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例举我国在生物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
1965年9月,上海生化所王应睐、钮经义、邹承鲁等,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汪猷等,北内京大学化学系邢其毅等容共同协作,经过6年零9个月的艰苦努力,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11月,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所、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学生物系和上海试剂二厂等单位协作,在王应睐、汪猷的领导下,王德宝等人经过13年的努力,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合成产物具有与天然转移丙氨酸相同的生物活性。
70年代末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沈善炯在固氮基因方面的研究中测得 nif基因的物理间距,矫正了国外关于 nif基因组分为两簇,其间有静止区的论点。
杂交水稻方面的成就。
。。。。。。。。。。。。。。。。。。。。
Ⅱ 蛋白质的主要研究
在18世纪,安东尼奥·弗朗索瓦(Antoine Fourcroy)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蛋白质是一类独特的生物分子,他们发现用酸处理一些分子能够使其凝结或絮凝。当时他们注意到的例子有来自蛋清、血液、血清白蛋白、纤维素和小麦面筋里的蛋白质。荷兰化学家格利特·马尔德(Gerhars Johannes Mulder)对一般的蛋白质进行元素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蛋白质都有相同的实验公式。用“蛋白质”这一名词来描述这类分子是由Mulder的合作者永斯·贝采利乌斯于1838年提出。Mulder随后鉴定出蛋白质的降解产物,并发现其中含有为氨基酸的亮氨酸,并且得到它(非常接近正确值)的分子量为131Da。
对于早期的生物化学家来说,研究蛋白质的困难在于难以纯化大量的蛋白质以用于研究。因此,早期的研究工作集中于能够容易地纯化的蛋白质,如血液、蛋清、各种毒素中的蛋白质以及消化性和代谢酶(获取自屠宰场)。1950年代后期,Armour Hot Dog Co.公司纯化了一公斤纯的牛胰腺中的核糖核酸酶A,并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科学家使用。科学家可以从生物公司购买越来越多的各类纯蛋白质。
著名化学家莱纳斯·鲍林成功地预测了基于氢键的规则蛋白质二级结构,而这一构想最早是由威廉·阿斯特伯里于1933年提出。随后,Walter Kauzman在总结自己对变性的研究成果和之前Kaj Linderstrom-Lang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蛋白质折叠是由疏水相互作用所介导的。1949年,弗雷德里克·桑格首次正确地测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并验证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所形成的线性(不具有分叉或其他形式)多聚体。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结构首先在1960年代通过X射线晶体学获得解析;到了1980年代,NMR也被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冷冻电子显微学被广泛用于对于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进行解析。截至到2008年2月,蛋白质数据库中已存有接近50,000个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及其相关复合物的三维结构的坐标。[4] 当癌细胞快速增生时,需要一种名为survivin的蛋白质的帮助。这种蛋白质由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编码合成在癌细胞中含量很丰富,但在正常细胞中却几乎不存在。癌细胞与survivin蛋白的这种依赖性使得survivin自然成为制造新抗癌药物的靶标,但是在怎样对付survivin蛋白这个问题上却仍有一些未解之谜。
Survivin蛋白属于一类防止细胞自我破坏(即凋亡)的蛋白质。这类蛋白质主要通过抑制凋亡酶(caspases)的作用来阻碍其把细胞送上自杀的道路。以前一直没有科学家观察到survivin蛋白与凋亡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其它迹象表明survivin蛋白扮演着另一个不同的角色——在细胞分裂后帮助把细胞拉开。
生物化学家GuySalvesen掌握了survivin蛋白的结构“并没有澄清它是怎样防止细胞自杀的疑点”。这些蛋白质配对的事实确实让人惊奇,几乎很难找到不重要的二聚作用区域。两个蛋白质的接触面将是抗癌症药物集中对付的良好靶标。 在1996年前提到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恐怕知之者甚少,而在略知一二者中,部分人还抱有怀疑态度。但是,2001年的Science杂志已把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研究热点之一,其“热度”仅次于干细胞研究,名列第二。蛋白质组学的受关注程度如今已令人刮目相看。
1.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置疑,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动规律,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构象等问题,仍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的研究来解决。虽然蛋白质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等特殊性质导致了蛋白质研究技术远远比核酸技术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正是这些特性参与和影响着整个生命过程。
2.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
蛋白质组学一经出现,就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可称为“竭泽法”,即采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析生物体内尽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质,这种观点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也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蛋白质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要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另一种策略可称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时期细胞蛋白质组成的变化,如蛋白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表达,以发现有差异的蛋白质种类为主要目标。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把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的手段和方法。
