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测井资料解释方法与技术
测井资料解释可分为定量、半定量和定性三种类型。前者主要由计算机来实现,而后者则主要通过人工分析来完成,两者起着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作用。应当承认,先进的计算机解释技术是实现各种复杂地质分析和数值运算的有力手段,也需要指出,单纯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并不能完全解决测井解释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是因为测井所要解决的地质、工程问题,一般不能仅用单纯的地质-数学模型及相应的解释方程所描述。它既有数值运算,也包含着由多种经验法则组成的非数值运算。大量事实也证明,使用常规的计算机处理方式,只能为测井解释提供分析问题的手段,而不能最终提供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自动决策的最佳答案。因此,在测井解释中,充分利用各种有用信息(包括地质、录井、测试和岩心分析资料),认真分析各种可能的情况,借助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提高测井解释的地质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们通过对一些地质问题的解决的阐述,说明测井解释的一般方法。
15.6.1 划分钻井地质剖面和识别储集层
测井资料是划分钻井地质剖面的可靠手段,它不仅可以准确确定不同性质岩层的顶底界面,而且可以判别岩性,确定储集层及其储集特性。下面讨论两种主要岩层剖面。
15.6.1.1 碎屑岩剖面
碎屑岩剖面的主要岩类是砂岩(各种粒级)、泥岩和它们的过渡岩类,有时也有砾岩及砂岩与砾岩的过渡岩类。利用目前常规的测井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划分其岩性剖面和确定储集层问题。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和微电极测井,其他测井方法如电阻率和声波等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通常,泥岩层都具有正的自然电位和较高的自然伽马读数,微电极系曲线读数最低且无幅度差。砂岩层的显示特征正好与此相反。砂岩岩性纯、孔渗性好,有较明显的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马低读数以及微电极系曲线的正幅度差等特征,且井径曲线常表现为实测井径值小于钻头直径。据此,也不难将剖面上的砂岩储集层划分出来,并可进一步根据这些曲线特征的明显程度判断其渗透性的好坏。
剖面上的非渗透性致密岩层,如致密砂岩、砾岩等,其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特征与一般砂岩基本相同,但它们有明显高的电阻率值和低的声波时差读数,容易根据微电极系或球形聚焦曲线,再配合径向电阻率曲线和声波时差曲线将它们划分出来。
利用渗透性地层与非渗透性泥页岩和致密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可以划分出储层中的非渗透夹层,进而确定储层的有效厚度。岩层界面的划分,通常是用直观性较好的自然电位或自然伽玛曲线和分层能力较强的微电阻率曲线,同时参考径向电阻率曲线和孔隙度测井曲线来实现。如图15-11是碎屑岩剖面上主要岩性在常规测井曲线上的显示特征和用这些曲线划分岩层剖面及确定储集层的实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可能遇到与所述规律不相符合的一些特殊情况,如含放射性矿物的高伽马储层,含高矿化度地层水的低电阻率储层,以及由于泥浆滤液矿化度大于地层水矿化度而使储层的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正异常等等,对此需根据有关资料做出具体分析。
15.6.1.2 碳酸盐岩剖面
碳酸盐岩剖面的主要岩类是石灰岩、白云岩,也有泥岩、部分硬石膏以及这些岩类的过渡岩。储集层主要是在致密、巨厚石灰岩或白云岩中的孔(洞)隙和裂缝发育带,因此与砂岩储集层不同之处是,它与周围围岩具有相同的岩性。
划分碳酸盐岩剖面的岩性可用常规的自然伽马、径向电阻率和孔隙度测井(声波、密度和中子)曲线。通常,泥岩层具有高伽马、低电阻率和高时差、低密度及高中子孔隙度等特征;致密的纯石灰岩、纯白云岩,具有低的自然伽马和电阻率值高达数千甚至上万欧姆·米的特征,且在孔隙度测井曲线上有较典型的特征值。如石灰岩:Δt=47.5μs/ft(1 ft=0.3048 m),ρb=2.71g/cm3,ΦN=0;白云岩:Δt=43.5μs/ft,ρb=2.87g/cm3,ΦN=0.04;硬石膏的典型特征是,自然伽马为剖面最低值,电阻率为最高值,且体积密度最大(ρb=2.98g/cm3),很容易加以识别。
