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行为其实是错误的
在中国的抗战剧中,有很多常见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现在很多抗战剧都被我们称之为抗日神剧。这些电视剧中究竟有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3.抗战剧中使用的武器是错误的。
有些电视剧中,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或者新四军,他们使用的武器都是九十年代才有的武器,在与日军的抗战期间,由于国内动乱,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枪支武器,特别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最困难的时候,都不能达到一人一把枪的标准。更不可能出现电视剧中那些优质的枪支武器了。
❷ 抗日神剧为啥没人管
主要原因是怎么管?这不涉及到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说句实话 真的很恶心,这些电视剧太脑残了看见就烦 不知道看的津津有味的那些人怎么想
❸ 怎样举报抗日神剧
哈哈,彼此彼此,我也是看过很多类似的电视简直不能忍,脑残的编剧导演和审片一起造就了这么多“奇迹”,如果可以举报的话我马上去举报!
❹ 为什么抗日神剧不尊重历史,侮辱观众智商,广电总局依然让它过审呢
别的剧不管怎么样,但是只要是抗日剧都很好过申
❺ 盘点被央视叫停的六部抗日神剧,每部都在侮辱观众的智商,是哪六部
在我国历史上,抗日战争最为重要。抗战的胜利,使我们恢复了自由,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慢慢发展,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今天的大国。
这部电视剧也比较奇葩,完全是男主角的个人表演,虽然看起来很过瘾,但观众可不愿意把抗日剧当作偶像剧来看。革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支持的抗日影片越来越多,这可以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许多关于国家历史的知识。但就历史而言,那一定不能太脱离现实,超能力什么的会让孩子对身体的力量有错误的认识。
❻ 为什么广电总局会批这些坑爹的抗日剧
这些剧能有效降低人的智商, 广电最喜欢了。
❼ 中国抗日剧总是这么垃圾吗
因为人们喜闻乐见这种电视剧 不用怎么费脑 看着也很爽 当然抗日剧里面也不全是你所说的垃圾
❽ 抗日神剧的整治措施
网名为“蓝猴子”的网友2013年5月15日发微博称,广电总局将就规范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播出下发通知,其中特别规定:
1、所有抗日剧都需重新审查,抗日传奇剧、戏说剧等将禁止播出,抗日剧黄金档播出将被限制,播出总量将被调控;
2、增加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比例;
3、之前通知规定过的都要严格执行。 接着,有网友补充了通知内容:“已有的非抗战雷剧的抗日剧只能在非黄金档播出;现实题材的剧目将占卫视播出总量的50%;古装剧、涉案剧的限制仍如2012年规定。”
有卫视在5月中旬左右临时撤换了抗日剧。原定于昨晚登陆四川卫视的抗日题材剧《尖刀战士》已经被古装剧《大明嫔妃》取代。该片的编剧前天下午还在微博上为新剧开播摇旗呐喊,几个小时之后却承认了该剧的延播,原因是“通知来了”。有网友说,通知有可能是临时下达,让电视台措手不及。
横店影视城官方微博昨天也转发了据传广电总局要调控抗日剧的消息,并透露“5月份,唯有《裂变》一部抗日剧过审”。据悉,《裂变》将于2014年5月22日登陆山东等四家卫视的黄金时段,但有消息称,《裂变》涉险过关后,悄悄地把自己的类型划为了“年代情感励志剧”,以方便宣传。
