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侯建新的科研成果
《资本主义起源新论》,三联书店,2014年版
《中古政治制度》,《世界历史》(多卷本)第10册,侯建新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修订组第一召集人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与徐浩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001、2002、2009年多次在北京和台湾再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英国庄园生活》(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负责全书审校,并撰写中文版序言,《中华读书报》评该书为2005年最受欢迎的100本图书
《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
《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一版),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获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995年)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主编
主编《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丛书》,人民出版社 1. “关于西欧现代社会转型起始年代的新观点”,《世界历史》2014年第4期
2. “欧洲文明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3. “认知欧洲 定位中国”,《光明日报》2014年09月17日第16版
4.关于“中世纪”这个概念,《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 期
5. “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土地产权研究”,《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6. “欧洲文明形成中的宗教因素”,《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4期
7. “民国年间冀中村民的消费:究竟吃什么”,《光明日报》2013-8-8
8. “新视角:资本主义起源再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9. “抵抗权:欧洲封建主义的历史遗产”,《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摘引
10. “议会在英国最高权力的确立”,《史学集刊》2013年第2期(与陆连超合作)
11. “英国工业化以前农民的‘饮食革命’”,《光明日报》2012-7-5,《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转载
12. “近二十年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新动向”,《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与龙秀清合作),《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 “英格兰工业革命前的人均产值与消费”,《经济-社会史评论》(第六辑),三联书店2012年11月版
14. “深入研究中西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侯建新、邹兆辰),《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4期
15. “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1年第11期转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6期摘编
16. “中国国民需要世界史知识”,《历史教学》2011年第7期
17. “抓住机遇,面向实际,大力推进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历史》2011年第2期
18. “经济-社会史:欧洲社会转型研究的重要平台”,《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19. “前近代中英两国农业雇佣劳动比较”,载钱乘旦等主编《英国史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Wage Labour in Pre-Modern China and England,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 Edited by Qian Chengdan & Miles Taylor, University of La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11
21. “家庭教育: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催生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与张晓晗合作)
22. “加强文明多样性和生动性研究”,《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
23. “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六十年”,《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24. “世界历史研究三十年”,《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25. “跳出旧巢穴,走出新天地—中国世界历史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
26. “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世界历史》2008年增刊(纪念改革开放30年创刊30年)
27. “西欧崛起:经济与社会互动的历史及相关学科”,《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28. “高效农业是英国城乡一体化基础”,载《新京报》,2008年10月19日B3版
29. “史学失去真实也就失去生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7-6-25第10版
30. “让历史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转载
31. A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Feudal”,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2,No.1,January 2007, pp.1-24
32. “史学的时代性与永远的历史性”,《史学理论研》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33. “‘封建主义’——概念错位的原委及应对”,《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34.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7年第1期转载
35. “‘主体权利’文本解读及其对西欧史研究的意义”,《史学理论研究》 2006年第1期
36. “原始积累的秘密:英国佃农何以抵抗过度侵夺?”《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二辑),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
37. “富裕佃农:英国现代化的最早领头羊”,《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
38. “20世纪前期中国农村市场分析:来自清苑县的报告”, 载冯崇义等编:《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 “学科创新与交融的平台——《经济-社会史评论》创立与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中华读书报》2005-2-2
40. “《经济-社会史评论》首发座谈会‘为什么要办这个刊物’”,《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41、“‘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摘刊,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42. “工业化前中英乡村借贷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5-4-6学术动态介绍该文;人民网论点摘编
43. “新世纪世界史学术前沿问题研讨会撷萃——西欧‘封建主义’概念问题”, 《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44. “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吸纳、参与和升华”,《人民日报》2005-4-1,15版
45. “‘封建主义’概念在中国之由来”,《天津日报》(文史版)2005-12-12
46. “原始个体权利:解读中西传统社会异同”,载《历史比较的新视野——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 “主体权利与西欧中古社会演进”,《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
48. “个体权利与中西社会转型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49.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读后”(与孙立田合作),《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4-11-25第3版转载
50. “廿载不变的追求”,《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51. “从非经济因素看西欧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兼议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引进”,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2. “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经济社会史”, 载中国史学会:《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3. “人文的和整体的历史:西方经济社会史初论”,《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3期
54. “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2年第8期转载
5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动与雇工”,《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
56. “近代冀中土地经营及地权转移趋势—兼与前工业英国地权转移趋势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2期转载
57. 《西方经济-社会史研究》,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2-1-21
58. “民国年间冀中农业成本、农民负担与剩余——来自11村的一项计量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59. “西欧与中国社会转型比较初论”,《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60.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市场评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61.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业生产条件考察”,《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62.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生活与消费水平”,《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
63. “民国年间冀中农户劳动生产率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64. “试析现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若干误区”, 《天津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65.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自然经济解体”,《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世界历史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 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12期转载