碳酸盐岩剖面上的储集层,由于其孔隙或裂缝发育,泥浆滤液的侵入造成电阻率明显降低(低于围岩),成为区分碳酸盐岩储层与非储层的一个重要标志。电阻率降低的数值与裂缝的发育程度有关。通常可低达数百欧姆·米甚至数十欧姆·米。在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储集层的显示特征也较明显,即相对于致密层有较高的时差值,较低密度值和较大的中子孔隙度读数。特别是当裂缝较发育时,声波曲线还常显示出较明显的周波跳跃特征。
在实际划分碳酸盐岩剖面上的储集层时,应首先寻找低电阻率地层;其次,利用自然伽马曲线的相对高值排除其中的泥质层。然后,根据径向电阻率曲线的差异和孔隙度测井曲线的显示特征圈定出储集层,并进一步判断其渗透性的好坏。如图15-12是碳酸盐岩剖面上主要岩性及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实例。
15.6.2 确定储集层参数
在前述的测井分析程序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几种主要储集层参数(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等)的常规确定方法,这里仅就程序中未能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补充。
图15-11 碎屑岩剖面主要岩性及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实例
图15-12 碳酸盐岩剖面主要岩性及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实例
15.6.2.1 确定孔隙度
在用孔隙度测井资料确定储层孔隙度时,对于高、中、低孔隙度的地层剖面,使用三孔隙度系列,一般都有较强的求解能力。也广泛使用单一的声波测井方法计算孔隙度,因为它的探测深度较深,对井眼条件的敏感性较低,且受岩石中可能存在的重矿物的影响较小。若再用岩心分析数据对声波测井资料求得的孔隙度作进一步刻度,一般都能满足储层评价中定量计算孔隙度的要求。
也需要指出,岩石的声波速度不是仅与孔隙度有关,它还受岩性、压实程度、胶结程度、孔隙结构,以及孔隙流体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线性形式的威利时间平均公式常常不足以表达这种复杂的关系。1986年,法国道塔尔石油公司通过声波时差与孔隙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声波地层因素”概念,其表示式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或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Fac为声波地层因素;x为岩性指数,与岩性和孔隙结构有关。对于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x的经验值分别为1.6,1.76和2.00。
由于式(15.6-1)与电阻率地层因素-孔隙度关系式十分相似,故有“声波地层因素公式”之称。将其表示成孔隙度的计算形式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在给出岩石的岩性指数和骨架声波时差之后,可由该式计算孔隙度。它的特点是不需要作声波压实校正,也不需要流体声波时差,因而避免了这两个参数引起的误差。该式不适用于天然气层。
对于天然气储层,特别是疏松的高孔隙砂岩含气层,当声波曲线出现周波跳跃时,将无法用声波曲线计算可靠的孔隙度值。此时可用中子、密度测井由下式近似估算气层孔隙度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φN、φD分别是中子、密度测井计算的孔隙度值(%)。
对于裂缝性储层,提出了一种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计算裂缝孔隙度的方法。由于这类储层的总孔隙度由岩块孔隙度φb和裂缝孔隙度φf两部分构成,假定岩层浅部裂缝中有泥浆侵入而岩块孔隙及岩层深处的裂缝中无泥浆侵入,则根据并联电路原理和阿尔奇方程可导出计算裂缝孔隙度的方程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Rm为泥浆电阻率;mf为裂缝的孔隙度指数,通常为1~1.3。
15.6.2.2 确定饱和度
