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華為員工離職糾紛

華為員工離職糾紛

發布時間:2021-06-07 08:12:30

⑴ 華為集體辭職事件始末

華為鼓勵員工辭職的方案2007年9月通過,10月前華為公司先後分批次與老員工私下溝通取得共識,10月開始至11月底實施,必須在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完成。共計將有超過7000名工作超過8年的老員工,需要逐步完成「先辭職再競崗」工作。
按照華為公司的要求,工作滿8年的員工,由個人向公司提交一份辭職申請,在達成自願辭職共識之後,再競爭上崗,與公司簽訂新的勞動合同,工作崗位基本不變,薪酬略有上升。

老員工辭職之後,這些有著華為最老的工號也將消失,某種程度上體現等級的工號制度取消,所有工號重新排序,排序不分先後,也不再體現員工工作年限長短。

據華為員工透露,華為總裁任正非、副總裁孫亞芳在內的一批華為創業元老,也將進行「先辭職再競崗」。

華為的補償方案:

華為多位員工提供的信息顯示,此次「先辭職再競崗」時,所有自願離職的員工將獲得華為公司相應的補償,補償方案為「N+1」模式。

N為在華為工作的年限,打個比方,如果某個華為員工的月工資是5000元;一年的獎金是60000元,平攤給每個月就是5000元的獎金,假如他在華為工作了8年。那麼他得到的最終賠償數額就是10000元(工資+年獎金平攤)乘以「8+1」,計90000元。

而此次自願辭職的老員工大致分為兩類:自願歸隱的「功臣」和長期在普通崗位的老員工,工作年限均在8年以上。其中一些老員工已成為「公司的貴族」,坐擁豐厚的期權收益和收入,因而「缺少進取心」。由於這些老員工的收入相對較高,華為公司為他們辭工支付的賠償費,外界預測總計將超過10億元。

根據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的,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雖然有關部門解釋說,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不等同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鐵飯碗」,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用人單位仍然可以終止勞動關系。但一些企業,包括華為,還是擔心這項規定不利於長遠發展,因而在法律實施前「突擊行動」,先終止勞動合同,再以某種方式對員工重新僱傭。
在華為事件中,有一個詞耐人尋味——「主動」。表面上看,的確是員工主動與企業解除勞動合同,沒人反對,一切進行得安靜而順利。但這真的是員工心甘情願嗎?從勞動者角度講,沒人不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長遠的保障。即使今天企業承諾只是重簽勞動合同,工作崗位仍是有的,還多一筆補償金,但企業為了避免承擔法律責任而殫精竭慮的做法,難免不讓員工擔心,將來會不會要不停地簽短期合同?會不會在企業服務的時間一長就要被解僱?何況,在這次事件中,華為員工是否有不「主動」的權利也值得琢磨。華為要求,工作滿一定年限的員工都要先後辦理主動辭職手續。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員工在企業繼續工作的前提。如果不主動辭職,還能不能在華為工作呢?眼前的工作機會畢竟更重要,不接受又能怎樣。
至於是否會增加企業的用工成本,應當說,真正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必然會在短期內增加用工成本。不過,這種增加是極為有限的,特別是對那些一貫誠實、守矩、守法經營的企業而言,《勞動合同法》很大程度上是在《勞動法》框架基礎上的補充和細化,並不會給企業用工帶來明顯影響。如華為事件中的焦點問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此前也有相關的部門規章,只是沒有上升到更高的法律層面。何況,給員工穩定的預期並非就一定降低企業的活力,也未必就會「養懶漢」。日本的終身僱傭制已推行多年,很好地保證了經濟的穩步發展和企業的壯大。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薪酬、輪崗等手段來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⑵ 華為要求老員工辭職,是否合理

