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农村村与村土地纠纷需要一个案例
土地纠纷引冲突俩村民互殴“两败俱伤”
人民网贵港2017年1月16日电 黄某与覃某是同村村民,但两人却因土地纠纷而大打出手,最终导致一方被另一方打伤。日前,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覃某赔偿原告黄某各项经济损失共计4137元。
原告黄某与被告覃某系同村村民,两家存在土地纠纷。2016年6月13日,原告去到被告家中与被告家人就土地纠纷问题进行理论,期间双方言语大声,继而演变成肢体冲突。在此过程中,原告黄某被被告覃某打伤头部。同日,原告被送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2016年6月20日,原告办理出院,其住院7天期间花去医疗费共计5157元。
另查明,本次事件发生后,贵港市公安局港城派出所接警前往处理,后组织双方进行治安调解,因原被告对于赔偿数额协商不下,调解不成立。2016年7月4日,原告黄某伤情经贵港市港北分局物证鉴定室鉴定,其损伤程度属轻微伤。
法院认为,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本案中,对于土地纠纷的问题,原、被告应秉持互谅互让的精神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司法途径理性、妥善地处理。但原、被告在本次事件中不能保持成年人应有的文明和理性,而是采取争吵或肢体冲突的方式使事态恶化、矛盾加深,并在双方推搡过程中造成人身损害的后果。
故原告在本次打架事件中也存在相应的过错。法院根据查明的事实,结合原被告的过错程度,确定原被告应按4:6比例对原告因本次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即被告覃某承担60%赔偿责任,原告黄某自负40%赔偿责任。经核算,原告黄某的损失为6895元,被告覃某应承担60%赔偿责任,即应向原告黄某赔偿4137元。(黄丽丽 陈拥静)
扩展材料
农村村与村土地纠纷案例审理注意事项:
1、是要高度重视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审理中要坚持依法、客观、公正的司法原则,正确适用法律,客观认定案件事实,公正的作出裁判结果。
2、是要做好当事人的疏导工作。
基层法院在受案前疏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渠道化解矛盾,引导或帮助当事人通过行政机关解决争议。有仲裁条款但未经仲裁的,告知当事人先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起诉前并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3、是要注意强化调解在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的作用。
法院应该坚持以调解为主的原则,深入实地,全面掌握争议土地的基本事实,找准稳妥解决纠纷的切入点,耐心、细致、深入地做好诉讼调解工作,注重发挥村委会、地方党政有关部门的参与协调作用,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4、是要做到慎审快结。
法院审理案件时应合理确定和把握时机,尊重本地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对于涉及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调整、变更的案件,尽可能在当年农作物秋收后受理,在下年春耕前一、二审结案,不影响农民第二年的耕作。
5、是科学认定和使用证据。
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很少注意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流转时的相关证据,如果法院审理案件机械依照《证据规则》进行,很多农民的诉讼请求都无法得到支持。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更多的注重实体正义,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B. 一个关于土地纠纷的案例分析。。。谁能帮帮我
农业抄补贴和缴纳农业税的亩数是对应的,分地行为是家庭自己的,政府不会干涉,不过办理补贴时村委会会根据政策自动把补贴给纳税人。他的三伯应该考虑公平,如果人家的税款没有靠补贴领回来,他打算要地就应该用现金补够,当然商量着来最好了
C. 农村土地纠纷案例能帮忙弄几份吗
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需要使用村民小组已经发包给村民的土地,县政府是否可以用征收的手段把征收的土地转让或卖给外商?理由是什么?是根据国家的哪条法规定的?
某市某乡某村A户,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时承包原该村十二生产队耕地10.5亩,1982年到1985年由A户耕种,到1985年底A户办理农转非户口全家迁出到某厂矿,当时A没有向村上报告承包地如何处理,致使1986年土地荒芜一年,这一年也没有上交有关费用,1987年由原来的社长安排本社5农户耕种,每户交承包费20元,共计100元。1987年8月,A回村找到当时的社长要求承包自己原先的耕地,双方现场签订了合同,合同承包期为三年,即1987年10月到1990年10月,承包费为400元,承包费必须于1987年10月31日前交清,合同才能成立,在约定的时间内即10月31日前A来交承包费前,当时的社长又以招投标的方式与B户签订了合同(三年600元承包费),待A户来交承包费时社长不收(在约定的时间内),理由是B户愿意多交到600元,A户要承包须在600元的基础上加承包费,A户不愿,致使同一地块产生了两份合同,并发生争吵,社长也未收回与A户签订的合同,而土地由B户一直耕种,期间1990年与社长又签了三年的合同到1993年,之后又与社上口头约定续包。1999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续签换证时,业务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政策规定办,照抄1982年土地到户的底册,将A户仍然登记为承包户主,签订了《农村集体专业项目承包合同书》,但A户没有亲自签字,合同期为三年,而土地由B等4户耕种到2002年,在此期间A来到该村要合同书未拿到,村委会的理由是合同书应由种地人保管,A户的理由是合同书为我己有,并且在该厂矿生活困难,两子女未就业,要种地谋生,致使2002年5月份A户与B户为争土地种发生吵打致伤。纠纷发生后,A户的意见是:这属于侵权行为,要求赔偿这16年的损失,共计16万元,并恢复土地承包经营权,本村其它有类似农转非户土地为何不收回;B户的意见要求是:A户要向B户赔礼道歉,同时付给医药费8000多元,土地如何处理按政策规定办。
这2个案件行不?
