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原有范围继续使用他人后注册的商标是否构成侵权
你好,构成侵权,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㈡ 判断商标是否构成侵权的成立条件
商标使用的正当合理、过错、公平、诚信和混淆等5个方面是判断是否构成侵权所必须考虑的因素。目前,中国对于商标权的保护采取的是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双轨制。在经济生活中,因注册商标专用权而发生的“傍名牌”案件时有发生,此类案件中多数系知识产权权利冲突。这类案件诉至法院后,一方通常会提出,应当首先通过行政救济途径撤销对方的注册商标、商号等,法院不能直接认定被告的使用行为侵权,司法权不能代行行政职权。
注册商标不依法使用,法院可直接受理。早在三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博内特里公司诉上海梅蒸公司等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上海法院通过审理认定被告梅蒸公司在生产、销售的商品上,将自己的“梅蒸”注册商标拆分成“Meizheng”拼音字母与花瓣图形,并与“梦特娇·梅蒸”标志一道使用,不是依法使用“梅蒸”注册商标,故该案不存在该商标的授权争议,无需先经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
司法界人士认为,并非所有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法院都不能直接受理。如被告未依法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法院依然可以直接受理并作出裁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原告以他人超出核定商品的范围或者以改变显著特征、拆分、组合等方式使用的注册商标,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为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该条司法解释所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一是被告将自己的注册商标式样使用在非商标局核定的商品或服务上;二是虽然使用在核定的商品或服务上,但自行改变了商标的外观特征或式样,包括拆分使用;三是将自己的多个注册商标不当叠加或组合使用。
另一种使用方式,则是被告虽拥有多个注册商标,但其将多个注册商标叠加组合使用,并通过文字处理,弱化或淡化部分文字,突出其他文字,从而与他人在先注册商标产生冲突,造成混淆。如某被告拥有“王宫”、“朝臣”两个注册商标,但其在葡萄酒上竖排并列该两商标,并淡化“宫”、“臣”两字,突出“王”、“朝”两字时,就可能与他人在葡萄酒上的“王朝”注册商标产生冲突,从而构成商标侵权。被告组合使用后产生的一个整体标志也可以视为是未注册商标,从而不受最高法院批复的限制。被告虽然使用自己的商标,但实质是一种滥用商标权的使用行为。
注册商标与其他商业标识之间的权利冲突,应通过司法诉讼解决。苏北一家酒厂开发一种60度烈性白酒,在东北和新疆拥有很好市场。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以他人画的“水浒一百单八将”系列图作为白酒商标进行了注册,生产的白酒有了较好的销量。后“水浒一百单八将”系列图的作者向法提起诉讼,认为这家酒厂擅自将其美术作品注册为商标并在生产的白酒上使用,侵犯了其美术作品著作权。法院经审理认定,原告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被告商标虽经合法注册,但在经销的商品上擅自使用他人作品,侵犯了原告著作权。故判令其停止使用“水浒一百单八将”系列图,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判决生效后,原告持法院判决书到商标评审委申请撤销了被告的商标,该案的裁判依据即是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原告享有在先权利著作权,应当给予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原告以他人注册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等侵犯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企业名称权等在先权利为由提起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项规定的理由在于:在先权利(如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企业名称权等)的认定以及侵犯在先权利的判定,都超出了商标行政裁决机构的专业性范围。并且,在对行政裁决实行司法审查的情况下,同一权利冲突可能需要“三审”,即商标评审委“一审”、司法两审才能解决,由此可能造成行政和司法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权利救济的效率。因此,在解决注册商标与其他在先权利冲突时,应实行司法程序优先原则。