目前,在常规测井解释中主要是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由阿尔奇方程计算油气储层的含水饱和度。尽管阿尔奇方程在应用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但它仍是目前指导油气层测井解释的理论基础。实践表明,用好阿尔奇方程的关键,是根据岩石类型和岩石结构正确确定方程中的经验系数a、m、n和b,或根据对具体储层的研究,提出一些针对性强和更加适用的派生公式。下面列举几种评价泥质砂岩和碳酸盐岩油气层的几种派生饱和度公式。
(1)分散泥质砂岩油气层饱和度方程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q为分散泥质含量,它是分散泥质体积占岩石总孔隙体积之比,即q=VSH/Vφ,
勘查技术工程学
(2)层状泥质砂岩油气层饱和度方程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VSH为层状泥质砂岩的泥质含量;φ为层状泥质砂岩的有效孔隙度,它与纯砂岩部分的有效孔隙度φSD之间的关系为φ=φSD(1-VSH)。
(3)混合泥质砂岩油气层饱和度方程
勘查技术工程学
(4)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层饱和度方程
岩块含水饱和度由下式计算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Rtb为岩块电阻率;mb和nb分别是岩块孔隙度指数和饱和度指数;Rtb为岩块真电阻率,可由下式确定
勘查技术工程学
mf为裂缝的孔隙度指数。
裂缝含水饱和度目前还很难根据测井资料直接确定,它与裂缝壁的束缚水厚度hbW成正比,而与裂缝宽度b成反比。通常认为,只要裂缝宽度大于10μm,裂缝含水饱和度将小于5%。因此,一般情况下,裂缝性油气层的裂缝含油气饱和度特别高。
裂缝性油气层的总含水饱和度SWt等于裂缝含水饱和度与岩块含水饱和度的算术加权和。若用Vf表示裂缝孔隙度占岩石总孔隙度的是百分数(称为裂缝分布指数),则
勘查技术工程学
另外,也可用电阻率测井资料计算,即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m和n为总孔隙度指数和总含水饱和度指数,RTC为裂隙性地层的真电阻率。
15.6.2.3 确定渗透率
确定储集岩石的渗透率是测井解释的一个难题,主要原因是影响岩石渗透率的因素较多,随机性较强,加之目前还缺乏能直接反映岩石渗透率的测井手段。因而,现有的方法基本上都是通过统计分析建立由测井计算的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与岩心分析渗透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局限性较大,很难达到地质分析所要求的精度。
应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储层渗透率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岩心实验分析得出的计算渗透率的两个主要经验公式是
SDR方程
勘查技术工程学
Timur方程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φNMR为核磁测井求得的孔隙度;φF和φB分别是自由流体和束缚水孔隙度;T2log为T2的对数平均,C、a1、a2、b1和b2为经验系数。对于砂岩地层,通常取a1=4,a2=2,b1=1,b2=2。系数C1和C2对于不同地区或层段可能不一样,可通过实验分析确定。一般情况下(砂岩),C1=4,C2=10。
『贰』 测井是做什么的
测井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要掌握很多基础物理、化学知识才能学好。比较形象的说测井就是搞石油的工作者伸向地层深处的眼睛,地下有没有值得开采的油气都靠测井技术来实现了。
『叁』 测井解释需要做什么
要做好测井解释,首先得把测井的原理弄懂。按常规测井来讲:9条曲线
分别是三条岩性曲线(CALI,SP,GR)三条孔隙度曲线(CNL,DEN,AC)三条电阻率曲线(RT,RI,RXO)
岩性曲线用来划分储层与非储层,孔隙度曲线用来计算储层孔隙度的大小,电阻率曲线用来判断储层的含油性。
『肆』 测井地质解释研究的内容
