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权转让中公司债权债务如何处理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发生转让,与公司对外的债权、债务似乎没有多大联系,从法理上看,也属于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然而,公司法理论中,公司是一个拟制的法律行为主体,这就要求实践当中需要有具体的人来履行具体的义务。这个义务人可能并不是法律上直接规定的应当承担义务的人,但是,直接义务人(比如公司),履行义务需要这个义务人(比如股东)来支持。这样,公司这个拟制主体的股东构成,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间接地影响了公司对外偿还债务的能力。 因此,股东的股权转让所牵涉的不只是单纯的股东地位的置换和股权比例变动的内部问题,还涉及到公司对外债权持有以及对外债务偿还的外部问题。 (一)债权问题 公司有股权发生转让,同时公司对外享有债权的情况相对容易处理。 1.股权对内转让的情形 这种情况下,外部债务人的偿还义务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股权转让人不再享有分配的权利。此时,转让人在转让股权时,放弃了相应比例的收益权,而受让人则依法取得了这部分收益权。 2.股权对外转让的情形 与上述情况不同,股权对外发生转让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股权受让人是第三人,情况则与上述情况相同;而如果股权受让人同时又是外部债务人,就需要分情况讨论: (1)外部债务人获得公司全部股权,即公司整体转让给了该债务人,则债权债务混同; (2)外部债务人获得公司部分股权,原来的外部债权债务关系很可能就变成了现在的内部关联交易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在实践当中,转受双方有时会在转让协议中注明,由转让人负责在股权转让生效前收回股权转让基准日前到期的公司债权。此类条款主要是受让人为防止公司的不良之债给自己进入公司后可能带来的损失所做的一种防范措施。然而,严格地说,这种条款并不当然具备法律效力。第一,转让人与受让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系转、受方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二者之间的约定不能约束第三人。而公司作为第三人,本应由其享有的债权明显受到了限制。第二,如果公司股东会同意由转让人收回公司债权,那么,这种条款因为公司的授权而变得有效。 综合上述各种情形,根据本文对股权转让法律后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公司作为债权人,其内部股权发生转让时,对外部债务人的影响十分有限,并无必要让债务人了解债权人的内部变更情况。 (二)债务问题 公司内部股权发生变化,同时公司对外负有债务,情况就要复杂得多。 有人认为,公司股权发生转让,根据法律后果来看,公司资产并未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股权的转让并不影响公司作为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因此,股权转让与公司债务没有联系。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实践当中,外部的债权人往往会担忧自己这笔债权能否真正收回。也就是说,公司股权发生转让,内部治理结构发生改变,虽然从当时的状态来看,公司的账面资产并没有发生减少,偿还能力并未减弱,但是,公司内部结构的变化很可能给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带来外部第三人无法预料,至少是难以预料的改变。公司的战略转型使得持有对公司的长期债权的外部债权人的远期利益无法实现。这样,由股东转让股权导致公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并影响到公司长期债务的偿还,这种潜在的风险,让债权人变得坐立不安起来。 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甲公司设立时由大股东某实力雄厚的A公司和两个小股东B、C出资,经营一段时间后,甲公司向乙公司借了一笔数额较大的资金用以投资某一领域,借款合同中并未限定借款的用途。乙公司当时认为,A公司大名鼎鼎,并且有着良好的资信记录,它是甲公司的大股东,万一与甲公司产生纠纷,甲公司的各个股东按出资比例对自己承担偿还责任,有A公司这个股东在,不管怎样都有能力如数偿还自己借出的这笔款项,于是借给了甲公司。这笔债务尚未到期时,A公司认为其在甲公司的投资不符合自己未来的发展考量,于是决定以低于自己出资时股价的价格(但是在合理范围内)将自己所持有的甲公司的股权转让给了其他两个股东B、C,甲公司注册资本仍保持不变,但B、C两个股东决定重新为甲公司设定经营范围,转而投资房地产业。不久,房地产业遭遇经济危机,甲公司的偿债能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极有可能面临破产。这样,乙公司原本基于对甲公司大股东A公司的信任而借出的那笔款项,在此时发生了改变,乙公司在借款之初所预计的远期利益面临着危险。 换一种角度来考虑上面这个例子。如果要求A公司在退出甲公司的时候需经得债权人乙公司同意,这种情况下,乙公司肯定不会同意,那么,A公司又无法退出,A公司作为股东的权利也受到了挑战。 可以引入告知义务来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股东在拟转让自己所持有的股权时,不管是内部转让还是对外转让,到转让基准日为止,目标公司对外负有尚未到期的债务的,该公司应对相应的外部债权人进行告知。如上面所举的案例,A公司退出甲公司,乙公司觉得自己的长远利益可能受到不可预计的因素干扰。如果甲公司在A公司退出时告知乙公司该重大股权变更事项,乙公司就能够根据这一情势的变更,来善意地重新考虑如何在不违反先前约定的情况下进行调整,比如与甲公司友好协商,变更原合同,在原借款合同上附加担保条款以获得一定的保障,而又不影响甲公司的正常运营及战略转型,更不会影响到A公司的退出。 提出这种建议,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考虑: 第一,告知义务的设定是根据我国《合同法》第84条的原理确定的。《合同法》第84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这个条款的设立,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即保证债权人能有效地收回自己的债权。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中,虽然公司资产并没有发生变化,法人实体亦未变更,但是股权的转让很可能使得公司的内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这一改变甚至有可能是实质性的。按照前文阐述的原因,出于对债权人远期利益的保护,债权人应当有权知晓其债务人的这一实质性变更。这与《合同法》第84条的原理应当是一样的。 