D.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1、1997年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有效,所以可以以此证为据主张土地承包经回营权。
2、答1994年属于第一轮土地承包期,而1997年的调整分配土地属于第二轮承包,所以1997年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效力高于1994年的相关处理决定,因此,可以依据1997年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主张权利。
3、《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意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就本案而言,双方协商或调解成功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可以申请仲裁或者直接起诉。
E. 农村土地纠纷案例,急!急!急!
土地来仲裁委员会可以处理自。
你的几个问题,只要把握住一点就可以,所有你们村的土地池塘山林都是集体所有,是所有的户口里的农民所有,不是村委会所有,村委会是你们选出来办事的。另外, 承包的事情也是要公开的,同样的鱼塘,两个人都要承包,那就要公开竞价了,至于承包款,是分给村民还是在村委会的主持下修路或者其他用途,都要公开,财物公开,用途公开,总之,村委会不是你们头上的人,是给你们办事的,他们没有任何理由隐瞒任何跟村民利益相关的信息。
F. 农村村民土地纠纷案件
有效,但不是个别村民,而是较多村民。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是尊重事实,面对事实,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有利用社会安定团结,村民的意见具有说明现状的作用,符合实际。
G. 农村土地纠纷处理案例
你听说过坟场两个字吗?中国有的地方的风俗习惯是设立坟场,以后子孙后代也埋葬在这里,当然容不下的时候有人家出去另立祖坟,另设坟场。一个人一个人的埋估计很少地方这么做。这与承包地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H. 农村土地纠纷案例
乙方有没有该地的土地使用权证,该证是什么时候发的,是否有注明东西四至,或者乙方有出示什么证明要求换回土地?例如村委会的存档材料。
可以去找农海局咨询一下。
I. 农村土地纠纷怎样解决
2003年以来,中国因征用土地、拆迁房屋而出现了一系列事件。拆迁纠纷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2003年以来相关事件的矛盾焦点是征地拆迁者和被征地拆迁户之间对补偿费数额的争议,看来拆迁补偿问题是解决拆迁纠纷的关键。如果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补偿,相信纠纷会大大减少。 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统一年产值倍数,应按照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则,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确定。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补偿标准执行。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新版“征地补偿标准”,如果给予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30倍计算,仍不足以使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话,当地人民政府将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在国际上,各国政府征地、居民必须动迁是非常普遍的。在最保护私人产权的美国,历史上也有重要基础建设特别是国防建设,需要政府多次动用“重要空间法(Eminent Domain)”来从居民手中成功征得土地。这其中难免发生所有人与政府之间的纠纷,所有人根据所有权拒不拆迁而进行司法对抗,但是最终在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后都是政府获胜。按照胜诉的美国政府法律代表的话说:“个人利益不能阻碍社会进步”。 但是产权人的让步不是一味的牺牲,虽然拆迁不是双赢的局面,但是至少获得了等价物——给予充分、及时……
简单的回答可以帮到你,如果需要可以加我好友聊聊!!!
J. 农村土地直补钱法院可以强制执行吗
很多地方,都直接扣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在分配土地征收补偿费过程中,经常出现户口未迁出的外嫁妇女及其子女无法参与分配的情况,为此,当事人在申请当地政府处理未成之后,通常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按照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的同等待遇标准参与分配土地补偿款。过去,人民法院对这类案件一般都是依法受理的,并在查明当事人确属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情况下,依法支持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6号)(以下称《司法解释》)自2005年9月1日施行后,部分人民法院以该《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三款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为由,对这类案件不予受理,或者在受理后又驳回起诉,要求当事人找政府有关部门处理。当事人在法院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后,去找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要求解决纠纷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又往往称这类民事纠纷应由人民法院处理,故又要求当事人去找人民法院解决。结果,当事人在纠纷无法得到解决后,只得不断上访,从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信访事件和“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稳定。
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此类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案件,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三款之规定为由不予受理或在受理后直接驳回起诉,是明显适用法律错误,其症结在于对该规定的理解发生了严重偏差。
《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三款的本意是指: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对于土地补偿费如何处置,有自治权,故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自主决定将土地补偿款用于分配,也可以自主决定将土地补偿款用于集体从事开发经营、兴办企业或集体兴办公益事业等;土地补偿费用是否用于分配以及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的数额,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按照村民自治法的规定要求以民主议定程序自主决定,人民法院不宜进行干预。《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三款所指的“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属于村民自治的范畴,应由村民自主决定,因此,对于这类纠纷,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但是,如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决定将土地补偿费全部或者部分用于内部成员分配,则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以该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剥夺了其应参与分配的权益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而且应予以支持,——因为,村民自治同样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其所作出的决议不得违反国家法律,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事实上,该《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也已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这一规定进一步说明,对于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在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过程中排斥某些成员参与分配的资格而引发的分配纠纷,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三款之规定为由不予受理或受理后驳回起诉,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