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追索勞動報酬案件屬於勞動爭議案件嗎
因勞動報酬發生的勞動爭議, 符合《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勞動爭議受回理的范圍,勞答動者可以到勞動仲裁院申請仲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具體條款如下: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Ⅱ 案案由是追索勞動報酬糾紛還是合同糾紛
第四條 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Ⅲ 追索勞動報酬案件中,欠條中末約定利息,原告又主張的,法院是否支持
如果借款時沒有約定利息,可以不用支付利息的,要按欠條約定,沒有約定的,法院是不會支持的。
借條沒有寫明利息,一般按無息借款處理;主張利息的,可以從起訴起算,一般按同期貸款利息計算。
Ⅳ 拖欠勞動報酬爭議是什麼案由
一、勞動爭議案件是勞動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因勞動權利和義務而發生糾紛引發的訴訟案件。
二、國務院1993年制定的《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在第2條將勞動爭議界定為企業與職工之間:
(一)因企業開除、除名、辭退職工和職工辭職、自動離職發生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有關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的規定發生的爭議;
(三)因履行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四)法律、法規規定應當依照本條例處理的其他勞動爭議。
三、1994年7月5日八屆人大通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法》頒布後,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第82條對《條例》第2條作了補充性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不論是否訂立勞動合同,只要存在事實勞動關系,並符合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和《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規定的受案范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均應受理。
四、2001年4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則將勞動爭議界定為:
(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
(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後發生的糾紛;
(三)勞動者退休後,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老金、醫療費、工傷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費而發生的糾紛。
Ⅳ 追索勞動報酬案的時限是多久
追索勞動報酬案的仲裁時效是從勞動關系終止之後一年內!
《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
第二專十七條屬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Ⅵ 追索勞動報酬案和合同糾紛案有區別嗎
追索勞動報酬,是因勞動關系引起的,勞動合同能夠證明你的勞動關系和工資。合同糾紛一般指買賣、借貸等糾紛。我們一般把勞動(合同)糾紛成為勞資糾紛或勞動糾紛,因為這類案子必須先仲裁。
Ⅶ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件的證據有哪些
客觀表現:以轉移復財產、制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
1)實施了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的行為。
2)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即企業的銀行存款足夠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而不作為,導致勞動者沒有按合同或法定應獲得勞動報酬的時限。如實行月工資制的,超過20天仍不發放工資的,即構成「不支付」。
(2)數額較大。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構成的絕對值范圍。應比照職務侵佔罪的入刑標准,即逃避或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在五千元至一萬元以上,構成「數額較大」,應予追訴。
(3)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
應該根據上述規定收集證據
Ⅷ 勞動者追索勞動報酬案件如何確定地域管轄
【分歧】 第一種觀點,認為江新與何玉田若以不服勞動仲裁委的不予受理裁決,起訴至法院,則仲裁所在地法院具有管轄權。 第二種觀點,認為江新與何玉田若以不服勞動仲裁委的不予受理裁決,起訴至法院,則用人單位所在地(九江縣)和勞動合同履行地(九江市開發區)法院具有管轄權。 第三種觀點,認為江新與何玉田若以不服勞動仲裁委的不予受理裁決,起訴至法院,則仲裁所在地法院具有管轄權;若僅憑借欠條,向章元禮追索勞動報酬,則用人單位所在地(九江縣)和勞動合同履行地(九江市開發區)法院具有管轄權。 第四種觀點,認為不管江新與何玉田兩人以何種理由起訴,都應由用人單位所在地(九江縣)或勞動合同履行地(九江市開發區)法院管轄。 【管析】 筆者同意第四種觀點。 首先,對於勞動爭議案件的地域管轄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之規定,「勞動爭議案件由用人單位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勞動合同履行地不明確的,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本案中認為江新與何玉田若以不服勞動仲裁委的不予受理裁決,起訴至法院,則由仲裁所在地法院管轄的觀點是不妥的。因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地域管轄「原告就被告」的原則,勞動爭議的當事人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而不是勞動仲裁委員會,不能以勞動仲裁委員會所在地作為確定人民法院地域管轄的依據。 其次,認為只要勞動者不通過勞動仲裁,而是依工資欠條為證據向法院起訴為條件,用人單位所在地和勞動合同履行地法院才具有管轄權的觀點亦有不妥之處,雖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三條「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工資欠條為證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請求不涉及勞動關系其他爭議的,視為拖欠勞動報酬爭議,按照普通民事糾紛受理」之規定,江新與何玉田若憑借欠條,起訴章元禮追索勞動報酬,那麼確實應該用人單位所在地(九江縣)和勞動合同履行地(九江市開發區)法院管轄;但兩人若沒有憑借欠條直接起訴,而是先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不服仲裁裁決起訴時,仍應由用人單位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因此,勞動爭議案件,不論是先通過仲裁前置程序後起訴,還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規定直接起訴,都應由由用人單位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認為應由仲裁所在地法院管轄的觀點是不妥的。 作者單位:九江縣人民法院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