服務的作用,必須藉助特定的字形。
顏色等才可能起到一定的區別作用,可見,商標本身的顯著性非常弱,只是使用「XXX」三個字,而沒有與原告的注冊商標在字形、顏色上有相似之處,對相關公眾不會構成任何誤導。
而且,被告的字型大小五個漢字組成的「XXXXX」,一般消費者在見到「XXXXX」時,根本不會將其與「XXX」注冊商標所有權人聯系起來,除非該商標在實際使用時已經成為馳名商標而獲得了「第二含義」,而原告的「XXX」商標僅僅是個普通商標,因此被告不構成對原告的侵權。
其次,被告的銷售的飯菜主要以龍蝦、炒雞為主,也沒有與原告的菜品有相似的地方,另外,被告的飯店只是一個小飯店,從規模上講,營業面積只有70平方米左右,從裝修風格上,也沒有一點與原告雷同的地方。
以上的種種不同,也可以看出被告沒有侵犯原告的商標權,雙方經營銷售的產品根本沒有沖突。
再次,被告的籍貫本身就是XX市XXX縣,有著非常合理、充足的理由使用「XXX」這三個字,使用這個三個字的原因是了突出其菜品、種類的地域特色,含義是為了體現家鄉的特色菜,並沒有侵犯原告的商標權。
最後,如果原告的訴求成立,那麼任何一個經營者的字型大小中都將不能出現「XXX」三個字,這至少是馳名商標才「有可能」達到的受保護程度,當然,並非只要是馳名商標就一定能達到這種受保護程度,作為一個普通商標根本不可能受到此種程度的保護。
2、侵權責任是一種過錯責任,本案被告使用「XXXXX」字型大小的行為,即不存在故意,也不存在過失,也就是沒有過錯,因此,商標侵權行為不成立,也就不存在承擔賠償責任。
具體到本案中,被告並不知道「XXX」是注冊商標,而且,「XXX」商標也不是馳名商標,因此,被告也不存在「應當」知道微山湖是注冊商標的情形,因此,在被告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XXX」是注冊商標的情況下,即使自己的字型大小中存在「XXX」三字也不構成侵權。
從原告起訴狀的來看,起訴狀的全部內容都是針對商標提出,與不正當競爭沒有任何聯系;從原告提交的證據來看,也與不正當競爭沒有任何聯系,因此原告的訴求混亂,請原告首先固定一下自己的訴訟請求。
4、原告請求賠償損失XX萬元,沒有法律依據。
首先被告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其次,即使承擔賠償責任,按照我國法律規定,應當以被告的盈利數額或者原告的營業損失為依據確定數額。
被告的餐館核准日期為XXX年X月XX日,自成立至今僅有X個多月的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被告的餐館還沒有盈利,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並沒有對原告產生實際的影響。
另外,如果原告認為應該按照其因被告侵權所造成的損失為依據主張XX萬元的賠償數額,應當向法庭提交相關的證據證明其損失,否則,原告的主張不能被支持。
5、原告的真正目的很明顯是為了非法炒作,而且,明顯帶有仰仗其所謂雄厚勢力欺壓個體工商經營者,與國家當前鼓勵勞動者自行創業的精神相悖。
6、如果被告的字型大小真侵犯了原告的商標權,那麼,為何原告不直接去申請工商行政管理局將被告的字型大小撤銷,卻故意搞出一個「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的一個原告自己都不知所雲的訴求。
綜上五條所述,被告認為,原告的主張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望法院查明事實後,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答辯人:
代理人:XXXX律師事務所
XX律師
㈡ 民事訴訟答辯怎麼寫
根據範文寫:
民事訴訟答辯狀範文
答辯人:趙XX,男,白族,1980年02月14日生,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人,住雲南省大理州XX村。身份證號53293XXXXXXXX,聯系電話XXXXXX。
被答辯人:李XX,男,白族,49歲,住雲南省大理州XX村34號,系死者李XX之父。
被答辯人:劉XX,男,36歲,農民,白族,住雲南省大理州XX村27號。
答辯人就被答辯人李XX提起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答辯如下:
請求事項:
1、請求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2、本案訴訟費用由原告承擔。
事實和理由:
一、答辯人趙XX不應該對李XX的死亡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所支付的6000.00元為補償款而非賠償款。
1、被答辯人李XX以「事發當天答辯人邀約死者到街上吃飯」為由,要求答辯人承擔賠償責任,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答辯人邀約死者到街上吃飯和李XX的死亡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吃飯並不會必然導致李XX的死亡。
