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周勋初的研究成果
[1]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
[2]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73000字
[3]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湾)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200000字;(韩国)理论与实践出版社(全弘哲等译),1993年8月;(日本)勉诚出版社(高津孝译),2007年7月
[4]韩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44000字
[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
[6]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7月,536000字
[7]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13000字
[8]唐诗大辞典(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1490000字
[9]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
[10]唐人轶事汇编(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736000字
[11]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
[12]诗仙李白之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11月,14000字
[13]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246000字
[14]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5]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
[16]罗根泽说诸子(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
[17]李白研究(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000字
[18]师门问学录(余历雄记),凤凰出版社,2004年12月,230000字
[19]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50000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
[20]《册府元龟》校订本(主编),凤凰出版社,2006年12月,15777000字
[21]馀波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
[22]胡小石文史论丛(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278000字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列入“参加本书编订工作的主要编写人”
[2]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增订本,后记中云“曾在一段,时间内参加编写”
[3]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后记中云“全书的文字统一和校勘工作是由周勋初同志负责的”
[4]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列入主要编写和修订人,新一版、新二版均参加编写 [1]谈谈汉字简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1956年3月24日)
[2]评汉字笔顺排检法(中国语文,1957年1期)
[3]携手并进(小说),(雨花,1958年5月号)
[4]评罗根泽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根本观念”(火箭,1959年1期)
[5]禹鼎考释(与谭优学合写〉,(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2期)
[6]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64年6月)
[7]关于宫体诗的若干问题(新建设,1965年3期)
[8]韩非与百国春秋(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
[9]《战国策》与《韩非子》(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2期)
[10]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文学评论,1979年2期)
[11]陈奇猷《韩非子刻本源流考》商兑(群众论丛,1980年第1辑)
[12]《韩非子·十过》非韩非作(活页文史丛刊,第1辑,1980年)
[13]叙《全唐诗》成书经过(文史第8辑,1980年3月)
[14]王充与两汉文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1980年7月)
[15]谈“唐十二家诗”(学林漫录2集,1981年3月)
[16]魏晋南北朝人对文学形象特点的探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4期)
[17]刘勰的两个梦(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1期)
[18]《文赋》写作年代新探(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82年2月)
[19]阮籍《咏怀》(其二十)诗新解(文史知识1983年1期;《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4年)
[20]学习古代文论随感(光明日报,1984年1月24日;《文学遗产》622期)
[21]皇甫冉《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诗发微(《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2]胡小石师的教学艺术(学林漫录9集,1984年12月)
[23]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11月)
[24]柳珵《刘幽求传》钩沉(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1辑)
[25]开拓型的学者罗根泽(光明日报,1985年6月18日;《文学遗产》,683期)
[26]程千帆教授的学诗历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1985年)
[27]从唐人七律第一之争看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评论,1985年5期)
[28]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草堂,1985年2期)
[29]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1辑,1985年)
[30]罗根泽先生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8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31]《(唐语林〉原序目》考辨(唐代文学论丛总8辑,1986年12月)
[32]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文学遗产,1987年1期)
[33]卢言考(学术月刊,1987年4期)
[34]罗根泽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9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35]韩愈的《永贞行》以及他同刘禹锡的交谊始末(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合刊)
[36]王堂闲话考(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3期)
[37]潘勖《九锡》与刘勰崇儒(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期)
[38]周勋初同志在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通报20期,1989年)
[39]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9期,1989年)
[40]就《唐语林校证》事答客问(书品,1989年2期)
[41]《明皇十七事》考(古籍整理与研究4期,1989年)
[42]赵璘考(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1集,1989年)
[43]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5期;《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44]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文学遗产,1989年5期)
[45]开阔视野实中出新(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
[46]身在庐山之外的人反易看清庐山真面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2期)
[47]释“赋”(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4期(总31期〉)
[48]司马相如赋论质疑(文史哲,1990年5期)
[49]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华国学2期,1990年5月)
[50]“芳林十哲”考(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51]顺其自然地登攀(文史知识,1991年4期)
[52]写作《高适年谱》的机缘与甘苦(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总第35期〉)
[53]《隋唐嘉话》“拾补”商兑(书品,1991年2期)
[54]中国古籍在大陆(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台湾]国文天地,7卷三期,1991年8月)
[55]元和文坛的新风貌(中华文史论丛第47辑,1991年5月)
[56]王粲患麻疯病说(学林漫录13集,中华书局1991年5月)
[57]宋人发扬前代文化的功绩(《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58]目录学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和著录(文学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59]“三教论衡”与文士心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60]《易》学中的两大流派对刘勰《文心雕龙》的不同影响(《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1992年5月)
[61]张骘《文士传》(辑本〉(古典文献研究1989年─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62]韦绚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6期)
[63]敬业小言(南大书友总3期,1993年4月上旬)
[64]李白在诸王分镇问题上遭致失败的内在原因(文学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65]论李白对唐王朝与边疆民族战事的态度(文学遗产,1993年3期)
[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中国文化,第8辑,1993年6月)
[67]张晖《宋代笔记研究》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68]隋唐嘉话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1993年9月)
[69]严杰《欧阳修年谱》序(南京出版社,1993年11月)
[70]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江海学刊,1993年6期;《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71]《唐语林校证》惨淡经营始末(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2期(总53期〉)