第二,由目标公司而不是转让人来告知债权人。与债权人相对应的是目标公司,即发生股权转让的公司,是它与债权人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同样基于《合同法》第84条的原理考虑,应该由债务人来告知债权人。虽然债务人的变更是由转让人引起的,但是法律关系不能混淆,所以不能要求转让人承担这一告知义务。 第三,目标公司只需告知而无需经得债权人同意。这一点是与《合同法》第84条的原理完全不同的。主要是出于对保护股东的考虑。如前文所述,股权转让几乎是股东退出有限责任公司的唯一途径,如果还死搬硬套地适用《合同法》原理,万一债权人不同意,就彻底阻碍了股东的退路。根据公平原则,股东转让其股权的权利不应受到侵犯和保护债权人远期利益不受侵犯是同等的。之所以在此设立告知义务,主要目的还是善意地提醒债权人,债务人内部发生了重大事项的变更,如果引起了债权人的不安,债权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新的情况,准备新的应对方案。告知义务的实质,是引起债权人的注意。再者,根据《合同法》原理和前文所分析的股权转让的法律后果,毕竟目标公司的实体和资产未立即发生变化,债务仍然由目标公司承担,只是在此时善意地对债权人作出一个法律风险的提前保护,必须经得债权人同意的情形也并未出现,因此告知足矣。
2. 股权转让款支付纠纷有哪些
股权转让纠纷是出让人与受让人之间因股权转让交易发生的纠纷,比如股权交割、股权转让款支付等等,以股权转让合同为最为基本的法律文件。股权与腾讯众创空间,股权众筹与众创空间:线上线下的巧妙融合。下面是股权转让款支付纠纷:原告:李某被告:某公司2005年12月16日,某公司、张某与李某、刘某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书》,约定某公司的法人代表由原法定代表人张某变更为李某,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不变,张某将其所持有的某公司72%的股份转让给李某、刘某,李某、刘某对某公司控股,并依法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股份变更后,某公司各方出资比例为:李某占公司股份比例的52%,刘某占公司股份比例的20%,张某、王某及其他股东占公司股份比例的49%。转让金的支付形式及期限为:股份转让金额为72万元,其中李某应支付52万元,刘某应支付20万元,公司盈利后,受让方从公司的股份分红中逐步偿还转让方应得到的转让金,李某、刘某将在公司净资产达到200万元前还清,转让金的分配由张立平负责。转让股份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李某、刘某负责公司的运营工作,并负责公司的融资活动以及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和生产,由此而形成的债权债务以及相关费用均由新股东组成的公司承担;原公司的债务经李某、刘某认可后,可转为新股东组成的公司的债务;经李某、刘某认可的原公司债务,可以作为新股东组成的公司优先偿还的债务。在该协议书尾部,张立平代表某公司签字,王某代表某公司专家组签字,李某、刘某代表乙方签字。上述协议签订时,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公司股东为张某、王某、赵某。庭审中,某公司承认张某与李某、刘某签订该《股份转让协议书》后,电话通知了全体股东,公司股东均表示无异议。 审判: 法院认为:李某与某公司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书》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亦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当属有效。双方均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协议中约定,将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张某变更为李某,张某将其所持有的某公司52%的股份转让给李某,股份转让金额为52万元,公司盈利后,李某从公司的股份分红中逐步偿还张某应得到的转让金,李某在公司净资产达到200万元前还清。在双方对股份的转让作出约定之后,某公司应当到工商机关对公司变更后的股权状况进行变更登记。某公司抗辩称,其之所以未对股权变更状况进行变更是因为协议签订后,某公司与李某失去了联系,李某并未履行其在《股份转让协议书》中的义务,并且李某成立了涉嫌侵占某公司权利的康福瑞兴公司。对此法院认为,某公司抗辩理由中李某成立涉嫌侵占某公司权利的康福瑞兴公司与本案并非同一法律关系,且不影响对李某股东身份的判断,故对于其抗辩理由法院不予采信。某公司辩称李某并未履行其在《股份转让协议书》中的义务,对此法院认为,按照《股份转让协议书》的约定,李某的主要义务包括:第一,支付52万元股权转让款,方式是从公司的股份分红中逐步偿还;第二,李某、刘某负责公司的运营工作,并负责公司的融资活动以及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和生产。但按照《股份转让协议书》的约定,某公司与李某履行各自的义务是有先后顺序的,即张某应当先把《股份转让协议书》约定的其所持有的某公司52%的股份转让给李某,某公司对股权变更情况进行工商登记。在某公司并未完全履行自己义务的情况下,李某有权拒绝履行相关义务。此外,虽然在张某与李某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书》之前,张某未征得全部股东的一致同意,但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目的在于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亦认可当时公司全部股东均对于张某将部分股份转让给李某和王建并无异议,则某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并未受损,股某公司应当按照《股份转让协议书》之约定,将李某记载为某公司股东和法定代表人。由于在庭审中,李某的诉讼请求为根据股权变动情况进行相应的工商变更登记,并未要求将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李某,系当事人对于自身权利的处分,法院不予干涉。综上所述,法院依照《公司法》第74条、《合同法》第67条的规定,判决如下:一、被告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将原告李某登记为某公司股东,向李某签发出资证明书,并办理工商登记变更登记手续;二、驳回原告李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3. 股权转让纠纷与债务转让纠纷能作为一个诉吗
原则上属于两个诉讼,但是依据民事诉讼法,案件具备牵连关系的,可以合并审理。
4. 关于股权转让前的债权债务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与是否备案无关,应该以后签订的协议为依据,因为后签订的协议时对原签订的协议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