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的地区

成果的地区

发布时间:2021-08-25 06:29:44

① 古埃及的产生地区和文明成果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内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容及文明具体是指在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的塔萨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历史.专家们实际探讨古埃及文化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国的首次联合,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屋大维攻占埃及,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自杀,托勒密王朝覆灭,埃及并入罗马帝国.亦即通常所说的历时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

②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期间,先后参阅了大量涉及区内的科研论文、相关的地质理论和基础的地质资料,在汲取前人资料中丰富营养的同时,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样品采集、剖面测制和室内研究工作,对研究区内所存在的重大的、基础性的科研问题,如各阶段的构造环境、构造变形及演化、岩浆岩的侵位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尤其对研究区内东西向召河庙—四子王旗—大滩构造岩浆岩带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原1∶20万区调在耳营地—大脑包山等地所划分的震旦纪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变质特征、变形特征等,可与发育于色尔腾山地区的色尔腾山岩群对比,自下而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火山岩—沉积岩的沉积组合,经历了绿片岩—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具有绿岩特征。

第二,首次在原1∶20万区调划分为海西期的花岗岩中识别出侵位于色尔腾山岩群的同构造期太古宙岩体,与研究区内新识别出的色尔腾山岩群共同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二者构成较典型的花岗岩-绿岩带。

第三,首次在伊和乌苏、大脑包山、大苏吉北发现了韧性剪切带。并将召河庙—四子王旗—大滩隆起带作为晚太古-早元古代构造岩浆岩带提出,认为构造带是早前寒武纪华北陆块北缘的增生带,经历了岛弧环境火山沉积、构造变形及构造隆升阶段,最终奠定了华北北缘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构造格局,并据地质体分布特征及剪切变形将其划分为北带、中带和南带。

③ 主要成果认识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认识的基础上,在专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对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典型铅锌、银、铜、金矿床的成矿环境、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特征、成矿机制、成矿模式及矿床成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对秦岭造山带中高山地区铅锌、银、铜、金矿开展了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勘查方法技术试验和有效性评价,建立了综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矿远景区,圈定了找矿靶区,并对重点找矿靶区实施了工程验证,获得了8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果:

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全面总结,开展了化探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提出找矿预测区。

在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5个异常带和一个异常区,即苏家沟-老铁厂-黄柏塬异常带、长沟-洞沟异常带、双王-(八卦庙-铜岭沟)-南山异常带、双石铺-铅硐山-苇子坪-太白河狮子坝异常带、西坝-王家塄异常带和文家庄异常区;柞-山矿集区圈出以Au、Cu、Ag、As为主的3个异常带,即北部老林-营盘街-丰北河Au、Ag异常带、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异常亚带和马耳峡-穆家庄-元子街-马鹿坪Au-Cu-As异常亚带、南部二台子-板板山-龙王庙异常带; 在勉-略-宁矿集区圈出以Au、Zn、Ag、Cu(Ni、Co)为主的3个异常带,即郭镇-茶店异常带、代家坝-艾叶口异常带和巩家河-雪花太坪-陈家坝异常带。

2)选择凤-太矿集区典型铅锌、金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并对这些物化探方法进行了有效性评价。

对典型铅锌、金矿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试验研究表明: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对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及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 ④EH4方法具有较大的探测深度,由于工作频率的限制,深部采样间隔较大,使得该方法也有先天的明显缺陷,在已知矿区的试验结果与地质现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1:1万(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可有效圈定找矿靶区,评价不同地质体的含矿性。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新方法对于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3)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完成了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柞-山矿集区池沟铜矿蚀变矿物的ASD填图试验。