[72]赋体评议(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2期)
[73]唐代笔记小说的校雠问题(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
[74]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文学遗产,1994年6期)
[75]周明《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76]《酉阳杂俎》成书考(《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77]中日友谊之树长青(桔颂(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1995年)
[78]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1995年2月)
[79]日本访书散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1、2期,1995年4月)
[80]康熙御定《全唐诗》的时代印记与局限(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5年6月)
[81]《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写作中的点滴心得(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总第62期〉)
[82]魏晋南北朝时科技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1995年10月;《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83]李白思想中的异端因素(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1995年12月;唐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月)
[84]《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85]文化同根倍情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
[86]“登高能赋”说的演变和刘勰创作论的形成(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1996年9月)
[87]读《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感(复旦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88]怀念老校长匡亚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7年第一期(总314期〉;《匡亚明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89]读稿杞忧(文学遗产,1997年第二期)
[90]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复旦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
[91]勋初自白(《当代百家话读书》,广东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92]周老任职南京大学时的高风亮节(高校古籍工作通报第54期)
[93]陈寅恪研究方法之吾见(《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94]季振宜《唐诗》的编纂与流传(学术集林11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1月)
[95]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文学评论丛刊1卷1期,1997年12月)
[96]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7]《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周年纪念有感(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
[98]王青《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序(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8月)
[99]文献学与综合研究(《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
[100]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01]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2期)
[102]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思考(中国政协报,1999年6月2日学术家园总64期)
[103]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东南文化1999年增刊)
[104]我与传统的文史之学(《学林春秋》二编下册,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
[105]左思《三都赋》成功经验之研讨(《辞赋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6]开湖泊志之先河的《太湖备考》(新华日报,2000年1月15日)
[107]评刘勰文学观的双重标准(镇江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文苑出版社2000年2月)
[108]李白屡遭挫折与倍受赞誉之两面观(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2月)
[109]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0年1期)
[110]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1,期)
[111]胡小石先生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林往事》上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2]罗根泽先生在学术领域中的多方开拓(《学林往事》中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3]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114]《唐钞文选集注江存》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15]纪念程千帆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0年3期)
[116]李白剡中之恋放谈(中国李白研究1999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
[117]纪念古道热肠的洪诚先生(文教资料,2000年6期)
[118]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序(黄山书社,2000年12月)
[119]楚辞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楚辞研究成功之路——海内外楚辞专家自述》,重庆出版,社2000年12月)
[120]《文选集注》上的印章考(《(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121]有关“选学”珍贵文献的发掘与利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4期)
[122]梦断黄金台(文史知识,2001年10期)
[123]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24]先进文化与古典文献研究(《先进文化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第一期(政协委员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3月)
[125]我与《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文字因缘(书品,2002年2期;《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5月)
[126]李白族系之争的时代背景(古典文献研究总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128]魏晋南北朝时文坛上的摹拟之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29]姚曼波《(春秋〉考论》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3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序(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1月)
[131]孙望先生的人格魅力(《诗海扬帆——文学史家孙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132]武秀成《(旧唐书〉辨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34]我与李珍华教授的四次相聚(《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35]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36]陈寅恪的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古典文献研究总第7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献研究》总第8辑,2006年1月)
[137]谈笔记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138]异曲可以同工——评两种研究六朝江东士族家学家风问题的著作[署名古愚](书品,2004年5辑,2004年11月)
[139]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0]党银平《崔致远研究》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1]探索与困惑——研究宗教与六朝文学的一点思考(《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42]《永志无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143]《翰墨激情》(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文集)序(自印本)
[144]李白“三拟《文选》”说阐微(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沧海求珠》——张文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145]西学东渐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艰难处境(社会科学论坛,2006/2〔上半月刊〕;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1期)
[146]匡亚明校长在人才问题上的巨大贡献(南京大学报2006年3月28日匡亚明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147]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特点的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2期)
[148]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3期[总第181期])
[149]李白与羌族文化(中华文史论丛2006第一期[总第81辑])
[150]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51]三教论衡的历史发展(古典文献研究总第9辑,2006年1月)
[152]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光明日报,2006年8月28日第12版《学术副刊》)
[153]李白诗原貌之考索(文学遗产,2007年1期)
[154]《百年汉学论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2月)
[155]《唐代乐人考述》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东方出版社,2006年11月)
