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行政诉讼作为"民告官"的诉讼类型,其当事人的身份具有鲜明的恒定性吗
1、行政诉讼的原告恒定为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一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行政诉讼的被告恒定为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组织。当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组织不是作为行政主体,而是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时,也可以 成为行政诉讼的原告。
注释:“两造” 这个古汉语词汇出自《书经·吕刑》中的“两造具备,师听五辞”。按照《周礼·司寇》的记载:“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就是说原告和被告双方都到“法庭”上来,都交纳一束代表“正直”的箭,然后“法官”才开始审理。如果有一方不来、或者不交箭,就说明他理亏不直,自认败诉。后来人们就把“两造”专指有关争讼的双方当事人。
『贰』 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为了保证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现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告知如下:
当事人享有以下诉讼权利: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三、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四、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代为诉讼。
五、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可以查阅本案庭审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六、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有权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七、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有申请撤诉的权利。
八、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的,原告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停止执行。
九、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有关决定不服,依照法律的规定,可以申请复议。
十、当事人有提起上诉、提出申诉和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
当事人应履行以下诉讼义务:
一、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义务。
二、遵守法庭秩序,服从审判人员指挥。
三、依照法律规定的期限举证和如实陈述案件事实的义务。
四、自觉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
『叁』 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概念是什么
行政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对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约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在法学上,当事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中的第三人;狭义的当事人则仅指原告和被告
『肆』 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指的是被告,原告,还是第三人
包含上述的三者。即上述三者均是当事人,均有权委托代理人。具体可以参看行政苏诉讼法第四章。
『伍』 行政诉讼中第三人是不是当事人
是当事人。因为他与案件有权利义务关系。
依据法条:《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 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
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但是比之原告被告,第三人享有不同的诉讼权利与义务,列如,第三人不能撤诉。
『陆』 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行政诉讼中的共同诉讼人
第一,概念。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
第二,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的程序。《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八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应当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第三,关于共同被告的规定。《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柒』 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普通的共同诉讼
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诉讼。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诉讼是可分之诉,即共同诉讼人对诉讼标的的权利或义务没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它们可以分作几个诉由人民法院分别审理。普通的共同诉讼是由人民法院合并审理形成的,如果人民法院分别审理,则成为各自独立的案件,而不是共同诉讼了。因实践中普通共同诉讼情况比较复杂,因而难以一一列举。
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根据各个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同情况作出的。在必要的共同原告的诉讼中,行政机关是在同一处罚或决定中给予各个人不同的处罚或处理,这些行政行为相对人同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广义上说是一致的,但他们的具体诉讼请求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在必要的共同被告的诉讼中,各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都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一个行政机关不能代替另一个行政机关承担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由于共同诉讼人之间实体上的权利义务不同,他们之间不能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其诉讼行为是必然不能互相代替的。
因此,无论是在必要的,还是在普通的共同诉讼中,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来讲,一般都不发生效力,诉讼应当是全体当事人都参加。如果在实践中出现只有一人起诉或者应诉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或依职权通知他人参加诉讼,追加他们为第三人或共同被告,被追加的第三人如果不愿参加诉讼,可以视为放弃诉权;被追加为共同被告的行政机关无权拒绝参加诉讼,否则,人民法院有权依法作出缺席判决。
『捌』 行政诉讼法中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区别求按点答
您好,诉讼权利能力又称当事人能力,是指当事人能够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的资格。简言之,就是能在诉讼中作为当事人的一种法律资格。 公民的诉讼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人的诉讼权利能力从法人依法成立 时开始,于被撤销、解散、合并、宣告破产等情况下消灭。是否具有诉讼权利能 力,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否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基础,只有具有诉讼 权利能力的人才能作为原告或者被告到法院起诉或者应诉,否则就不行。
诉讼行为能力又称诉讼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 务的资格。简言之,具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才有亲自进行诉讼活动的能力。公民的诉讼行为能力始于成年(年满18周岁),终于死亡或被宣布为无行为能力。法人的诉讼行为能力,与其诉讼权利能力同时开始,同时消灭。法人的诉讼行为 能力通过其法定代表人的活动来体现和实施。其他组织的诉讼行为能力由其主要 负责人行使。
诉讼行为能力是诉讼权利能力充分不必要条件,有诉讼行为能力就有诉讼权利能力,诉讼权利能力不一定有诉讼行为能力。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玖』 在行政机关办理行政案件中,当事人享有哪些权利
在行政机关办理行政案件中,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
1、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表明身份的权利;
2、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说明理由的权利;
3、对即将作出的行政处罚或处理意见有进行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4、要求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的权利;
5、要求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根据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对调查笔录中记载的案件事实进行复核的权利;
6、不因申辩而被加重处罚的权利;
7、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出具正式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权利;
8、要求告知救济渠道的权利;
9、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