華為花10億鼓勵七千員工辭職項目經理獲償16萬 「連任正非都要改工號了,我們老員工的卡號、id都被注銷,需要等待重新競聘上崗。」昨日下午,華為員工黃明對記者說。今年9月底開始,華為共計7000多名工作滿8年的老員工,相繼向公司提交請辭自願離職。 這次大規模的辭職是由華為公司組織安排的,辭職員工隨後即可以競聘上崗,職位和待遇基本不變,唯一的變化就是再次簽署的勞動合同和工齡。全部辭職老員工均可以獲得華為公司支付的賠償,據了解總計高達10億元。 老員工先辭職再競崗 來自華為員工的消息顯示,華為鼓勵員工辭職的方案9月已獲通過,10月前華為公司先後分批次與老員工私下溝通取得共識,10月開始至11月底實施,必須在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完成。共計將有超過7000名工作超過8年的老員工,需要逐步完成「先辭職再競崗」工作。 按照華為公司的要求,工作滿8年的員工,由個人向公司提交一份辭職申請,在達成自願辭職共識之後,再競爭上崗,與公司簽訂新的勞動合同,工作崗位基本不變,薪酬略有上升。 老員工辭職之後,這些有著華為最老的工號也將消失,某種程度上體現等級的工號制度取消,所有工號重新排序,排序不分先後,也不再體現員工工作年限長短。 據華為員工透露,華為總裁任正非、副總裁孫亞芳在內的一批華為創業元老,也將進行「先辭職再競崗」。 華為的補償方案 華為多位員工提供的信息顯示,此次「先辭職再競崗」時,所有自願離職的員工將獲得華為公司相應的補償,補償方案為「n+1」模式。 n為在華為工作的年限,打個比方,如果某個華為員工的月工資是5000元;一年的獎金是60000元,平攤給每個月就是5000元的獎金,假如他在華為工作了8年。那麼他得到的最終賠償數額就是10000元(工資+年獎金平攤)乘以「8+1」,計90000元。 而此次自願辭職的老員工大致分為兩類:自願歸隱的「功臣」和長期在普通崗位的老員工,工作年限均在8年以上。其中一些老員工已成為「公司的貴族」,坐擁豐厚的期權收益和收入,因而「缺少進取心」。由於這些老員工的收入相對較高,華為公司為他們辭工支付的賠償費,外界預測總計將超過10億元。 來自外界的解讀 即將於2008年1月1日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此前即已經引起各方的強烈的爭議。此次華為「先辭職再競崗」,被外界解讀為直接以規避《勞動合同法》相關條文為目的。 「華為向來倡導員工的危機意識,通過能上能下的機制激勵員工,和7000多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與任正非和華為的管理風格矛盾。事實上,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面對《勞動合同法》,必須思考和應對的。」昨日下午,深圳雅而德律師事務所律師閻斌分析。 「這是《勞動合同法》即將實施之前出現的一個新問題。」昨日下午,深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已經對華為的作法予以關注和研究。 另據記者了解,同在深圳的另外幾家大公司如富士康、中興以及比亞迪表示暫無類似舉動。 辭職,有人歡喜有人愁 文員補償最低僅為2萬元,項目經理可獲償16萬 「剛聽到這個消息時我真的難以接受。」文員李敏說她20歲背井離鄉來到深圳,8年來隻身一人在華為工作。照這個模式計算,做文員的李敏最終能得到20000元左右的補償金,這個數目對比其它崗位要低得多。 李敏說,她可以隨心所欲地辭職。「在深圳2000元一個月的工作一大把。我在華為做了8年的文員,很有經驗。如果真要離開華為,不愁找不到2000元的工作。」 和李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手中握有華為股份的管理人員。今年34歲的張偉強已經在華為工作了12年。10多年前,張偉強懷揣「淘金夢」來到深圳,他先在廣東一知名電子企業工作,後跳槽華為。12年後,張偉強已是華為某部門的一個小組長,相當於「項目經理」的角色。 「混了12年,華為給了我十幾萬的股份。」改工號後,張偉強可以獲得大約16萬元的賠償。 王寧是華為某三級部門的主管。按他屬下的話說,他手中握有華為「特別多」的股票。30萬左右的股票,加上獎金、工資,王寧一年有50萬元左右的收入。「這樣的價錢是別的企業給不起的。」王寧擔心如果哪一天華為動真的炒掉了自己,他到哪裡去找那麼高工資的工作?(文中員工均為化名)南方都市報