67. “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68. “民国年间冀中农民生活及消费水平研究”,《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69. “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级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兴起——兼与明清绅衿阶层比较”,《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0年第8期转载
70. “民国年间冀中人口与教育研究”,《历史教学》 2000年第2期
71.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评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9年第4期转载
72. “西方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12月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CICSC)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9年第6期转载
73. “中西封建晚期农村雇工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74. “英国‘边疆运动’及其对旧庄园制度的冲击”, 《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8年第10期转载
75. “从新人口论、均衡陷阱到‘过密化增长说’”,《史学理论研究》 1998年第3期
76. “中世纪晚期中西农业劳动力迁徙比较”,《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7. “封建农民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载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78. “明清农业雇佣经济为何难以发展:兼与英国封建晚期农业雇佣劳动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第期转载,获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79.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启动比较研究”,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0. “谈陈翰笙三十年代农村调查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载《陈翰笙百岁华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1. “英格兰种族、语言和传统探源”,《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10期
82. “中英劳动生产率及其在近代化中的核心含义”,《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4年第6期转载
83. “中世纪晚期的商品化与现代化启动”,《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2期转载
84. “西方两性关系史述评”,《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3-12转载
85. “中西文化比较要有历史层次感”,《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86.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趋向的比较——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一项计量研究”,载罗荣渠:《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7. “西方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88. “历史比较研究概述”,载《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89.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公社若干问题——评《中世纪法国公社》”,《城市史研究》第四辑,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0. “从客观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兰克学派”,《历史教学》1990年第11期
91. “西方社会史定义与发展趋势”,《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5期
92. “强化农业基础的历史思考与现实抉择”,《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3期
93. “英国的骑士、乡绅和绅士都不是贵族”,《历史教学》1988年第3期
94. “浅议当代西方家庭史学”,《天津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95. “个人的发展与英国农村阶级结构变迁”,《世界历史》1989年第1期
96. “从英国历史看传统农业的变革目标——兼论家庭农场主成为中国农民企业家主体”,《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年第4期
97.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0期
98. “鸦片战争前农民个人力量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
99. “中世纪法国公社的定义”,《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7年第4期
100.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的增长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1年第4期转载,获天津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 教学成果“地方高校世界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2. 指导博士论文《中西中古税制比较》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9年),并获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
3. 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
4. 全国高等学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5. 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6. 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7. 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8. 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
9. 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
10. 天津市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1)
11. 天津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征文一等奖(1988) 1. 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
2.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
3. 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2009)
4. 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2009)
5. 天津市授衔专家(2005)
6. 全国优秀教师(2004)
7. 天津市劳动模范(2004)
8. 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000)
9. 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8)
10. 国家人事部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96)
11. 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
12. 天津市立功奖章(1993,1995,1999,2004)
❷ 赣州地质学校的校友风采
313班,现任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主持或参加的项目主要有:安徽省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淮北市隐伏岩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地矿部科技成果四等奖)、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安徽部分)(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江淮分水岭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省地矿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安徽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安徽省大中型闭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安徽省西北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安徽省辖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潜力评价,合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安徽省天柱山地质公园申报等。
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淮北市隐伏岩溶水特征及水资源管理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1993),淮北、阜阳、宿州、蚌埠四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安徽地质,1997),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方法讨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战略研究(安徽地质,2007),(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遗迹及其科学价值(安徽地质,2007),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现状研究(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舒城市东部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分析(地下水,2011)等。 王林清 赣州地质学校83级岩矿分析专业604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生工作处处长(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199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留校工作,在职继续攻读研究生,2002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12月被评为副研究员,2008年6月获博士学位。
王林清博士在作论坛讲座
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生工作处处长(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兼)。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秘书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籍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
王林清博士长期从事高校教学、科研与学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先后主持和参与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出版有专著《亲历康博思:大学新生完全手册》(副主编,2004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管理经济学》(副主编,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项目质量管理》(副主编,2008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书。
