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仲裁三阶段如何调解更有效
近年来,贵州省织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争议调解为重点,进一步规范争议案件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该院总结发现,在仲裁开庭前、庭审过程中、开庭后三个阶段进行调解,应各有侧重:
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重视庭前调解
典型案例:
赵某于2016年5月提出仲裁请求。他是某煤矿的一名采煤工,2016年3月在工作时受伤,已被认定为工伤并鉴定为伤残十级。赵某请求仲裁该煤矿一次性支付工伤保险待遇7万余元。他曾多次找到矿方负责人朱某,但协商无果。
处理过程:
简要分析基本案情后,可推知本案争议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用工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逃避责任、拖延时间、漠视职工合法合理诉求。该案争议并不大,做通该企业负责人朱某的工作即可解决。于是仲裁院办案人员分别与朱某和赵某进行谈话:一方面耐心倾听赵某的倾述,让他心中的怨气有一个发泄渠道,使其尽快恢复理智;另一方面,重点向朱某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让其知晓用工企业所肩负的法律责任和社会担当。经过4个工作日的耐心劝诫,最终促使矿方愿意向赵某一次性赔付所有工伤保险待遇,实现了案前调解。由此可见,前期准备工作越充分,案前调解工作进展越顺利,时间成本越低。
聚焦主要矛盾,提高庭审调解率
典型案例:
张某于2016年8月申请仲裁,称自己在某房地产公司担任法律顾问一职,2015年2月26日进入该公司工作,在工作期间与公司高层领导发生口角,于2016年7月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他请求裁决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12000元;因企业与自己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请求裁决公司支付双倍工资差额11万余元。
处理过程:
仲裁院办案人员详细审阅了张某的仲裁申请书和提交的全部证据材料,并多次与他进行沟通,得知张某与该企业老总原本是朋友关系,争议的起因是张某的薪酬经常被无故克扣拖欠,日积月累之下双方矛盾激化。因此,在整个开庭过程中,仲裁员以营造和谐宽松的庭审氛围为基点,采用平和磋商的庭审方式,从法律、道德、情感等各个角度进行劝解,运用调解技巧、法律知识等消除双方的非理性对抗,积极引导当事人作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判断,促使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互谅互让,最终当庭调解。
加强庭后调解,体现和谐仲裁宗旨
典型案例:
申请人陈某提交仲裁申请,称自己是某煤矿的一名采煤工人,2015年2月进入该煤矿工作,2016年7月在工作时突然感到胸口发闷、呼吸困难,医院诊断结果为疑似尘肺。为了进一步治疗,医院提出需要陈某提供职业证明。可当陈某要求该煤矿出具证明时,矿方负责人根本不承认与之存在劳动关系。陈某只能先申请确认与该煤矿存在劳动关系。
处理过程:
该案开庭审理中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矿方声称,陈某当初没有进行入职体检,现在突然发现疑似尘肺,他们判断陈某属于讹诈行为,因此才拒绝承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庭审结束后,办案人员根据庭审笔录及质证结果分析认为,实际上是企业故意利用“一裁两审”的程序拖延时间。庭审后,仲裁员从两个层面对该企业负责人进行劝说:一方面,陈某没有进行入职前体检却能进入企业上班,本身就是因为企业内部用工制度不完善,而非讹诈行为;另一方面,目前司法制度已经改革,有案必立、办案从速,借“一裁两审”拖延时间意义已经不大。经过几轮交涉,矿方负责人最终同意出具职业证明。
由此可见,庭审后的调解工作,一般只要认真分析案情,预判企业的心理预期,与企业负责人沟通过程中切中要害,讲清利弊关系后,是有一定几率促成调解成功的。
⑵ 劳动仲裁和诉讼过程中可以自行和解吗
和解是劳动纠纷解决过程中任何阶段都可以使用的一种有效解决途径。在仲裁和诉讼过程中,仲裁员和法官应当对争议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工作,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由仲裁庭和法院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裁决或判决。同时,在仲裁和诉讼中,当事人也可以自行和解。自行和解之后,当事人可以撤回仲裁申请或者起诉。但应注意,撤回仲裁或诉讼后的调解协议,不能做为法院强制执行的依据。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可以自愿签订的和解协议,只要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是有效的。但协议中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失衡,仲裁委或人民法院可予以适当调整。
另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工伤保险待遇达成的协议在履行完毕后,劳动者以双方约定的给付标准低于法定标准为由,在仲裁时效内要求用人单位按法定标准补足差额部分的,法院一般会予以支持的。
所以,劳动争议和解协议涉及到法律和政策规定的方方面面,建议在律师的指导下进行。
………………不明白 地方 问下劳动律· 师们 去【 http://tieba..com/p/4584061679 】可 实际 互动访问了解 哦。
⑶ 和解,调解及仲裁的区别
