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股東出資義務與訴訟時效的關系
1.股東出資義務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利與弊
股東出資義務不適用訴訟時效是防止股東濫用訴訟時效制度惡意逃債,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最為直接的思路。其優點在於解決問題簡潔明了,干凈利落。但其弊端亦不得不察:一方面,為股東出資義務設置時效例外會破壞訴訟時效的理論體系。股東出資義務本質上屬於債務,公司對其的出資請求權屬於債權請求權。根據訴訟時效的一般理論,請求權以適用訴訟時效為原則、不適用訴訟時效為例外,而例外的情形多限於絕對權請求權。目前我國民法學者雖就物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等絕對權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仍不無爭議,但對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幾乎未見反對意見。[8]若此時突然加入一個股東出資請求權的例外,不僅在體繫上不完美,在解釋上亦頗費功夫。另一方面,股東出資義務不適用訴訟時效,則公司和其他股東向欠繳出資股東及時主張權利的動力會大大減弱,[9]而在公司存續期間,債權人又沒有對股東補足出資之訴權,反而會令公司長期處於資本不足之狀態,與公司資本充實原則相背離。況且,從比較法上考察,國外尚無對此類請求權排除適用訴訟時效之立法例,我國自應更加慎重地做出決定。
2.股東出資義務適用訴訟時效的利與弊
若股東出資義務適用訴訟時效,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實現訴訟時效制度體系的連貫性。同時,其對於督促公司乃至其他股東及時主張補足出資請求權,維護公司資本充實原則,保護就公司資本外觀而產生的信賴關系之穩定,也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股東出資義務適用訴訟時效也不無障礙。障礙一方面源於對公司債權人利益受損之擔心。因為公司的全部資產為其對債權人的一般擔保,而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股東出資,所以股東出資義務適用訴訟時效看似基本符合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實現了其核心功能,但可能產生外部性問題,即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障礙另一方面源於行政機關責令股東補足出資的權力是不受訴訟時效限制的。雖然如前所述,私法與行政法規范出現法規聚合時,各自獨立適用,互不幹擾,但由於此時私法義務與公法義務的指向對象完全一致,如果欠繳出資股東在私法上可以主張時效抗辯,而在行政法上卻不能主張時效抗辯,仍難免出現法律沖突。如果優先適用公法規范,則私法上的時效制度實際上便被架空;反之,公法規范的目的又難以實現。可見,對股東出資義務適用訴訟時效也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貳』 請求確認股東決議無效的訴訟時效怎麼規定
你好!公司法沒有規定股東會決議有效期。如公司章程和股東會決議,未對股東會決議有效期作出約定或規定,就應當認為長期有效。
有問題歡迎補充
『叄』 股東請求回購股權的訴訟時效問題
有下列情形復之一的,對股東會制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
(一)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並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
(二)公司合並、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
(三)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
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對號入座
『肆』 股東岀售公司股份分配時間有訴訟時效嗎
你好,公司在提取公積金後可以分配利潤,分配利潤屬於公司內部事務,由股東會自由決定。
『伍』 股權確認糾紛時效是多久
您好,
我國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對確認之訴是否適用訴訟時效制度沒有明確規定,股東資格確認糾紛訴訟時效適用一般的訴訟時效,是3年。
股東資格確認訴訟的審查標准問題
公司法規定,股東可以分期繳納出資,實行分期繳納出資的,股東雖未出資,公司可以成立,沒有出資仍可取得股東資格。即股東出資和股東資格可以分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解釋(三)]又規定了公司股東瑕疵出資的民事責任,進一步明確如果符合股東資格及股權的外觀形式,即使股東違反出資義務,也應確認股東資格。
公司法解釋(三)第二十三條同時規定,當事人之間對股權歸屬發生爭議,一方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其享有股權的,應當證明以下事實之一:已經依法向公司出資或者認繳出資,且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已經受讓或者以其他形式繼受公司股權,且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依據該條規定,當股權歸屬發生爭議時,當事人應當提供取得股權的實質性證據,證明已經依法向公司出資或者認繳出資。即通過出資、認繳出資方式或者受讓方式依法原始取得或者繼受取得股權。
根據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的前述規定精神,公司股東取得完整股東資格和股東權利,必須符合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實質要件是出資,形式要件是對股東出資的記載和證明,即公司章程記載、股東名冊記載、工商部門登記。股東資格確認糾紛,不僅僅發生在公司股東與股東或者股東與公司之間,在公司債權人要求公司股東承擔有限責任之外的其他民事責任時,也必須對當事人是否具有公司股東資格進行確認。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強調股權取得的形式要件的意義在於對公司股東之外的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對於公司內部關系而言,實際出資是股東對公司最重要的義務。因此,對於股東資格確認訴訟,首先應當區分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系性質是屬於公司內部法律關系還是公司股東與公司之外第三人之間的公司外部法律關系,然後確定相應的審查標准:在訴訟涉及股東與公司之外第三人之間的外部關繫上,應貫徹外觀主義原則,保護外部善意第三人因合理信賴公司章程的簽署、公司登記機關的登記、公司股東名冊的記載而作出的行為效力;在公司股東之間因股權歸屬產生爭議時,應注重股權取得的實質要件,即是否實際出資,是否持有出資證明書,是否行使並享有股東權利。
『陸』 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股東不清算,債權人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二》起訴公司股東承擔責任,是否有時效限制
如果起訴要求股東承擔賠償責任,其前提是債權已經是確認的,否版則還應當經過一個債權權確認的過程。
關於賠償責任的問題,屬於侵權訴訟,侵權之債,應當適用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公司2007年被吊銷,工商局通常會公布該吊銷公告的,故此,時效應當到2009年9月9日到期。我個人認為,已經超過訴訟時效,除非對方一審不提及訴訟時效抗辯。
『柒』 請問股東的合作協議訴訟時效是多久
合作協議過期,只要還在訴訟期間內,都可以到法院起訴的。即使過了訴訟時效,也可以起訴,只要對方不提訴訟時效異議,法院不會主動審查訴訟時效的問題。訴訟時效一般為兩年。
『捌』 股東的利潤分配請求權是否有訴訟時效的限制
1、概念:是指股東基於其公司股東的資格和地位,依法享有的請求公司向自己分配稅後利潤的權利。
2、分類:抽象的利潤分配請求權;具體的利潤分配請求權。
目前司法實踐中普遍認為,只有具有債權性質的具體的利潤分配請求權才具有可訴性、抽象的利潤分配請求權不具有可訴性:
①只有在公司股東會已經形成利潤分配決議的情況下,股東享有的利潤分配給付請求權遭到侵害時,股東方可提起利潤分配請求權之訴。
②股利分配請求權訴訟中公司是唯一的被告:多數股東的意志、董事和控股股東的意思已經被擬制為公司的意思,在公司決議中不具有獨立於公司機關的意思,不適宜作為訴訟當事人。
或稱之為已確定的利潤分配請求權,或利潤分配給付請求權,是指公司存在可分配利潤時,經股東大會決議確定了利潤分配方案,股東根據股東會分配利潤的決議而享有的請求公司按其持股類別和持股比例、按利潤分配方案向其支付特定金額利潤的權利。
1、抽象的利潤分配請求權(未確定的利潤分配請求權)是指公司尚未作出分配決定、更未確定利潤分配數額時,股東基於獲取利潤分配的固有權能享有的要求公司進行利潤分配的權利。
2、抽象的股利分配請求權是股東基於其公司股東的資格和地位而享有的一種股東權的權能。
3、抽象的利潤分配請求權應不受訴訟時效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