⑶ 如何破解華為「辭職門」事件的五組矛盾

鑒於華為的影響力,有人擔心此舉很可能讓更多企業效仿,不少人則指責這是 帶有一定"故意"成分的應對《勞動合同法》的行為。與此同時,輿論指責華為"逃避社會責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辭職門」事件是在明年新的《勞動合同法》即將實施的「敏感」時刻發生的。有輿論認為,這種先「主動辭職」再「競爭上崗」的做法,是想卸下在新勞動法中應承擔的經濟與法律責任。因為新法規定:「凡符合連續工作滿10年等條件後,企業應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一邊是輿論公開的道德譴責,一邊是華為的「自行其是」,或許口水之外,華為「辭職門」唯一的價值便在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審視當前勞資關系中諸種矛盾的視角,並藉此尋找可以規避的因素。 矛盾一:資本權力與職工權利的矛盾。連華為自己也承認,這次「辭職」是資方統一安排的,看看吧,近萬名職工能怎樣?除了「主動辭職」,還有選擇嗎?表面看,資方待員工不薄,為了補償寧可斥資10億!但表面勞資雙方各有所得的「甜頭」背後,員工的意願、選擇、權利,看不到半點影子。或許,更多的企業根本不需要像華為這樣巨資買單,按照目前的勞資博弈能力,即便再多規定也可以被化為無形———新勞動法有很多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具體規定,但職工個體不會因此就「力量大增」,沒有職工權利的制度安排,企業怎麼可能處處把員工利益放到第一位? 矛盾二:剛性法律與彈性企業管理的矛盾。有人認為華為之所以這么干,是讓新勞動法「逼」出來的。這部表面上很高尚的法律,有先天的不足:如果員工都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的終身合同,很容易導致員工臃腫、不思進取、效率低下等國有企業曾經有過的毛病———這是對企業創新活力最大的傷害。質疑並非沒有道理:法律是剛性的,但「一刀切」的剛性很可能會傷害企業的生機活力。如何通過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有步驟地讓這些剛性法律「軟著陸」,給企業用工管理相對的彈性,是消化法律的應有內容。 矛盾三:先行者與後來者的矛盾。「辭職門」到底能起到多大示範效應,目前還不知道。雖然「深圳另外幾家大公司如富士康、中興等表示暫無類似舉動」,但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企業解約潮。距《勞動合同法》實施還有兩個月,不排除「辭職門」形成「破窗效應」,更多的企業以更粗暴的方式「跟進」。 矛盾四:政府監管無策與企業行為「有據」的矛盾。「辭職門」被披露已有段時日了,很多指責認為這是不正當對抗法律的手段,必須嚴懲。但華為只要沒有明顯違法跡象,勞動部門顯然束手無策,沒有發揮力量的依據,只能聽之任之———那邊都快「辭」完了,這邊還在「調查研究」,連「妥還是不妥」這樣的定性結論都沒拿出來,不能不說是勞動管理的尷尬。 矛盾五:企業長遠理性與短期不理性的矛盾。很多專家告誡說,新勞動法雖然在短期內增加了用工成本,但長期看有助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利於產業升級,企業不該消極「應付」。問題是,企業更信奉利益,這類告誡大多數企業是聽不進去的,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判斷———哪怕是簡單地看投入產出。如何幫助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建立長期理性的價值觀,是經濟社會的重要職責。 如今,我們基本都是「辭職門」外的看客,那些「主動辭職」的員工拿到兩萬還是二十萬補償跟我們毫無關系。但要看到,如果沒有好的解決路徑,上述矛盾隨便哪組爆發,都可能以新的形式表現到我們身上。有專家稱:新《勞動合同法》很可能會倒逼中國形成一個現代民主國家所必須具備的「經濟社會」。

⑷ 因離職補償被起訴敲詐勒索,華為員工被拘8個月,整件事始末如何

由於在華為工作13年,李洪元與華為協商獲得個人離職經濟補償款331776.73元,扣除稅金約3萬元,到賬約30萬。該離職經濟補償款為部門主管通過部門秘書的個人銀行賬戶向其轉賬,交易摘要為“離職經濟補償”。

⑸ 為什麼新的勞動合同法出來了,華為要員工先辭職後竟崗啊大蝦們救命啊!!!

