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决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纠纷有哪些途径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版可以通过协商解权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㈡ 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途径有哪些
协商和解,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诉讼。
㈢ 农村土地被霸占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农村土地被霸占,权利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维权:
1、与直接侵权人协商处理,要求停止侵权行为;
2、找当地村委会,派出所进行调解处理;
3、收集侵权的证据,然后去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权,排除妨碍。
㈣ 村民跟村干部纠纷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
村民跟村干部纠纷的解决途径:
1、如果村民跟村干部的纠纷为民事纠纷,可以通过回协商解决;
答2、如果村民跟村干部的纠纷为民事纠纷,通过协商无法解决问题的,可以申请村委会进行调解;
3、对于村民跟村干部的民事纠纷,对村委会的调解不服从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前民事诉讼,依法解决民事纠纷;
4、如果村民跟村干部的纠纷为村务管理方面的纠纷,则村民可以向乡镇政府部门投诉,对乡镇政府部门的处理结果不服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㈤ 土地纠纷解决方式有哪些
一般分为四复种解决方法的制:
和解(协商)
和解是依纠纷主体自身的力量,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解决纠纷的方式。和解通常无须第三方的介入,无须严格遵守实体法规范和程序规范,和解协议也没有强制力,这是一种最为平和的纠纷解决方式。
调解(非诉讼调解或民间调解)
调解,即纠纷主体将争议提交第三者,由其协调、说服并帮助双方进行协商交流,以达成解决纠纷的合意。这是一种运用比较广泛的纠纷解决方式。在农村土地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属于这类调解的主要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和乡(镇)政府的调解。
行政裁决及复议
行政裁决,即行政机关依法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相关的争议进行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即上级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不服下级行政行为的审查及决定行为。
诉讼
诉讼是解决土地纠纷的法律机制中最正式、最权威、最规范的一种方式。因土地纠纷引起的诉讼通常是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例如,政府为公共利益征地、土地确权或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后当事人不服起诉的,应为行政诉讼;而在平等主体间发生的土地争议引起的诉讼则为民事诉讼。相对于行政裁决与复议,诉讼更加客观、中立和公正,也应当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㈥ 常用的调解方式有哪些,农村纠纷的解决方式有
仲裁和民事诉讼、诉讼之前会先调解的、民间的一些调解组织感觉没卵用、
㈦ 面对农村土地纠纷,有哪些合理合法的解决途径
寿宁新闻网讯钟国平近日,在寿宁县鳌阳镇大同社区大会议室里,随着社区调解主任把调解委员会的印章逐一加盖在一式七份调解协议书上,这起因土地权属纠纷在持续近半年之后终于得到了的化解。
据了解,今年2月初,寿宁县三峰公园征地鳌阳镇大同社区第二小组村民陈某招、卢某通、刘某芳、范某荣、富某辉、范某春等六户农地测量后公示期间,该组村民叶某瑞向社区提出异议,其表示以上六户已丈量所涉及的农地中有属于其家自留地的部分,要求归还,同时要求社区暂停补偿款的发放。社区在了解这个情况后,当即暂停了土地补偿款的发放,不日就召集所在第二小组六户村民及叶某瑞进行了解协调。
“1976年第一次承包自留地,我父亲是第二生产队队长,我们家以7口人参与分地,1978年5月我从部队复员回家,就在家里种地,所以我对我们家自留地的地界面记得很清楚,1980年后期因为参加卫生系统工作,对田地慢慢失去了监管,被他人种植,最后被人瓜分。”叶某瑞陈述道。
“生产队农地都是八十年代初分到户的,不能说七几年谁种过,农地就是谁的,当时分地按土地肥沃状况去分,肥沃的农地会少分,贫瘠的地会多分点,还有的农地是其他地方不够拿这里的农地去补。”刘某芳、范某荣、富某辉、范某春等其他六户也提出了异议。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但因年代久远,双方都无法提供有效的书面证据来佐证,调解一时陷入了僵局。社区两委与当事人进行交谈,做思想工作。随后,当事人范某荣提议大家都是一个生产队,为了不伤和气,六户每户退800元,其多出200元,凑足5000给叶某瑞,其他几户表示同意,叶某瑞也表示同意。可是第二天,叶某瑞表示反悔,认为其所涉及地块应该有600平方米左右,征地款不可能那么少,不同意之前的调解结果,不同意签协议书。
而后几个月,大同社区调解未能达到双方要求,且征地补偿款的暂停发放,争议双方扬言要去镇政府、县政府集体上访。大同社区认为案情复杂,上报鳌阳镇政府,请求出面协调。鳌阳镇政府接到请求后,联合鳌阳司法所、鳌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他相关成员单位进行调解。鳌阳司法所对双方及可能了解情况的其他生产队队员都做了调查笔录。同时,向林业、国土部门了解当时的一些分地情况并组织人员前往实地查看。
在此基础上,秉承当事人自愿以及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和公正的原则,8月2日晚由大同社区主持召集,鳌阳司法所、鳌阳镇包村领导、三峰公园征地组、国土所、社区两委、包括争议双方在内的全部第二生产队成员代表及部分村民代表40余人在社区大会议室进行联合协商调解,同时利用司法所的视频记录仪对全程进行录音录像。调解人员首先听取了纠纷双方的意见及其余生产队成员代表,村民代表的意见,随后,对双方当事人逐个进行谈话的方式,做思想工作。调解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在调解人员,有理有据,情理相结合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即由所涉及地块第二生产队成员按比例让出部分地块共计300平方米给叶某瑞。
近年来,在寿宁县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鳌阳司法所作为在县城内的司法所,以往单一调解已经无法满足面广量大的社会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作为司法机关与政府有关部门及调解组织共同参与调解、处理民间纠纷的形式,迅速、有效的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㈧ 调解农村土地纠纷,有什么方法
农村的土地纠纷确实是非常麻烦的问题,需要考虑双方的利益,所以在调解的时候还是需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㈨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为了维护我们党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建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新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必要为这些纠纷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分述如下:
一、协商
发包方与承包方发生纠纷后,能够协商,达成协议,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既节省时间,又节省人力物力。但不是事事都能够通过协商解决的,况且还有当事人是否愿意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因此,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的途径解决。
二、调解
