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体资格证据的收集
关于原告主体资格(即专利权人)的证据,这个比较简单,一般只要具备专利证书、专利登记本、专利年费交纳票据等即可。
关于被告的确定,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大部分原告打此官司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停止侵权。而真正能达到此目的,就是必须停止侵权产品的生产和制造,所以生产商、制造商就成为权利人首选的第一被告。如果侵权消息的得知是通过厂家的展销,那么可以通过确定厂家的名称等信息,通过工商信用网或实际工商查询来获得被告的身份确认。如果是通过销售商得知,则应当注意打听厂家或通过公证购买的方式索要厂家产品质保书等,获得厂家信息。
产品销售者的确定,可以通过其名称工商查询得知。但实践当中,存在一种情形,即销售者本身并未办理任何工商登记,仅仅是租赁一个门面进行经营,此种情形,权利人要注意收集店主(个人)身份信息。在必要时,如果销售者承租的是一个大市场(如北京的秀水街等),此时,可以把出租户也列为被告,但其承担责任一般是以提供侵权便利为条件,所以,在起诉出租户时,应当注意向其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发律师函等手段,以便取得其提供侵权便利条件的证据。
2、侵权事实证据的收集
根据专利法相关法条的规定,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要件,一般为:未经权利人许可;实施专利;制造、销售、进口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在此笔者重点提示,一定要注意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要件中并不包含许诺销售(如产品展示)。所以,在权利人见到商家进行展销侵权产品就认为其侵权,忙于起诉,此做法是不妥的。
比较通常的做法是,实行暗访公证购买,以此取得侵权事实的证据。由于此证据至关重要,建议当事人最好找律师取证。
3、损失赔偿证据的收集
关于损失赔偿,尽管最高院已有明确的司法解释,但此还是实务操作中一头疼事。因为实践中,侵权产品的销售数量的取证的确不易,故很难准确计算具体的赔偿数额。笔者在此有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其一,对于原告来说,如果外观设计产品自己已用于生产、销售,可以通过对比侵权发生之前的销售额和侵权发生之后的销售额来分析,如果侵权之后的销售额明显减少,则可以通过会计事务所审计鉴定获取利润减少的证据。但该销售额的减少也存在一些其他因素,故在起诉中可以适当降低索赔数额。其二,出于对权利人最终目的的考虑,如果计算侵权赔偿额的确很困难,则建议结合侵权产品、侵权时间等采用法定赔偿额(5000元至30万),这样可以节省诉讼时间。
除了以上一些证据收集的方法外,权利人还应当简单了解侵权判定问题,记住一句话:先看产品再看外观,即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相同或相类似,且被控侵权产品外观与受保护的外观设计相同或者近似,才有可能侵权。
B.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败诉后应怎做谢谢
判决书上没有写法院的汇款账号么。一般都是诉讼费给法院的账号,赔偿损失给对方当事人的账号,如果你逾期未交,对方可以要求法院强制执行你的财产,比如房产什么的,这里面黑着有可能对方和执行人员联手把你的房产低价评估,造成你的财产损失。所以建议你及时把该赔偿的钱给对方,当然你可以联系一审主审法官或者书记员,咨询下。如果逾期未履行判决书规定的付款义务,有可能会缴纳滞纳金,还有可能触犯刑法‘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
C. 这个案例的外观设计专利权是否有效
如果该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日是在2000年7月9日之前,就不会被无效掉。
如果像你上面的描述,申请日是2000年11月10日,那肯定会被无效掉。
被无效掉的专利视为自始不存在,所以不算侵权。
D. 有没有外观专利因为材质不同颜色不同被判不侵权的案例吗
外观设计专利侵来权判定遵循的自是整体观察判断的原则,所以你说的你们的产品和专利产品整体外观有些类似,但是每个视图都有很多的不同点,这种情形中,这些不同点能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不同,则要结合具体的产品和专利来判断。你作为被控侵权一方,你的描述里面肯定有很多主观成分,所以不能只听你的描述,还要看实物。另外颜色材质不同能否构成专利法上不同,要看他的专利设计方案有没有要求保护色彩,如果要求保护色彩了,色彩不同才会构成法律上的不同。至于材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构成不同。
