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企查查泄露个人信息 合法吗
作为一个公共的平台是不可以随意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而且在个人信息安全这一问题上,我国法律保护的立法倾向十分明晰。所以如果企查查网有随意兜售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那么就是违法的,是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可以对它提起诉讼,请求赔偿。
隐私权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不容许非法获取,不允许以公民个人信息进行非法营利,或私自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交易。如果行为人明知不能公开、泄露或擅自为其他用途,却仍出售或非法公开、泄露、提供给他人,那么,严重时就会构成犯罪,受到刑法追究。
相关法条:
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民法总则:
第一百一十一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1)发现企业或个人的信息侵权行为扩展阅读:
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一)平时不要在朋友圈、微博等公共社交平台上随便发自拍、秀恩爱、晒娃、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等,也不要随便在网络中结识陌生的网友。在这些场景中,都存在个人身份信息泄露的可能。因为这些轻率的做法,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危险。
(二)在于人交往中,不要轻易透露过多个人信息,不管办什么事情,要先获知对方的身份和资质,只提供必要的信息。其它的都不必说了,不要说得那么详细和具体,别人往往没兴趣听,也觉得很没用。要是你的个人身份信息泄露了,别有用心的人就会进行不合理的使用。平时学会闭嘴,注意保密。
(三)增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如果你害怕身边有的人会泄露自己的信息,或是已经发现信息泄露,那么就要增强自保意识。对于不太重要的人,没必要见面,没必要说什么,你可以尽快闪。若实在还有事要办,那么请你尽量使用非常简洁明了的语言,只使用粗略的信息,以防被别有用心的人进行利用。
② 因为收集信息而泄露个人信息算不算侵权辨析
违法,属于侵犯个人隐私行为。
相关法律法规:
宪法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条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条 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条 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民法通则
第一百条 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条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140.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141.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
侵权责任法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11、未经他人许可,私自公开他人的秘密。
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③ 企业或个人专利侵权的处罚规定都有哪些
你好呀。
《专利法》第六十三条 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回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答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利法》 第六十五条 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等,详细可参考《专利法》第七章
④ 发现有个人侵权行为如何获得对方的个人信息
对方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不可能获得。
⑤ 未经允许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算侵权吗
未经允许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算侵权,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一、隐私权的概念回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答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二、隐私权的特征
1. 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的秘密(实际上即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不具有隐私所具有的有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本质属性;
2. 隐私权的客体包括个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
3. 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三、隐私权的内容
1. 个人生活安宁权。
2.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
3. 个人通讯秘密权。
4. 个人隐私使用权
⑥ 最新侵权法对企业和个人之间侵权适用吗
侵权责任法的第来一条是“为了保源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事主体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里面多次提到的行为人,也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再说,侵权责任法只是对民法中侵权条款的重新归类、解释和补充,依据的还是民法的相关原则,所以,完全可以以侵权为由提起诉讼,当然,前提是涉及到的行为是否是侵权行为,你得事先弄清楚。
⑦ 我无意间发现百度文库上有我公司内部信息严重侵犯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如果不是属于保密的资料,个人认为共享一下也无妨,可以帮到大家也是好的,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你会更有成就感对吗
⑧ 部门经理不经过公司,私自要我的个人信息,算侵权吗
首先,关于用人单位有权搜集的个人信息仅含以下两条法律提及的内容: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和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搜集你丈夫的个人信息,如果和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则为越权之举。
其次,该经理个人名义搜集信息显然是不合法的,行为本身有侵犯你的隐私权,但若想上升到以诉讼方式起诉他,还需要知道他有没有将你的个人信息出卖或者公开。若他淡出搜集但没有拿去利用的话,行为确实侵犯你的隐私,但不一定能得到法律的救济。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条 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和劳动者的说明义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第十七条 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⑨ 9家公司涉侵犯公民信息被查警察带走多少人
8月15日,北京警方出动300余名警力,对9家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公司实施收网抓捕,将近百人带走调查,刑事拘留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83名。
揭秘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三种类型各有“门道”
刑侦总队王警官告诉重案组37号,当前公民个人信息的泄漏对老百姓的生活困扰不已,房屋、贷款、保险等各种推销电话频频打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是诸如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上游犯罪,只有将上游打掉,从源头上打击,才能避免下游犯罪。警方在最近几个月的大规模打击后,将对此类犯罪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
网安总队侦查员介绍,目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主要有三种类型:
源头型:电信运营商、银行、医院、学校培训机构、互联网公司等,他们手中掌握大量基础信息,发生过上述单位的工作人员私自对外销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
营销公司:为推销自己的产品,通过非法渠道交换或者是购买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职业贩卖:也就是中间商,他们渠道多、资源多,为有资源和需要资源的双方牵线搭桥,层层转卖,从中赚取差价。
据了解,目前很多营销公司都采用类似的手法提高业绩,员工入职后底薪很低,只有努力联系客户才能有高薪和提升,促使他们去找所谓的“优质数据”。警方提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严禁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或交换到其他人手中。同时,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企业和个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些信息,不得做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