对已知矿区的蚀变矿物填图试验研究认为:①ASD蚀变矿物填图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断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质依据; ②ASD仅是对矿物的鉴定,而不能判断矿床成因;③ASD仪器对含羟基矿物的辨别比较准确和快捷,而对硅化和钠长石化的矿物成分难以区分;④开展ASD蚀变矿物填图工作,选择工作对象非常关键。对于与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有关的金属矿床,由于岩浆热液所引起的蚀变带范围一般远大于矿体的范围,并且蚀变带中的矿物组合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蚀变矿物填图效果往往比较明显,而对于沉积岩区或与区域变质有关的金属矿床,由于这些矿床在形成过程中不发育或仅发育小规模的蚀变,且蚀变矿物组合的规律性不明显,因此利用ASD仪器开展蚀变矿物填图,判断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效果较不明显。

4)开展的大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指示性强,为找矿选区提供了信息支撑。

通过对凤太地区1:5万和1:1万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和解译,认为:①在秦岭中高山强覆盖地区开展大比例尺遥感影像解译,Aster数据和IKONOS数据均能够满足分辨率方面的要求,采用彩色合成、数据融合等手段进行数据处理,能够有效地增强数据的可分辨程度; ②采用Aster数据的多光谱特性在1:5万层次进行特征矿物蚀变信息的提取较ETM/TM数据具有较高的优越性;③利用Aster数据开展1:5万层次影像解译,遥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质解译与已知地质要素吻合程度较高;④利用IKONOS数据开展1:1万层次影像制作,在微观地质单元的解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对小面积的碳酸盐岩(及其褶皱构造)分布区域以及人类采矿形迹能够达到详细解译的程度,遥感解译与地质吻合程度较高,对于找矿选区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矿集区中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模式。

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构造改造就位的成矿过程,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秦岭造山带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

6)对山阳池沟铜矿进行了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年代学、矿产勘查学及遥感等多学科系统研究,获得了矿床成岩成矿年龄,认为该矿床为斑岩型铜矿。

系统的LA-ICP-MS测年研究表明,Ⅰ号岩体结晶年龄为(146±1)Ma,Ⅱ号岩体年龄为(148±1)Ma,Ⅲ号岩体年龄为(141±1)Ma,Ⅳ号岩体年龄为(144±1)Ma,V号岩体年龄为(140±1)Ma,Ⅵ号岩体年龄为(146±1)Ma,池沟小岩体形成于140~148Ma。该矿床辉钼矿Re -Os测年显示,矿石的形成时代为148Ma,与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表明岩体的侵入与矿化存在时、空和成因联系,矿床属斑岩型铜矿床。

7)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体系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为: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激电剖面+地质地化剖面; 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 +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但地质和综合研究工作贯穿于所有方法的整个应用过程中。

综合勘查模型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研究确定找矿远景区→TEM、激电和或CSAMT物探方法与化探沟系次生晕加密确定勘查靶位→钻探、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指导探矿工程布设→系统勘查,控制矿体,圈定估算资源量。

8)找矿勘查验证取得重大进展和发现。

通过成矿理论预测选区,依据综合勘查模型选择投入有效的找矿方法组合,实施工程验证,新获得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28.7×104t,铜332+333+3341资源量20×104t,实现了产学研密切结合推动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目标。

在秦岭造山带风-太矿集区取得了铅锌矿找矿重要成果,在白杨沟、东塘子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杨沟铅锌矿新增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4.3×104t,东塘子铅锌矿新增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24.4×104t。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了斑岩铜矿重大发现,勘查发现了山阳池沟斑岩型铜矿。该矿床主要由池沟隐伏钼矿化带、Ⅰ号铜钼矿化带、付桑沟矽卡岩铜矿化带和Ⅳ号铜矿化带组成。综合研究认为,铜矿化与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在已控制岩体和围岩中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发育。初步预测硫化物富集于Ⅰ、Ⅲ、Ⅳ号岩体中。岩体形态复杂,产状陡立,Ⅳ号岩体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断岩体沿东西方向侵入。通过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沟铜矿预获铜333+3341资源量14.7×104t。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了铜矿勘查重大进展,在铜厂矿床西延部位勘查发现了徐家沟铜矿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条铜矿化蚀变带,根据工程控制程度,现已在Ⅰ号矿化蚀变带中圈定出11个铜矿体,Ⅱ号矿化蚀变带中初步圈定出2个铜矿体,预获铜332+333+3341资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沟铜矿外围圈定两个找矿预测区:徐家沟南矿带和黄泥梁矿带,预测这两个成矿带远景资源量在(10~15)×104t间。