[156]我与傅璇琮先生的文字姻缘(宁波晚报,2007年8月12日;《傅璇琮学术评论》,宁波出版社2007年7月)
[157]凤凰出版集团的骄人业绩(《凤凰情缘》,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
[158]古籍整理:“考文献而爱旧邦”(光明日报,2007年10月25日《国学副刊》32期[总56期])
[159]《文心雕龙》书名辨(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4期;文学遗产,2008年1期)
[160]李白的晋代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61]“兴、观、群、怨”古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
[162]关于《文选集注》第九十八卷的流传(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4月)
❷ 陈卫星的学术成果
近五年发表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中国小说史研究:
(一)专著:
1、《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独著;
2、《水浒传文化读本》,岳麓书社,2010(第二);
(二)论文:
1、《小说观念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独著;
2、《〈少室山房笔丛〉与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独著;
3、《胡应麟年谱》补正,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
4、《展示中国文学的绚丽风景》,载《人民日报》,2008年3月2日,独著;
5、《学说之别而非文体之分——〈汉志〉小说观探原》,载《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独著;
6、《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综述》,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
7、《论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
8、《胡应麟学术成就述论》,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3期,独著;
9、《从〈汉志〉小说观看历代史志小说家混杂面貌的历史成因》,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独著;
10、《“五四”新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2期,独著。
二、古典文献研究:
(一)论著:
1、《容与堂本水浒传(点校)》,岳麓书社,2008年,独著;
2、《古典文献与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独著。
(二)论文:
1、《〈太平经〉作者考》,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独著;
2、《内礼还是大礼――〈上博楚竹书(四)·内礼〉篇名考辨》,载《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独著;
3、《〈坛经〉所载“九江驿”考释》,载《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独著;
4、《诗薮》撰年新证,载《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3期,独著;
5、《胡应麟著述考》,载《图书情报论坛》,2007年第4期,独著;
6、《〈世说新语〉书名考论》,载《天中学刊》,2006年第1期,第1;
7、《承大师传统,成一家新说――评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10月19日,独著;
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学术信息),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独著。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
(一)论著:
1、《中学与西学--清末民初国学思潮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2010年6月。
2、《国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3、《巫山诗文》,重庆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三)。
(二)论文:
1、《世俗化、庸俗化与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独著;
2、《引领科举文化研究热潮,展示明代文学研究新貌》,载《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
3、《〈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独著;
4、《编纂〈四库全书〉的功与过》,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独著;
5、《鱼雁与书信》,载《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3期,第1;
6、《〈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与胡适的国学思想》,载《时代文学》,2009年第3期,独著。
四、其它:
1、《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副主编;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类精选》(大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
3、《大学人文语文》(大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参编;
4、《地方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思考》,《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5、《构建校地多维合作平台,创新高校开放办学模式》,《三峡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主要科研项目:
1、《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小说资料集解》,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子课题,主持,2011;
2、《明清禁毁小说的传播学研究》,教育部规划青年项目,主持,2012;
3、《明清禁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独立承担,2011;
4、《禅林宝训音义》点校,中华大藏经编委会,独立承担,2008;
5、《平石如砥禅师语录》点校,中华大藏经编委会,独立承担,2009;
6、《清末民初的国学思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独立承担,2007;
7、《当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问题研究》,重庆社科规划项目,主持,2010;
8、《文学类课程教学对中文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市教委,主持,2011。
主要获奖/社会荣誉:
2009年4月,获第六次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
2008年9月,获重庆三峡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序5);
2009年3月,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序5)。
主要社会兼职/职务:
重庆市万州区政协委员、常委;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民盟重庆三峡学院总支副主委;三峡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❸ 鲁迅的国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
国学属于学术书范畴,是对本国一切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小说、诗歌、哲学思想等等非学术性领域都不能算是国学。但是,小说研究、诗歌研究、哲学思想研究、历史研究等等以各种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才称为国学,当然,对国学本身的研究自然也是国学。
针对这个定义回答楼主问题:
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成果是《中国小说史略》;他还研究中国古代典籍,集校《嵇康集》,辑录《古小说钩沉》、《唐传奇集》等多部典籍;他还研究金石古碑,留下数以千计的图文资料。这几项学术活动中,成就最大的当属《中国小说史略》。当然在这点上,仍有很多分歧,有人说至今仍无人达到鲁迅研究的高度,也有人说鲁迅有开创之功,但后来人在不少领域已经超越了鲁迅。但无论如何,《中国小说之略》的成就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以及在未来不短时间内,都可称得上一部一流的学术著作,几乎很少有人有异议。因此,在学术成就上,鲁迅至少可以算作成就一流的学者。那么,鲁迅在学术思想上,他是有独到的贡献的:他严格的区分阻碍民族前进的文化和促进民族前进的文化,主张继承的文化传统首先要有利于生存、发展,有利于“立人”,主张对任何文化传统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继承。鲁迅的这种学术思想既体现在学术著作中,如小说史中对古代小说的评价,如校魏晋时期思想家和文学家嵇康文集等等,又反映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上,如对奴性文化的批判,对“吃人”文化的批判,对等级观念的批判等等。批判其实也是一种研究成果,批判得越深刻,研究成果越是丰厚,在这方面,鲁迅在现代学人中无人能及。相对于辜鸿铭之流,不分美丑对古代文化遗产一律崇拜继承,鲁迅要高明得多。因此我认为,如果仅凭学术成就,或许鲁迅进入国学家前十名有待商榷,但是如果综合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鲁迅无疑在学术大师中是一位卓然不群的大家,进入前十名是名正言顺的。
至于研究的领域,主要以《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等学术著作为代表。
谢谢楼主..
❹ 王水照的研究成果
1、《唐宋文学论集》 齐鲁书社,1984年7月版
2、《苏轼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
3、《苏轼えの人と文学》 日本东京日中出版社,1986年6月版
4、《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报11月版
5、《唐宋散文精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报2月版
6、《苏轼论稿》 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12月版
7、《苏轼及其作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
8、《宋代文学通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9、《半肖居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4月版
10、《苏轼研究》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1、《王水照自选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2、《苏轼传》(合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3、《中国 文豪苏东坡》 韩国汉城月印出版社,2001年4月 1、《传世藏书·集库》分科主编,负责《全唐文》(六册)、《王维集、李白集、杜甫集、韩愈集、白居易集》(二册)的标点整理工作,总字数达1545万字。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
2、《古代十大诗歌流派》(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版,全四册166万字
3、《中国历代古文精选》(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7月版,全二册82万字