研究测井地质学原理及其在油、气等能源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一部分为油、气储层的基础地质研究。包括地层层序划分和标定、油储精细地质构造研究(区域局部构造断层研究)、裂缝性储集带定量研究、构造地应力分析(确定裂缝油储发育分布规律、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形成机理等);测井地质解释的沉积学研究,包括测井相分析、沉积岩层理构造研究、沉积相的标定、沉积微相的分析、欠压实泥岩研究、沉积岩粘土矿物研究,等等。第二部分为石油地质问题研究。利用测井信息解释油、气、水层,确定含油岩系的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是当今各油田采用的解决石油地质问题的常规手段;除此以外,利用测井信息研究生油层、盖层及油气的生、储、盖组合形式。第三部分是测井地质学的油田工程地质研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生产实践中,综合各种测井信息,应用于地震解释设计、钻井设计、油井压裂、试油过程中的钻井液配制、套管的损伤和变形、油层保护等工程地质的研究,是测井地质研究的又一新领域。综合测井信息还可以应用于大地应力场的研究、岩石学性质及可钻性的研究,三次采油中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这些都属于测井地质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伍』 哪位测井专业的学生能告诉我为什么测井解释成果表里的地层电阻率和测井曲线上的地层电阻率不一样吗
测井的曲线上得到的电阻率是视电阻率,会收到井眼泥浆,上下围岩石,侵入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测井成果表里的电阻率是将这些因素校正之后得到的结果,更接近地层真实电阻率。两者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校正前的,一个校正后的结果
『陆』 测井及其解释资料
测井解释资料是开发储层评价中最重要的间接资料。任何一个油田取心井总是少数,测井就成为取得储层信息的主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组合测井,即用一组测井曲线解决某一个开发地质问题,形成专门的测井系列。而一个油田测井系列的选择和确定,必须建立在搞清本油田储层的 “四性” 关系的基础上。
测井资料应能满足如下需要:
(1) 岩类的判别、对比标准层的建立、测井相的建立。
(2) 渗透性砂岩、隔夹层、产油层、产气层、产水层的定性判别。
(3) 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原始含油、含水饱和度的定量解释。
(4) 投产后的储层动态参数的确定,如动用厚度、油气层产能、剩余油饱和度等。
『柒』 测井解释基本理论和方法
8. 1. 1 测井解释的基本理论
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就是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应用适当的数学物理方法,建立相应的测井解释模型,推导出测井响应值与地质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 然后对测井资料加工处理和分析解释,把测井信息转变为尽可能反映地质原貌特征的地质信息,供地质勘探开发使用。
目前,在测井数据处理中采用的解释模型有许多种,可按不同角度对它们大致分类。按岩性分类有: 纯岩石和含泥质岩石模型; 单矿物、双矿物和多矿物模型; 砂泥岩、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模型。按储集空间特征分类有: 孔隙型、双重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 - 裂缝型模型。按孔隙流体性质与特征分类有: 含水岩石、含油气岩石模型以及阳离子交换模型 ( 瓦克斯曼—史密茨模型和双水模型) 。按建模方法分类有: 岩石体积模型,最优化模型和概率统计模型。此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对解释模型分类。
下面介绍测井资料解释中最基本的模型和公式,即岩石体积模型和阿尔奇公式。
8. 1. 1. 1 岩石体积物理模型
由测井方法原理可知,许多测井方法的测量结果,实际上都可看成是仪器探测范围内岩石物质的某种物理量的平均值。如岩石体积密度 ρb,可以看成是密度测井仪器探测范围内物质 ( 骨架和孔隙流体) 密度的平均值,即单位体积岩石的质量 ( g/cm3) 。岩石中子测井值 φN可以看成中子测井探测范围内岩石物质含氢指数的平均值,即单位体积岩石的含氢指数。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等测井值也可作同样解释。总之,上述测井方法有两个共同特点: 它们测量的物理参数可以看成是单位体积岩石中各部分的相应物理量的平均值; 在岩性均匀的情况下,无论任何大小的岩石体积,它们对测量结果的贡献,按单位体积来说,都是一样的。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研究测井参数与地质参数的关系时,就可以避开对每种测井方法微观物理过程的研究,着重从宏观上研究岩石各部分 ( 孔隙流体、泥质、矿物骨架) 对测量结果的贡献,从而发展了所谓岩石体积物理模型 ( 简称体积模型) 的研究方法。用这种方法导出的测井响应方程与相应测井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是一种很好的近似方法。此法的特点是推理简单,不用复杂的数学物理知识,除电阻率测井外,对其他具有前述 “平均”概念的测井方法,均可导出具有线性形式的测井响应方程,既便于人们记忆使用,又便于计算机计算处理。