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高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被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中国高校招生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招生优秀论文,《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新体系的实践与探索》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戴世坤(赣州地质学校82级物探专业215班)
男,1964年10月生, 博士后,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1991年7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7月获得青岛海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2月于石油大学(北京)完成博士后研究,留校工作至今。研究方向:1、电磁勘探数据处理、数值模拟、反演成像和综合解释;2、震电理论及应用;3、地球物理勘探综合信息处理、反演成像和综合解释;4、计算可视化、人机交互和应用软件开发。讲授课程:1、普通物探(本科);2、地球物理勘探原理(研究生);3、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研究生)。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
著作及论文:
1. 戴世坤、罗延钟,1993年,二维地电模型多参数反演方法及其在MT测深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报,36(6);
2. 董树文、戴世坤,1993年,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科学通报,38(6);
3. 戴世坤,1996年,用视模型空间对比进行地球物理反演,地球物理学报,39(4);
4. 戴世坤、徐世浙,1997年,MT二维和三维连续介质快速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四期;
5. 戴世坤、牟永光,1998年,双相介质中的震电效应和震电波场传播理论,第二届SEG/BEIJING 年会论文集
6. shizhe xu, 戴世坤, 2002.4,Calculation of electrical potentials along a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a 2-D terrain, geophysics,67(2)(进入三大检索);
7. 黄临平、戴世坤,2002年,复杂条件下3-D 电磁场有限元计算方法, 地球科学,27(6);
8. 杨辉、戴世坤,2002年,综合地球物理反演综述,地球物理学进展,17(2);
9. 徐世浙、戴世坤,2002年,起伏地形位场快速延拓新方法,高校地质学报,27(2)
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
1、 电磁勘探资料可视化、人机交互综合处理、成像和解释软件系统。已在国内各相关单位广泛推广应用,2000年2月,负责人;
2、 大地电磁场拟波动变换和成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年12月,负责人;
3、 大地电磁场拟波动变换和应用技术,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2000年12月,负责人;
4、 双相介质中的震电效应及震电波场传播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年1月,负责人。
获奖:
1、 中国复杂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1年;
2、 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理论与实验技术,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002年;
大别山大地电磁测深研究报告,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3年。 研究领域
高能天体物理(伽玛暴,软重复伽玛暴,TeV blazar, 高能宇宙射线);
暗物质间接探测(相关)理论研究
教育背景
2003.9-2005.9: 紫金山天文台,攻读博士学位(2006.3获博士学位)
2000.9-2003.7: 南京大学天文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6.9-2000.7: 长安大学雁塔校区,测绘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9-1996.7: 南方工业学校,中专
出国学习工作
2009.12-2010.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访问学者
2007.9-200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独立博士后
2005.11-2007.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后
2004.9-2005.8: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访问学者、学生
工作经历
2010.4-: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2009.12-2010.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访问学者
2007.9-200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独立博士后
2005.11-2007.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后
专利与奖励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2008年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
2007.6: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new hot paper
2004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
出版信息
在“伽玛暴”和“暗物质”间接探测相关领域发表(或已投稿)SCI科研论文、综述40余篇,被他引数百次(ADS)。
发表论文
代表性工作:
(1)于2002年首先发现了GRB 990123的反向激波区域是磁化的 (Fan et al. 2002),为伽玛暴的磁化外流体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于2005年独立提出滞后内激波(late internal shock)模型来解释GRB余辉中X射线闪耀现象(Fan & Wei 2005)。
(3)于2006年中总结出了Swift卫星发现的GRB X射线余辉的代表性图象并给出了理论解释框架(Zhang, Fan & Dyks et al. 2006).
(4)于2006年率先指出GRB的X射线余辉和光学余辉的拐折不一致现象不能用主流的能量注入模型甚至任何已知简单模型来解释(Fan & Piran 2006, MNRAS, 369, 197)。该疑难现在得到了一致公认并/但尚待解决。
(5)首次指出GRB的正向激波同步辐射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逆康普顿散射可能成为Fermi卫星LAT探测器的主要光子来源(Zou, Fan & Piran 2009). 该预言得到了现阶段Fermi-LAT观测的支持。
科研活动
科研项目
1. 黑洞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 (-2013), 科技部973项目, 第四课题组骨干成员
2..费米卫星时代的伽玛暴外流体的物质组分研究(2011.1-201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主持
参与会议
2004.12以来参加过在美国,以色列,意大利,荷兰,法国,瑞典,以及中国南京,北京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或研讨班10多次,做口头报告约10次。
被邀请成为国际会议Prompt GRB 2011 workshop 的科学委员会成员。
合作情况
和境外的有共同兴趣的观测/理论同行(如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Tsvi Piran, 意大利国立天体物理研究所的Stefano Covino, 在英国工作的日本同行Shiho Kobayashi,在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任教的Bing Zhang)建立了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赣州地质学校地质专业(127班)
现任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院长。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2008年网易“100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成员之一,“宁波银行全员造富神话”独家分析人,曾获湖南省第五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复旦大学“光华”奖学金等,贵州省第一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先后成功地承办了一系列重大学术会议: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八次学科论坛),现为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原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2009年7月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赴美国考察团,2010年11月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2010年12月31日应邀参加第二届贵州省委决策咨询博士高端论坛并作大会发言。先后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高等教育》及《复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政策。
主要科研成果
1.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11)[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 2.范方志,汤玉刚.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公共财政还是公共选择[J].复旦学报,2007(03) (该文被《新华文摘》引用).
3.范方志.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J].金融研究(实务版),2007(05).
4.范方志,张耿庆.中国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J].统计研究,2004(11).
5.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6.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02).
7.范方志.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06).
8.范方志,赵大平.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传递对中国外贸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9.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23)(该文入编《三湘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
10.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该文原发表于《金融研究》2005年11期).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
11.范方志,麻勇爱.旅游消费信贷初探[J].旅游学刊,2006(11).
12.范方志,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年会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5).
13.范方志,李璐媚.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8(9)(被国研网转载).
14.范方志,李海海,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05(11).