注册商标与注册商标之间冲突,应通过行政裁决途径解决。这是一起典型的注册商标冲突纷争案例。在原告某糖果厂诉被告某食品厂商标侵权一案中,原告在某固体饲料上注册了“乐”字牌商标,后被告在“果子晶、果子粉、乳酸饮料”等商品上注册了“桑”字牌商标。两商标相近似。原告糖果厂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被告食品厂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商标相近似的商标,构成商标侵权。法院告知原告先行经行政撤销程序,并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法院的理由是,原告“乐”字牌商标与被告“桑”字牌商标均获商标注册,应由当事人首先提请行政裁决部门解决商标权利冲突问题,然后再可向法院请求处理侵权纠纷。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法院不直接受理的案件范围主要是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此类案件适用行政前置程序,当事人应当首先向行政主管机关申请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原告以他人使用在核定商品上的注册商标与其在先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为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三)项的规定,告知原告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请解决。这样的规定首先考虑到的是商标注册采取全国统一集中授权制度,采取行政前置程序是为了维护此种集中授权体系。其次发生冲突后,现行商标法设置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救济程序和途径,规定了注册商标不当的撤销程序。在先权利人如认为注册不当,可到商标评审委申请撤销在后商标,然后再到法院请求民事救济。再次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属于商标行政裁决机构专业范围,商标评审委员会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此类冲突进行处理。
㈢ 采取商标侵权定案依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采取商标侵权定案依据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商标使用许可问题
不得以商标注册人未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报商标局备案为由而否定其许可合同的效力(许可合同中明确约定备案为合同生效条件的除外);商标被许可人违反许可合同约定,超出被许可使用商品或服务的范围、期限或数量的行为且构成商标侵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应许可人的请求依法查处,也可以依职权主动查处;商标独占使用许可的被许可人在许可合同有效期内可以作为商标权利人以自己的名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但以其自己的名义出具的商标侵权证明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举证责任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商标侵权案件调查取证有关问题的批复》(商标案字[2005]第223号)所称“涉嫌侵权人无正当理由无法提供经商标注册人许可证据或取得该证据的线索,即可以认定其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的事实无需商标注册人提供未予许可的证明”仅指查处违反《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侵权行为,不得擅自将该调查取证方式扩大到查处其它商标侵权行为。
三、证据来源问题
采用涉外商标侵权定案证据应当遵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十六条的规定,当事人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的在我国领域外形成的证据,应当说明来源,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我国与证据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当事人提供的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内形成的证据,应当具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的证明手续。
四、取证方向问题
反映在定牌加工或其它合作经营方式中的商标使用许可行为难免会产生因合作关系破裂,商标注册人单方面撕毁合同而挟怨报复出具未予许可的伪证问题。对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商标侵权行为时,应本着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一方面应根据举证责任规定,依法取得商标注册人未予许可的证明(如前所述,当事人涉嫌侵犯《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规定所指商标侵权行为,无正当理由无法提供经商标注册人许可证据或取得该证据的线索,无需商标注册人提供未予许可的证明),另一方面也应当主动收集对当事人有利的反证,即足以推翻商标注册人未予许可的证据。当然,商标注册人与当事人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取得的单一侵权定案证据表示认可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该定案依据直接予以认定,不必另外求证。
㈣ 超出授权范围使用商标是侵权还是违约
属于违法使用注册商标,工商管理部门查到后会限期改正.期满不改正的,由商标局撤销其注册商标。
㈤ 商标侵权
要在专卖店招牌上使用某注册商标,需经该商标的注册人许可,否则构成侵权。
“雅鹿”与“雅V鹿”构成近似商标,擅自使用也是侵权的。
㈥ 擅自改变核准注册商标,构成侵权吗