4、《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新宋学》(第一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10月版 1、《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合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版 “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研究 《海上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
——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 《〈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
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教训《文艺论丛》第五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1月
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构成
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新貌的孕育
《中华文史论丛》第48辑,1991年12月
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
论北宋使辽诗的两个问题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2期,1992年4月
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四期,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12月 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学遗产》1985年第5期
苏、辛退居时期的心态平议《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
论苏轼的高丽观《文史》第46辑
苏轼临终的“终极关怀”
“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
走近“苏海” ——苏轼研究的几点反思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 摘录自《王水照自选集》) 宋代散文的风格——宋代散文浅论之一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2年11月11日
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 ——宋代散文浅论之二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3年3月31日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
欧阳修学古文于尹洙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研究》第一辑,1992年5月
从《先君墓表》到《泷冈阡表》 ——欧阳修修改文章一例 《文史知识》1981年第2期
苏洵散文与《战国策》《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一卷第二期,1988年12月
曾巩散文的评价问题《复旦学报》1984年第4期
曾巩的历史命运 ——《曾巩研究专辑》代序 《曾巩研究专辑》,《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
王安石的散文理论与写作实践
苏轼散文艺术美的三个特征《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
苏辙的文学思想和散文特色《三苏散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丛刊》第13辑,1987年7月 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辑
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 ——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元祐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 ——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 香港《中华国学》创刊号,1989年6月
《醉翁琴趣外篇》伪作说质疑
日本的中国词学研究述评 评久佚重见的施宿《东坡先生年谱》《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3辑
记蓬左文库旧钞本《东坡先生年谱(外一种)》
《伊藤漱平教授退官纪念中国学论集》,日本汲古书院1986年3月出版。
《中国文史论丛》1986年第2期转载
记蓬左文库所藏《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朝鲜活字本)
《辨奸论》真伪之争 《新民晚报》1997年2月15日
再论《辨奸论》真伪之争——读邓广铭先生《再论〈辨奸论〉非苏洵所作》
《学术集林》卷十五,1999年1月
关于《汲古阁未刻词》知圣道斋钞本的通信
附:村上哲见教授来函
《半肖居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4月
唐诗存稿
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
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 ——兼答梁超然、皇甫煃同志 《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1980年10月
杜甫思想简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5年8月8日
关于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一些评论《文史哲》1964年第3期
❺ 武黎嵩的研究成果
《战国秦汉间的文学之士》,《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柳兴恩与谷梁大义述》,《古籍研究》2012年上卷
《仪征卞氏与义宁陈氏的文字因缘》,《中国文化》2011年春季号总33期
《开拓家谱研究的新领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春蚕到死丝方尽:怀念卞孝萱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9年第4期
《解读翁同龢——<海虞翁氏宗谱>资料的发掘利用》(卞孝萱、武黎嵩合著),《古典文献研究》2009年(第12辑)
《没有钱穆名字的钱穆家谱——<钱氏宗谱>资料的发掘利用》(卞孝萱、武黎嵩合著),《中国文化》2009年秋季号(总30期)
《从三部<京江柳氏宗谱>看国学大师柳诒征》(卞孝萱、武黎嵩合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看姚鼐与宋学》(卞孝萱、武黎嵩合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从<陈氏合修宗谱><义门陈氏宗谱>看陈寅恪家族》(卞孝萱、武黎嵩合著),《中国文化》2008年秋季号(总28期)
《重新认识姚鼐——<桐城麻溪姚氏宗谱>资料的发掘和利用》(卞孝萱、武黎嵩合著),《中国文化》2007年秋季号(总25、26期)
《徐州云龙书院沿革考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善述文章根血性——〈现代国学大师学记〉初读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陈宝箴系赐死说考辨》,《江海学刊》2007人文综合版
《陈寅恪真的有诗无词吗?——记三首署名陈寅恪的词作》,《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圣贤讲和》(副主编、撰稿),南京出版社,2007
《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参与撰稿),辽海出版社,2009
❻ 李时人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著述
《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
《金瓶梅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古训新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
《中国旅游文学大观·诗词卷》(上下册),(陕西)三秦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版。
《全唐五代小说》(五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李汝珍及其〈镜花缘〉》,(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
《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古代短篇小说名作评注》(与何满子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
《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
《中国古代禁毁小说大全》(主编),黄山书社,1992年5月版。
《明清小说鉴赏辞典》(与何满子合作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二、主要论文
《也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3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与蔡镜浩合作),《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3期。
《金瓶梅》中“金华酒”非“兰陵酒”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2期。
《〈西游记〉中的唐僧出世故事》,《文学遗产》1983年3期。
《贾三近作〈金瓶梅〉说不能成立──兼论考证的态度与方法》,《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4期。
《〈西游记〉闹天宫故事形成考辨》,《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2期。
《关于〈说岳全传〉》,《中国通俗小说阅读提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孙悟空形象的渊源》,《西游记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问题和研究方法》,1985年1月22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关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主题研究”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1期。
《“百丈”也是人名》,《读书》1985年1期。
《谈〈金瓶梅〉的初刻本》,《文学遗产》1985年2期
《写情入物,苍凉凄动——〈诗经·秦风·蒹葭〉欣赏》,《名作欣赏》1985年2期
《关于〈金瓶梅〉的创作成书问题——与徐朔方先生商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3期。
《朱鼎臣〈西游释厄传〉考》,《明清小说论丛》第3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5期。
《日本学者关于孙悟空形象来源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5年18期。
《〈聊斋志异〉与〈池北偶谈〉》,与于盛庭合作,《明清小说研究》2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12月版。
《元代社会思想文化状况和杂剧繁盛》,《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5年12月31日。
《“词话”新证》,《文学遗产》1986年1期。
《〈万历野获编〉“金瓶梅”条写作时间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1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仿作和续书问题思考》,《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6年7月1日。
《〈四游记〉版本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2期。
《〈谈金瓶梅初刻本〉补正》,《文学遗产》1986年3期。
《关于〈红楼梦〉及其他古代小说研究问题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美人图及其人体美观念——读〈卫风·硕人〉》,《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文化意义的〈文心雕龙〉和对它的文化审视》,《学习与探索》1987年1期。