1,和解:一般是指当事人之间就争议的事项,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内。
2,调解:容一般是指当事人之间就争议的事项,在第三人或组织主持下,自愿协商或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3,仲裁:一般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
区别:1、从当事人上讲:“和解”一般是争议当事人之间;调解要有第三人或组织主持;仲裁的主体是仲裁机构。
2、从自愿性来看:和解是当事人主动自愿达成某种合意,调解要有第三人或组织主持,仍是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仲裁则是可以依法强制做出。
3、从法律效力上讲:和解没有法律强制力,当事人可以反悔;调解经司法确认,有法律强制力,可以凭此申请强制执行,普通的调解协议虽然有法律效力,但是不能以此申请强制执行;仲裁有法律效力,可以凭此要求强制执行。
⑷ 调解,仲裁,诉讼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调解,仲裁,诉讼三者之间的联系为三者作为社会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相互辅佐、交相并存,又以其各自相对独特的调整机制而相互独立,是现代社会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多种可供其自由选择的解决民事纠纷的途径和方法。
二、调解,仲裁,诉讼的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
调解是中立的第三方在当事人之间调停疏导,帮助交换意见,提出解决建议,促成双方化解矛盾的活动;
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诉讼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活动。
2、特殊性不同
调解员可以采用其认为有利于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方式对争议进行调解。这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调解程序开始之后,调解员可以单独或同时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调解;
调解员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的,可向他方当事人通报单独会见的情况,当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调解员可以对争议进行面对面的调解,也可以进行背对背的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可以要求当事人,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或方案。
仲裁异于诉讼和审判,仲裁需要双方自愿,也异于强制调解,是一种特殊调解,是自愿型公断,区别于诉讼等强制型公断;
对于诉讼,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经济纠纷提起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解决纷争。
3、形式不同
调解主要有四种形式:诉讼调解(法院在诉讼过程中的调解)、行政调解(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调解)、仲裁调解(仲裁机关在仲裁过程中的调解)和人民调解(群众性组织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进行的调解;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调解;行政调解是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仲裁调解是在仲裁机构主持下进行的调解。在这几种调解中,法院调解属于诉内调解,其他都属于诉外调解。
仲裁一般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仲裁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一样,关乎当事人的实体权益,是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之一。
⑸ 仲裁中的和解、调解和裁决分别是指什么
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里面分这三种情况。
1、和解。一般发生在仲裁前,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问题解决。
2、调解。一般庭前没有和解,在庭审后,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主持下,仲裁员询问,双方是否达成调解意愿,如果有意愿,则根据双方意愿及双方妥协程度具体协调好解决方案。
3、裁决。在既没有庭前和解又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主持询问下没有达成调解协议。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裁决。
补充:若对及没有和解又没有达成调解且对裁决不服则可以诉诸人民法院。
⑹ 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解决争议的方法只能为调解。当纠纷发生后,若一方坚决不同意调解,此时解决争议的
可以直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⑺ 和解 调解 仲裁 诉讼 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区别是什么
