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受法律保护吗
农业植物新品种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回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种权答所有人(以下称品种权人)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
『贰』 新品种侵权情节严重的情形有哪些
您好,判断他人是否构成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应对被控侵权物的全部性状特内征、特性容与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全部性状特征、特性进行比对,如比对后二者完全相同;或者特征、特性的不同是因非遗传变异所致的,一般应当认定被控侵权物构成、侵权.
至于情节严重的认定,法律没有进行列举,可以依据实际中发生的侵权事实进行是否严重的认定。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叁』 植物新品种权的侵权法律责任有哪些
一、凡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人应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至刑事责任。二、侵权行为包括:1、未经权利人许可,以商业目的生产或销售植物品种的繁殖材料; 2、假冒授权品种。
『肆』 植物新品种权的行政诉讼案件有哪些类型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十四条至第十八条规定了授予品种权的五个条件。其中的新颖性和适当的名称由农业部或者国家林业局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实施行政审查;当事人对新品种的新颖性或名称有异议,应向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无效或更名;因此产生的纠纷,应当以农业部或者国家林业局的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司法实践中,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纠纷案件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未经品种人许可,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或者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的行为,这是公开的、实质的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知识产权的行为。
第二种是销售授权品种不使用其注册登记的名称而标注其特征特性的,或者其他足以使他人知道是授权品种的行为,这是隐蔽的、实质的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知识产权的行为。
第三种是《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第七十四条和林业部分第六十四条所指的假冒授权品种的侵权行为。依据《种子法》第五十九条之规定,对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行为,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林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处罚,不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九项规定的人民法院直接受理案件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