2、2011年04月05日晚上,李XX駕駛摩托車自己摔倒致傷後因搶救無效死亡,其死亡原因完全是因為自己酒後擅自駕駛摩托車,加之車速過快導致的,和答辯人沒有任何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3、本案原被告三方就李XX的死亡達成的協議性質屬於補償協議,而不是賠償協議。
2011年04月05日晚上,李XX駕駛摩托車自己摔倒致傷後,趙XX、劉XX從朋友角度出發,積極打電話通知其家人,並積極參與了李XX從鎮衛生所、縣醫院、州醫院的系列搶救工作。李XX死亡後,在溪南村委會工作人員的主持下,趙XX和劉XX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於2011年04月08日與被答辯人李XX就李XX死亡問題簽訂了「協議書」。根據該協議書第1條約定:「趙XX、劉XX二人自願一次性彌補李XX家屬壹萬貳仟元(12000.00元),每人承擔6000.00元」,該協議書明確地載明該12000.00元是「彌補」款,即補償款,而不是賠償款。說明在簽署該協議時,各方當事人認可這是一份補償協議,而不是賠償協議。
二、答辯人李XX不顧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並已經履行的協議約定,再次將此事訴至人民法院,是一種出爾反爾、背信棄義的行為。
根據三方2011年04月08日簽訂的協議書第2條約定:「李XX家屬無異議,付清彌補資金後,當事三方和睦相處、互相關照,三方簽字後,三方不得以任何借口糾纏此事」;據此約定,趙XX和劉XX進行一次性補償後,三方不得以任何借口糾纏此事。趙XX和劉XX已經按照協議履行了補償款支付義務,意味著三方因李XX死亡而產生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已經終止。
三、原被告三方簽訂的補償「協議書」使原有的法律關系變成了合同關系。
原被告三方於2011年04月08日達成的補償協議書,雙方的意思表示真實、內容合法、賠償金額合理,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具有法律效力,應認定為合法有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本案當事人三方自願達成補償協議,並已實際履行,該補償協議並不違反我國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依照補償協議的約定履行相應責任。當事人三方就趙勁成死亡自行達成補償協議,應視為三方以協議排除了法律規定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適用,三方因自願協商而達成協議這樣一個法律事實,使原有的賠償法律關系變成了合同關系。因此,本案中三方簽訂的一次性補償協議,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具有法律效力。三方基於合同關系形成的合同之債,不是侵權之債,應由合同法予以調整。
四、當事人趙XX和劉XX已經全面、完整地履行了該協議書,意味著原被告三方因李XX死亡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已經終止。
協議簽訂後,如果義務人不履行義務則承擔違約責任,如果義務人已將補償協議履行完畢,那麼合同之債權債務關系就隨之消滅。本案三方簽訂的補償協議對原被告三方均具有約束力,被告既然已經依協議支付相應補償款,就無需再承擔任何責任。
綜上所述,答辯人認為:本答辯人對李XX的死亡沒有任何過錯和責任,不應該對李XX的死亡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本答辯人在李XX死亡後,考慮朋友關系,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與其他兩方當事人就李XX的死亡補償問題達成了補償協議書,該協議書各方意思表示真實、內容合法、賠償金額合理,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具有法律效力,應認定為合法有效;答辯人已經全面、完整地履行了協議約定的補償義務,當事人三方因李XX的死亡而產生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已經終止,但被答辯人出爾反爾、背信棄義,在達成補償協議並獲得履行後訴至法院,其訴訟請求違反了我國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也違反了我國《合同法》第八條的規定,沒有任何法律依據,起訴顯系濫用訴權,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駁回。
此呈
XX縣人民法院
答辯人:趙XX
2011年09月20日
㈢ 商標侵權答辯狀應該怎麼寫
侵害商標權糾紛答辯狀
答辯人:趙,男,19XX年X月4日,漢族,戶籍所在地江西省撫州市XXX區XX鎮XX村XX組XX號,現為「XXXXX食品店」業主,經營地址嘉善縣XXX鎮XX村XXX路XXX號。
被答辯人:XXX集團有限公司
住所地:XX省XX市上水南3號。
法定代表人:XXX,董事長。
答辯人就被答辯人提起侵害商標權糾紛一案,提出答辯如下:
請求事項:
1、判決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2、本案訴訟費用由原告承擔。
事實和理由:
一、侵權行為事實上已不存在。
答辯人對被答辯人在起訴狀中訴稱的侵權事實無異議,但答辯人於2010年4月20日和2010年7月25日先後共兩次從海寧XXXX所購進的「XXXX」,每箱48塊,共96塊,在不知該產品為侵權產品的情況下已於原告起訴前售完,且其後並不再購進涉案產品進行銷售。因此侵權行為事實上已不存在,被答辯人要求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的訴請無實際意義。
二、依據相關事實及法律,答辯人無需承擔賠償責任。
答辯人尊重被答辯人的知識產權,但其銷售涉案產品的行為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實施的,無主觀過錯。首先,涉案產品在外觀上一般人很難辨別其是否為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產品;其次,答辯人從未因銷售涉案產品受到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處罰;最後,被答辯人於XXXX年XX月X日取證後,在明知答辯人存在侵權行為的情況下,也沒有及時發出要求答辯人停止侵權行為的警告或請求,也並沒有及時到法院起訴,因此答辯人的行為完全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實施的。此外,答辯人所銷售的涉案產品是其從XXXX所購進的,依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之規定,答辯人無需承擔賠償責任。
綜上所述,答辯人請求貴院依法公斷。
此致
XXX中級人民法院
答辯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㈣ 行政答辯狀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證據嗎
行政答辯狀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證據
主張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當事人應當對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承擔舉證責任。即對加害人行為違法、加害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加害人有過錯、存在損害事實加以證明。
加害人如果就妨礙權利產生的事實主張予以抗辯時,加害人就應當對該事實的存在加以證明。
例:《民法通則》第123條,(因為法條知道不讓提交,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㈤ 如何寫民事答辯書能否提供一個範文
怎麼寫「民事答辯狀」 http://hi..com/%C2%C9%CA%A6ywz/blog/item/d18b540fd041a82a6159f3e4.html
你可以去看看,不過,如果需要有針對性的幫助,建議請律師代理或代書。
㈥ 在官司中 ,在給法院的答辯狀中公開誹謗他人,只有一句誹謗的話,請問是否構成誹謗罪
根據刑法第246條的規定,行為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應當立案。誹謗罪是情節犯,行為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構成誹謗罪,予以立案追究。
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誹謗是否構成誹謗罪的界限(罪與非罪的界限)
區分誹謗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誹謗罪與治安違法行為、民事侵權行為的界限。構成誹謗罪的誹謗行為,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而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必須局限於尚不夠刑事處罰的。民事性質的名譽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於誹謗犯罪行為以及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而且還具有以下不同:(1)誹謗罪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但不構成誹謗罪。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甚至敘述的事實愈真實,愈會加重侵權的程度。比如,為毀損他人名譽而揭人隱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權性質越為惡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給他人名譽造成不良影響的,是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不構成誹謗罪。