《李汝珍“河南县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说研究》6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2月版。
《金瓶梅:中国16世纪后期社会风俗史》,《文学遗产》1987年5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发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兰陵笑笑生》,《中国十大小说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李汝珍》,《中国十大小说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站在新的时代文化的高度观照〈金瓶梅〉》,《学习与探索》1990年3期。
《论〈金瓶梅〉的性描写》,《中国小说中的性描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萧兵的楚辞研究及有关问题》,《文学遗产》1992年4期。
《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泛论——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谈片之一》,《北方论丛》1993年3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美学新风貌——谈〈金瓶梅〉的艺术新创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
《三国演义:亚史诗和亚经典》,《光明日报·文艺观察》1994年11月9日。
《三国演义纵横谈》,《文汇报》1994年11月27日。
《西门庆:中国“前资本主义”商人的悲剧象征》,《光明日报·文艺观察》1995年7月19日。
《孙吴政权与江南世族》,《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增刊》。
《出入乾嘉:李当珍及其〈镜花缘〉创作》,《国学研究》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渔小说创作论》,《文学评论》1997年3期。
《“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1997年5期。
《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复旦学报》1998年6期。
《小说观念与〈全唐五代小说〉的编纂》,《文学评论》1999年3期。
《20世纪唐五代小说研究的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之一》,《零陵师专学报》1999年4期。
《20世纪宋元小说研究的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之二》,《零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期。
《20世纪《金瓶梅》研究的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之三》,《零陵师专学报》2000年4期。
《越南汉文古籍〈岭南摭怪〉的渊源成书》,中华书局《文史》53辑,2001年4月。
《新罗崔致远生平著述及其汉文小说双女坟记的创作流传》,中华书局《文史》57辑,2001年12月。
《〈三国演义〉:史诗性质和社会精神现象》,《求是学刊》2002年4期。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研究力作——聂付生〈冯梦龙研究〉序言》,《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道路与理论建设》,《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3年3月26日。
《唐代女冠诗人:女性文学中的特殊现象——〈唐代女冠诗人研究〉代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
《卓然不群:〈何满子学术论文集〉》,《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8期。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6期。
《中国古代小说与古代朝鲜半岛汉文小说》》,《人民政协报·学术版》2004年1月12日。
《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 ——兼评邱昌员〈历代江西词人论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与杨彬合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
《〈游仙窟〉的日本古钞本和古刊本》,与詹绪左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求是学刊》2007年1期。
《〈游仙窟〉古钞本、古刊本勘误与质疑》,与詹绪左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唐代文言小说“诗化”的文学史意义——兼评邱昌员〈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
《中国古代小说与朝鲜半岛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与聂付生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中国古代小说与越南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
《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一点思考》,《北方论丛》2009年3期。
《越南古代汉文诗叙论》,与刘廷乾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
❼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科研成果
· 许海云译:《时间的坐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014/2/23 · 刘后滨主编:《唐代政治文明》2014/2/23 · 王静:《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2014/2/23 · 李梅田译著:《六朝文明》2014/2/23 · 张忠炜:《秦汉律令法系研究初编》2014/2/23 · 赵珍:《资源、环境与国家权力——清代围场研究》2014/2/23 · 王晓琨:《阴山岩画研究》2014/2/23 · 李梅田:《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2014/2/23 · 赵秀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近现代西方相关思想研究》2014/2/23 · 吕学明主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文物精华》2014/2/23 · 刘后滨主编:《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2014/2/23 · 刘后滨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文选》2014/2/23 · 包伟民主编:《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2014/2/23 · 吕学明等编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2014/2/23 · 韩树峰:《汉魏法律与社会》2014/2/23 · 杨雨青:《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2014/2/23 · 刘文远:《清代水利借项研究》2014/2/23 · 徐浩:《西方史学史》2014/2/23 · 徐兆仁:《儒佛道修持实践与核心思想探源》2014/2/23 · 牛贯杰:《曾国藩》2014/2/23 ·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2014/2/23 · 刘后滨、李晓菊主编:《资治通鉴二十讲》2014/2/22 ·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2014/2/21 · 马利清编:《考古学概论》2014/2/21 · 马克锋:《国学与现代学术》2014/2/21 · 张瑞龙、黄一农:《天理教起义与闰八月不祥之说析探》2014/2/21 · 徐兆仁:《功力、视野、理论——当代历史研究学术创新之本》2014/2/21 · 包伟民:《唐代市制再议》2014/2/21 · 赵珍:《清嘉道以来伯都讷围场土地资源再分配》2014/2/21 · 何黎萍:《二十世纪初苏俄妇女解放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014/2/21 · 韩树峰:《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2014/2/21 · 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2014/2/21 · 王大庆:《从奥林匹亚赛会看古希腊人的平等观念》2014/2/21 · 郭双林:《沉默也是一种言说——论梁启超笔下的严复》2014/2/21 · 赵珍:《光绪时期盛京围场捕牲定制的困境》2014/2/21 · 马克锋:《“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辨析》2014/2/21 · 刘后滨:《“正名”与“正实”——元丰改制与宋人的的三省制理念》2014/2/21 · 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2014/2/21 · 牛润珍:《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墓?——高陵地望、朝向与墓葬类型之推证》2014/2/21 · 侯深:《<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2014/2/21 · 马克锋:《近五年第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2014/2/17 · 2000年以来历史系教师著作要目 2014/1/8 · 孟广林:《“回归”或突破——英、美史学家有关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动向》2014/2/17
❽ 曹胜高的科研成果
专著《中国文学的代际》,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专著《中国的修养》,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专著《国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专著《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专著《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主编《汉赋与汉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合译《六韬鬼谷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主要论文:
《心源论与中国文艺美学的本原建构》,《哲学与文化》(A&HCI),2013年第3期。
《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黄钟》,2013年第1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社会认知与明清小说的理论转关》,《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
《理感说与中古诗学的突破》,《文史哲》,201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
《元明宗唐论与师心说的理论省思》,《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古典松动与明清诗论的内在突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文化自觉的前提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陶渊明与东晋玄学之新变》,《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文化家国与元明诗文之演进》,《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
《士的演进与殷周文化之转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当前道德困境与文化的社会属性》,《长白学刊》2012年第1期。
