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案件定性依据什么
从证据的要求来看,对当事人的询问要客观、全面、及时。“如果报案人从不同的角度陈述同一犯罪事实,性质不同。”说明报案人没有全面、客观、真实的叙述案件的全部情况,否则不会存在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定性不同。所以要认定犯罪事实,要搜集多方面的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现场勘查资料、犯罪嫌疑人的、证人证言等,然后要根据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来认定案件的事实,事实认定了,案件性质就能确定了。
Ⅱ “案件性质”这个词语应该怎么理解
案件的性质
主要是指案件的类别和有无涉外的因素。如果案件的性质不同,其管辖法院的级别也就不同。比如,民事诉讼法规定,重大的涉外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专利纠纷由指定的某些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如海事、海商事案件由相当于中级人民法院的海事法院管辖由于案件性质的不同,其审理的难度也就不同。
Ⅲ 案件性质指的是什么
如果是指刑事案件的性质。根据犯罪动机的卑鄙程度、手段的狡猾情况、危害后果的大小和社会影响程度等刑事案件性质可分为案情性质一般、案情性质.
Ⅳ 行政处罚案卷中的案件性质怎么填写
案件性质指的是对违法行为的简单概括。例如无照经营,商标侵权,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合同违法,侵害消费者权益 等等
Ⅳ 房产纠纷案例主要表现于哪些问题
房地产纠纷是指在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当事人之间因房地产权益而产生的纠纷。实际上也就是房产纠纷和地产纠纷的总称。其当事人既可以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是房地产管理机关,其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涉外房地产关系中的外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和港澳台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房地产纠纷按其法律性质可分为民事性质的房地产纠纷和行政性质的房地产纠纷。据此,法学家中国指导参考典型案例全库房产纠纷案例包括一手房买卖纠纷、二手房买卖纠纷、房屋租赁纠纷、房屋居间纠纷、房屋权属纠纷、房屋迁让纠纷、婚姻家庭房产纠纷、房屋拆迁利益分割纠纷、相邻纠纷、物业纠纷等,每件案例都从当事人争议焦点出发,结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法院的判决作出评析,供案件办理、审理及学术研究参考借鉴。
Ⅵ 如何分析案件的性质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概述
整个民法的内容,不外乎法律关系之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及其变动和变动的原因.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优点:
第一,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将各种法律关系比分开来,以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第二,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很多生活关系由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等社会规范调整,法律并不介入,如民法学说上所谓的“好意施惠关系”、“自然债务”等理论。例如,甲乙二人素来交好,甲邀请乙到家里做客,此为好意施惠关系,由当事人的私人友谊调整,而不构成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及违约责任问题。
第三,把握法律关系的要素。即主体、客体和内容。法律事实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关系内在的要素。
第四,把握法律关系的变动。一定的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及其变动的效果,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与具体的法律关系加以连接的中介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
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不同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性质,和权利义务内容。及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适用法律。特点:
第一,考察案件事实,在此基础上在适用法律,把案件事实的分析与法律的适用作为两个步骤。
第二,它是对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
第三,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不仅是一种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适用于法学研究和民法体系的构建。
(三)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用
第一步,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四个步骤:
1.明确争议的核心关系,围绕该核心关系还有哪些“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如何。 例如,争议的焦点(核心关系)是无权代理行为是否有效,围绕该争议点可能涉及到授权关系是否存在、相对人是否成立表见代理关系等“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然后判断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之间的联系,例如授权关系的有因还是无因等。
2.确定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如好意施惠关系,朋友亲戚相聚交谈、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等也不产生法律意义。
3.要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如分析其究竟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无因管理关系还是不当得利关系。对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影响很大。
4.分析考察法律关系的各要素,即考察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1)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首要的就是解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涉及的人的范围、在哪些当事人之间发生等问题。1,谁向谁主张权利,是否与法律关系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具有适格的诉讼主体资格。2,确定具体的主体是谁?民事法律关系的每一方主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数的。例如,在债权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每一方都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在相对法律关系