④ 成果的主要意义

本次研究立足于寻找煤炭接替资源,创新划分了鲁西北隐伏区构造单元,系统建立了各构造单元煤系地层序列,分析了其特征,研究了赋煤规律,科学预测了煤炭资源潜力,取得的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1)对地层划分研究的意义。鲁西北地区为第四系覆盖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地层序列建立难。本项目对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序列的划分研究填补了本地区的研究空白,大幅度提高了地层研究程度,对于正确认识坳陷区与隆起区的地层对比和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面认识华北板块组成提供了资料基础。本项目在一些地区识别出部分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则修正了部分传统认识误区。

2)对大地构造划分演化的意义。本项目将基底构造单元与上叠构造单元分别划分,充分考虑构造单元的叠加、复合关系,改变了以往仅考虑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的构造单元划分思路。高级别构造单元与山东省和全国构造单元划分保持一致,有利于区域大地构造对比研究。低级别构造单元划分与油田构造单元划分相统一,有利于地质部门与油田部门的研究相协调。新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既具有全国划分对比意义,又突出了本地区特点,大大提高了地质构造演化认识水平。

3)对煤炭资源勘查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强度逐年增大,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地质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新的煤炭发现难度越来越大,许多矿山成为危机矿山。因此开展深部找矿,寻找新的接替资源迫在眉睫。本项目开拓了鲁西北煤炭找矿新空间,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和目标,对于指导找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经济意义。本项目成果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预测资源总量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可供近期勘查的预测资源量潜在价值近50亿元人民币。今后应用本成果开展深部找矿,必将取得令人振奋的新成果,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⑤ 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边塞地区实行严酷管辖的成果的两句是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⑥  成果表达

一、参数图

(一)区域磁异常剖面平面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依据原始数据绘制(不允许依据网格化数据绘制);

(3)正异常为红色,负异常为蓝色;

(4)绘图比例尺依据原始资料数据密度确定,尽量保留更多的信息,测线距0.5~1cm。

(二)磁异常平面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依据网格化数据绘制;

(3)正异常为红色,负异常为蓝色;

(4)绘图比例尺同剖面平面图。

(三)重力异常平面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依据网格化数据绘制;

(3)色阶从暖色到冷色对应异常从高到低;

(4)绘图比例尺依据原始资料数据密度确定,尽量保留更多的信息。

当收集到其他区域性物探资料时,也应绘制相应图件。

二、推断成果图

定性、定量解释和异常查证结果,应绘制成推断地质图和找矿远景区分布图。在该图上,只图示依据物探资料新发现的、修改的、补充的和印证的地质、找矿信息。

(一)推断地质构造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图中内容包括:

a.推断的隐伏、半隐伏断裂和印证的断裂;

b.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岩体和印证的岩体;

c.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地层和印证的地层;

d.推断的火山机构;

e.其他推断成果,例如依据重力资料和有电测深资料时,可提供基岩或基底埋藏深度图等;

f.推断隐伏地质体应标注其埋藏深度。

若进行了二维、三维反演,应采用二维、三维显示方法绘制综合剖面图、组合断面图或不同深度平面地质图等。

(二)推断找矿远景区分布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图中内容包括:

a.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推断断裂和印证断裂;

b.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推断岩体和印证岩体;

c.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推断地层和印证地层;

d.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推断火山机构和印证火山机构;

e.推断有找矿意义的异常;

f.已经查证过的异常及查证结果;

g.推断的找矿远景区范围。

三、图件说明书

每一种图件都应编写图件说明书,简要说明资料来源与精度(含测点密度和数据质量)、数据处理方法;重点逐一交待每一个异常的定性和定量反演方法、定性和定量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以及注意事项等。