《列士献诗与变风变雅》,《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述策略的形成》,《戏剧》,2011年第2期
《师心论与唐音说的理论演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4,5期
《中晚唐商禁松弛与庶民文化的兴起》,《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文字为意”与唐宋诗文的理论反思》,《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反玄虚思潮与两晋文风之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论两汉玄学思潮的萌芽》,《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论唐教坊的历史渊源及属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中晚唐“开教坊”与曲子词的繁荣》,《中国诗歌研究》第7辑
《论宋词的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治道之反思》,《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2日 、《新远见》2009年第12期转摘)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
《先秦诸子性命论及其价值取向》,《南都学刊》,2008年第5期
《湘君湘夫人的神格与原型》,《国学研究》第二十一卷
《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论晚唐宵禁制度的松弛及其文化影响》,《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转摘)。
《论先秦天人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美术观察》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
《文明的总结与文明史的书写》,《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 1 期转载。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第4期。
《骚体新变与汉魏文体的演进》,《古代文明》,2008年第1期。
《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先秦诸子天论的形成及其演变》,《古代文明》,2007年第1期。
《论〈天问〉的原创意图》,《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文摘报》2006年8月20 日论点摘编。
《东亚文化之特质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长白学刊》,2006年第1期。
《论元杂剧叙述口吻的确立与成型》,《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 3 期列入“中国文化”要目辑览。
《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作》,《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赋法流播与汉魏文人诗的兴起》,《中国诗歌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
《鬻子考索》,《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论古典诗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要》2002年第3期转载)。
《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❾ 韩陈其的科研成果
韩陈其教授,善于融会贯通,古今比较,研究内容涵容古今汉语的各个领域:羡馀现象论;语义结构论;音义关系论;文字训诂论;语法词汇论;《史记》语言论;《马氏文通》论;中国语学论;中国语史论;语言研究方法论。国学大师徐复教授《中国古汉语学·序》评曰:韩陈其“于语言文字各部门,均所擅长,凡有所陈,无不惬心贵当,卓然有所树立” 。
韩陈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当代社会流行语综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况(语言学类成果共约830万字)
[1]、韩陈其《古代汉语教程》上中下三册以及与其配套的韩陈其编写的《古代汉语练习》一册和《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一册(凡共五册)作为徐州师范学院内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约100余万字。
[2]、韩陈其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第七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约150万字。
[3]、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写其中20万字。
[4]、至2009年发表语言学论文112篇,其中1.6万-7万的单篇论文约10余篇,共约为100万字。
[5]、古籍整理,约为100余万字。
[6]、正式出版独力专著七部(约310万字):
八十年代一部——韩陈其《古代汉语自学练习》,廖序东《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统一书号:7346·498 ;字数26万字。
九十年代以来六部,书名详下,共约为284万字。
(二)九十年代以来的独力语言学专著六部(约284万字)
[1]、韩陈其《中国古汉语学》(上下册),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约82万字
书号: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装)
ISBN 957-17-1387-2(上册:精装)
ISBN 957-17-1388-0(下册:精装)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装)
ISBN 957-17-1390-2(上册:平装)
ISBN 957-17-1391-0(下册:平装)
[2]、韩陈其《汉语借代义词典》,徐复《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版——实际约66万字 。书号:ISBN 7-5406-3201-1(精装、平装)
[3]、韩陈其《中国语言论》,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版——约50万字。书号:ISBN 957-17-1628-6(精装),ISBN 957-17-1629-4(平装)
[4]、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研究》,徐复《序》,许惟贤《代序》,齐鲁书社2001年版—约22万字
书号:ISBN 7-5333-0991-X
[5]、韩陈其《汉语词汇论稿》,徐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实际约43万字
书号:ISBN 7-80643-732-0/H27
[6]、韩陈其《语言是小河》,于根元《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实际约21万字
书号: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来的单篇语言学论文112篇(约100万字)
1981年
1-A.韩陈其《词的借代义》,《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有评介
2-B.韩陈其《现代汉语词语中的古义》,《教学与进修》198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C. 韩陈其《报刊病句评改》,《语文教学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词的活用与词义变化》,《语文教学园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韩陈其《“境壤界”是一个词吗》,《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6-B.韩陈其《试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第4期
7-C.韩陈其《〈说文解字〉义训条例举隅》,《盐城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韩陈其《〈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9-B.韩陈其《〈汉语成语词典〉读后》,《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0-C. 韩陈其《从〈史记〉看介词“于”在古汉语补语中的有无》,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韩陈其《几种“所”字结构之间的层次关系分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
12-B. 韩陈其《再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3-C.韩陈其《谈谈古汉语中的分数表示法》,《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2 期
14-D.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教学与进修》1984年第3期
15-E.韩陈其《古今同形的双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9期
16-F 韩陈其《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11期
17-G.韩陈其《汉字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一》,《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8-H.韩陈其《探求词的古义途径》,《语文教学》,1984年第6期
19-I. 韩陈其《论“修饰成分+人称代词”》,《内蒙古师范大学》1984年第4期
20-J.韩陈其《关于〈史记〉名词性补语的句子特点及其影响》,《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5期全文转载
1986年.
22-A.韩陈其《三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汉语学习》,1986年第1期
23-B. 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韩陈其《典型的望文生义》,《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
25-D. 韩陈其《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大学文科园地》,1986年第1期
26-E.韩陈其《试论介词“于”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规律》,《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7-F. 韩陈其《是芭蕉,还是蜡烛》,《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8-G. 韩陈其《古汉语单音假设连词之间的音韵关系》,《中国语文》1986年第5期
29-H. 韩陈其《错误百出的〈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30-I. 韩陈其《古代汉语单音假设连词的形式特征》,《赣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87年.
31-A. 韩陈其《〈上古音与通假字〉质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韩陈其《论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新疆师范大学》,1987年第1期
33-C 韩陈其《四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4-D.韩陈其《语文随笔三则》,《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
35-E.韩陈其《汉语语法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六》,《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36-F.韩陈其《百期纪念,读者评刊》,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10期
37-G.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1987年九总第九期
1988年.