(2)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而在名譽侵權行為中,法人、團體、組織可以成為受害者。如:散布虛假消息,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這種行為即使造成了嚴重後果,只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而不構成誹謗罪。(3)主觀過錯要求不同。誹謗犯罪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而名譽侵權的主觀過錯包括過失行為。此外,即使善意的檢舉、揭發、批評中有不實成分的,也不應以誹謗罪論處。
㈦ 民事訴訟中被告方不向法院遞交答辯書 有何後果
若是沒有出庭且不提交答辯書,那就推定你對原告所提意見無異議。
是否提交答辯狀是你的權利,由你決定,這一權利你不行使不會對你產生不利後果;你提交的證據應當在舉證期間內向法院提供;如果申請法院取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內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如果你證據充分,你相應的主張就會得到支持。
在法院發給被告的應訴通知書上規定有時間的,一般在簽收之日起15日內遞交答辯狀,30日內為舉證期限。
如有特殊情況,可以向法院說明批准後延期。
(7)侵權行為民事答辯狀擴展閱讀:
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內提出答辯狀。」該條第2款又規定:「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5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給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該條第1款雖然規定了被告提出答辯狀的時限,但沒有明確規定被告在此期間不提出答辯的法律後果。
因此從該條第2款內容看,意味著被告即使不提出書面答辯狀也不會影響被告今後進行答辯。因此,在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中,被告答辯被設計成為任意性規定,成為一項單純的訴訟權利。被告不提出答辯狀對其實體權利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在庭審中,被告應該享有的訴訟權利並不因此受到任何限制。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13條規定,在答辯期內向法院提交書面答辯狀並送達給原告的,所佔比例不會高於10%;二是律師工作實踐也證明,律師在代理訴訟案件時,也極少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13條規定提交或接到書面答辯狀。
於是乎《民事訴訟法》第113條所規定的書面答辯制度視乎在訴訟實踐中似乎被淡忘了。
㈧ 名譽侵權案件中,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如何舉證
第一被告顧某,因其丈夫杜某向其提出離婚,而認為這是由原告車某插足造成,於2006年5月23日找到原告車某的工作單位找其論理,要求車某將丈夫還給她,雙方發生爭吵並相互扭打。顧某因此事被市公安局派出所處罰。第二天,顧某到丈夫杜某的辦公室處向其訴苦反被杜某打傷。同月28日,顧某向第二被告區婦聯求救,在婦聯的幫助下,顧某到第三被告某晚報社,向記者提供了車某寫給杜某的信、杜某寫給兒子的便條、顧某與杜某感情和家庭生活情況、顧某向區法院提交的離婚答辯狀。同年7月1日,第三被告某晚報社的記者根據第一被告顧某提供的上述材料和第二被告區婦聯提供的有關材料,采寫了題為《狠心丈夫欲娶二奶拋賢妻》的新聞報道,刊登於《××晚報》。主要內容是以化名披露丈夫杜某某與二奶車某某同居達5年之久,二奶不願打胎以死相逼時,丈夫才向一直蒙在鼓裡的妻子顧某吐露真情並逼其離婚。原告車某認為由於第一被告顧某捏造事實,造謠中傷和第二被告區婦聯的錯誤反映以及第三被告某晚報社的新聞報道嚴重失實,極大地侵害了其名譽權,要求三被告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並賠償精神損害費30萬元。
依法分析
本案的焦點就在於本案是否構成名譽侵權,以及受害人是否應對名譽損害事實承擔舉證責任,現就本案所涉及的這幾個問題分析如下:
1.第三被告文章有無侮辱他人人格,宣揚他人隱私的內容。侵權作品損害特定人名譽,一般是通過對特定人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社會表現的不當描述造成,所刊載的內容必須有特定的指向,這種指向並不限於指名道姓,如侵權作品中所用的稱呼或陳述的方式,或任何其他特徵和背景情況足以使一般人合理推知其所指為某一特定人時即可構成特定指向。文章《狠心丈夫欲娶二奶拋賢妻》中,雖未使用「車某」本人的真實姓名,採用姓相同名相近的化名「車某某」來描述,所描述的情節正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特定的人物,使熟悉原告的讀者一看便知這個叫車某某的人物是影射原告。那種認為沒有擺出真實姓名的描述就不構成特定指向,而是受害人自己對號入座的觀點是錯誤的。本案中第三被告某晚報社所登載的這篇文章,其素材來源是第一被告顧某及第二被告振東區婦聯的口述及一些書面材料,文章內容提到丈夫和二奶同居5年,二奶不願打胎以死相逼等等,這些字眼和內容在客觀上造成了對原告名譽權的侵害。不能認為,只要說的、寫的都是真實的,就不構成名譽侵權。內容的虛假與否,不是名譽侵權的必要前提。關鍵在於所陳述的內容是否是法律所禁止的,是否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如果內容明顯違法,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涉及的事實起初也可能構成名譽侵權,甚至這種言論所涉及的事實越真實,越會侵權,損害後果可能越大。第三被告某晚報社的記者依據第一被告顧某與第二被告區婦聯提供的素材撰寫的這篇文章,不僅僅有侮辱的故意,且所涉及的內容正是最容易引起關注的個人隱私。故此,第三被告某晚報社因審查不嚴,發表了涉及他人隱私的文章,造成他人名譽受損,構成名譽侵權。
2.第一被告、第二被告是新聞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第三被告發表的這篇文章性質上屬於新聞。第一被告顧某與第二被告區婦聯主動向被三被告提供的新聞材料,是明知、自覺的,是希望通過某晚報發表傳播出去的,因而對由此造成後果應當承擔責任。一審法院判決第一、二被告承擔名譽侵權的責任是正確的。
3.原告名譽受損害的舉證責任問題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損害事實一般包括名譽損害、精神損害和財產損失。名譽損害是因侵害名譽權行為造成的特定人正當的社會評價的降低。這種損害事實不因特定人主觀精神痛苦的有無而獨立存在。名譽侵權案依其特殊性質,考慮到受害人承擔名譽侵權損害事實舉證困難,不能按照民事責任的一般原理損害事實由受害人負舉證責任,而應免除受害人對名譽損害事實發生的舉證責任,採用推定的方法確認損害事實的發生。對於自然人來說,只要侵權報道發表,就表明損害事實已經發生,而不用再提出侵權造成損害的其他事實與證據。某晚報刊登的該篇內容具有侮辱、宣揚隱私的文章已為多數人所知,且受害人車某本人更難以具體證明自己名譽受損的事實,所以更應推定損害結果的發生,不能因為車某不能提供這些具體證明,而否定名譽損害事實的存在。作為三位被告顧某、區婦聯及某晚報社,只能以該篇文章內容未刊出、內容未指向原告以及內容不具侮辱f生頃和隱私作為反證。
技巧提示
精神損害賠償如何計算?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法律高手》
㈨ 民事答辯狀通常有幾條反駁途徑
需要送達原告,並在五日之內送達。
《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被告應當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抗辯。
被告提出抗辯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之日起五日內將抗辯書副本送達原告。被告不提出抗辯的,不影響人民法院的聽證進行。
民事辯護有兩種情形:一是原告向一審人民法院起訴後,被告對申訴(申訴)提出抗辯。二是第一審人民法院審理後,一方當事人不服上訴,被上訴人對上訴提出抗辯。
人民法院收到原告和上訴人的申請後,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將副本送達被告或者上訴人,被告或者上訴人在規定的期限內提出抗辯。被告和被告可以對原告或者上訴人的起訴、上訴的事實、理由、理由,以及請求的事項,提出有目的的抗辯,說明理由、要求,提出事實和證據證明。
這樣,人民法院就能夠充分了解當事人對訴訟的意見和要求,合理、合法、及時地處理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應當在答辯期限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並闡述了對原告訴訟請求及其事實和理由的看法。
因此,被告有義務在法律期限內提出抗辯,這也是保護告知原告的權利。在實踐中,司法人員還應嚴格遵守辯護的實施,被告在法律期限內沒有提交,應視為放棄提交,被告超過法定期限提交的辯護,不再接受。
(9)侵權行為民事答辯狀擴展閱讀:
民事答辯狀在兩種情況下提出:
一是原告向第一審人民法院起訴後,被告就訴狀(起訴狀)提出答辯狀。
二是案件經第一審人民法院審理終結後,一方當事人不服,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就上訴狀提出答辯狀。
人民法院在收到原告的起訴狀和上訴人的上訴狀以後,應當在規定的期間內將副本送達被告或被上訴人,被告或被上訴人應當在法定的期限內提出答辯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