E. 苹果手机外观专利真的侵权了吗 谁赢了苹果外观专利侵权案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网站5月19日声明,裁定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侵犯了深圳佰利的外观专利,并没有引发媒体注意。六月初苹果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出行政复议,终于将苹果再次推向了风头浪尖。这起诉讼应当始于 2015年初,因为深圳伯利于2014年1月申请100C智能手机外观设计专利,当年7月被授予该专利。苹果于2015年3月向该局申请撤销该专利,但该 局于2015年12月维持了这项专利。 提起深圳伯利知道的可能不多,提到深圳百分之百手机可能会有很多人知道,因为2013年11月互联网手机风起云涌之际这家公司曾经获得网络的投资,不过这家公司现在已经处于破产边缘。 说深圳伯利因为经营不利起诉苹果并不成立,运营不善是过去一年的事,前段时间因为与上海与德的纠纷闹得业界纷纷扬扬,而起诉苹果公司始于2015年初。 有些人可能觉得深圳伯利在敲诈苹果,其实对比2014年九月发布的iPhone 6与2014年初伯利申报的外观专利,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苹果侵权并不奇怪,毕竟伯利的专利申请要早于iPhone 6发布半年之久,而且期间也经历了苹果申请专利无效的审查,相信北京知识产权局有足够的法律依据。 在经历了专利无效和一审判决之后,苹果想翻盘可谓难上加难,因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做出如此大胆判罚之前肯定考虑到了可能的后果,不可能给苹果翻盘的机会。 猜得不错,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和解,因为苹果不会容忍iPhone 6在北京禁售,更不会容忍在全国禁售,一旦苹果行政复议无法成功,和解是唯一的渠道。 如果往更深层次考究,不能不让人与这几年中美贸易纠纷结合在一起,今年上半年美国以向伊朗等国家出售违禁产品为由对中兴进行出口限制(目前已经暂时解 除),前不久又开始对华为进行审查,中国利用法律武器对苹果进行潜在的合法制裁也并非没有可能,真如此,苹果即使想与深圳伯利和解估计也不会那么容易。 一切还早,也不会短期内有结果,静观其变吧。
F. 侵犯专利权案件该收集哪些证据
侵犯专利权肯定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那么,侵犯专利权案件该收集哪些证据呢?专利权1、主体资格证据的收集关于原告主体资格(即专利权人)的证据,这个比较简单,一般只要具备专利证书、专利登记本、专利年费交纳票据等即可。关于被告的确定,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大部分原告打此官司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停止侵权。而真正能达到此目的,就是必须停止侵权产品的生产和制造,所以生产商、制造商就成为权利人首选的第一被告。如果侵权消息的得知是通过厂家的展销,那么可以通过确定厂家的名称等信息,通过工商信用网或实际工商查询来获得被告的身份确认。如果是通过销售商得知,则应当注意打听厂家或通过公证购买的方式索要厂家产品质保书等,获得厂家信息。产品销售者的确定,可以通过其名称工商查询得知。但实践当中,存在一种情形,即销售者本身并未办理任何工商登记,仅仅是租赁一个门面进行经营,此种情形,权利人要注意收集店主(个人)身份信息。在必要时,如果销售者承租的是一个大市场(如北京的秀水街等),此时,可以把出租户也列为被告,但其承担责任一般是以提供侵权便利为条件,所以,在起诉出租户时,应当注意向其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发律师函等手段,以便取得其提供侵权便利条件的证据。2、侵权事实证据的收集根据专利法相关法条的规定,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要件,一般为:未经权利人许可;实施专利;制造、销售、进口外观设计专利产品。在此重点提示,一定要注意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要件中并不包含许诺销售(如产品展示)。所以,在权利人见到商家进行展销侵权产品就认为其侵权,忙于起诉,此做法是不妥的。比较通常的做法是,实行暗访公证购买,以此取得侵权事实的证据。由于此证据至关重要,建议当事人最好找律师取证。3、损失赔偿证据的收集对于侵犯专利权案件损失赔偿,尽管最高院已有明确的司法解释,但此还是实务操作中一头疼事。因为实践中,侵权产品的销售数量的取证的确不易,很难准确计算具体的赔偿数额。但在此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其一,对于原告来说,如果外观设计产品自己已用于生产、销售,可以通过对比侵权发生之前的销售额和侵权发生之后的销售额来分析,如果侵权之后的销售额明显减少,则可以通过会计事务所审计鉴定获取利润减少的证据。若该销售额的减少也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则在起诉中可以适当降低索赔数额。其二,出于对权利人最终目的的考虑,如果计算侵权赔偿额的确很困难,则建议结合侵权产品、侵权时间等采用法定赔偿额(5000元至30万),这样可以节省诉讼时间。