38-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
39-B.韩陈其《训诂零札两则》,《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韩陈其《古汉语单音程度副词之间的音义关系》,《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41-D.韩陈其《试论汉语语词的讹变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韩陈其《从“所”字结构看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汉语羡馀现象综合研究之八》,《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3-B. 韩陈其《试论文言名词充当动词性谓语时的语义结构程式和语言环境形式》,《徐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4-C. 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综论》,袁晓园主编《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韩陈其《话是如何被“砍”出来的》,香港《普通话》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韩陈其《从香港故娘说开去——街头语法站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0年第2期
47- B.韩陈其《论文言今译的科学原则和基本方法及现状》,《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
1991年
48-A. 韩陈其《我的他:他是谁?——街头语法站谈之二》,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1期
49-B. 韩陈其《佳丽的家族》,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2期
50-C. 韩陈其《论<说文>会意字》,《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51-D.韩陈其《论文言判断句的历时层次》,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7月号
52-E.韩陈其《以今通古掌握词义》,《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1期
53-F.韩陈其《比较<刘氏语通>与申小龙“新说”》,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韩陈其《说“老”道“子”——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1期
55-B.韩陈其《苹果树、女人街及其他——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2期
56-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色彩》,《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
57-D.韩陈其《论<史记>复音词的意义特点》,《语文研究集刊》第一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韩陈其《对文的比照和词义的推求》,《中文自学指导》1992第2期
59-F.韩陈其《五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韩陈其《男驴?女驴?——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1-B.韩陈其《牛奶与情话之类——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2-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意义》,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2期
63-D.韩陈其《试论古代汉语同义句式繁化的规律性倾向——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韩陈其《汉字的男女文化》,《学习》(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韩陈其《新婚贺语的文化随想》,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66-C.韩陈其《论连语的演变》,《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67-D.韩陈其《透过古音洞察文言虚词》,《语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韩陈其《人名与文化——汉语专名文化要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韩陈其《论“所”字结构》,《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韩陈其《同名互指的历史文化义蕴》,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1期
71-C.韩陈其《街名与文化》,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韩陈其《论语词组合关系历时变化的理据》,《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韩陈其《街名与文化》(署名:晓丹)《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韩陈其《初读<马氏文通>》,《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33——47页)
75-B.韩陈其《试论汉语词义:结构单位选择性》,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总第59期
76-C.韩陈其《〈经义述闻〉平议》,《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页)
2000年
77-A.韩陈其《论〈马氏文通〉语法观--〈文通〉百年,乡人评说》,载《〈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4——83页)
78-B.韩陈其《〈经义述闻〉评介》,载《中国典籍精华从书语文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页)
79-C.韩陈其《〈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
2001年
80-A.韩陈其《论〈史记〉统括性范围副词》,载《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期(第197——206页)
81-B.韩陈其《汉语词汇学引论》,《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5——76页)
2002年
82-A.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韩陈其《论循境求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4-B.韩陈其《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5-C.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6-D.韩陈其《关于汉语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徐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87-E.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88-F.韩陈其《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韩陈其《论汉语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原则和释读途径》,《徐州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
90-B.韩陈其《论因声求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1-C 韩陈其《论比喻义和借代义的释义》,《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韩陈其《论诗歌语词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网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新释》,中国人民大会中文系编《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韩陈其《浅谈“ 几乎”类语词的形式联系和语义强度》,《汉语学习》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韩陈其《中国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欣赏系列研究苏轼词释读欣赏(之一)》,《文教资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韩陈其《韩中语言文化比较漫谈——2004年11月韩国湖西大学大学院演讲稿》,《庆祝廖序东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韩陈其《论中国诗歌语言的词汇-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以苏词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7-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 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 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苏轼词之一》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7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7 年总第13期;又载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8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韩陈其《语言人视域内的关於韩中语言文化教育内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较认识和理性认同思考纲要》,韩中建交15周年纪念, 第9次韩中文化论坛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韩陈其 立红《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语学释读》,韩国汉阳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韩国】李光哲 吴秀琴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第131---180页,韩国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乡学院学报》2008 年第3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2期【说明:本文与韩国版同名文章, 同名异实】
