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告是精神病人无监护人怎么送达法院的判决书
案件延期审理,先明确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你的问题,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被告是精神病人如果没有监护人,案件如何审理?因为监护人是其法定诉讼代理人,这类案件,必须延期审理,先明确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如果连案件都无法审理时,怎么可能有判决书呢?
当然,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案件审理完毕后,被告才突然得了精神病,这首先要对其进行鉴定,到底是否是精神病,然后再明确其监护人,判决书送达明确后的监护人即可。
精神病 人在离婚案件中,送达法律文书难!
由于被告系精神病人或疑似精神病人,因此,在法院送达法律文书时,被告及其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就会千方百计不接收法律文书。其他见证人由于担心被告会到其家中吵闹,往往也是不协助法院送达法律文书。而根据法律的规定,在知道被告具体住处的情况下又不能进行公告送达,这就给法院送达法律文书带来了很大困难,法律文书不能送达,案件就无法进行开庭审理,进而又影响到案件的审理期限。
在离婚案件中,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精神病人作为无民事行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监护人是其法定诉讼代理人。根据《民法通则》对精神病人的监护人作出的规定,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应从精神病人的:
1、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中确定。
2、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经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同意,也可以作为监护人;
3、没有前述人员的,由所在单位、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Ⅱ 如何确定被告人有无精神病和是否具有责任能力
对刑事案件被鉴定人责任能力的评定具体如下: 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具有责任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但实施危害行为时并无精神异常; 2、精神疾病的间歇期,精神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对刑事案件被鉴定人行为能力的评定如下: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不能行使诉讼权利的,为无诉讼能力。 2、控告人、检举人、证人等提供不符合事实的证言,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力或判断力的,为无作证能力。 3、被鉴定人是女性,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权遭到侵害时,对自身所受的侵害或严重后果缺乏实质理解能力的,为无自我防卫能力。 4、被鉴定人在服刑、劳动教养或者被裁决受治安处罚中,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其无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为无服刑、受劳动教养能力或者无受处罚能力。 在当时医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精神病的判断往往局限于这样的观念:精神病人就是指完全丧失了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否则,就不是精神病人。因此,不认为精神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存在一种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Ⅲ 精神病人在清醒时犯罪的处理结果是什么样
我国刑法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具体刑期应结合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定罪量刑。
如果该犯罪嫌疑人构成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侵权行为,则其第一监护人应为其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为未成年人,则其父母为第一监护人;如为成年人,已婚者第一顺序为其配偶,如果未婚,则其父母为第一顺序监护人;如父母均已故,则其成年子女或其他近亲属为第一监护人。
相关法律条文如下:
《刑法》
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民法通则》第十七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Ⅳ 76岁的精神病人能作为被告吗
我认为是不行的,因为他年龄比较大,空闲主要存在的一个问题。精神病人他没有识别和行为的能力。因为牵扯上发的的东西应该有辨别和必须具备。辩解能力。而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什么也不具备的。
Ⅳ 无监护人的精神病人侵权,谁承担责任谁当被告怎样制订法定代理人
【监护人】《民法通则》第十七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的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Ⅵ 刑事被告人是精神病人法院能开庭吗
您好,我们是西南民族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针对您的情况,我们作出如下答复(学生意见,仅供参考)
您所说的情况是不影响开庭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针对您的问题,我们给出以上答复,希望能帮助到您,如果您还有什么法律问题,欢迎致电:028-85708540。
Ⅶ 精神病人杀人侵权赔偿起诉状
应该以精神病人及其监护人为共同被告,如果只起诉其中一方的,法院也应依职权追加当事人,这样便于查明侵权行为是否成立以及如何承担侵权责任。
Ⅷ 精神病人侵权责任
精神病人侵权责任:
由于精神病人的侵害行为导致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并不是一例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主要看其病情是否造成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理解,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法律属于称为“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属前者是完全无行为能力人其行为后果由监护人承担,属后者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如行为时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则有监护人承担责任。因此精神病人的民事责任不完全象老百姓认为的完全不负责任,它是有条件的。同时在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下,也存在例外,即当行为人(精神病人)有财产但不足以全部赔偿时,如监护人是单位,则监护人免责。如监护人是《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人序列中的自然人时,监护人需承担行为人财产不足部分的赔偿责任。本案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侵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的,死亡赔偿金即包含了精神抚慰金,受害方不能在死亡赔偿金之外另行要求精神抚慰金。
我国《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从上述刑法规定可以看出,对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进行刑事处罚,既不同于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犯罪人,又不同于完全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Ⅸ 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无理精神病人侵犯怎么办
根据你描述的情况,你是说你的合法权益受到无理精神病人侵犯怎么办?我觉得这种情况如果确实有这种事情,你可以向他的监护人起诉,向他要赔偿。
Ⅹ 法律第几条规定精神病人不能当被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
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