当事人可以将纠纷通过调解解决,但调解不是仲裁或诉讼的必经程序。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具有管理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调解民间纠纷的职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村委会调解。一般来讲,村委会比较了解情况,便于及时解决纠纷,也有利于当事人节约成本。另外,当事人也可以选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进行调解。例如北京市农业联产承包合同条例规定,市、区、县、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将纠纷提交所在乡(镇)的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调解。目前我国每年约发生60万起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有80%以上是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调解的。当然,根据自愿原则,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还可以请村委会和乡(镇)政府以外的个人和组织进行调解。
三、仲裁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我国于1994通过了仲裁法,但在第七十七条明确规定“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不属于仲裁法的调整范围。理由是农业承包合同面广量大,涉及广大农民利益,仲裁法的一些原则、制度如不实行地域管辖等,难以适用于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从目前我国的立法看,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的规定。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承包责任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关于农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及仲裁的规定,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目前有关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的规定主要是各地方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还有一些是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目前,我国已有二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县、乡两级设立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委员会2.6万个。在每年发生的60万起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中,有近10万起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根据各地方解决农业承包合同有关仲裁的规定,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仲裁的规定,对这一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一)仲裁机构。有的地方规定由有关部门专业人员组成,不另占编制,办公室设在县、乡两级农村承包合同经营管理部门,如北京市。有的地方规定是典型的行政仲裁,即向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申请仲裁,如天津市。仲裁法规定,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另行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的专门法律,不便于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机构的设置问题作出规定。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由此可见,在全国性的仲裁规范出台前,地方性法规可以对本地区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问题作出一些必要的规定。
(二)仲裁协议。有的地方规定,农业承包合同发生纠纷时,在没有仲裁协议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向所在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辽宁省。有的地方规定,双方当事人必须在承包合同中有仲裁条款或者发生纠纷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才能申请仲裁,如天津市。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仲裁协议的态度是:不强调必须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如果没有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也可将纠纷申请仲裁。这是与商事仲裁重要的区别之一。商事仲裁实行或裁或审的原则,按我国仲裁法第四、五条的规定,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管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仲裁实行地域管辖,一般为发包方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如天津市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承包合同纠纷可以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发包方的上一级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申请仲裁。”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应当理解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实行地域管辖的原则,一般为发包方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这也是与商事仲裁的重要区别之一。按我国仲裁法第六条的规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选择仲裁机构。
(四)仲裁程序中的调解。农村土地承包法没有对仲裁程序中的调解及仲裁庭出具的调解书的效力问题作出规定。从各地方的规定来看,各地都比较重视仲裁程序中的调解,并规定仲裁庭出具的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为仲裁庭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纠纷,如果能用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对防止矛盾激化,稳定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都是极其有利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虽然没有规定,但不排除在仲裁程序中用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
(五)先予执行。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各地都规定了在纠纷发生后,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等季节性的承包合同纠纷应及时处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裁定先恢复生产,然后解决纠纷。这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的一大特色,相反,商事仲裁就没有这样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此虽然没有规定,但应当理解为,如果各地的规定与农村土地承包法或农业法等法律不抵触,从立法法规定的原则来看,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种规定有利于农村经济秩序的稳定。
(六)关于裁审关系,各地都规定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起诉。这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是一致的。
四、诉讼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仲裁与诉讼的程序关系是:仲裁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即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发生纠纷后,可以不经协商,不经调解,也不经仲裁,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