(2)确定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义务决定着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类型,明确权利义务的性质、效力、行使对于分析案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债权为对人权,具有相对性,只能在当事人
间发生拘束力,原则上只能对相对人主张;物权为对世权,任何第三人侵害皆产生排除妨害及侵权责任。
(3)明确法律关系的客体。如果没有客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就无法确定,更不能在当事人之间分配权利义务关系。例如物权的客体是物,债权的客体债务人的给付行为,
5.是否发生了变更、消灭的后果,以及考察变更、消灭的原因何在。
(1)考察法律关系的变动:根据客观事件以及当事人的意志和行为发生法定的或意定的相应变动。如权利的取得、丧失,权利内容或效力的变更等。
(2)考察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即法律事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事实,并非都与法律关系有关,都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例如,朋友亲戚相聚交谈。法律事实不仅引起当事人预期的特定的法律效果,也能够引起当事人预期之外的其他法律后果。如果该合同是无效合同,则不引起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
(3)考察法律关系的变动的客观后果。何时产生;是否发生了变动;关系是否已经终止。依时间次序考察法律事实的变动,从而确定法律关系的变动,最终推导出相应的法律效果,而得出判决。
此外,法律关系存在的时间和地点也对于案例分析具有重要影响。时间对于时效期间和除斥期间的计算、要约与承诺期间的计算、清偿期的到来、失权的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地点对于清偿地的确定、风险负担、司法管辖、准据法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Ⅶ 什么叫犯罪性质
犯罪性质即案件的性质。案件性质是指案件本身具有的本质属性,由实体法的内容决定,是划分案件类型的依据。
凡是侵犯刑法所保护的客体的属刑事案件;侵犯民事法律保护的客体的属民事案件;侵犯行政法保护的客体的属行政案件。
一般常指刑事案件的性质。根据犯罪动机的卑鄙程度、手段的狡猾情况、危害后果的大小和社会影响程度等刑事案件性质可分为案情性质一般、案情性质严重、案情性质特别严重。根据案情性质的情况,可以决定对犯罪分子处刑的轻重。
同一种犯罪有不同的犯罪情节,主要靠犯罪侵害了什么客体犯罪性质就是,主要就是是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的客观行为方式(不同的作案手段),是什么犯罪,影响到定罪。
影响到量刑,符合什么犯罪的构成要件,不同的作案工具,有没有什么法定或酌定的减轻或从轻的情节。
(7)案例纠纷的性质扩展阅读:
犯罪的性质决定:
犯罪的性质应该由案件本身的实际情况而定,案件经过侦查取证后,检察机关对案件进行定性,但最终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一条【量刑的事实根据与法律依据】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六十二条【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即在犯罪概念的规定中,既揭示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又强调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征,使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和法律形式特征统一在同一个犯罪概念之中。关于犯罪类型的划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归纳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依据有无违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分为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
所谓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违反人类道德、具有反社会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由于从根本上说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认为是犯罪行为。例如杀人、盗窃等。
所谓法定犯罪,就是指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只是因为法律上规定这种行为应受到一定的处罚,因而成为犯罪。
这种行为往往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规定为犯罪。因此,这类犯罪通常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依照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变更,或者依照国家政策的变更而改变。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二、依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定权益,可以将犯罪分为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国家权益的犯罪。
所谓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是指杀人、伤害等对个人生命、身体、名誉、个人财产等造成侵害的犯罪。 所谓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险、社会风气、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所谓对国家法益之犯罪,是指有关国家存亡的犯罪以及有关国家权力及职能的犯罪。
三、依犯罪行为的性质,可将犯罪分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风俗犯罪与破坏犯罪。
所谓财产犯罪,就是以非法获得财物为目的的犯罪,例如盗窃、侵占、抢劫等。
所谓暴力犯罪,就是以自身强暴力量或借助于器具等犯罪,例如杀人、强奸等。 所谓智能犯罪,就是运用智谋和技能犯罪。例如诈骗、伪造、制造计算机病毒等。
所谓风俗犯罪,就是违背社会善良风俗的犯罪,例如赌博、流氓等。 所谓破坏犯罪,就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犯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犯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案件性质
Ⅷ 全国民事案件诉讼查询
查询步骤如下:
1、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