15.范方志,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5(10).
16.范方志.入世,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J].消费经济,2002(06).
17.范方志,杨海水.“理性党派信徒”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18.范方志,加强《资本论》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8(10).
19.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上市和道德风险.社会科学辑刊,2004(06).
20.范方志.市场经济呼唤存款保险制度[J].经济纵横,1999(06).
21.范方志.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06(10).
22.伍柏麟,范方志.新制度经济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01).
23.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和动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4).
24.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修改稿)[J].经济研究参考,2000(114).
25.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观点述评[J].国有资产管理,2004(10).
26.范方志.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J].投资研究,2008(01).
27.范方志.我国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1999(06).
28.范方志.货币政策制度国际比较与我国货币政策制度完善[J].东南学术,2006(05).(该文题目被列入《新华文摘》(2006年22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
29.范方志,张立军.以金融结构的优化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J].中国国情国力,2004(03).
30.范方志,汤玉刚,虞拱辰.反思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演变:一个建设性分析框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5).
31.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62).
32.范方志,谭燕芝,郭英.论跨域消费[J].消费经济,2003(05).
33.范方志.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03).
34.范方志,周陈曦.新旧两类农村金融机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11).
35.范方志.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J].开放导报,1999(12).
36.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
37.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国内外银行业聚集上海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38.范方志,汤玉刚.政府间纵向分权的契约性质:——以浙江强县扩权、强镇扩权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7(11).
39.范方志,李海海.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中国的实证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5(04).
40.范方志. 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1.范方志,周剑.对外直接投资、外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J].东岳论丛,2003(06)(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C7《高新技术产业化》2004年1期全文转载).
42.范方志,赵明勋.中国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
43.范方志.诺德豪斯—麦克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0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44.汤玉刚,范方志.财政规模决定:基于经验模型的经济学解释[J].财经研究,2005(10).
45.朱波,范方志,汤玉刚.出口退税中央、地方分担机制——运作原理、负面效应与机制优化[J].财经研究,2004(01).
46.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5(06).
47.范方志.基于选举的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
48.范方志.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2).
49.范方志.金融监管、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J].宁夏社会科学,2009(06).
50.范方志.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记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51.范方志.对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的反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52..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3).
53..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马克思主义文摘(人大复印资料),2011(02).
54..范方志.房地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会科学,2010(03).
55.范方志.我国高房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56.范方志.论通货膨胀[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2).
参与课题及专著
1.主持2006年度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一等资助5万元,中博基字[2006]15号)《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资助编号:20060390108](2006年1月-2007年6月); 2.主持2010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七批面上二等资助(三万元)课题《城市化、土地供给制度缺陷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资助编号:20100470934)(2010年6月-2011年6月);
3.主持200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常规性课题《行政级次与经济发展:浙江经验及其超越》[课题编号:06CGYJ24YBX],(2006年9月—2007年6月);
4.编著《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三联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作者;
5.专著《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5月。
❸ 刘爱军的获奖成果
吃水不忘--井 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千村百事”征文活动一等奖 周龙春 刘爱军 2007.6
优秀指导教师 中国互联网协会建行“e路通”杯第三届(2009-2010)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刘爱军 2010.5
研究报告《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0年度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许朗,龚义勤,刘爱军,刘军,张秋林 2010.10
实施农业新科技革命和农业现代化对策研究 2001年度省科技进步叁等奖 刘爱军参加 2002.1
《电子商务》及配套试验教材 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刘爱军参加 2007.8
农业投资融资体制有关问题研究 农业会计协会1999-2000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刘爱军⑶ 2001.1
❹ 董文军的科研成果
1、市场经济与学校的非教育职能膨胀,载《教育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人大《教育学》1994年第4期全文复印。
2、新世纪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趋势,载《教育发展研究》(核心期刊),2002年创新专辑。
3、现代教育的新职能——适应闲暇,载《汉中师院学报》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5期全文复印;全国报刊资料索引1995年第7期收目。
4、高校文科教学方法改革尝试,载《汉中师院学报》1998年第1期,全国报刊资料索引1998年第6期收目,获1999年度院级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班级是什么——对班级的多维研究,载《汉中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全国报刊资料索引1996年第2期收目。
6、澄清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几个观念误区,载《汉中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0年第6期收目,全国报刊资料索引2000年第8期收目。
7、素质教育与学生工作现代化(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期,获1999年度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年会论文二等奖。