《商标来法》第51条规定:源“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注册商标加以改变后,注册人不再享有将其作为注册商标使用的权利。《商标法》第22条规定:“注册商标需要改变其标志的,应当重新提出注册申请。”之所以不允许自行改变注册商标,一方面是因为注册商标是经过商标局严格审查后核准注册的,有其明确的权利范围,而自行改变后的商标有可能超出其原注册的权利范围,一旦使用人仍将其作为注册商标使用,即标以注册标记,则必然向他人错误地宣传了其权利范围,扰乱了商标管理的秩序,另一方面注册商标自行改变后,还有可能同他人的注册商标构成相同或近似,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 查看更多答案>>
㈦ 是冒充注册商标还是商标侵权
案情:2003年11月12日,上海市甲公司与山东省临沂市乙公司签订委托加工协议。协议约定:甲公司委托乙公司生产A牌洗发水2000箱,甲公司只提供带有注册商标A的包装样品,乙公司自行购置原料,印制包装进行生产;并约定乙公司生产的产品不得自行对外销售,只能由甲公司进行销售。经查,甲公司的注册商标A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香皂,不包括《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中的商品“洗发水”。至案发时,乙公司共加工A牌洗发水1340箱,擅自对外销售了720箱。
对乙公司行为的定性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乙公司生产加工、销售合同标的物的行为属于冒充注册商标的行为。
此意见认为,冒充注册商标是指商标使用人在未经商标主管机关核准注册的商标上标明注册商标字样或者注册商标标记的行为。认定是否冒充注册商标应以商标主管机关是否核准注册为惟一要件。《商标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注册商标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这里“核准注册”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核准的标志和核定的商品,超出任何一个方面都属于冒充注册商标行为或可能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本案中,乙公司按照委托合同的要求,把核定在“香皂”商品上的注册商标使用在核定商品范围之外的“洗发水”上,显然没有经过商标主管机关的“核准注册”,其生产加工带有注册商标A的洗发水属于冒充注册商标的行为。
笔者持另一种意见,即乙公司销售标的物的行为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而生产加工标的物则属于冒充注册商标行为。
虽然《商标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注册商标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但这是针对商标确权而言的。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与权利的保护范围的内涵不同。根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商标专用权的权利保护范围除“注册商标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外,还包括“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显然,商标专用权的权利保护范围要大于确权的范围。本案乙公司违约销售合同标的物的行为就属于“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虽然乙公司的使用事先得到甲公司的许可,但是该许可使用不是任意的使用,而是在“不得对外销售”的条件下的使用,否则就失去了许可的基础和条件,是“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的”使用。因此,乙公司销售A牌洗发水的行为构成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乙公司生产加工委托合同的标的物,超出了注册商标A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围,其生产加工行为构成冒充注册商标的违法行为。
对徐晓同志的《是冒充注册商标还是商标侵权?》一文的不同观点 陈进军 张丕温(山西省介休市工商局)
12月2日“中国工商报-商标世界”的《理论·法制》版刊登了徐晓同志的文章———《是冒充注册商标还是商标侵权?》,该文对山东临沂乙公司擅自销售上海甲公司委托其加工的A牌洗发水一案进行了分析,作者把乙公司的生产、销售分作两部分,认为其生产A牌洗发水行为为冒充注册商标行为,销售A牌洗发水为商标侵权行为,笔者以为不妥。
首先,乙公司的行为只能定性为商标侵权行为,即《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所述的“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具体到该案为在类似商品(洗发水)上使用的行为。从作者提供的案情看,乙公司是受上海甲公司的委托,为其生产加工2000箱A牌洗发水,双方委托加工合同成立,其合同约定“公司生产的产品不得自行对外销售,只能由甲公司进行销售”,而乙公司却擅自销售。尽管被查获时,乙公司只销售了720箱,但其违背合同约定擅自销售,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如不被查获,其可能要全部售完),且已售出720箱的客观事实,也造成了对甲公司A牌注册商标的侵害后果,所以乙公司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
其次,乙公司的行为不构成冒充注册商标行为。从本案看,如果乙公司没有擅自销售A牌洗发水,只是按合同约定加工2000箱A牌洗发水,那么等甲公司提货(或其发货)时,严格地说,乙公司就不是这2000箱A牌洗发水的所有权人。《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订作人未向承揽人支付报酬或者材料费等价款的,承揽人对完成的工作成果享有留置权”,可见,在合同履行前,乙公司只有留置权,洗发水的所有权人为甲公司,构成冒充注册商标的主体也应为甲公司,因为其A商标经核准使用的商品为香皂,却擅自扩大使用到洗发水上。
