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侵权责任法的起草人有哪些
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侵权责任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㈡ 张新宝的学术著作
法学专著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张新宝著,2007-4-1版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理解与适用/张新宝,2006-11-1版
侵权责任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张新宝,2006-4-1版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报告/张新宝 陈飞,2005-11-1版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2版)/张新宝,2004-5-1版
侵权法评论(2004年第2辑)(总第4辑)/张新宝,2005-4-1版
侵权责任法原理(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张新宝,2005-3-1版
侵权法评论(2004年第1辑)(总第3辑)/张新宝,2004-7-1版
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民法问题研究丛书)/张新宝,2003-11-1版
法路心语(西南政法大学学子学术文库29)/张新宝,2003-9-1版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20号解/张新宝,2004-1-1版
侵权法评论(2003第2辑)(总第2辑)/张新宝,2003-8-1版
侵权法评论(2003年第1辑)/张新宝,2003-4-1版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张新宝,1997-4-1版
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张新宝,1999-10-1版
法学论文
侵害生命、健康、身体权的民事责任探讨 /张新宝,,
引文索引
社区矫正中被矫正人员隐私权与社区公民知情权的衡量 /毛娜,,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 /张雨林,许红缨,
交通事故中车主责任浅析 /黄登雄,,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聂武刚,,
ICP上载作品的著作权思考 /张雨林,,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 /韩荣和,,
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法律适用 /秦德良,,
论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 /雷云汉,,
论精神损害赔偿 /肖婧,艾阳,
信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林号兵,,
析金融“三乱”中的几个法律界限问题 /秦德良,,
荣誉权性质之探析 /玄朱,,无
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分析 /张雨林,,
新交法“机动车负全责”解读 /胡银月,,
中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与保护现状 /张雨林,,
试论中国隐私权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左志平,孙文庆,
王高武诉云集路证券营业部股票纠纷案评析 /杨玉,,
对中国诚实信用原则研究现状的评析 /何旺翔,,
过失相抵规则在特殊侵权中的适用 /胡勇军,,
试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 /田伟,常继生,
论网络运营商对用户隐私权的侵害 /管荣齐,,
采访权与隐私权冲突的法律分析 /沈诚,,
试论国家官员的隐私权 /许亮,,
试析《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颜盈盈,,
电子垃圾邮件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 /郭宝明,,
惩罚性赔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张爱军,,
《合同法》与情事变更 /张照东,郭小东,
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初探 /邱丹,,
格式合同及其立法规制 /胡茂刚,陈元庆,
㈢ 侵权责任方面的问题(数人侵权与免责事由)
1、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从法条的表述上就能看出两者的区别:第十一条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行为人的行为都侵害了受害人的权益。11条及12条的情形,台湾实务上直接称为共同侵权行为(参见 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十条 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可见,能够确定侵权人的,就是一般侵权行为(行为人为1人)或者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的行为人不能判明,而11条的行为人能判明,其行为人都实施了侵权行为。
二者构不成竞合。如果能判明行为人,就不需适用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则。
2、意外事件作为免责事由,本人在《侵权责任法》中未看到。关于意外事件,张新宝教授在《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是这样表述的:意外事件作为一种抗辩事由,得到了我国民法学和司法实践的普遍承认。有人认为意外事件可以作为侵权法上的免责事由,但要区分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在严格责任中,一般不能作为免责事由。......笔者认为,意外事件不能构成一种抗辩事由。
㈣ 急求《民法原论》于延满,《民法》魏振瀛,《物权法原理》李石山,《侵权责任法》张新宝的电子版
内容简介《民法原论》(第3版)为民法学科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在完整严谨的体例框架下,详尽透彻地阐释民法基本理论和制度,列举并分析不同理论学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以及相关国际条约、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国内外民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等。此次新版,作者根据新颁布的《物权法》及近两年的学术和立法新动态,对相关内容进行全面补充和更新。同时,作者结合立法过程中的争议及遗留问题,就完善现行立法提出见解。举报目录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第二节民法的本位与性质
第三节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四节民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第二节民法的本位与性质
第三节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四节民法的历史发展
第五节我国民法的渊源
第二章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第三节自愿原则
第七编民法的适用
1986年4月12日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民法通则中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㈤ 试用侵权责任法原理分析《侵权责任法》第10条规定