8、21世纪高校教师流动趋向分析(论文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9、西部大开发与陕南教育发展战略,《汉中师院学报》2001年增刊。
10、素质教育悖论及其归因分析,《汉中师院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2期全文复印。
11、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汉中师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2、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核心)2002年第3期
13、维护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4、关于学校职能问题的思考(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5、我国应重视教育病理学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年第2期。
16、论大学的学术研究,文教研究2002年第2 期。
17、董文军.马征杰“灰色大学生”的心理成因及其教育策略.中国新世纪教育.2003.5。
18、马征杰.董文军. 应重视对“灰色大学生”的研究与管理.中国新教育.2003.10.。
19、董文军.西部教育反贫困与观念更新.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0、董文军.汉江上游地区教育病理与教育的变革性发展.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版).2005.1
21、董文军.汉中地区教育史论略.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版).2005.4
22董文军.民国时期的汉中教育.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2006.1
23、“十一五”期间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报告,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研究2003年中标课题《中国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ZBKT056)(主持人李锐,2004年7月结题,参与人董文军,5/6)总结性成果,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4、叶孟理董文军 关嵩山《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陕西省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0201017)主持人,叶孟理。
25、董文军.西部贫困地区青年生育现状调查.当代青年研究(核心)2006.7;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6.10全文转载。
26、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报告——第七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
27、叶孟理董文军 关嵩山.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中国科技研究2006.1。
❺ 秦晓晴的科研成果
1. 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写作教学研究”(10BYY035)。2014年6月结项,等级为“良”
2. 中国外语教育基金第五批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ZGWYJYJJ2010A30)。2012年结项,等级为“优”
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规律及特征(NCET-05-0654)” 2006-2009年
4. 国家985项目创新基地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研究(985HUST-12)” 2005-2007年
5.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文本特征和写作方式的系统研究” 2004-2006年
6.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高校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模式及效果研究”(X020),2003-2005年
7.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英语写作特征及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研究”(2003d010),2003-2005年
8. 教育部全国教育考试“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外语听力考试标准及评分误差控制研究(40.1)” ,2002-2004年
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模式及其外在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 (01JA740019), 2001-2003年
10. 国家留学基金委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策略培训模式的实验研究” ,2001-2002年
11.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改项目“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研究” ,2001-2003年
12.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重点建设基地重点项目“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模式研究”,2001-2003年
13.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外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 ,2001-2002年 1. 2009年12月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 2006年1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
3. 2002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4. 2001年12月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5. 1995年10月获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质量二等奖
6. 1997年4月获华中理工大学青年学术论文交流一等奖
7. 1996年12月获南京大学笹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
8. 1997年10月获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1. 学术写作中文本借用与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现代外语》2014年第4期
2. 国外二语学术写作研究趋势及其启示,《外语教学》2014年第2期
3. 二语学术写作引用话语的文本借用策略特征,《外语教学》2014第6期
4. 二语学术写作中的引用特征及与写作质量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2014第5期
5. 词汇呈现方式对英语词汇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外语界》2014年第2期
6. 二语学术写作引用研究述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4第5期
7. 《抄袭、知识产权与二语写作教学》评介,《语言教育》2014年第3期
8. Writer’s Block and Writing Apprehension in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China. 2014.11.13-15, 2014 Symposium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North Arizona University
9. 2013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特邀会前工作坊“外语教学定量分析”。2013.10.31 — 2013.11.3 华中师范大学
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Processes of College EFL Writers in China and Writing Proficiency: From Multiple Data Sources. 2013.10.17—2013.10.21, 2013 Symposium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handong University
11. 国外第二语言学术写作研究述评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2013年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48-568
12. 二语写作流利性研究趋势,《现代外语》,2013年第3期,315-322
13. 二语写作流利性指标的效度——一项基于文本特征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6期。
14. 英语学术写作中作者显现度研究综述,《外语教育》,pp. 31-37。2012年11月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5. 流利性与二语写作质量和二语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第八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济南:山东大学,2012年10月12-14日
16. Application of Topic Knowledge in Graate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中国应用语言学》2012年第3期, 365-380
17. Application of Topic Knowledge in Graate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2012年9月收录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战菊主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第七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47-68.
