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地役權是從物權,它的主物權是什麼
地役權不能離開需役地而獨立存在,因而是一種從物權,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物權;
⑵ 相鄰權和地役權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以及它們要如何適用或使用注意事項是什麼
1、概念不同;
①地役權:是指在他人的土地之上設立的以供自己的土地便利使用的他物權。
②相鄰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間。一方行使使用權或所有權時,享有要求另一方提供便利或接受限制的權利。
2、性質不同;
①地役權:是獨立的物權,性質屬於用益物權。
②相鄰權: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產生的,其實質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不是獨立的物權。
適用原則:
①地役權不要求土地相鄰;相鄰權要基於相鄰的土地。
②地役權的權利行使只限於對土地;相鄰權包括土地和地上的建築物 。
⑶ 地上權,地役權,他項權,相鄰權的聯系與區別
做為法學專業的學生,我給你提供個人意見
地役權是指為了自己的使用、經營等方便、利益而使用別人的土地的權利。一般來講,地役權的發生必須有兩個不同歸屬的土地存在,為他人利用而提供便利的土地叫供役地,接受便利而得以使用或經營的叫需役地。所以,地役權是存在於他人土地之上的物權,它具有從屬性和不可分性。 相鄰關系是指不動產的相鄰各方因行使所有權或使用權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它不是一種單獨的物權,而是相鄰方所有權的延伸和擴展,是所有權權能的體現。地役權和相鄰權主要有以下幾個區別:(1)兩者的設立方式不同。相鄰關系是法定的,而地役權通常是由當事人各方通過合同約定而設立的。(2)兩者受到損害後的救濟請求權不同。相鄰關系受到侵害後,不能直接以相鄰關系為基礎提起損害賠償訴訟,而應該提起所有權的行使受到妨害之訴。地役權受到損害之後,受害人可以直接提起地役權受損害的請求之訴。(3)兩者提供便利的內容也有不同。地役權的設立是為了是所有權人的權利得到更好的行使,是一個比較高的標准。而相鄰關系的規定是為了調和不同所有權人之間的權利,對他們的各自權利給與一定的限制,使得大家共同方便使用,這是為了達到使用的最低標准。(4)相鄰關系通常都發生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之上,而地役權則不要求相互毗鄰,甚至相隔很遠的土地之間都可以通過協議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經營。(5)相鄰關系的產生一般都是無償的,而地役權的設立一般都是有償的。
⑷ 地役權為主物權還是從物權
地役權是從物權。在轉讓的時候只能隨房屋或土地轉讓,誰享有房屋,誰就享有地役權。
⑸ 地役權和用益物權的區別
1.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回性的權利。比如土答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2,地役權是是用益物權的一種.
地役權,是指為使用自己不動產的便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不動產的權利。其一,地役權是按照當事人的約定設立的用益物權。其二,地役權是存在於他人不動產上的用益物權。其三,地役權是為了需役地的便利而設立的用益物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五十六條
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
前款所稱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
⑹ 怎樣區別用益物權中的地上權、地役權、典權
地上權、地役權兩者同屬於用益物權。
1地上權是因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國家或集體土地的權利;地役權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權利。
2產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因土地劃撥,鄉村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轉讓而產生;後者則是基於供役地的存在,一般是設定地役權的合同,也有根據遺囑的單獨行為的。
3消滅事由不同,前者是基於年限的規定;後者則是由於土地滅失,目的事實不能,拋棄,存續期間屆滿或其他預定事項的發生。
4權力不同,前者可以進行轉讓,抵押,出租等權利處分;後者則僅具有使用和為附屬行為的權利
5義務不同,地役權人在供役地上建設的設施可供供役地人使用。地上權人則無此義務。
關於典權
1、典權是中國固有的一種物權,屬於用益物權的一種。所謂典權,是指承典人支付典價而佔有、使用、收益出典人的財產,出典人在一定期間內有權回贖的一種民事權利。(佟柔主編《中國民法》,第278頁,法律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2、典權是典權人支付典價,對他人的不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他具有以下的特徵:(1)典權是不動產物權;(2)典權是以支付典價而成立的物權;(3)典權是佔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動產的物權。(錢明星著《物權法原理》,第307-30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3、典權是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限制物權。在典權關系中,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者,為典權人;其相對人,即取得典價而以自己的不動產供典權人用益者為出典人。該項不動產稱為典物。典權人交付於出典人的價金叫作典價。(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第416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修訂版)