图件说明书不同于传统的工作报告,不必交待工作过程,不必求全,务必简明扼要,主要便于使用者了解相关情况,防止误解、误用。

图3-2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磁△T剖面平面图

图3-3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磁△T等值线平面图

图3-4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空伽玛能谱总量剖面平面图

图3-5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空伽玛能谱总量等值线平面图

图3-6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空物探推断岩性构造图

图3-7赣东北地区布格重力图

图3-8赣东北地区重力综合信息及岩体、构造推断图

⑦ 贫困地区脱贫取得哪些成果

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累计减少6853万人;贫困发专生率属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累计下降7.1个百分点。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举世瞩目,但这不是终点。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紧要关头,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被帮扶的困难群众,更加需要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同力协契,为实现全面小康全力冲刺。来源:人民网

⑧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概况

庞振山颜世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面积257.2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壳最厚、地层最新的大陆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壮丽的自然地理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是研究地球奥秘的天然野外实验室。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数据,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项目。项目组对保存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的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进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开发编研了系列成果。本文从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入手,对其馆藏单位分布、地质资料类别、形成时间、形成单位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青藏高原地质资料服务的集群化和产业化起到引领作用。

1 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数量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外地质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编制了大量的地质报告及论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共有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17777种。

2 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区划上,涉及6省(自治区)、201县(市),即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四川省西部地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其地质资料已遍布各个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见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种,占总量的31.59%,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地区分布

3 成果地质资料形成时间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分布于20世纪初期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见表2。由表可见,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绝大部分是1949年以后形成的,并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相对均衡。

表2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

4 成果地质资料类别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来看,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工作涉及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矿产勘查类资料最多,共8814种,占总量的49.58%;科研类资料次之,共3380种,占总量的19.01%,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物化遥勘查成果资料、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资料、水文地质勘查成果资料、物化探异常查证成果地质资料(表3)。

表3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类别统计表

4.1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5万最多,共计561种,约占40%;其次为1:20万,共518种,约占37%;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共83种,约占6%;1:100万、1:5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1)。

表4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地质资料

4.2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152种,约占65%;其次为1:5万,共60种,约占26%;1:50万、1:1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2)。

图1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2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3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29种,约占64%;其次为1:5万,共9种,约占20%;1:100万共7种,约占16%(表4,图3)。

4.4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资料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1:20万最多,共计107种,占该类资料总量的55%;其余各种比例尺该类资料数量较少,为5~16种(表4,图4)。

图3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4 不同比例尺区域水工环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5 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8814种(图5),按矿产类型分:能源矿产共1614种,占矿产勘查类资料总量的18%;贵金属矿产1384种,占15.70%;非金属矿产1379种、占15.65%;有色金属类1217种,占12.67%;黑色金属类1117种,占12.67%;水气矿产、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属类矿产较少。

需说明的是共有1924种成果地质资料为综合勘查,包含多个矿产类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3799种,占矿产勘查类总量的43.10%;其次为预查,共2977种,占总量的33.78%,详查、勘探、开发勘探及钻井地质资料相对较少(图6)。

图5 不同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6 不同工作程度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6 地质科学研究资料

青藏高原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原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及中法、中美等多个合作项目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壳形变测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工作,以及地质结构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矿产研究方面,原地矿部开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矿产成矿规律以及盐湖矿产研究等。在生态环境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后在西藏、喀喇昆仑、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科研成果地质资料3380种,占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总量的19.01%。

5 报告提交单位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质构造丰富,在地质工作的历史中,除了当地地质队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内地的许多优秀的地勘队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区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提交单位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行业和部门。

按报告提交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统计,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最多,共4932种、占总量的27.74%;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分别为3777种、3522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超过300种)还有西藏自治区、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和陕西省,其余省(市、自治区)较少。

共有20个行业(部门)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表5),其中地矿部门共提交11814种,占总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行业(部门)还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说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未统计。

表5 成果地质资料提交单位的行业分布

6 部分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介绍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许多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主要有下列各种。

6.1 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为日本人嘱托、涩谷、长之助编写的《黄河上游测量调查报告书》(日文),形成时间为1918年3月1日,现保存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博物馆,档号:0258。报告由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完成,工作地区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区黄河上游地段内,对研究该地区水文地质有一定参考价值。

