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建国以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第二, “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第三,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第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第五,虽然我国的核技术发展的起因是国防需要,但也为和平时期核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武汉长江大桥;喷气式飞机
❷ 中国建国以来的高科技成就
第一方面:国防高科技领域
“两弹一星”其一指原子弹和氢弹、另一弹指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标志着新中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强大的国家。1、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原子弹。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爆炸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用的时间在世界核大国里最短。2、1964年6月第一颗地对地导弹试射成功。1966年10月,成功试射了装载核弹头的中程地对地导弹。70年代开始,我国装备自主研制的战略远程导弹。1980年,我国在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导弹成功。我国具备了核威慑反击能力。
3、1970年4月22日,我国应用自主研制的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我国掌握了宇宙飞船的重要核心基础技术。1981年我国成功的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颗人造卫星送上宇宙。
4、我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
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世界上具备先进水平。具有稳定可靠、安全、运载力大的优点。⑴、1999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宇宙飞船“神舟一号”。⑵、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宇航员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遨游太空的人。⑶、2005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⑷、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传回首张月面图像。第一幅月球照片正式对外公布,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工程的影响: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⑸、2008年9月25-27日,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宇航员翟志刚实现太空出舱行走。6、2010年国庆节,我国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7、2011年9月29日,我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1月1日,成功发射“神州八号”宇宙飞船,两个飞行器胜利实现交会对接,11月17日,神八飞船胜利返回。
第二方面:民用科学技术
1、杂交水稻
(1)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1973~1975年首次在世界上完成了杂交水稻的研制工作。【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杂交水稻,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1974年培育成功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1975年完成大规模制种试验和高产试验。】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最高技术奖。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2、“863计划”―――是我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简称。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四位老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合向党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八六三计划于1987年开始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2)内容:《863计划纲要》,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3)863计划的历史意义: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使我国在高技术领域有了自己的阵地。带动了我国高技术极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70年中国开始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改革开放前中国计算机技术与西方差距仅三年;1974年至1987年王选院士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机术。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亿次的银河一号计算机;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的网络时代开始了。2001年之后,中国开始迅速普及宽带网。2002年,中国自主研制的芯片“龙芯”诞生。2008年9月,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230兆次的“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10研制成功的“曙光-6000”超级计算机将普遍采用国产的龙芯-3中央处理器,中国的大型机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内核。2010年6月1日,,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系统发布,它的运算速度达到3000万亿次,实测运算速度每秒1271万亿次在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第二。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社会和经济的深刻变化。1993年中国开始接入互联网,互联网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掌握新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到2011年我国网民达到5.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成为世界上互联网规模最大的国家。手机上网3.65亿人。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4、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难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设了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焦柳铁路、葛洲坝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5、在重大疾病、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研制成功复方青蒿素、成功实现断肢再接、完成肝脏等多器官移植、研制出乙肝疫苗在内的多种抗病疫苗。在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应对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6、在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公共领域的创造发明领域取得一批成就。我国在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讯、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❸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
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2、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号卫星升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4、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5、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❹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
、建国初
①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设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②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后
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②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推进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制定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提高了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实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标志我国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开发研制.(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目的:打破美苏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础.后来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②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③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际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南优2号)——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五大发明――他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
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1号”
5、生物技术的发展: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人工合成蛋白时代.
希望可以帮到你.
❺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有哪些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
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2、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号卫星升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4、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5、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❻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变化
第一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本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背景,着重介绍了建国后我国尖端科技发展的情况。与此相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丰富课文知识。以直观的影视、图片资料,深入浅出的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建议教师应讲清楚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第二, “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第三,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第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第五,虽然我国的核技术发展的起因是国防需要,但也为和平时期核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学思之窗】,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议教师在本目的教学中,注意介绍这些尖端科技成就对我们生活的重大影响。既要介绍其对于国防的重要性,更要突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目“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意义重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代表。建议教师对本目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和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袁隆平是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建议教师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做简要介绍,加深学生对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的重要性的理解。第二部分介绍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建议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不要过多地扩展,可按课本内容进行讲解。
第三目“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年后,1956年,新中国也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当时,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第二年,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处于信息技术前沿的超级计算机一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没有强大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宇宙飞船就不能上天,国家安全就做不到万无一失,基因研究就无法继续,复杂的气象、勘探工作就难以精确。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把握超级计算机领先技术的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管制,严禁出口相关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只容许这些国家的计算能力达到国际水平的数百分之一。因此,超级计算机也称高性能或巨型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1983年,经过我国科学家的多年努力,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银河-Ⅰ号”问世,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之一。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生物技术也是新中国成就科技的重要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1965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蛋白质的全合成。20世纪有三项科学工程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们是“曼哈顿计划”(原子弹)“阿波罗计划”(登月)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计划由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国家的优秀科学家参与,中国是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在基因工程研究的成就,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❼ 我国建国后科学技术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非别有什么代表性成就
中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意义何在。总体上讲,载人航天大大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是进一步大规模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跃上了新的水平
航天科技是融多个学科、多门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是世界上高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综合实力。当前,航天科技已成为人类探索和利用太空资源的重要手段,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将为我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空间科技合作,进行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支撑。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载人太空飞行能力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强国。同时,表明我国已经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这一重大科技成就必将带动相关领域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促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提高,促进大批高科技产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进入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标志着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这一重大突破,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强军战略取得的重大成果,它标志着我国现代军事高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表明了我们有能力和实力研制出保卫国家安全的“杀手锏”和高科技盾牌,有决心和能力应付任何高科技现代战争,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同时,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着重大意义。
3、更进一步显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科技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胜法宝和关键所在。1992年,党中央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着眼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局,果断决策,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奏响了向航天科技中最具挑战性领域进军的号角。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跨世纪工程。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3000多个参与部门、单位紧密协同、并肩作战,各种优势资源得到了有效集成,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跨入了世界航天强国行列。这是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追赶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中跨越式发展的又一成功实践。这一实践充分表明,即使是在经济基础并不十分雄厚的条件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把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4、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人民的强大创新能力和雄心壮志
十几年来,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始终胸怀祖国,心系党和人民,团结协作,日夜奋战,拼搏进取,淡泊名利,潜心攻关,先后攻克的一系列重大关键难题,一次次地刷新了世界航天强国创造的科技纪录,用骄人的创新成果谱写了一曲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壮丽赞歌,为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阵营、抢占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证明了我国科技人员所具有的强大创新能力,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已经开始从以跟踪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的重大战略转变。
广大科技人员在拼搏创新的实践中凝结而成的“神舟”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千百万科技工作者优秀品质和良好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这一精神必将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更多的高科技前沿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科技领域,创造出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用丰硕的创新成果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
5、必将大大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提高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这一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智慧、勤劳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有着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志所必得的坚强意志和品质。“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这表明,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努力奋斗,团结进取,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克的艰难险阻,就能后来居上,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对全国人民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❽ 建国以来十大科技成就是什么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
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2、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号卫星升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4、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5、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