4、典權,是指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並為使用收益的權利。其法律特徵為:(1)典權為不動產物權,在動產或其他權利上不能設定典權;(2)典權以對典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3)典權以權利人佔有典物為要件;(4)典權因支付典價而成立。(溫世揚著《物權法要論》,第153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5、所謂典權,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1)典權為習慣法上的物權;(2)典權為不動產物權;(3)典權為他物權;(4)典權為定限物權;(5)典權為用益物權;(6)典權為有期限物權。(梁慧星、陳華彬編著《物權法》,第284-285頁,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6、典權制度是我國特有的法律制度。典權一詞有兩種含義。廣義的典權的標的不限於不動產,也包括動產。民間所用的典當、典質即是從廣義上來理解典權的。狹義的典權,其標的僅限於不動產,其含義是指典權人支付典價而佔有出典人的不動產、並進行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從我國建國以來政府和司法部門頒布的有關政策、法規及司法解釋來看,我國法律和政策所認可的典權指狹義的典權。(王利明著《物權法論》,第659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7、稱典權者,謂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之權。(1)典權系存在於他人不動產上之物權;(2)典權系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之物權;(3)典權系支付典價而成立之物權。(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上冊),第453—456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8、所謂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在典權關系中,佔有他人不動產而享有使用收益權利的一方,稱為典權人;收取典價而將自己的不動產交給典權人使用收益的一方,稱為出典人;作為典權客體的不動產,稱為典物。(郭明瑞、唐廣良、房紹坤著《民商法原理(二)——物權法 知識產權法》,第21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9、典權是以支付典價為對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他物權。(1)典權是在他人的不動產上設定的有期限的用益物權;(2)典權以支付典價,佔有典物為要件;(3)典權是得以回贖的限制物權。(彭萬林主編《民法學》,第287-288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0、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的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前款所稱不動產,僅指建築物。(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第83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⑺ 相鄰關系與地役權的區別
一、權利性質不同
相鄰關系不是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也不是一種獨立的物權類型,其性質為擁有不動產所有權而延伸出的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是所有權的組成部分,不需要單獨地進行公示,一旦擁有所有權,自然地擁有相鄰關系。
地役權是一種獨立的物權類型,是用益物權的一種,有其獨立的發生原因和權能,要進行獨立的公示。
二、取得方式不同
相鄰關系作為所有權的擴張,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的,擁有不動產的所有權當然地就被設定了相鄰關系的權利和義務。
地役權則是根據需役地人與供役地人自願達成的約定而產生的,是地役權人通過利用他人的不動產而使自己的不動產獲得更大的效益,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
三、限製程度不同
相鄰關系是對不動產利用關系的一種最小限度的調節,相鄰權人只能在依社會一般觀念所能容忍的最低合理限度內利用相鄰不動產,超出這個合理限度,相鄰不動產物權人有權拒絕或請求排除妨害,可見這種限制是雙向的。例如,村子裡甲乙兩家相鄰,只有一條路可走出村外時,甲乙必須給彼此提供便利。
地役權是當不動產物權人想超出合理限度利用或限制相鄰不動產時,與相鄰不動產物權人達成一致意見,簽訂合同,向其支付一定的對價,設立地役權時方可使用,可見地役權的限制是單向的。例如,村子裡甲乙兩家相鄰,有數條路可以走出村子,乙若不想繞路要經過甲家土地時,需要獲得甲的同意,支付對價才可。
四、有償無償、存續期間不同
相鄰關系中,除非權利人行使權利給鄰人造成損失,否則相鄰權人行使權利是無償的;相鄰權人的權利義務存續期間是法定的,隨著所有權的存續而存續,如果相鄰權人喪失了對不動產的所有權,也不再受到該不動產上相鄰關系的制約。
地役權的有償或無償則屬於意思自治范疇,雙方可在合同中自由約定。同時,地役權的存續期間,也可任由當事人約定,並且可以設定永久地役權。
五、是否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不同
法律設立不動產相鄰關系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相鄰的兩個或者多個不動產所有人或使用人因行使權利而發生的沖突,維護不動產相鄰各方利益的平衡。因此相鄰權具有天然的對抗屬性,不因不動產的流轉而消滅。
