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劳动合同法案例判解的本书目录
第一章 劳动关系
1.叶某诉戴某等不应向其索要工伤事故赔偿款案
2.段某诉深圳市某中等专业学校案
3.青海某机床厂诉王某辞退争议案
4.林某诉玉环县某仓储公司应承担受委托为其所雇雇工的工伤赔偿责任案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1.上海某建材有限公司诉张某持假文凭订立劳动合同案
2.王某诉青海省某宾馆双方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在从事单位负责人指派的工作中被烧伤应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案
3.上海某衡器有限公司诉陈某竞业禁止纠纷案
4.冯某诉辽宁某旅行社终止劳动合同关系后返还预收的风险抵押金案
5.北京某电子有限公司反诉陈某违反劳动合同应承担合同中约定的赔偿责任纠纷案
6.飞行员因辞职被航空公司索要巨额违约金案
7.傅某在未办理工商登记的企业劳动时受伤诉开办人王某应按工伤赔偿案
8.张甲、张乙诉张丙工伤损害赔偿纠纷案
9.晋江市某制衣有限公司诉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等聘用劳动者纠纷案
10.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十年,可否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1.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又续签的,劳动者能否要求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2.劳动合同中未载明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该如何处理
13.劳动合同中对劳动报酬的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怎么办?
14.试用期有最长时间期限限制且不能多次约定试用期
15.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违约金的约定有限制
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1.吕某诉某省城大酒店劳动合同争议案
2.周某与某汽车运输公司因公司分立劳动争议案
3.某实业有限公司拖欠千名员工劳动报酬案
4.加班不支付加班费,公司高管状告公司
5.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行为有权予以拒绝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 特别规定
B. 关于劳动合同法案例的问题
甲: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一)款中规定,你所工作的年限应为:7.2年,回你应该得到的答经济补偿为7.5个月的工资补偿:30000元,及另两个工资:8000元。
乙: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知(四)及第八十六款中规定,可获得经济赔偿金:7.5*40000*1.5=45000元的赔偿金及相关工资。
丙: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八十七条规定你可获得赔偿金:7.5*40000*2=60000元及公司解散8月前的工资费用。
C. 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的目录
消费者权利
1.农民购买了劣质化肥能够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保护吗?
案例1 张某等农民诉某县复合肥厂销售劣质化肥案
2.自动扶梯绞伤幼童,能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案例2 张某诉商场自动扶梯绞伤幼童案
3.能否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医患纠纷?
案例3 陈某诉长沙市中心医院分院销售违规制作的
4.道路交通事故赔偿可否选择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案例4 昊昊及其父诉广洲新穗巴士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损害陪偿案
5.受赠者防震有消费者的权利吗?
案例5 吴某诉某商场空调质量不合格退货纠纷案
6.美容化妆品致人损害,商家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
案例6 李某与某祛斑霜生产商产品质量纠纷案
7.医院未告知患方医疗费用的明细项目侵犯了患方的什么权利?
案例7 李某诉长兴县人民医院侵害知情权案
8.开发商强卖面积涨水房,消费者应该怎么力?
案例8 李小姐杨先生与某投资中心有限公司购房销售合同纠纷案
9.消费者有必人接受联运公司自己制定的行规吗?
案例9 张某与某联运公司的货运纠纷案
10.老人在超市摔成截瘫,超市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案例10 海南一老人诉超市设施不案全致其摔成截瘫案
11.产品质量不合格致人损害,消费者有权向销售者索赔吗?
案例11 杨某诉某日杂商店销售质量不合格产品造成其人身伤害案
经营者义务
12.经营者未按红定履行义务,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12 打工者与长途客车公司纠纷案
13.消费者如何应对垄断集团损害消费者的行为?
案例13 张某与某航空公司的机票纠纷案
案例14 朱某与国际航空公司的托运行李丢失纠纷案
14.商家“假一赔十”垢承诺有效吗?
案例15 夏某诉某商行销售假冒手机案
15.公共汽车上被狗咬了谁负责?
案例16 张某与某公交公司的人身伤害纠纷案
16.客人摔伤,酒店应承担侵权责任还是讳约责任?
案例17 严某诉某酒店设施不当致其受伤案
17.餐具爆炸伤害消费者,餐馆有责任吗?
案例18 贾某诉某餐厅餐具爆炸致其人身伤害案
18.在招待所游泳池内游泳溺水身亡,招待所应按其过错承担赔偿责任吗?
案例19 董某等诉某招待所损害赔偿案
19.热水器夺两命,消费者如何求偿?
案例20 徐厚望、徐虹诉丁绍华销售不合格热水器致人死亡案
20.旅客钱包被盗,承运人有无责任?
案例21 孙某诉某公交公司要求赔偿其被盗财产案
21.公共汽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使乘客伤残,公共汽车公司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22 董某诉祝某、四公司发生交通事故致其人身伤害赔偿案
22.产品功能与产品说明书不符,消费者应当怎么办?
案例23 林某诉某商场销售产品功能与产品说明书不符的商品案
23.卖“水货”也是欺诈吗?
案例24 古某诉“甲通讯”门市销售“水货”手机构成欺诈案
24.不合格电暖器引起火灾由谁负责?