早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指蛋白质的表达模式(Expression profile),随着学科的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纳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而蛋白质高级结构的解析即传统的结构生物学,虽也有人试图将其纳入蛋白质组学研究范围,但仍独树一帜。
3.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可以说,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既是技术所推动的也是受技术限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方法水平的高低。蛋白质研究技术远比基因技术复杂和困难。不仅氨基酸残基种类远多于核苷酸残基(20/ 4), 而且蛋白质有着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和糖基化等,给分离和分析蛋白质带来很多困难。此外,通过表达载体进行蛋白质的体外扩增和纯化也并非易事,从而难以制备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的兴起对技术有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蛋白质组的研究实质上是在细胞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大规模的平行分离和分析,往往要同时处理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因此,发展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研究技术平台是相当一段时间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主要任务。在国际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平台的技术基础和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3.2 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样品分离和分析
利用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量通过双向凝胶电泳的方法将各种蛋白质区分开来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它在蛋白质组分离技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何提高双向凝胶电泳的分离容量、灵敏度和分辨率以及对蛋白质差异表达的准确检测是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外的主要趋势有第一维电泳采用窄pH梯度胶分离以及开发与双向凝胶泳相结合的高灵敏度蛋白质染色技术,如新型的荧光染色技术。
质谱技术是目前蛋白质组研究中发展最快,也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技术。它通过测定蛋白质的质量来判别蛋白质的种类。当前蛋白质组研究的核心技术就是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即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将蛋白质分离,然后利用质谱对蛋白质逐一进行鉴定。对于蛋白质鉴定而言,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精度是三个关键指标。一般的质谱技术难以将三者合一,而发展的质谱技术可以同时达到以上三个要求,从而实现对蛋白质准确和大规模的鉴定。
蛋白质的含氮量比较恒定,平均约为16%。 据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动物性食品供应不足,每人每年只平均供应2千克肉,12.5千克奶和奶制品,2.5千克蛋。当时12岁学生平均身高只有137.8厘米。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改善,动物性食品增多,每人每年食用肉达13千克,奶及奶制品25千克,蛋类15千克。1970年调查,12岁少年(少年食品)的身高已达147.1厘米,平均增高9.3厘米。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蛋白质(蛋白质食品)食物对少年儿童(儿童食品)增高所起的作用。
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生命的主要化合物,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第一要素,在营养素中占首要地位。少年儿童及婴幼儿增高离不开蛋白质。人体的骨骼等组织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在体内新陈代谢的全部化学反应过程中,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而所有的酶均由蛋白质构成。对青少年增高起作用的各种激素,也都是蛋白质及其衍生物。此外,参与骨细胞分化、骨的形成、骨的再建和更新等过程的骨矿化结合素、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人骨特异生长因子等物质,也均为蛋白质所构成。所以,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中最重要的化合物 ,是增高的重要原料。
婴幼儿(婴幼儿食品)、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食品)、铁(铁食品)、钙、磷等无机盐及部分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食品),在蛋白质食物中也同时可以获得。所以,有些儿童少年只喜欢吃素食(素食食品),怕吃鸡、鱼、肉、蛋等荤菜,或是在家长的催督下才勉强吃一点,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必然会导致因蛋白质缺乏而影响身高。
正确的膳食原则是食物要多样,粗细要搭配,坚持以粮、豆、菜为主,适当增加肉、鱼、蛋、奶的量,以补充身体发育的充足营养,保证身高增加的原料,促进个子长高。
Ⅲ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研究成果
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完成了人工全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全盛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由酵母中提取出来的运送丙氨酸的转移核糖核酸.早在1965年,霍利(R.W.Holley)等就已测定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部核苷酸顺序.酵母丙氨酸RNA含有76个核苷酸.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王德宝等,利用化学和酶促相结合的方法,先合成了几十个长度为2~8核苷酸的寡核苷酸,然后用T4RNA连接酶连接成6个大片段(长度为9~19核苷酸),再接成两个半分子(长度分别为35和41核苷酸),最后于1981年经氢键配对,T4RNA连接酶连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核苷酸的整分子酵母丙氨酸tRNA.它含有11种核苷酸(4种常见的和7种修饰的核苷酸),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将所携带的丙氨酸参入到蛋白质的合成体系中.由于t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用合成方法改变tRNA的结构以观察对其功能的影响,又是研究tRNA结构与功能的最直接手段,所以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的成功,在科学上特别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义.