6.2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为翁文灏编写的《甘肃省地震考》,形成时间为1921年1月1日,现保存于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档号:0589。报告详细列表记载了从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及人员、财产损失情况。同时还简单地列表记载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情况。该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记载了甘肃省地震发生的时间,并统计了从14世纪到19世纪,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次数。

6.3 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的地质报告

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资料馆保存有一份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为《祁连山幅10-47-(9)矿产图及说明书》,档号:5479。该报告形成时间为1974年12月1日,为1:20万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工作区位于祁连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天峻县、甘肃省肃南县。在6411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完成实测剖面186.5千米、金属量样1185个、岩石光谱样3136个、自然重砂2121个、化学样1128个、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个。通过工作,建立了测区地层层序,对岩石的化学成分及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区域矿产调查,新发现矿点30余处,对本区分布较广的铁、铬矿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在震旦纪地层中发现了含钾岩系,并进行了初步普查评价;圈定了普查找矿远景区。

6.4 著名地质学家编写的地质报告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谭锡畴、李春昱、叶连俊、关士聪、徐克勤、孙菽青、王曰伦、郭令智、袁见齐、李承三、冯景兰、孙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杨敬之、丁毅、薄绍宗、崔克信、谷正伦、孙云铸、王钰、黄汲清、郭文魁、罗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郑绵平、杨钟健、张炳熹、涂光炽、盛莘夫等人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近百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⑨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认识

1.2.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系统地划分了四川盆地及周缘构造体系类型: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及弧形构造体系等,各构造体系之间形成斜接,反接、叠加及穿切等复合联合关系,构造体系演化具四大明显特征;第一古构造体系控制构造-沉积迁移作用;第二构造体系叠加复合作用;第三构造体系差异性,即:同一个构造断裂带两端活动性及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2)深化了单一构造体系或多构造体系的复合控油源区及生、储、盖组合分布,如川西上三叠统及侏罗系油气区主要受控于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作用。

3)建立了3种构造体系控油模式:①新华夏构造体系与纬向构造体系联合控制广福坪气田模式;②反“S”型构造体系控制下的永宜气田,石油沟-东溪油气田及相国寺气田等;③纬向系与经向系联合作用下形成纳叙气田。

4)总结了四川盆地油气分布规律:①各时代古隆起控制油气田分布,如乐山-龙女寺、泸州、开江、大兴、江油-绵竹等古隆起及周围是油气田分布重要地区;②各时代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油气分布,如震旦系与寒武系、寒武系与奥陶系、奥陶系与志留系、志留系与泥盆系、泥盆系与石炭系、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等,这些区域性不整合面经历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造就了程度不同的碳酸盐岩缝、洞、孔储集体,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③沉积相控制油气田分布,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碎屑岩的三角洲相,及石炭-二叠系的礁滩相,均是油气田分布有利地区(带);④多期不同方向应力作用形成多组裂缝是油气有利聚集地区(带)。

5)指出了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有利地区和勘探方向:①5个古隆起及周围地区(乐山-龙女寺、泸州、开江、大兴及江油-绵竹);②石炭系-中三叠统碳酸盐岩礁滩相带;③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碎屑岩三角洲及河道砂体区;④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碳酸盐岩缝、洞、孔发育层(带);⑤各时期多应力方向形成的多组裂缝区(带)是油气聚集的重点,如川西和川中须家河组。

1.2.2 创新点

1)首次系统地划分了盆地及周缘地区构造体系类型,即华夏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系及弧形构造体系及其复合、联合关系。

2)首次恢复了在构造体系控制下的各时代盆地原型,即元古宙裂谷盆地、震旦-奥陶纪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纪挤压、克拉通盆地、石炭纪-中三叠世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新近纪前陆盆地。

3)建立了3类构造体系控油模式:①纬向和新华夏体系复合型;②反“S”型;③纬向构造体系与SN向构造复合型。

阅读全文

与成果的地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