102-B韩陈其.《尔雅》名义考论新说:尔雅=明义,《辞书研究》2008年6期
103-C.韩陈其《论汉语词典编写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条例》,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5期
104-D.韩陈其《中华汉族鼠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7期
105-E.韩陈其《同义对称结构四字格所映射的词化现象》,《汉语学习》2008年1期
106-F.韩陈其《视野高而邃发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刘永华博士<马氏文通>研究》,载刘永华《马氏文通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3月
107-G.韩陈其《关于<尔雅>研究的后瞻与前瞻的若干反思与正思》,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文论集》(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韩陈其《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启事,刊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
109-B.韩陈其《古诗文言意传输的最新最佳的尝试-----序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载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触觉类、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11-D.韩陈其《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联觉具象和感知及其变化和转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2-E.韩陈其《中国现行教育的“度”、“量”、“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来的其它语言学成果(约120万字)
[1]、《古代汉语常识百问百答》(约20万字),载《古代汉语自学指导》(韩陈其主编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点校本第794卷——900卷审订(约100余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学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创作
[1]、韩陈其《人:男人·女人》
[2]、韩陈其《花·人·街》
[3]、韩陈其《文身——图腾文化的映现》
[4]、韩陈其《服色与身份》
[5]、 韩陈其《壬申双春喜话猴》
[6]、韩陈其《汉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韩陈其《乡音的魅力和语言的势利》
[8]、韩陈其《花名与名花》
[9]、韩陈其《鸡: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韩陈其《鸡子·孩子·君子》
[11]、韩陈其《山水咏叹调》(托名)
[12]、韩陈其《读书耦谈》
[13]、韩陈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韩陈其《我的老师》
[15]、 韩陈其《人名与民风》
[16]、韩陈其《景名与游兴》
[17]、韩陈其《酒名与诗歌》
[18]、韩陈其《店名与社会》
[19]、 韩陈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厦》
[20]、韩陈其《新婚贺语随想》
[21]、 韩陈其《三“韩”缘——游韩咏叹调》
[22]、韩陈其《淑明“美”思——游韩咏叹调》
[23]、 韩陈其《韩国教育观“花” ——游韩咏叹调》
[24]、韩陈其《韩中女子名异同谈趣——游韩咏叹调》
[25]、韩陈其《秋色赋——游韩咏叹调》
[26]、 韩陈其《千禧之爱——游韩咏叹调》
[27]、 韩陈其《梦溪乡思》
[28]、 韩陈其《狗头狗脑----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韩陈其《乡人赛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韩陈其《华盛顿的樱花世界》
[31]、 韩陈其《三游美国费城》
[32]、 韩陈其《美国“牛友”麦乐尼》
[33]、 韩陈其《游祭美国葛底斯堡古战场》
❿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科研
清华因其独特的建校背景与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校内中西文化交汇,在这个典型的文化接触地带。吴宓贯彻他一向提倡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理念,筹备研究院国学门。
在研究院开学典礼上,吴宓发表演说,阐述研究院开办旨趣:(一)在新旧递嬗之际,对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后可以采择适当,融化无碍;(二)对中国固有文化,须有通彻之了解;(三)为此,必须有高深学术机关,为大学毕业及学问已有根柢者进修之地,且不必员府欧美多耗资财,所学且与国情隔阂。此即本校设立研究院之初意。
针对当时国内国学研究“或则陈腐,嫌其过旧;或则偏激,强名曰新;或则但务琐屑之考据;或则徒事浮华之辞章。”吴宓提出,国学研究应该树立两个目标:第一,整理全部材料,探求各种制度之沿革,溯其渊源,明其因果,以成历史的综合。第二,探讨其中所含义理,讲明中国先民道德哲理之观念,其对于人生及社会之态度,更取西洋之道德哲理等,以为比较,而有所阐发,以为中国今日民生群治之标准,而造成一中心之学说,以定国是。如能实现第一个目标,则中国之文明,可以昌明树立于世界;实现第二个目标,则中国对于全世界之迷乱纷争,或可有所贡献。
在此思想指导下,国学研究院采取了异于国内其他大学的国学研究之道,即“注意准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
从体制和功能看,研究院没有北大国学门那样复杂的建制和多功能特征,而纯粹是一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机构。围绕培养目标,研究院在招生、学习和毕业等环节上,都有一套相当规范的操作制度。
研究院招收对象,除“国内外大学毕业者或具有相当之程度者”外;还有“各校教员或学术机关服务人员,其有学识及经验者;各地自修之士,经史小学等具有根柢者”。学生经录取后,须按期到院,常川住宿,屏绝外务,潜心研究,笃志学问,尊礼教授,并不得有逾越行检,妨害本院之行为。研究期限以为年为卒,但遇有研究题目较难、范围较广,而成绩较优者,经教授许可,可续行研究一年或二年。研究院四年间共收四届,录取74人;除有2人退学和4人病故外,实际完成学业68人。他们后来有的执教于大中学校,有的任职于文化学术机构,都在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尽心尽力。
研究院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特长和主动精神。《研究院章程》明文规定:“本院略仿旧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度。研究之方法,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其分组不以学科,而以教授个人为主,期使学员与教授关系异常密切。”根据《章程》,研究院教学方式分为“普通演讲”和“专题研究”。普通演讲即课堂讲授,由各教授就自己的专长和治学心得开课,供诸生必修或选修;如同一课几位教授都有精深研究,可同开此课各讲各的心得见解,任学生自由选一教授从业。专题研究就是由教授个别指导,学生进行的课题研究。各教授就自己的专长提出指导范围,然后让各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学力,自由选定研究题目,选定后不得中途变更。学生可随时向导师请业问难。《章程》规定“教授于专从本人请业之学员,应订定时间,常与接谈,考询成绩,指示方法及应读书籍。”
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严格按《章程》执教。
王国维开的普通演讲有:《古史新证》、《说文练习》等;指导专题研究的范围是:经学、小学、上古史和中国文学等。
梁启超开的普通演讲有:《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儒家哲学》等;指导专题研究的范围是: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等。
陈寅恪开的普通演讲有:《西人之东方学》、《目录学》和《梵文—金刚经》等;指导专题研究的范围是:年历学、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研究等。
赵元任开的普通演讲有:《方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等;指导专题研究的范围是: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
李济开的普通演讲有:人文学等;指导专题研究的范围是:中国人种考等。
研究院的课程,兼具广博与精深,不少即使在今天,仍然属前沿性质。刘梦溪指出,研究院讲授内容已经超越了一般所谓国学的范围。事实上王国维、陈寅恪的学问途径,与西方汉学的方法多有一致之处,原本就是国外汉学界最看重的中国学者。赵元任的语言学研究,也属于现代语言学的范畴。李济的民族学和考古学,更直接运用了人类学的方法。清华国学研究院应该是新的国学,而且是与西方汉学联系在一起的新的国学。
研究院教学、研究并重,著述甚丰。研究院的出版刊物主要有三种:(一)教授主编之丛书,比如王国维的《蒙古史料四种校注》、陈寅恪的《大宝积经论》、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李济的《西阴村史前的遗存》等;(二)《国学论丛》,到1929年3月共出版二卷六期,内容除本院教师之著作外,凡学生之研究成绩,经教授会同审查,认为有价值者及课外作品之最佳者,均予登载,比如刊载有吴其昌的《宋代之地理史》、周传儒的《中日历代交涉史》、刘盼遂的《说文汉语疏》等;(三)《实学月刊》,本着“经以明圣贤之心,攻诸史以寻治乱之迹。汇百家之学,集万国之观……洽于古今,通乎中外”的宗旨,前后共印行六期,这些学生的著述,受到校内外学人的瞩目。其中代表性著作如:高亨的《韩非子集解补正》、吴其昌的《三统历简谱》、王镜第的《周官联事考》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以及对我国国学研究的贡献,都大为可观和令人称道。
研究院共招生四届,毕业74人,其中徐中舒、姜亮夫、王力、吴其昌、姚名达、高亨、陆侃如、刘节、刘盼遂、谢国桢、贺麟、张荫麟、罗根泽、周传儒、蒋天枢等等,日后都成为我国20世纪人文学术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