《侵权责来任法》第自10条规定的是共同危险行为。该条的规范目的在于减轻受害人因果关系证明上的困难。在解释共同危险的构成要件与免责事由时不能偏离该规范目的。除基本的构成要件外,共同危险行为有两项重要的构成要件,一为共同危险人参与实施了对受害****益有损害之危险的行为;二为因果关系不明,即无法确定具体的侵权人。此外,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不存在意思联络也是共同危险行为的消极构成要件,它能有效地将共同危险与其他共同侵权区分开来。
㈥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的作者简介
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侵权法、合同法、信息法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主要代表性著作有:《侵权责任法原理》、《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及《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报告》(合著)等。 主要代表性论文有:《经营者对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侵权法上的原因力理论研究》、《侵权法立法模式:全面的一般条款+全面列举》以及《股票窃用交易的侵权责任》等。
㈦ 侵权要符合四要素条件,请问在哪部法律上,第几条
侵权责任法。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具体侵权行为的、各种作为必要条件的因素。行为人的某一行为只有具备了法律规定的相关要件,才构成侵权行为,行为人才可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反之,则不构成侵权行为,行为人也不承担任何民事责任。根据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本文主要以一般侵权行为为例具体分析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构成侵权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只有同时具备这些因素,侵权行为才能成立。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加害行为、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四个方面。
(1)加害行为,即行为的违法性
加害行为又称致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做出的致他人的民事权利受到损害的行为。任何一个民事损害事实都与特定的加害行为相联系,亦即民事损害事实都由特定的加害行为所造成。没有加害行为,损害就无从发生。从表现形式上看,加害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以不作为构成加害行为的,一般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
加害行为就是行为具有违法性,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或受法律保护的民事利益的原则上可认定为违法,但有违法阻却事由的,比如职务授权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等,则应排除其违法性。违法情形包括违反法律规定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2)损害事实,即具有客观存在的损害
损害事实,是指因一定的行为或事件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造成的不利影响。损害事实既包括财产损失,也包括非财产损失,如人的死亡、人身伤害、精神损害(痛苦、疼痛)等。作为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损害事实须具备以下特点:损害是侵害合法权益的结果、损害具有可补救性、损害是已经发生的确定的事实。依侵权损害的性质和内容,大致可分为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三种。
财产损失,民法理论认为是指一切财产上的不利变动,包括财产的积极减少和消极的不增加,主要是指由于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权利施加侵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既包括积极损失,如人身伤害的费用支出,也包括消极损失,如误工减少的收入等。
人身伤害,是指由于行为人对受害人的人身施加侵害所造成的人身上的损害。具体包括生命的损害、身体的损害、健康的损害三种情况。同时,对自然人人身的损害往往也会导致其财产的损失,如伤害他人身体致其支付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和误工减少的收入等。
精神损害,主要是指自然人因人格受损或人身伤害而导致的精神痛苦,当然广义上还包括法人的商誉损失等。与其他损害不同的是,精神损害具有无形性,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司法实践也只是补偿责任。
(3)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社会现象之间的一种客观联系,即一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发生,则该种现象为原因,后一种现象为结果,这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就称因果关系。理论上认定因果关系具体有三种方法: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认定;根据事件的客观性来认定;根据原因现象是结果现象的必要条件规则来认定。
侵权行为只有在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才能构成。如果加害人有加害行为,他人也有民事权益受损害的事实,但二者毫不相干,则仍不能构成侵权行为。因此,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必要要件。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过错,是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行为人是否有过错直接关系到对其行为性质的认定。根据民法原理,过错分为故意、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的结果而实施行为的,为故意。行为人根据一般人的见识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的民事权利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为过失。一般认为一个专业人士违反了普通预见的水平的即构成重大过失。衡量行为人对其作为和不作为是否有主观故意或过失,应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进行确定,这也是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应当考虑的因素。
2、特殊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特殊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构成侵权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个因素,主要包括: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等。在特殊侵权行为中,职务侵权行为的发生必须是执行职务中的不当行为,且造成了实际损害,存在因果关系;产品侵害责任、高度危险作业的损害责任、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责任、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监护责任等,根据侵权主体和损害事实的法定关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但建筑物等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是根据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实行过错推定原则。