18. 大学生英语写作话题知识运用特点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2年第3期,29-35
19. 第二语言研究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及应用,《中国外语教育》2011年第4期,62-70
20. 《第二语言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方法》导读――第二语言研究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及应用。2011年10月,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xi-xxvii
21. External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第16届应用语言学国际大会,2011年8月24-28日。
22. 二语学术写作教学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首届中国二语习研究高层论坛,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6月25-26日
23. 内容知识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写作中的运用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1期
2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Knowledge Application in Undergraate and Graate EFL Academic Writing,第七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究会,2010年9月25至26日吉林大学
25. 学术写作中的外在知识资源使用研究,第四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4月23-25日苏州大学
26.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写作焦虑测试报告及其对写作教学的启示(第2作者),《外语界》2010年第2期
27. 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8. 二语写作准确性结构效度研究(第2作者)《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2期
29.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Man Li, Xiaoqing Qin. AAAL 2010 Annual Conference Atlanta, March 6 - 9 2010
30. 《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7月)
3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外自主英语学习——一项针对态度与行为的调查报告(第2作者)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9年第4期
32. An Empirical Study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ttributions of EFL Learners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China (第2作者). Asian EFL Journal, 2009, Volume 11. Issue 3
33. 大学生外语写作焦虑调查及对写作教学的启示(第2作者),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年第4期
34. 外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选题特点《外语教育》2008年12月
35. 第二语言写作过程研究现状。2008年9月26-27日“第六届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北师大)
36. Motivation for Writing and Writing Strategy in EFL Writing Process 。2008年3月22-23日“第六届亚太地区二语习得研究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研讨会”(北外)
37. 跨文化语用交际策略(第3作者),《外语电化教学》2008年第三期
38.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tertiary English learners. (Co-authored with Li Jie. Pp. 146-170). 中国英语教学(四)In ELT in China (4) eds. By Hu Wenzhong & Wen Qiufa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年5月)
39.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SL writ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Co-authored with Mu Jinyun. Pp 790-804). 中国英语教学(四)In ELT in China (4) eds. By Hu Wenzhong & Wen Qiufa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年5月)
40. 《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41.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42. 《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与应用》(参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5月)
43. 国外二语学习者作文书面反馈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4. 第二语言习得中认知方式研究的现状,收入戴炜栋主编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2006年5月)
4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收入戴炜栋主编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二语习得研究》(2006年5月)
46.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ertiary-Level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co-author with Li Jie). 2006. RELC Journal (Vol. 37, 1)
47. 《外语教育》(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48. 成功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2005年12月《外语教育》第5期
49. 英语专业大学生句法复杂性的发展特征研究。2005年11月12-13日第二届全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专题研讨会(南京)
50. 非英语专业生英语写作策略意识调查,2004年12月《外语教育》第4期
51. 浅析英语学习策略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2004年12月《外语教育》第4期
52.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收入文秋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
53.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T in China, Beijing (May 21-25, 2004) co-author with Li Jie
54.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SL Writ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T in China, Beijing (May 21-25, 2004) co-author with Mu Jinyun
55. The relation of learning styles to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s: An empirical study (co-author with Li Jie). 2003. 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8, 1:17-32
56. Internal structure of EFL motiv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China. In Hu Wenzhong (ed.) 2003, ELT in China 2001----Papers presented at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T in China, pp. 593-624.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胡文仲主编《中国英语教学(三)》2001年北京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7.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58.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59.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使用情况,《外语教育》2003年第3卷
60. 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特点,收入文秋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
61.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之探讨,收入马登阁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4月有《探索与创新》(全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论文集)
6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63. 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现代外语》2002年第1期
64. 动机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
65.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探讨《外语教育》2002年第2卷
66.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二作者),2001年05期
67. 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
68. 第二语言习得中认知方式的研究现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69. 通过互动发展研究生创造性运用英语的能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年第2期
70. 外语学习策略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71. 英译汉教学中还原法的灵活运用,《中国翻译》1996年第4期
72.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外语教学》,1996年第4期
73. 论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74. 论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5. 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6. 论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7. 论索绪尔的语言社会性,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8. 通向外语教学的理想目标--外语的直觉性掌握,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9. 与动词同源的边缘介词,《英语学习》1996年第6期
80. 与比较相关的几种英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高等函授学报》1995年第4期
81. 动词转化的临界连词,《高等函授学报》1995年第2期
82. 研究生应试中英译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1995年第2期
83. 《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主编)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7年2月
84. 《考研特别快车——英语》(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85. 《考研英语全面突破—语法·词汇·完形填空》(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86. 《考研英语全面突破—英译汉》(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❻ 2013年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结果在哪儿看,不要百度文库的,找起来不方便
http://www.cdgdc.e.cn/xwyyjsjyxx/xxsbdxz/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
第一轮评估于2002-2004年,第二轮评估于2006-2008年。此次学科评估历时一年,按照自愿申请参评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需数据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布的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材料构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公示、核查,同时还邀请了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评价结果。因此,这次“学科评估”与社会上种种大学排名有所不同。首先是以学科为对象,比起以大学为对象,更具可比性,此外,数据的采集更为郑重和可靠,依靠全国的专家进行评估也令人更加信服。
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现状、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有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状况。
学科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如果总量指标和规模指标比重较大,容易引导学校注重数量和规模,并容易使高校办学产生同质化的问题。本轮评估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改革,有利于抑制高校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使学校更好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充实学科内涵、提高学科水平上,同时也更有利于高校学科突出特色,形成多元化学科形态共同发展的局面。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轮评估首次运用了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入“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改变了以往的评估中人才培养指标相对单薄的情况,一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学科评估的内涵,使学科评估结果更具有全面性,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将有利于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为学生业务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
社会服务是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学科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转移通过学术研究创造出来的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以其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学科声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淡化科研经费,强调专利成果转化,并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本学科专家对包括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在内的学科声誉进行全面评价,这对促进全面理解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学科内涵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本次学科评估的四个一级指标之一,在评价视角和评价模式上有较大创新,常规的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建设指标继续存在,而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一级指标的重心放到学生身上了,设置了在校生参与国际交流指标,引入了优秀在校生和近十年优秀毕业生指标(要求给出姓名和个人发展介绍),还首次使用了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查结果,这对鼓励学校加大对学生培养的投入和全面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次评估的另一个新变化是增设了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的跟踪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邀请30多个部委和近500家企业界人士参与。
此次评估在科研成果评估模式上有了重要的改革和创新,核心就是注重质量和内涵、注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例如,参评学科的专利成果不直接采用专利数量,而是考察转让和应用的专利情况;同时主观评价中,不仅有学科同行,还有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对参评学科科研成果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和意义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估中,特别强调将三者有机结合与呼应,全面、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出参评学科研究成果的真实内涵和价值。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中存在的浮躁风气,这种将成果形式(专利)、质量与内涵(转化和应用)、影响力和意义(社会综合评价)有效结合的评估模式创新,不仅有效提升了评估的准确性、客观性,同时也将发挥极大的导向作用,对未来各学科科研中注重内涵、注重社会贡献、遏制学术浮躁风气、严肃学术道德等等都将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
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四大工科强校:第三次学科评估,哈工大 >上交大、浙大:
清华 第一位
哈工大 (同有的12科总分1015) 第二位
浙大(同有的12科总分981) 第三位
上交大(同有的12科总分968) 第四位
上交大勉强和上次评估持平,浙大退步较多。
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参评28个学科,其中16个学科排名全国前五位,2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十位,力学与清华、北大并列第一。
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其他理工类高校位于前10位的学科个数:
华中科技大学 共参评37个学科,其中有16个学科位于前10位.