2013年5月16日有记者得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对各卫视提出明确要求,对卫视电视剧黄金档已报排播的抗战题材剧进行重审和甄别,对存在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进行修改,停播不能修改的过度娱乐化抗战剧,同时对以严肃态度进行创作的抗战剧给予鼓励和支持。一些卫视已经主动撤播了正在播出的“抗战雷剧”,如黑龙江卫视的《战旗》和四川卫视的《尖刀战士》等。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性、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或是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2014年,鉴于徐纪周导演拍摄的《永不磨灭的番号》里,有主演李健向空中投掷一枚手榴弹炸毁日军一架飞机的情节。它与“手撕鬼子”等,后来并称抗战雷剧最著名的“三大雷点”。就因为这一个镜头,‘飞天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最后都没给徐纪周,不然《番号》就要把中国电视剧的奖都拿齐了。至今回忆这个“低级错误”,徐纪周还是一副痛心疾首、悔不当初的表情。
徐纪周认为,大家虽然主观上都崩紧了“扫雷”的那根弦,但多局限在技术层面,如消灭鬼子的战术上,却很容易忽略了人物塑造的“根”。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徐纪周倒认为抗战剧也不必都是一幅严肃面孔。比如他自认《秀才遇到兵》就比《永不磨灭的番号》还要商业。
史晨风执导的28集抗战剧《兵出潼关》在央视八套播出。作为一个拍了几十年戏的老导演和编剧,他坦言,如今之所以雷剧、神剧特别多,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想挣快钱,不肯在剧作上下功夫。2010年来,电视剧从制作水准上来说都没有太大问题,更多的还是在剧作上的问题。文本不扎实,拍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身为导演,史晨风坦言做到商业性和审美追求的平衡是很难的,但这不是“堕落”的借口。比如,很多剧用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的强刺激镜头来博收视率,但史晨风坚持追求真实的“传奇”。对于《兵出潼关》,史晨风的标准很简单:在不雷人的基础上,画面有可视性,故事有趣味性,又能符合世俗的审美标准。
新一轮抗战剧的主创人员都在积极“去雷化”:
《大道天行》的主创表示,区别于抗战“雷剧”的套路,《大道天行》是一部有情怀的年代剧。
《杀手锏》导演徐宗政则表示,将视角放在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年人身上,从他们眼中的战争折射出整个时代对于人们命运、思想、成长变迁的影响。
《红高粱》导演郑晓龙认为,抗战题材作品应该表现的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而不是对日本人的仇恨。
《飞虎队》导演钱雁秋对此表示如果仍然仅限于打打杀杀的低级描述,这一题材总有一天会被再次伤害。 新华社上海5月20日电题:抗日“神剧”频现荧屏,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
披着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性和暴力挑逗观众,在历史的疮疤上纵情欢乐。频现于荧屏的抗日“神剧”呈现出一番“奇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单手掏心、石头打飞机……这究竟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和民族感情? 日本媒体对中国“抗日神剧”的新闻报道页面有超过千名网民跟帖,其中获得支持最多的跟帖分别是“这个情节有点意思”、“日本电视剧也该这样荒诞”与“不必较真,不过是披着抗日剧外衣的搞笑剧”。
一名在东京工作的日本媒体从业者告诉中国媒体人,最近三四年,日本媒体和网络已数次报道中国抗日剧中对日军的丑化和各种不合理剧情,日本民众对这一现象已司空见惯。
❾ 央视点名停播的3部抗战神剧,每一部都在“侮辱”观众的智商,你看过几个
只看过铁血使命。说到抗日剧,我最喜欢的有雪豹,亮剑,这是我最喜欢的,当然也有不小心踩坑的,那这部剧就是铁血使命了,我觉得这个剧情节真的特别的夸张,很多小细节真的不能去回想或者思考,或者反复推敲,因为和现实真的相差太大了,我个人觉得是非常的奇葩的,简直就是拿我们观众当笨蛋。
还有一个剧就是铁道游击队,这个可能看过的人会多一点吧,大部分还好,就是有的地方有点夸张,尤其是彭亮的自行车,感觉都可以摆脱地心引力了,这真的是特别的神器,想想都觉得好笑,有些剧真的很走心,有些剧又真的太放飞,但是不管怎么说,走心的电视剧还是很受大家喜欢的。
❿ 那么多抗日神剧广电局为什么不管呢
为了提高中国的抗日情绪,不过的确太多而且都过于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