发生民事纠纷后解决的途径有:和解 调解 仲裁 诉讼等法律解决途径。版
区别在于—权—
和解是双方当事人或有第三方介入进行协商,将纠纷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达成的处理的方式或办法,使纠纷在不伤和气情况下解决。
调解是在各方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由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行政机关或机构、所在地的相应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具有当事人都认可具有公信力的公民(多为长者或民众威信高的人)等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书。对当事人各方形成约束作用。
仲栽主要是针对合同、约定、协议等法律文书,及劳动纠纷等,双方当事人在执行和理解上存在偏差,无法解决时,由相关法定的具有资格机构进行栽定,仲栽具有法定执行力。
诉讼是在以上程序不能解决时或一方当事人认为须要通过起诉方式解决的法定程序。(但劳动纠纷法定了必须经过调解和仲栽后才能诉讼)。通过诉讼而得到的判决、栽决、庭前调解书具有了法定约束力和申请强制执的法定依据。
⑻ 调解书表述为经仲裁主持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双方解除劳动合同。是属于正常离职还是自动离职
达成协议调解书送达的不能提起诉讼,但可以申请再审。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庭裁决前,应当先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当事人不能向人民法院提前民事诉讼。但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申请再审。申请再审期间,不停止调解书的执行。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一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
⑼ 仲裁和调解具体指的是什么
1、仲裁的概念
关于仲裁的概念,中外学者们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王生长对仲裁所下的定义是:“仲裁是指各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发生的争议交给各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审理和解决,该裁决对各方当事人均具有约束力,能最终解决争议”。 无论对仲裁定义如何界定,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表达仲裁的含义,下列一些因素都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遗漏的:
(1)仲裁作为解决争议的一种方法,不是一种简单的、随机的方法,而应遵守一定的程序,这一程序的来源有:当事人的协议、仲裁员的决定或法律的规定。这种方法不同于诉讼,也不同于调解或其他解决争议的办法。
(2)仲裁是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一种方法。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是仲裁的基础,是否同意仲裁及仲裁如何进行均由当事人合意决定。协议一经达成,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反悔,惟有双方共同协议才能推翻从前的协议。
(3)仲裁是由第三者以私人身份独立裁判的一种争议解决方法。第三人的知识、阅历和决定权很重要。第三人行使的权力是争议双方共同让与的,因此与双方当事人只能保持等距离的关系,不得偏向任何一方,与任何一方不存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仲裁员应当是一个中立的第三人,也是双方当事人合意的决定者(参见王生长观点)。
(4)仲裁是一种第三者裁判能最终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所谓“最终解决争议”有以下两个含意:①第三者的裁判为当事人各方事先接受,对当事人各方有约束力。这里,事先接受是问题的关键。②第三者的裁判是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国家法院承认其效力并依法执行。没有国家法院的承认和执行,第三者裁判对当事人形成不了任何威慑力。
2、调解的概念
调解是一种传统的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具有比仲裁更为悠久的历史。《中国大网络全书》(法学卷)对“调解”作了如下解释:“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发生民事权益纠纷,由当事人申请,或者人民法院、群众调解组织认为有和好可能的,为了减少讼累,经法庭或者群众调解组织从中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使当事人互相谅解,争端得以解决,是谓调解”。
调解的主要因素有:
(1)作为争议解决的一种方式,同仲裁、诉讼一样,调解也可以导致争议的解决。当事人通过互谅互让达成和解,消融纠纷,能够彻底解决争议。
(2)同仲裁一样,调解是当事人自愿采用的争议解决方式。
(3)调解是一种协助程序,当事人出让自己的处分权给中立的第三者。在法律和实际意义上这种出让并不是完全出让,而是有保留的出让。
(4)调解是一种非法律化程序。调解员的任务不同于仲裁员的任务和法官的职责。后者必须依法律规则裁判,是争议的最终决定者。而调解员的任务是协助当事人磋商,促进他们找到和解办法。因此,调解员是当事人之间的说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