第三,商标侵权案件中生产与销售不能分作两个阶段。从本案看,乙公司只是受委托加工生产,至于生产加工什么,则只能按委托方的要求做,否则就是违约。如果不是乙公司违约擅自销售,其行为就不违法,正是乙公司的擅自销售行为才导致其商标侵权,而侵权不仅仅是销售行为本身,乙公司的生产加工都应包括在内。
冒充注册商标对谁处理? 高 峰(安徽省阜阳市工商局)
12月2日12月2日"中国工商报-商标世界"的《理论·法制》版刊登徐晓同志的《是冒充注册商标还是商标侵权?》一文,文中介绍案情为: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委托加工协议,委托乙公司生产A牌洗发水2000箱,乙公司生产的产品只能由甲公司销售。经查,甲公司的注册商标A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香皂,不包括"洗发水"。至案发时,乙公司共加工A牌洗发水1340箱,擅自对外销售720箱。徐晓同志认为,乙公司销售标的物的行为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而生产加工标的物则属于冒充注册商标行为。
笔者赞同徐晓同志认为乙公司销售行为是商标侵权行为的观点。本案中乙公司接受甲公司委托生产加工商品,没有商标使用权,其违约销售商品,构成了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擅自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的侵权行为。但其生产加工标的物属于冒充注册商标行为这一观点则值得商榷,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和确定处理对象。
第一,如果乙公司将已加工尚未销售的商品交给了甲公司,则构成冒充注册商标行为的是甲公司。冒充注册商标,是指商标使用人使用未注册商标标注注册商标标记的行为。"商标使用人"主要是指直接使用商标的行为人。不直接使用商标的行为人,例如销售商经销了他人冒充注册商标的商品,不构成冒充注册商标的违法行为。本案中甲公司是商标使用人,如果乙公司未违约,加工的商品无论是否交付,甲公司都应承担冒充注册商标的违法责任;乙公司虽已违约,但仍交付给甲公司产品的,甲公司应承担收取商品的冒充注册商标的违法责任。
第二,乙公司已加工尚未销售的商品未交给甲公司。根据乙公司违约的故意,如果其不能提供充分证明,可以认为乙公司准备将所有生产的商品销售,但因被查获而未实现。乙公司对销售的商品承担商标侵权责任,对未销售的商品亦应承担商标侵权责任。
生产、销售都是冒充注册商标行为 陈继文(纳爱斯集团打假维权办)
对12月2日"中国工商报-商标世界"的《理论·法制》版一文,我们同意第一种意见,认为乙公司生产加工、销售A牌洗发水的行为属于冒充注册商标行为。其理由是:
一、1994年9月2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标字(1994)第261号《关于贯彻实施〈商标法〉有关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在未经核准注册的商标上加注注册标记,包括在注册商标核准使用的商品范围之外的其他商品上使用该商标并加注注册标记,则属于冒充注册商标的行为。乙公司生产加工并销售的A牌洗发水,是注册商标使用在核定使用的商品(香皂)之外的其他商品,符合冒充注册商标行为的条件。
二、甲公司在洗发水上并没有注册A商标,不享有在洗发水上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香皂与洗发水不是类似商品。乙公司生产加工并销售A牌洗发水的行为并不构成对甲公司的侵权。
三、甲公司不享有A商标在洗发水上的商标专用权,不是商标拥有者,无权许可乙公司生产加工A牌洗发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委托加工协议的标的物是冒充注册商标的商品,违反了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该合同应属无效合同,协议中"乙方生产的产品不得自行对外销售"的约定自然不对乙方产生约束力。
值得指出的是,乙公司在订立合同时,有义务要求甲公司提供有效的授权证明,因定牌加工而发生商标侵权纠纷时,应根据委托加工合同,与委托方各自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至于本案中,乙公司未经甲公司同意,擅自对外销售720箱A牌洗发水的行为,应由乙公司单独承担法律责任。
㈧ 对方的商标一直处于异议当中,在异议当中我们使用它的商标文字是否侵权
在对方商标获准注册之前的行为可以不用管,因为对方商标没有注册,你们公司不回构成侵答权。但是对方商标获准注册之后,如果你们还是在原来的范围内生产和销售,也不侵权,关于在原来的范围、规模内生产和销售,则要具体分析。超出原来范围的使用对反商标的行为,则构成侵权。如有进一步的问题,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㈨ 先注册商标在前,注册公司名称在后,公司构成侵权吗
根据《商标法》
第二十二条 商标注册申请人应当按规定的商品分类表填报使用商标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提出注册申请。
商标注册申请人可以通过一份申请就多个类别的商品申请注册同一商标。
第二十三条 注册商标需要在核定使用范围之外的商品上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另行提出注册申请。
如果单纯只是商标名称相同,但A公司与B公司只是用相同商标经营不同产品的话,并不属于侵犯商标权,除非A公司是驰名商标。
如果B公司与A公司是经营同一种产品或者服务,那么可以进行维权,需要收集对方注册公司晚于A公司商标注册成功的时间,以及B公司使用A公司商标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