因此,对于特殊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主要结合侵权主体、损害事实和法律的明确规定,参照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来认定是否构成侵权行为以及侵权责任承担原则。
三、侵权行为的分类与归责原则
根据侵权行为的过错要求、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等,侵权行为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这是侵权行为的最基本分类。
一般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因为过错而实施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侵权责任一般构成要件以认定的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是指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而不以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适用无过错原则或过错推定原则归责的侵权行为。
2、单独侵权行为和共同侵权行为
这种分类是根据侵权行为人的人数多少划分的侵权行为类型,一人即为单独行为。
3、积极侵权行为与消极侵权行为
这种分类是基于行为的主观行为所作的分类,行为人以作为形式造成的侵权就是积极侵权行为,而行为人的无意识行为或者默示不作为造成的侵权就是消极侵权行为。
根据民法原理,民事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有三个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要件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了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确立了该原则作为我国侵权法一般归责原则的地位。过错推定是在某些行为人的过错无法判明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下所适用的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变通方式,它根据损害事实的发生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除非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无过错方可免责,我国《民法通则》第125-126条关于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建筑物等致人损害的规定就是采用了过错推定原则。
2、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以行为人过错的存在判断行为人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该原则的责任范围通常有限额,仅适用于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形,在《民法通则》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有明文规定。
3、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又对受害人显失公平时,依公平原则在当事人之间分配损害承担的责任原则。因此,适用此原则的前提必然是该侵权行为只能是一般侵权行为,而且加害人的主观上不能有过错。对于此归责原则的适用,在《民法通则》、“民通意见”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也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根据民事法律规定,对于一般侵权行为,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在特殊侵权行为中,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的损害责任、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责任、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监护责任等,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但建筑物等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实行过错推定原则。对于造成的损害在双方当事人均无过错,法律又未规定实行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平观念,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四、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
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又称为“免责条件”,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致人损害时,依法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事由。免责事由一般由法律定,部分事由也可以约定。民法理论上将免责事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当理由,包括职务授权行为(依法执行职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受害人的同意等;二是外来原因,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的故意、第三人的过错、意外事件等。
五、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侵权行为人对其不法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权利损害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就是侵权民事责任。侵权责任的形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㈧ 民法硕士研究生该怎么学习 读哪些书比较有益
民法总论:王泽鉴《民法总则》、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拉伦茨《内德国民法通论》
物权法:谢容在全《民法物权论》、王泽鉴《民法物权》、王利明《物权法研究》
债法总论: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史尚宽《债法总论》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崔建远《合同法总论》、韩世远《合同法总论》
侵权法: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杨立新《侵权法论》
民商法体系书: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学》
民法方法论:拉伦茨《法学方法论》、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梁慧星《民法解释学》《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
专题研究书(须根据个人研究兴趣选择,后面这些是本人比较喜欢的):王轶《物权变动论》、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王利明《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
最后,希望你能摒弃浮躁、潜心读书、踏实为学、勤于思考,使研究生阶段过得充实而丰富,而不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学位作为敲门砖。
㈨ 侵权责任法43条
你好
这个法条是很抄有利保护消费者权利的
是可以找生产者,也可以找销售者,如果销售者没有过错的,那么销售者赔偿了,就可以向生产者追偿,反之,就是销售者向生产者追偿。
销售者无法提供生产者的,就要承担责任。
主要是为了落实受损害的消费者的请求赔偿问题。
如果说一方无法赔偿的,当然可以找双方承担责任,但是一方已经赔偿了的,就不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