G. 市面上就有很多跟我们产品外观非常相似甚至一摸一样的产品,想问下这样的侵权情况怎么维权啊
像你这种是典型的外观专利侵权案件了,一般对待这种事件处理方式大致有几个步骤:
1、收集涉嫌侵权的竞争者的有关涉嫌侵权产品的信息。
2、初步判断涉嫌侵权的竞争者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检验侵权嫌疑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专利侵权的成立条件,是否属于专利法规定的侵权行为的例外情况,以及侵权嫌疑人的产品是否落入了贵司相关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等。
3、在认真检索和调查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重新评估贵司的相关专利,分析其稳定性。
4、在贵司相关专利稳定性强,侵权嫌疑人侵权可能性较大的情况下,开展正式的调查取证工作,以形成有关专利侵权事实存在的完整的证据链。例如:涉嫌侵权人的基本情况,涉嫌侵权人的侵害状况等。
5、在确定对涉嫌侵权的竞争者方针(是否一定要对方停止制造、销售或使用,还是可以通过订立许可合同允许对方实施)的基础上,向涉嫌侵权者发律师函,并参加可能的协商与谈判。
如果是个别侵权案例的话相对处理起来没那么复杂,就怕因为产品畅销爆款,全国各地都有侵权的情况,这个时候维权起来就比较麻烦,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你可以找专业的互联网维权平台比如安盾网这样的,他们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分析能够快速掌握全国的侵权线索,然后调动全国的调查团、律师团进行系统维权,这种效率就比普通的律所维权要精准快捷很多了。具体情况可以找下他们官网了解下。
H. 外观设计侵权的认定是怎样的
外观设计侵权的认定,不管是针对哪一类专利,在未经专利权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的专话就有可能属构成侵权。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专利,在对侵权行为进行认定的时候具体操作不同。那么外观设计侵权的认定是怎样的?外观设计专利案例外观设计侵权的认定:一般来说如果外观设计专利在有效期内,并且按时交纳了年费,那么这个专利就是有效的。只要被告生产的产品在外观上与外观设计专利证书附图(六面附图)上相类似就可认定够成侵权。被告一般的对抗措施是:(1)在答辩期间内提出专利无效的答辩,那么一审法院将中止审理。原被告双方需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打一个专利有效性确定的诉讼,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一个决定书。一审法院拿到决定书后,恢复庭审,这就是专利的两个诉讼。(2)被告会提出自己在先使用来抗辩构成侵权,因为在先使用专利法规定是不构成侵权的。
I. 我也是店铺产品被起诉外观专利侵权,不过店铺到期没续费,公司已经注销了,店铺也搜不到,原告还能立案
你的店铺是以个人名义注册的吧,是的话你就要你个人的全部财产,对店铺的所有行为负无限责任,店铺虽然没了,你的人还在,就可以追究你的责任
J. 求外观专利侵权案例,带图的,带分析的!
您好!我给您讲一个关于外观专利侵权的案例(选自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姜颖女士讲述的案例。)
北京李先生加州牛肉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李先生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营牛肉面生意。自2008年开始,陆续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几项餐具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2009年9月,李先生公司偶然发现北京志瑞祥美国加州牛肉面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志瑞祥公司)也做着牛肉面生意,并且在经营场所,也使用着和李先生公司专利一样的餐具。于是李先生公司以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将志瑞祥公司告上了法庭。
由于案件起源就是这些餐具,那么先分析一下李先生公司为什么会获得外观专利权呢?