中南大学 共参评28个学科,其中有15个学科位于前10位.
中国科技大学(理类) 共有20个学科参评,其中有14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天津大学 共参评23个学科,其中有14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共有18个学科参评,其中有13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同济大学 共有24个学科参评,其中有13个学科位于前10位.
东南大学 共有22个学科参评,其中有12个学科位于前10位.
西安交通大学 共有20个学科参评,其中有11个学科位于前10位.
重庆大学 共有34个学科参评,其中有10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大连理工大学 共有23个学科参评,其中有9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北京理工大学 共有24个学科参评,其中有8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华南理工大学 共有14个学科参评,其中有6个学科位于前10位.
西北工业大学 共有29个学科参评,其中有5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北京交通大学(211高校)共有14个学科参评,其中有5个学科位于前10位.
湖南大学 共有27个学科参评,其中有4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211高校)共有23个学科参与评估,其中有4个学科位于前10位.
西南交通大学(211高校)共有20个学科参评,其中有4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11高校)共有11个学科参评,其中有3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南京理工大学(211高校)共有14个学科参评,其中有3个学科位于前10位.
北京邮电大学(211高校)共有5个学科参评,其中有2个学科位于前10位.
❼ 彭吉象的学术成果及获奖
长期从事艺术性、影视美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迄今为止,已出版或发表了300多万字的专著、译著和论文。其代表性作品包括:主编《中国艺术学》(高教出版社97年版,80万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10多家报刊发表书评或消息推荐,将此书称之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学体系开创之作”。该书于98年获“中国图书奖”,又于99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和第一界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成果奖。
主编《影视鉴赏》高教出版社98年版,该书被列为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全国高校第一批素质教育重点教材,以及教育部指定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重点教材(共四本)之一,并由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百忙中为此书撰写了序言,倡导高校普及美育与艺术教育,该书于2001年分别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
《艺术学概论》与《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两本专著,先后在北大出版社出版,之后又由台湾出版社于1992年和1994年以繁体字再版向海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主编的“北京大学影视艺术丛书”首批10本,其中包括他撰写的《影视美学》(35万字),已由北大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还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
于1994年至1995年应邀赴美国密执安州立艺术系担任客座教授,为该系研究生授课,又于1998年夏季应邀赴日本东京共立大学合作科研,其成果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目前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艺术学、影视艺术等领域。
在北大开有通选课《艺术概论》,上课语言生动,结合图片、故事等讲授,深受学生欢迎。
❽ 教育部思政司关于公布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获奖名单
一等奖(共4名)
(排名不分先后,下同)
湖南大学:《发挥影视文化的育人功能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
南京理工大学:《凝炼国防教育文化特点 营造创新和谐育人氛围》
中国海洋大学:《飞翔的海鸥——海鸥剧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南京晓庄学院:《“国旗下讲话”:晓庄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等奖(共10名)
北京师范大学:《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湘潭大学:《突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立体工程》
浙江大学:《树育人理念 创特色文化——宿舍文化建设成果》
武汉大学:《项目运作激发活力 品牌战略带来繁荣——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超市”》
华南理工大学:《弘扬高雅艺术 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
西南财经大学:《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 构建财经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长安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天津工业大学:《铸造校魂 培育英才——天津工业大学以弘扬学校精神为主题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
西北师范大学:《以学分制的方式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湛江师范学院:《推崇名师 追求学术——“学术人生”系列访谈节目的策划与效应》
三等奖(共20名)
东北大学:《以爱国爱校教育为主线,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东华大学:《魅力校园 人生讲坛》
复旦大学:《复旦的学生传媒:从一种现象到一种文化》
中南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机制、内容与方法的全面创新》
电子科技大学:《充分发挥“成电讲坛”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
东南大学:《全员参与 多空间展示 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文素质平台》
天津大学:《多彩校园文化交融科学殿堂》
华中科技大学:《推进三大融合 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筑地学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弘扬北航精神 创新文化育人机制 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天津商学院:《突出抓好艺术教育 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中州大学:《培养毕业生爱校意识 形成母校情结 升华感恩情怀》
南京师范大学:《浇树要浇根 成人先诚心——南京师范大学开展本科生诚信教育特色活动》
山东滨州职业学院:《高扬“文化兴院”旗帜 搭建“文化育人”平台 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七大工程”》
武汉科技大学:《系统开展感动教育工程 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武汉工业学院:《打造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品牌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云南民族大学:《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各族青年团结进步》
