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儿园微型课题以什么方式展示课题成果
据悉,此课题于2011年6月通过“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一批)立项研究课题”,并于2012年2月由市级推选评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自课题立项以来,在课题负责人何玉珊副园长的带动下,课题组成员立足本园特色,针对教师需求,扎实有效地推进课题研究,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全体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班级幼儿的学习为切入点记录、分析、反思教育实践中有价值的教学故事,加强教学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两年来老师们以“教学叙事案例”的方式记录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成效和阶段成果,在“发现问题,拟定计划,实施研究——分析反思,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施微型课题研究,汇集了一系列的优秀教学叙事案例成果,具有很好的推介价值,很好的提升了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专家组成员的一致好评。
Ⅱ 微型课题结题报告如何撰写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 问题提出:主要阐明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出于一种什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2. 研究过程与方法:①研究方法:完成该课题研究任务所用到的诸如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并要阐明每种方法用于研究什么具体问题。②研究过程:就是把研究步骤具体化。研究过程要突出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但千万不能报流水账,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二是如何运用微型课题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那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需要把问卷附在报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总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说理,后举例。4. 研究成效:主要阐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成果,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等。二是操作技术成果,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并用高度概括的文字呈现出来。三是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等。5. 微型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比如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报告的呈现形式就可能是系列文章组成,因此,以上结构仅供参考,老师们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Ⅲ 周茂清的研究课题及主要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本人先后承担过十几个省部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由本人作为主持人的课题有5个;曾参与过12本著作的写作,其中由本人担任主编的著作有3部;在《财贸经济》、《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科学》、《当代财经》等报刊上发表过200余篇论文,因篇幅关系,以下重点列出在主要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2000年之前发表的每年略举一、二)。
1、《试论建立以浮动利率为主的利率模式》,《财贸经济》1985年第9期。
2、《转轨时期我国的利率改革》,《经济科学》1986年第4期。
3、《利率机制与经济模式》,《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4、《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金融研究》1986年第12期。
5、《现行利率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知识》1987年第6期。
6、《我国利率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江苏经济探讨》1987年第2期。
7、《投资结构与外汇平衡》,《青年学者》1988年第1期。
8、《亚洲“四小”的对外投资与我国的外资引进》,《亚太经济》1988年第2期。
9、《利用外资与经济发展》,《未来与发展》1989年第1期。
10、《香港面临人才、资金外流的挑战》,《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0年第11期。
11、《利用外资与汇率、利率机制》,《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1年第10期。
12、《海外华人资本的流动》,《亚太研究》1992年第37期。
13、《台商在东南亚与中国大陆投资环境之比较》,《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4年第6期。
14、《在引进外资工作中必须重视防范汇率风险》,《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5年第6期。
15、《亚洲“四小”利用外资概况》,《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6年第5期。
16、《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亚太论坛》1997年第2期。
17、《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及给我们的启示》,《经贸导报》1998年第3期。
18、《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台声》1999年第2期。
19、《欧元的启动及其影响—兼谈我国的对策》,《学海》1999年第2期。
20、《入世与我国产业的合法保护》,《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
21、《发达国家场外交易的发展及其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6期。
22、《浅谈中韩经贸合作》,《当代亚太》2000年第11期。
23、《试论建立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财贸经济》2001年第2期。
24、《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资金的筹集》,《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3期。
2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6、《入世后应重视技术性壁垒的运用》,《学海》2001年第6期。
27、《国际反倾销趋势与我国反倾销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1年第11期。
28、《加入WTO后我国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学海》2002年第6期。
29、《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5期。
30、《培育我国大企业集团的战略思考》,《当代财经》2002年第4期。
31、《不同类型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比较》,《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0期。
32、《论产权交易证券化》,《财贸经济》2003年第11期。
3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学海》2003年第6期。
34、《我国股票地下交易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11期。
35、《我国非上市公司的产权交易》,《当代财经》2003年第12期。
36、《近看“草根”融资难》,《银行家》2003年第12期。
37、《国内自发性证券交易调研》,《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1月19日。
38、《工业化过程中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第6期。
39、《场外交易市场宜疏不宜堵》,《中国证券报》2004年4月8日。
40、《远近结合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中国证券报》2004年5月29日。
41、《交易方式创新是产权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7月6日。
42、《如何看待产权市场的定位》,《证券时报》2004年8月4日。。
43、《把脉我国高储备率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8月5日。
44、《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势在必行》,《经济参考报》2004年9月8日。
45、《产权产业探析》,《产权导刊》2004年第10期。
46、《再论产权市场的定位》,《证券时报》2004年11月5日。
47、《我国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1月12日。
48、《关于“产权交易”的几个理论问题的看法》,《产权导刊》2004年第12期。
Ⅳ 课题最终成果 怎么写
先要去查阅来与本课题自有关的研究资料,主要关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1.相关研究已经研究到什么地步。2.相关研究进几年来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叙述。3.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和不足的。这部分要立足于你自己的课题研究,这是根本切入点,因为课题研究新颖性就在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创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观点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这样你可以针对前人理论中不足或者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研究。4.最重要的这部分既要有事实依据,也要简明扼要。就是说要对前人观点进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观点背后的价值取向,可以适当地引用重要观点。当然不要引用太多,关键还是在于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后课题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毕竟这部分只是铺垫部分不能显得太复杂,这样很容易头重脚轻。
Ⅳ 课题研究成果有哪些
课题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现形式
专利,专著,软著 评职称专著挂名专利申请核心论文 2018-09-0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立项申请书中规定课题成果的主要形式:公开发表的专著或研究论文。请根据申请的课题类别的成果要求填写。A.专著 B.译著 C.研究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 G. 其他
全划办要求课题研究成果基本指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课题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总报告和成果公报;成果附件是指专著和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成果的界定也都源于此,大同小异。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化
对高校而言全规划办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规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高校也一般就认可专著和论文。但对于中小学老师,写一本专著、发一篇文章不是那么容易的,大部分老师都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所以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成果除了专著、论文之外,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
此外,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课题成果的要求也适当降低。比如,研究论文不一定要正式发表才认可,因为现在的论文发表非常混乱,假期刊、垃圾期刊满天飞,期刊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很多老师在发表论文时上当受骗屡见不鲜。
而且,课题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为专著和论文。课题主要成果形式有: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译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学改革实践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中小学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工具、其他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实践效果的区别
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实验的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有一些具体的实践效果,这些虽然不是课题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写在结题报告的实践成效分析里。
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区别
很多老师将过程性材料当做课题研究成果提交,这是将课题成果范围过于扩大和成果泛化。课题研究成果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资料,更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否则降低课题研究的质量,导致课题研究不科学、不规范。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过程性、工作性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并没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课题信息变更申请表、研究日志、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而不能算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多样化,且更应该倾向于实践性成果,并强调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效果。
Ⅵ 如何表达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 教育备忘录
教育抄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袭形式多种多样,但并不见得所有方法或成果表达形式适合所有的教师。一般说来,便于操作、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方法或形式,才是适宜于教师研究的。如果回顾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大致走过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力实施程序繁复、要求严格的实验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倡导探寻教育意义的叙事研究等方法的历程。这一变化,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随着对教育认识的变化,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开始从一味注重量化转向质化,质的研究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昭示教师在尽力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式,搜寻着与教育实践质量的提升相一致的研究成果表达样式。应该说,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它可能导致教师研究形态上的根本转变,迎来教师研究中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对教育的独到理解。循着这一变化,一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或自由表达,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抒胸臆,成为教师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