对于外观设计专利而言,并不要求具有多么高深的技术,或是解决多么大的技术难题,只要对工业产品做出的富有美感的新颖设计就可以。但是这种工业设计必须要不同于之前已经存在的设计,这种不同不仅仅指不相同,而是不同之处要有足够的区分度,使得我们乍一看就能将两者区别开来。
李先生的餐具,明显不同于我们日常接触的餐具,他们或是设计了独特的部位,或是独特的设计形状,不仅使它们与日常餐具区分开来,也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和生活,应该得到法律的鼓励与保护。
而对比李先生公司和志瑞祥公司的餐具,从对比中发现,无论形状,还是大小,无论款式还是颜色,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都区别不大,几乎是完全一样。虽然局部细微有差别,但不会影响盘子的整理的视觉效果,对于消费者而言说,不会仅仅是乍一看就能区分两者的不同。
志瑞祥公司在接到诉状之后表示,自己所使用的餐具并不是自己仿造生产的,也不是刻意定制与之相似的餐具,而是在福建的某供销商处购买的,并拿出了一份《购销合同》的复印件,以证明自己是通过合法渠道购买而来。 同时进一步提出,即使两家餐具构成近似,自己也是无心之失,所谓不知者无罪,不应该赔偿经济损失和承担侵权责任。 同时进一步提出,即使两家餐具构成近似,自己也是无心之失,不应该赔偿经济损失和侵权责任。
我国专利制度对被告是否知道原告专利,采取的是推断原则,换言之,只要侵权产品进入了专利保护范围,就推定被告是知道或应该知道原告的,实际上是不是知道在所不问,这就是专利制度的特殊之处。专利申请一旦提出之后,就被要求向社会公开,广而告知,任何人都有可能或有渠道知道包括专利方案,设计图片等专利的具体情况。专利权人只有公开技术,才能换来法律上10年或者20年的专有保护。专利权限一过,大家就可以自由使用。但对专利信息的公开不是无偿奉献,所以任何人都有责任避免对他人专利造成损害,否则就会承担法律责任。所以不知者无罪不能适用于这项专利制度。
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既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产品。” 换言之,外观设计专利并不禁止他人使用外观设计专利,是允许使用的。
而志瑞祥公司的情况,是用于生产经营,虽然非属制造和进口,但事实上,志瑞祥公司以加盟费的名义将餐具打包在硬件设备费用中,连同其他硬件设备提供给加盟商,视为销售餐具的行为;而在当年制作的网站背景上,展示了各种餐具衬托下的菜品,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加盟,并从中收取加盟费,所以网页展示的行为构成了许诺销售。
但即便是这样,志瑞祥公司也不并一定要赔偿李先生公司的经济损失。因为根据专利法第七十条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制作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志瑞祥公司认为,提供的《购销合同》复印件,可以证明自己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而来,自己不需要承担经济赔偿。如果追究责任,也是追究福建的供销商的责任。
法官审理认为:该《购销合同》存在三大致命伤。
第一,缺乏原件,能被法院认可的证据必须满足真实性的要求,所以所有提供的书面证据材料必须都是原件,而复印件是容易修改和伪造的,法院自然难以凭复印件认定其真实性;
第二、时间错位,也就是签订购销合同时,公司甚至都还没有成立,那么合同上怎么能出现公司的公章呢?
第三、履行无据,合同目的在于履行,商业化活动中能够证明合同得到履行的证据就是往来发票和收据,然而志瑞祥公司同样没有提交合同得到履行的证明凭证。
法院判定:
综合考虑上述三大因素,法院没有支持志瑞祥公司对餐具具有合法来源的主张,认定志瑞祥公司的行为构成对李先生公司的外观设计专利的侵犯,判决志瑞祥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在综合考虑餐具的实际价值,志瑞祥公司持续销售侵权餐具的时间,由此可能给李先生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因素以后,判决志瑞祥公司赔偿李先生公司经济损失22000元。
以上,希望对您有帮助!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