案例15 欧某与某市无线电厂就不合格电暖气导致财产损失纠纷案
25.消费者购物没有索取发票会怎么样?
案例26 王某夫妇与某商场退货纠纷案
案例27 张某购货未索取发票丧失受保护权利案
26.变质食品的生产厂家在离消费者遥远的地方怎么办?
案例28 赵某诉副食商场赔偿销售变质食品案
27.散热器漏水淹住户,造成财产损失可否要求赔偿?
案例29 林某诉某能源设备厂销售的散热器造成其财产损失案
28.新产品缺部件,经营者应否履行三包义务?
案例30 康某与某商场新产品缺部件纠纷案
29.格式合同、店堂告示可以免除经营者的责任吗?
案例31 刘某诉某百货商场欺诈要求解除合同案
案例32 王某诉富斯特滑道公司人身损害赔偿案
案例33 余某诉某商场退换大衣赔偿损失案
案例34 向某诉某书店侵害名誉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案
案例35 章某夫妇与某旅行社服务纠纷案
案例36 李某与运营商因电话储值卡过期余额作废发生纠纷案
30.快递公司有权变更法定诉讼时效吗?
案例37 法定诉讼时效快递公司无权变更
违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31.邮递员马虎使电报延迟送达,消费者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
案例38 孙某与某邮电局电报延迟送达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案
D. 司考一审二审概念理解不清,求指点!
林某没有上诉,申请再审。张某申请执行判决。你看花眼了
只要人们法院决定再审,原则上都应当在做出再审裁定的同时,中止原判决裁定执行,追索赡养费等案件是例外,所以ABC是错的啊
再审的审理法院如果是原审法院,适用原来的审判程序,如果是上级或者最高院,一律使用二审程序,所以D是对的啊。
你确定选CD么?
E. 一房多卖构成犯罪吗
一房多卖是不构成犯罪的。犯罪,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触犯了法律。
犯罪构成就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它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的具体标准。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刑法规定的基础上对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要素的研究。
一房多卖的处理:
对一房二卖纠纷,实务中应分别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处理:
1、出卖人先后与两个不同的买受人订立合同后,对后买受人履行了合同义务,办理了房产过户登记手续的情形。
在该情形下,两个房屋买卖合同均属有效。但因成立在后的合同已经履行完毕,该合同中的买受人已实际取得房屋所有权。此时,前后两个买受人享有的请求权性质是不同的:后买受人因其债权已得到满足,已经是该房屋的所有权人,故其享有的是该房屋所有权上产生的物权请求权。
前买受人享有的是房屋买卖合同产生的债权请求权,该债权请求权系一种对出卖人的请求给付,尤其是受领其给付的权利,对买卖标的物本身无直接支配及排他的效力。即使已占有买卖标的物,因该房屋所有权已经经过登记移转于后买受人,
故其对该房屋的占有失去法律上的基础,构成无权占有,应负返还房屋的义务。依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第(一项的规定,出卖人对买受人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情况下,买受人不得要求履行。
出卖人违反此种义务,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合同的标的物已经归他人所有,实际履行已不能,在该种情形下,没有强制实际履行问题。此时,合同上的债务转化为损害赔偿的债务。
2、出卖人将房屋售与前买受人并办理了产权过户登记之后,又与后买受人成立就同一房屋为标的物的买卖合同。
此时,由于房屋产权已经过户,出卖人已非房屋所有权人。出卖人系出卖他人之物。《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不属于出卖人所有且出卖人无处分权的物,.不构成买卖合同的标的物。
关于无权处分制度,《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3、两次买卖均未完成过户登记的处理。
在两次买卖均未办理过户登记的情形下,房屋所有权仍为出卖人享有,而两次买卖的买受人均未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原则上讲,买受人只能通过债权保护方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基于先后买卖合同而生的此二重债权,系处于平等地位,并无位序关系,故前买受人及后买受人均得随时向出卖人请求履行债务。
房屋买卖合同买受人的权利之一,也是履行的重要内容,就是行使房屋所有权过户登记请求权。在两个债权的实现构成竞争关系的前提下,谁先取得登记申请权,谁就有优先的效果。
法律后果:
如果确实有证据证明开发商“一房两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
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一)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二)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
在本案例中,张先生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要求开发商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一房多卖构成犯罪的含义:
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一条:“法律以违警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违警罪;法
律以惩治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重罪。”
犯罪的形式概念源于罪刑法定原则,是从罪刑法定原则引申出来的犯罪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注重的是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将刑事违法性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
犯罪的形式概念之所谓形式,是指从法律规范的意义上界定犯罪。因此,犯罪的形式概念又可以称为犯罪的法律概念。法律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是对某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认可。
但法律这种形式又具有对于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规范作用,从而使这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法定化。在犯罪问题上,犯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是社会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予以否定评价的行为。
但在经刑法规定以前,这种行为尚不具有刑事违法性,不能成为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正是通过刑法的规定,一定的行为才由社会否定评价的行为转换为刑法上的犯罪行为。
由此可见,犯罪的形式概念具有实体的法律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犯罪的形式概念赋予犯罪以刑事违法性,从而为认定犯罪提供了法律标准,这对于保障人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