看这里:
Ⅳ 蛋白质研究技术的介绍
蛋白质科学研究成果将催生一系列新的生物技术,带动医药、农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引领未来生物经济。蛋白质研究方法正经历着不断地更新,新的技术也不断地涌现,学习和掌握蛋白质研究的相关技术理论和方法,对于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对于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先进研究方法的应用、技能培训都是十分必要的。
Ⅳ 下列科研成果不是由我国发明或创造的是()A.世界上第一个由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结
A.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牛结晶胰岛素的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故A错误;
B.黑火药和造纸是四大发明,是我国发明或创造,故B错误;
C.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1982年1月15日 (农历腊月廿一),我国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故D错误.
故选C.
Ⅵ 我国又取得哪些重大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请各举一例
1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内用水容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 王应睐(生物化学家,1965年组织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 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壮举。)
3李振声(遗传学家,中国小麦之父,拥有“小偃”系列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受到15个国家100多位中外专家的充分肯定,扩大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为植物细胞和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被授予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Ⅶ 1965年,我国化学家在研究蛋白质结构的基础上,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哪种物质
是人工牛胰岛素
合成研究步骤
第一步,先把天然胰岛素拆成两条链,再把它们重新合成为胰岛素,并于1959年突破了这一难题,重新合成的胰岛素是同原来活力相同、形状一样的结晶。第二步,在合成了胰岛素的两条链后,用人工合成的B链同天然的A链相连接。这种牛胰岛素的半合成在1964年获得成功。第三步,把经过考验的半合成的A链与B链相结合。
Ⅷ 蛋白质组学的进展如何
这种直接查网络就可以了嘛..我帮你粘贴过来了哈
我国蛋白质组学的主要进展
在国家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迅速启动了蛋白质组研究,建立并组合了二维电泳蛋白质组分离技术、图象分析技术和蛋白质鉴定的质谱技术;先后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蛋白质组学术研讨会,并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了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战略。我国蛋白质的色谱/电泳二维分离,二维芯片电泳分离,质谱在线鉴定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同,具有一定优势。
虽然我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启动不久,我国科学家已经在重大疾病如肝癌、维甲酸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启动模型及维甲酸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系统分化的模型等比较蛋白质组研究以及一些重要生理和病理体系的蛋白质组成分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成就。在胚胎干细胞诱导向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前后分离出了19个与定向诱导神经分化相关的蛋白;在HL-60细胞凋亡研究中初步筛选到21个凋亡相关蛋白。已进行了肝癌细胞系及正常肝细胞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了两者间不同的蛋白表达群;自行建立了肝癌高/低转移细胞系,进行了原位食管癌/转移食管癌间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初步发现了一批与肿瘤转移相关的蛋白质群。通过蛋白质芯片技术对肺癌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蛋白质谱的对比分析,找到了15个差异蛋白并利用Biomarker Pattern 分析软件建立了肺癌诊断分类树模型。初步盲筛结果表明,这15个分子标志可能成为临床诊断肺癌的新指标,有重要应用价值。在大规模人胎肝蛋白表达谱方面初步鉴定出500个高丰度蛋白,150个磷酸化相关蛋白等等。这些研究证明了我国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已能支撑一定规模的研究,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牵头的 973计划项目和由上海生命科学院牵头的863计划项目集中了国内十余家优势单位,针对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重要生命科学问题开展“重大疾病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和“重要生理、病理体系的功能蛋白质组研究”。力争在3~5年内建立国际领先水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通用技术平台,发现一批有重要生命科学价值或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为探索基因转录, 翻译调控的规律、获得重大疾病预警、诊断标志物和新药研究的靶标作出贡献。
目前,国内已有若干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如复旦大学蛋白质研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中心,高等院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等。其中高校蛋白质组研究院是由国内多所高校、临床单位和国内外有关公司联合建立的研究机构,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打破学校界限,与国内外多方面力量联手,进军蛋白组组学研究领域所采取的新举措。统一协调有关国内研究的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Chinese HUPO)和蛋白质组专业委员会等也在筹备中。
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在基础研究方面,近两年来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已被应用到各种生命科学领域,如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在研究对象上,覆盖了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范围,涉及到各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如信号转导、细胞分化、蛋白质折叠等等。在未来的发展中,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领域将更加广泛。