所谓岩石体积模型,就是根据测井方法的探测特性和岩石中各种物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按体积把实际岩石简化为性质均匀的几个部分,研究每一部分对岩石宏观物理量的贡献,并把岩石的宏观物理量看成是各部分贡献之和,即:
1) 按物质平衡原理,岩石体积 V 等于各部分体积 Vi之和,即 ; 如用相对体积 Vi表示,则
2) 岩石宏观物理量 M 等于各部分宏观物理量 Mi之和,即 。当用单位体积物理量 ( 一般就是测井参数) 表示时,则岩石单位体积物理量 m 就等于各部分相对体积 Vi与其单位体积物理量 mi乘积之总和,即
石油测井中遇到的地层虽然很复杂,岩性类型很多,但是油气储集层主要是砂泥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从测井解释来看,由于泥质成分与岩石骨架成分在物理性质上有显著的区别,故可把岩石划分为含泥质岩石和纯岩石 ( 不含泥质或含泥质甚少) 两类。从数学物理观点看,不管岩石骨架成分如何,均可把储集层简化为两种简单的岩石体积模型: 纯岩石模型,由岩石骨架及其孔隙流体组成; 含泥质岩石体积模型,由泥质、岩石骨架及其孔隙流体组成。当地层岩性复杂、骨架矿物的物理性质明显不同时,还可以把骨架矿物分为两种或多种,从而建立双矿物岩石体积模型和多矿物岩石体积模型。最基本的是纯岩石和泥质岩石两种体积模型,由这两种模型可以很容易导出双矿物和多矿物体积模型。
8. 1. 1. 2 阿尔奇公式
20 世纪 40 年代初,阿尔奇 ( Archie) 通过岩心实验,得出的上述含水纯岩石和含油气纯岩石的电阻率测井解释的关系式,即 Archie 公式,其一般形式归结如下:
地球物理测井教程
式中: Ro为 100%饱和地层水的岩石电阻率,Ω·m; Rw为地层水电阻率,Ω·m; φ 为岩石有效孔隙度,小数; a 是与岩性有关的岩性系数,一般为 0. 6 ~1. 5; m 为胶结指数,是与岩石胶结情况和孔隙结构有关的指数,一般为 1. 5 ~3,常取 2 左右; F 为地层因素,它是 100%饱和地层水的岩石电阻率 R0与所含地层水电阻率 Rw的比值,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层孔隙度 φ 且与岩石性质、胶结情况和孔隙结构等有关,但与地层水电阻率 Rw无关; Rt为岩石真电阻率,Ω·m; b 是与岩性有关的系数,一般接近于 1,常取 b = l; n 为饱和度指数,与油、气、水在孔隙中的分布状况有关,其值在 1. 0 ~4. 3 之间,以 1. 5 ~2. 2 者居多,常取 n = 2; Sw为岩石含水饱和度,小数; I 为电阻增大系数,它是含油气岩石真电阻率 Rt与该岩石 100%饱含地层水时的电阻率 Ro的比值,其大小基本决定于 Sw,但与地层的孔隙度 φ 和地层水电阻率 Rw无关。
Archie 公式本来是对具有粒间孔隙的纯地层得出的,但实际上,它们可用于绝大多数常见储集层。在目前常用的测井解释关系式中,只有 Archie 公式最具有综合性质,它是连接孔隙度测井和电阻率测井两大类测井方法的桥梁,因而成为测井资料综合定量解释的最基本解释关系式。实际应用时,一般先用孔隙度测井资料计算地层孔隙度φ,用Archie公式计算地层因素F,再根据地层真电阻率Rt和地层水电阻率Rw,由Archie公式计算地层含水饱和度Sw或含油饱和度So。
8.1.2 测井解释方法
利用解释模型和有关的解释方程把测井信息加工成地质信息的方法称为测井解释方法或测井数据处理技术。这些解释方法,按照解释的精度和程度可分为定性解释、半定量解释和定量解释;按操作的方法可分为人工解释和数据处理;按解释的地点和采用解释方法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井场解释、测井站解释和计算中心解释,或者仅按难易程度分为快速直观解释和定量解释;按解释精度与评价范围,可分为单井初步解释与油气分析、单井储集层的精细描述与油气评价、多井评价与油藏描述等三个层次。重要的在于理解和掌握每个具体解释方法的原理,计算机处理和显示技术、应用的条件和作地质解释的方法。
8.1.2.1 快速直观技术
