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屈原成果

屈原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25 03:11:15

㈠ 屈原的功绩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辅佐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于齐。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㈡ 《屈原》的艺术成就

屈原的艺术成就: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一字行;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自称颛顼的后裔。 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他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也是政治家,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被称为“诗歌之父”。

1、开拓了抒情诗的全新境界。屈原的作品主要是抒情,都是忧愁怨愤之作。在这类作品中,屈原运用了许多新的词语,比这《诗经》丰富得多,《诗经》对忧愁悲怨的抒情还比较简单直白,而屈原从自身的遭遇、环境、神情、心态、行为举止多方面结合起来描述,回环反复地吟唱。屈原不仅多方面地、细腻地表现了他缠绵悱恻、殷忧愤懑之态,而更主要的是通过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人格,展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屈原人格的核心是他的美政理想。作品中表现的屈原人格,不止是理想,还有公平正直的品德,宁死不屈而不同流合污的顽强性格。屈原抒情中还内涵着一种悲剧美,不但展示了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环境顽强斗争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斗争。

2、诗体的革新。屈原的作品创造了一代诗体,骚体。一是宏篇巨制。屈作以抒情为主,如何衍成长篇巨制?把“迂回断续”看作《骚》诗之体,是很重要的。“迂回断续”就是刘熙载《艺概》中所说的“回抱法”。二是语体化。所谓语体化,首先是词语的运用,多用口语,尤其多用方言;其次是句式散文化,长短参差,具有错落美。再次是语气词“兮”字等的广泛运用,成了骚体句式的标志。最后是复音词与三字节奏的采用。三是广声貌,趋艳丽。屈作的比喻,数量比《诗经》多,意义比《诗经》广。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而且运用于谋篇构思,象征的意义广泛而深远。加以芳草象征高洁、比喻贤才,以男女爱情比喻君臣的遇合,来揭示现实中不便明说的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皆为后世诗人所仿效。

3、浓烈的浪漫色彩。屈原浪漫主义的特点是:抱北方学派之人生理想,体现南方从富于想象的文学形式。屈作浪漫主义的第二个特点表现在运用了大量的非现实性的题材,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

4、诗人与民间文艺的光辉结合。屈作与民间艺术有密切关系。(1)《天问》《招魂》较多地保留了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原型;(2)《九歌》原为楚地民间祭歌,实则为男女性爱生活的反映。(3)屈作深受民间巫歌的影响。

㈢ 认识屈原的成就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作家。何其芳说:“在屈原以前的诗歌还是群众性的创作,从屈原起才算有了专门的文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它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写《史记》,就常以屈原的精神来鞭策自己。王逸《楚辞章句叙》高度评价屈原的创作:“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一、形象鲜明的个性化抒情

屈原的作品,都是“发愤以抒情”的抒情诗,诗中富有强烈的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别是《离骚》,让读者不但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悲愤感情,而且还似乎能眼见作者自身的鲜明形象。这是与作者善于通过叙事来进行个性化的抒情分不开的。屈原的作品中,有极为丰富的叙事成分,有虚构的事件和奇异的情节,有关于人物活动、人物对话和矛盾斗争的精彩描写,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既充分地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形象。作品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悲愤强烈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对自我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塑造来表现或加强的。

屈原的这种作法,曾被班固指斥为“露才扬己”(“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班固的非议是不对的。因为,首先,作者的人格是伟大的、完美的,而且,他把自己放在现实斗争的旋涡中心,使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他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与人民是息息相通的,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哀天尤人。通过作品抒情主人公的完美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其人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人格,这就是诗人对进步理想的执着信念和顽强追求,对腐朽势力的不屈反抗和猛烈抨击,对自己祖国的高尚关怀和无限热爱。而且,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作品中深刻的现实内容,这就是楚国政治状况和政治斗争的广阔画面。

在抒情诗中塑造出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它将我国的诗歌发展在《诗经》的基础上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从此,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伟大诗人的名字,才出现具有诗人个性的诗篇。

二、 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作品的深刻现实内容,大多是通过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出来的。这样,屈原便成为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屈原在作品中发挥自己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大量地运用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把神话传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组织进自己的诗中,他还虚构了许多瑰丽多彩的形象,构成一个神奇的境界,这样来为表现抒情形象的思想、性格和感情服务,来刻划自己复杂、激昂、悲愤的心情。前面讲过,屈原善于通过叙事来抒情,但屈原的叙事与《诗经》的写实是不同的,象《离骚》,其中的叙事是建立在幻想、虚构的基础之上的。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况和自己心中的复杂心情,安排在想象的、虚幻的境界中表现出来,比如香草麦人、滋兰树蕙、女媭的责备、向重华的陈词、上下求索、灵氛巫咸的劝导、四方周流等,无不如此。其中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罗列了许多传说。因而郭沫若说:“作为诗人,屈原的想象力,在中国文学史中是独步的。”(《屈原赋今译·屈原简述》)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情调,使其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屈原作品获如此高的评价,与其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注意其与《庄子》的消极浪漫主义的区别。