在应用研究方面,蛋白质组学将成为寻找疾病分子标记和药物靶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对癌症、早老性痴呆等人类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蛋白质组技术也有十分诱人的前景,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药物公司正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蛋白质组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
在技术发展方面,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将出现多种技术并存,各有优势和局限的特点,而难以象基因组研究一样形成比较一致的方法。除了发展新方法外,更强调各种方法间的整合和互补,以适应不同蛋白质的不同特征。另外,蛋白质组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也将日益显著和重要,这种交叉是新技术新方法的活水之源,特别是,蛋白质组学与其它大规模科学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交叉,所呈现出的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研究模式,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最令人激动的新前沿。
Ⅸ 对于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你有什么想说的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它是第一个全合成的、与天然产物性质完全相同的、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胰岛素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是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尔阐明的。虽然此后各国科学家都开展了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探索,但由于胰岛素结构复杂、合成工作量繁复浩大,直到1958年英国《自然》杂志还断言“人工合成胰岛素在相当长时间里未必会实现。”可是,在这场世界性的科学竞赛中,中国科学家领先了,我国得到了人工合成的结晶的牛胰岛素。
这一举世瞩目的成果博得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经过短短7年时间,1965年,我国科学家终于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它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由于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现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个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便突破了一般有机化合物领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领域之间的界限,在人类认识生命现象的漫长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后,合成胰岛素工作的简报发表于1965年《中国科学》(Science China)。
胰岛素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结构与功能研究、晶体结构测定等结构生物学亦从此开始。多肽激素与类似物的合成,在阐明作用机理方面提供了崭新的有效途径,并为我国多肽合成制药工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Ⅹ 我国2012年最新科技成果
早些时候,我国浙江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就产生了一个这样的奇想,能否把大米变成乳汁呢?当然这目的不是把固体大米变成液体大米,而是让大米具有与乳汁一样的营养成分和功用。
但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先破解乳汁独特功效的秘密。经过反复验证和分析,研究小组认定,母乳之所以能让孩子免疫力强和营养充分,关键是母乳中有一种“乳铁蛋白”发挥了作用。这种蛋白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感染作用,能增强机体抗病功能,治疗婴幼儿贫血和腹泻等。最初两三天的母乳呈现黄色,里面乳铁蛋白含量最高。现在配方奶粉虽然也有这成分,但含量非常低;牛初乳及新鲜牛奶中的含量也很低。所以,要想让大米变成乳汁,关键是要让大米内含有比较丰富的乳铁蛋白。
那么,如何让原本没有这种蛋白的大米,具有这种蛋白呢?好在这个研究小组一直从事转基因谷类植物的研究,对植物进行基因改造,已经非常拿手了。不过,植物基因组是很庞大的,要把人的乳铁蛋白基因移植到水稻里,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数年的科学实验,研究小组最初看似荒唐的美梦,最终还真的实现了。从外观来看,研究小组种的这种稻子的颜色微微发红,米粒相当饱满;而且每千克大米的乳铁蛋白的含量是每千克一般母乳的两倍,与母乳的初乳含量大致相当。研究人员初步估算,如果按照一亩田能生产500千克这种特殊的水稻计算,一亩田生产的乳铁蛋白相当于800多升普通乳汁或2500多升牛初乳中所含的乳铁蛋白。这个前景,简直太令人振奋了。
“血浆”大米更给力
当今人类对血液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了,而献血者的人数却没有相应增多,所以急需大量的“人造血”来弥补这个不足。在医院里,捐献的血液通常会被分成三种成分,即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分别给患者输入体内。而从整体市场的需求角度看,人们对血浆的需求量最大,主要供给失血过多的伤者或病人。一直以来,各国科学家们在研究人造血的时候,都在分别攻关。
前不久,英国研究人员就首次利用从骨髓里提取的干细胞——万能细胞,培养出几十亿个红血球。紧接着,美国科学家们又宣布,他们利用胚胎干细胞,成功培养出了红血球,这无疑是人类在“人造血”方面获得的极大突破。更令人兴奋的是,最近,中、加、美三国科学家联合小组成功地把大米变成了血浆。
科学家此前已经发现,在血浆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人血清白蛋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有治疗烧伤等许多特殊的用途,全球对这种蛋白质的需求量,每年高达500多吨。但这种蛋白质以往都必须从人的血浆中提取,这种提取方式不仅受到血浆供应的限制,而且还具有携带和传播病毒的风险。所以,科学家想到了要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这种蛋白质,同时连带解决人造血浆问题。
经过反复实验,联合小组通过基因改造,并经过反复实验,最终让转基因大米变成了富含人血清白蛋白的大米。目前科学家已经在老鼠身上成功验证了这种大米蛋白质所具有的预期作用,下一步要在人类身上进行实验了。联合小组还想通过这种方法,让大米富含类似胰岛素的蛋白质,让大米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显神功。
未来大米还能为人类奉献什么?只要人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米还会为人类演绎新的奇迹。
摘自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