地役權則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可見只有辦理了地役權登記,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六、救濟方式不同
相鄰關系受到侵害後,一般需要提起所有權的行使受到妨害之訴。
地役權受到損害之後,受害人可以直接提起地役權受侵害的請求之訴。
⑻ 怎麼理解地役權是一種獨立的物權
A 如何正確理解地役權
一、地役權的概念
地役權是一種獨立的物權,在性質上屬於用益物權的范圍,是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不動產效益的權利。
1、需要利用他人土地才能發揮效用的土地,稱需役地(即地役權人的土地);
2、提供給他人使用的土地,稱供役地。
地役權的「役」,即「使用」的意思。例如,甲乙兩塊承包地相鄰,甲為了節省時間,使自己通行方便,想借用乙的承包地通行。於是,甲乙約定,甲向乙支付使用費,乙允許甲通行,為此雙方達成書面協議,在乙的承包地上設立了通行地役權。此時,乙地稱為供役地,甲地稱為需役地。
通過設定地役權,需役地人使自己的地產充分增值,供役地人樂得以閑置的不動產資源從租金獲得收益,於人於己,雙贏互利,各得其所,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各方之需,另方面充分發揮了地產的社會經濟效益。較相鄰關系言,地役權才具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得其需的功效。
二、地役權具有如下特點:
1、地役權是利用他人的不動產。
在地役權關系中,需役地和供役地屬於不同的土地所有權人或者土地使用權人。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來提高自己不動產的效益,是地役權設立的主要目的。所謂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並不以實際佔有他人不動產為要件,而是對他人的不動產設置一定的負擔。這種負擔主要表現在:一是容忍義務。如允許他人通行於自己的土地,以使自己行使土地的權利受到某種限制。二是不妨害地役權人行使權利的義務。在某些情況下,地役權人為了使用供役地便利,需要在供役地上修建必要的附屬設施,如為實現排水地役權,而要在供役地建築一個水泵。這時,供役地權利人就不得妨害地役權人行使其權利。
2、地役權是為了提高自己不動產的效益。
地役權的設立,必須是以增加需役地的利用價值和提高其效益為前提。此種「效益」既包括生活上得到的便利,也包括經營上獲得的效益,如為需役地的便利而在供役地上設立的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也包括非財產的利益,即具有精神上或者感情上的效益,如為需役地上的視野寬廣而設定的眺望地役權等。
3、地役權是按照合同設立的。
地役權是地役權人和供役地權利人之間達成的以設立地役權為目的和內容的合同。設立地役權,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地役權合同,此合同下之權利義務是獨立的。此特點是理解地役權是獨立物權的本質特點。
⑼ 相鄰權和地役權的主要區別 以及倆如何適用或適用注意事項
地役權,是指為使用自己土地的方便與利益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權利,是一種為增加自己土地的利用價值而支配他人土地的他物權。在地役權法律關系中,因使用他人土地而獲便利的土地為需役地,為他人土地的便利而被使用的土地為供役地。 相鄰權,是指相互毗鄰的不動產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間在行使所有權或使用權時,因行使權利的延伸或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目前我國現行法律只規定了相鄰權,對地役權未作規定。二者的區別體現在: 1、兩者性質不同:相鄰權從本質上看並不是一種獨立的權利,它只是兩個不動產之間的關系而已,所以我們稱之為相鄰關系更為准確;而地役權本質上是基於當事人自由約定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用益物權。 2、兩者對登記的要求不同:地役權一般需要登記,否則不得對抗第三人;而相鄰關系的成立是基於法律直接規定無需特別登記就能成立。兩者的取得方式不同:相鄰權的取得只能由法律直接規定,而地役權的取得則主要是依據法律行為,一般是基於當事人的合同約定取得,而且必須到不動產登記機關進行登記才能合法生效。除此之外地役權還可因遺囑、繼承或時效等原因取得。 3、兩者對權利的要求程度不同:地役權對所有權的限制比相鄰權要大。相鄰權作為法定權利,所反映的是不動產毗鄰關系中最基本的生活、生產、安全要求。地役權作為約定權利,反映對自己土地提供約定的便利要求,自然在對他人土地利用權能上比相鄰權有較大擴展。 這個案例,你可以分析一下:A公司購買了一塊位於某市鄰近海邊的土地,並建一棟豪華酒店。該地旁邊有一商店B,A與B曾於1994年5月訂立一項書面合同,約定:B在20年內不得抗拒除該商店並興建高層建築,以阻礙A的旅客在酒店上眺望大海。為此,A每年向B支付10萬,以作為補償。合同生效後1年,B因經營不善便將其房屋全部轉讓給C.在與C訂立合同時,B未向C提及其與A的協議,C購買到該房屋以後拆掉該房屋,並欲興建一幢五層樓的旅館,該旅館與A酒店相距約200米。A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找B和C交涉,請求C停止興建旅館,遭到拒絕;A便在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責令C停止興建旅館,請求確認B與C之間轉讓商店的合同無效,並要求B賠償損失。 據物權公示原則,設定地役權必須進行登記,才可為他人所知悉,從而發生對抗第三人效力。案例中AB之間雖然有設立地役權的約定行為,但因沒有進行物權登記,故地役權不成立。A只取得了合同債權,可以對抗乙,在甲乙二者之間產生約束力,但沒有取得物權,不能對抗第三人C.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A只能以B違反合同約定為由,請求B承擔違約責任,而不能對C的建樓行為提出異議。至於AB之間以設定地役權為內容的合同,不能籠統地說因未進行登記而無效,只是不發生設立地役權的物權效力,但可以發生債權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