甘肃农业大学:《发挥宿舍潜在教育功能 努力推进公寓文化建设》
新疆大学:《打造绿色大学的绿色使者——新疆大学环保公益活动蓬勃开展》
新疆医科大学:《用特色文化打造魅力校园》
优秀奖(共30名)
中央财经大学:《铭榜样之精神 绘五彩之青春》
东北师范大学:《走进“双百论坛” 感悟学术人生》
同济大学:《繁荣以高雅艺术为主的多元校园文化 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山东大学:《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全面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基地建设展“魅力校园”新风采》
中国矿业大学:《切实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合肥工业大学:《突出亮点,彰显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利用资源 打造精品 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一批绿色使者的绿之梦——绿色协会推动绿色文化建设纪实》
天津财经大学:《强化主题实践 提高学生素质》
天津医科大学:《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德高医粹医学人才》
太原科技大学:《树科学工作思路,创一流校园文化》
内蒙古大学:《弘扬社会主义旋律 构建清新校园文化》
浙江师范大学:《实施“三化”运作 搭建四大平台 促进学子成长》
宁波大学:《凝炼精神 打造品牌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福建师范大学:《构建校园文化特色服务体系 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集美大学:《发挥学校历史传统优势 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扬老区精神 育时代新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开展老区精神教育活动》
湖北美术学院:《美育与德育相结合 人文与艺术相辉映》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以全面塑内涵 以创新求发展 以专业为根本——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侧影》
四川警察学院:《创建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西昌学院:《创新校园文化 建设魅力校园 培育优秀人才》
云南财经大学:《大力开展校园活动 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贵州师范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西藏大学:《围绕育人目标 开展丰富活动 营造良好氛围》
西藏民族学院:《缔造魅力民族校园 营造温馨公寓文化》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京剧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塔里木大学:《胡杨深处惊现青春几缕亮色 大漠边陲昭显风景这边独好》
❾ 刘敬东的学术成就
科研工作在设计艺术学院成绩突出,主持或参与完成十余项科研课题,并多次获省部、市级奖励。具体表现如下:
1、 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唯一一名进入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全校共28人)
2、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连续多年被学院评为先进,在2001、2002、2003、2004、2006年终考核均为学校先进工作者。
3、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能够积极配合学院领导为学生找工作,先后为数十名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在2005、2006年获得学校学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 并获2006年度辽宁省第三届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设计竞赛“最佳指导教师”称号。
4、科研工作方面:在专业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一部。其中参与的科研项目《钛镁板在民用建筑装饰领域的应用》获1999年度辽宁省发明创造一等奖;《光辉建筑》论文获2002年度辽宁省土木建筑师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4年获得辽宁省装饰协会“辽宁省装饰装修行业优秀设计师”称号。2005年参与项目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6年学术论文《北方建筑室内生态环境营造方式探析》获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优秀论文奖,《论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❿ 周宇的主要成就
周宇同志1985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1990年6月获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200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晋升为教授。先后任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武装部部长、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等职务,2008年调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任党委委员、副校长,2013年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
近年来,他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高教研究》、《中国成人教育》、《伦理学研究》等国家省级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国家级十多篇。多篇论文在全国、全省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如论文《走出道德重建的误区——读〈德性之后〉有感》获湖南省第五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光辉指针》一文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评为优秀论文,《试论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趋势与应对举措》获得全国高师学生工作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略论大学生毕业后的角色实现》在湖南省首届毕业生就业研究论文评比中被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2004年,他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与实践》获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先进教育研究》,共青团中央2004—2005年度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研究项目《三峡移民村共青团组织建设》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视域研究》,参与湖南师范大学张怀承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佛释道伦理思想研究》等。
首次组队参加湖南省第六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团体成绩居全省高校第四位,并获优胜杯和组织奖。组织参加全国、全省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舞蹈《风帆起洞庭》获得全国一等奖,另有8件作品获得二、三等奖,综合成绩全省第一。 还兼任岳阳市博士联合会理事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