在测井解释中,由于数字处理技术的应用,发展了一些快速直观评价储集层的岩性、孔隙度、含油性以及可动油气的解释和显示方法,称为快速直观技术,它属于半定量解释范畴。测井资料解释的快速直观技术,最初是为在井场进行快速直观评价储集层而发展起来的,以便及时地为地质学家提供完井依据或为计算机解释提供参考。现在,该技术不仅在井场解释中广泛使用,而且已成为数字处理中选择解释模型和解释参数、显示和评价解释结果的一种基本方法,大致分为交会图技术和曲线重叠法两大类。
(1)交会图技术
交会图是用于表示地层测井参数或其他参数之间关系的图形。在测井解释与数据处理中,常用的交会图有交会图版、频率交会图与Z值图、直方图等。测井分析者常用它们来检查测井曲线质量、进行曲线校正、鉴别地层矿物成分、确定地层岩性组合、分析孔隙流体性质、选择解释模型和解释参数、计算地层的地质参数、检验解释成果及评价地层等,用途十分广泛,成为测井解释与数据处理强有力的工具。
交会图版是用来表示给定岩性的两种测井参数关系的解释图版。它们都是根据纯岩石的测井响应关系建立的理论图版,是测井解释与数据处理的依据。主要有岩性-孔隙度测井交会图版、用于识别地层岩性的M-N和MID等交会图版、用于鉴别地层中黏土矿物及其他矿物的交会图版等。
频率交会图就是在x-y平面坐标(可分为100×50或100×100个单位网格)上,统计绘图井段上各个采样点的数值,落在每个单位网格中的采样点数目(即频率数)的一种直观的数字图形,简称为频率图。Z值图是在频率交会图基础上引入第三条曲线Z(称Z曲线)作成的数据图形。Z值图的数字表示同一井段的频率图上,每个单位网格中相应采样点的第三条线Z的平均级别。
直方图是表示绘图井段某测井值或地层参数的频数或频率分布的图形。直方图的绘制方法是用横坐标轴代表测井值或地层参数,并将它分为若干个等间距的区间,统计给定井段内落入各个区间的采样点个数(称为频数)。以频数为纵轴显示出来,便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有时,也可以计算各区间采样点的相对频率(等于该区间的采样点数与总采样点数之比)。相对频率用纵轴显示出来,便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
(2)曲线重叠法
曲线重叠法,一般采用统一量纲(如孔隙度、电阻率等)、统一纵横向比例和统一基线,绘制出测井曲线或参数曲线的重叠图,按曲线的幅度差直观地评价地层的岩性、孔隙性、含油性或可动油气等。
8.1.2.2 定量解释
测井资料定量解释是依靠计算机完成的。在计算机上运行测井资料处理程序,可以对测井资料进行编辑和预处理;可以通过逐点处理计算所要求取的储集层参数和其他数据,主要是有关岩性和评价物性、含油性的参数;还可以将成果用数据表和图形直观地显示出来。
『捌』 测井解释结果
在测井的处理与解释中,由于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较多,使测井的计算结果不可避免地具有多解性,最终的解释结论具有较强的统计性[60-62],也即符合率。桩106-14-10井的解释结果与试油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桩106-14-10井所在区块与老451块砂体不一致,导致地层水电阻率、岩电参数不一致的结果。
不同沉积环境的地质规律互有区别,造成油水层的解释规律也互不相同,并且地区的复杂性决定了测井解释不可能解决所有储层的油水层判别问题。因此,所以,测井解释的符合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因此,油水层判别还要特别重视其他学科的油水信息,作为测井解释员应该尽可能提供一种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解释结论。以测井资料为主,参考钻井及井壁取心、岩屑录井、气测录井、地化录井等资料进行油水层综合评价是提高测井解释符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弥补测井解释多解性的局限,提高测井解释的精度。
本次研究通过对该地区的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和解释,解释的符合率提高到80%,解释结果与生产测试结果吻合较好(表4-1;图4-12~图4-16)。充分表明了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油气层的解释更趋合理,为地震约束反演和储层预测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可以为滚动勘探和开发服务。
表4-1 桩西油田老451块沙二段、沙三段测井解释结论与试油结果对比表
图4-15 老斜452井测井数字处理成果图(沙二段,沙三段)
图4-16 老斜452井测井数字处理成果图(沙二段、沙三段累计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