三、 比兴手法的充分发挥

屈原的作品,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此话虽未免胶着(后三句曾遭朱熹所讥),但就其论及屈原作品的比兴来说,还是曲尽其意的。刘勰也说:“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比兴手法的运用,的确是屈原作品的一大特色。

但屈原的比兴手法,与《诗经》是与不同的。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具有其自己的独特特:(1)屈原的比兴具有象征意义。他不是用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另一种事物,而是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比如用草木代人、以男女关系代君臣关系等等,便是。(2)屈原用来比兴的东西不是单个的,也不是片断的,而是一系列的比喻组成一个系统,通过它们来抒发感情。司马迁《屈贾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即谓此。这是一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这样,屈原的比兴、象征手法,就创造性地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自己的作品显得等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更富有美的感染力。

四、 富有楚国地方特色的华美语言

屈原作品的语言,是华丽优美的作家的语言。其最成功之处,是在大量吸取前代有生命力的语言之外,还特别熔铸进去不少楚国的方言俗语,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形成我国文学史上唯一以地方命名的一种诗体——楚辞。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

另外,象“鸷鸟之不群”、“量凿而正枘”(《离骚》)等,“惩热羹而吹齑(切成细末的冷菜)”、“九折臂而成医”(《惜诵》)等,这些在民间谚语基础上铸造出来的语言,也增添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屈原的语言,还形成了一种朗朗上口的特有节奏和美妙声调。至隋,道骞和尚仍能用楚声读《楚辞》,可惜至宋代便已失传。姜亮夫先生在巴黎抄到一本《骞公楚辞音》的残卷,也“只有音读,比见声调”。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它特有的句式和一些特殊语助词如“些”、“兮”、“只”之类的运用。

五、 对诗歌形式的创造与突破

在屈原以期,《诗经》的句子虽然也有长短不齐,但大体上都以四言为主,而且篇幅都比较短小。屈原在《诗经》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文学,主要是楚国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创造了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楚辞,也叫骚体诗。在句式上,由原来的四言短句,发展为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六七言长句,语式结构也较特殊,丰富了诗句的音节美和表现力;在篇幅上,从单薄短小的抒情短章发展为抒情主线绵延起伏、并且具有丰富情节的长篇诗章,扩大了诗篇的容量,使其更适宜于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变化,固然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但跟屈原的伟大创造是分不开的(“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对屈原的这一历史贡献,郭沫若曾作了高度的评价:“后来的诗句的变化,几乎是为屈原一人所尝试尽了的。这项工程无论怎样不能不说是屈原的天才所致。屈原之所以成就这项工程的重要原因,我看就是因为他利用了自然天成的歌谣体。他是利用了歌谣体的自然韵律来把台阁体的四言格调打破了。屈原,可以毫不夸大地给他一个尊号,是最伟大的一位革命的白话诗人。”

此外,屈原作品完整宏伟的结构、主客问答的体例,等等,也以其高度的成就影响于后来的文学,尤其是汉代大赋。

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写《史记》,就常以屈原的精神来鞭策自己。王逸《楚辞章句叙》高度评价屈原的创作:“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㈣ 屈原的政治成就有哪些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卫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要推齐国的齐桓公(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如骛之地;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不过与其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围的态势;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的直达天庭。 第四,禁朋党。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命赏罚。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㈤ 屈原的其他成就

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造为宪令的改革精神
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明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骥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清人屈复说:诗中的“壮”指“美政”,“秽”指“秽政”,“度”,指旧的法度。马茂元亦说:“‘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屈原改革家的立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叙述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他说,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的;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大一统的最终目的
“尚法”、“尚贤”并不是屈原的目的,而仅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对此《离骚》也有简要的叙述。《离骚》说:“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又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说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抵敬兮,同论道而莫差……”“岂余身之弹殃兮,悲皇舆之败绩。”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国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就是一般评论家所说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的理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关于此次的变法内容,《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过于简略,现人无法窥其全貌,但楚史专家汤炳正经过繁琐严谨的考证,把屈原的变法总拿归结为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卫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要推齐国的齐桓公(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如骛之地;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不过与其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围的态势;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的直达天庭。
第四,禁朋党。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命赏罚。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第六,移风易俗。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投机取巧。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也要用法律形式来约束了。

㈥ 屈原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成就: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网络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为什么要纪念?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而屈原投江那天正是五月初五 也就是后来人们所俗称的端午节 也是因屈原而得名 所以要纪念屈原

㈦ 屈原的成就简写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监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出“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楚辞》中的“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合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㈧ 屈原的成就和事迹

㈨ 屈原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屈原,姓芈(mǐ),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自称颛顼的后裔。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成就: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阅读全文

与屈原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