任正非頗具紀念意義的001號工號就快消失了,這是他和他的華為為應對新勞動合同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更大的代價是華為為近萬名老華為人開出的「自願離職再上崗」的補償條件:經濟補償稅前總額=(N+1)×員工月補償工資標准(稅前)。但月補償工資標准不僅僅是員工的月標准工資,還包括員工上年度獎金月均攤值。N為員工在華為連續工作的工作年限,此外還額外支付一個月工資。此補償標准優厚於《勞動合同法》規定。離職員工保留所持有公司的虛擬受限股資格(據《21世紀經濟報道》)。

且不說這樣的補償條件算不算優厚,但新勞動合同法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顯然極大影響了華為這種主張以內部競爭性文化立足市場的企業。現實給華為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在新法實施之後,准備接受第一批「終身僱用員工」;要麼開出足夠誘人的補償條件,合法規避新法的這項規定。華為選擇後者,無意間為新勞動合同法的實踐提供了第一個經典樣本。

⑹ 前員工曾夢斥華為勞動爭議一案的最新進展是什麼

2020年10月12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認為沒有證據證明曾夢寫的《承諾書》是在脅迫、欺詐等情形下出具的,認定這是曾夢的真實意思表示,華為公司只需支付曾夢正常的工資收入,先前的判決沒有不當,駁回其再審請求了。這個事件還要追溯到2018年5月底,華為公司向曾夢出具一份解除勞動合同的通知書。內容顯示他因連續曠工三天,嚴重違反勞動紀律和公司規定,所以被解除了勞動合同。關於此事,我做以下觀點的表達:

一、為何曾夢會曠工三天

早在2017年2月份曾夢的上級主管就要求他離職,盡快找下家了,但他不同意,要求公司給出辭退函被拒,由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17年6月份曾夢被調職回深圳待崗,所謂待崗就是閑置了,不分配工作也不辭退,意思就是要求他主動離職,但是曾夢一開始很明確,就是要公司給出辭退函,正當辭退自己。公司不答應,就這么一直到了2018年4月,曾夢多次向公司內部系統申請休假,原因是其誤以為部門有關人員已經同意將它辭退,就想在離開前把之前的年休假都休完,然而18年5月11日上級主管審批擱置了,到18日他在此提醒審批沒收到答復,19日他再次發出詢問是否有工作安排,如果沒有想繼續休假。而此時,他其實已經在沒有通過審批的情況下在14日到18日就已經休假了。這也是華為公司在解除合同通知書中提到的曠工三天的由來。

對於曾夢這項案件的判決,歡迎各位在留言區發表自己的看法。

⑺ 華為的「辭職門」事件被認為這是華為規避勞動法的一個舉措,為什麼

因為當時華威的「辭職門」是在新勞動合同法出台之時,而且影響極大!所以傳言是為了迴避勞動法(滿十年簽訂無固定期合同)但華為肯定不只是這種簡單的想法!例如:各大媒體都在對「辭職門」這一事件討論,是不是也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還有一樓說的:煥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等等......
這些只是華為「辭職門」的一些看的見的效應!那麼看不見的呢......

⑻ 華為起訴員工敲詐,後來員工又被無罪釋放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2018年12月, 李洪元因一筆30萬元的離職賠償款被起訴敲詐勒索,羈押251天後,因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龍崗區人民檢察院依法決定不起訴。該案件經由媒體報道後,引起廣泛熱議。

總結:華為前員工李洪元被公司離職,然後向公司進行索賠。最終達成協議向李洪元賠償30餘萬元。但是賠償的時候,華為公司故意用其秘書個人賬戶給李洪元轉賬,並誣陷李洪元對公司進行敲詐勒索。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公安局以涉嫌敲詐勒索罪將李洪元刑事拘留。
經龍崗區人民檢察院審查並退回補充偵查,仍然認為深圳市公安局認定的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決定對李洪元不起訴。
2019年8月22日,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檢察院依法決定不起訴李洪元。
2019年11月25日,龍崗區人民檢察院又出具刑事賠償決定書,決定對李洪元予以國家賠償。

閱讀全文

與華為員工離職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