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无偿被帮工,应该承担多大的连带赔偿
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
⑵ 试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第十三条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属于刑法还是劳动法
对于免费为他人提供劳务的帮工人与被帮工人属于劳务关系,《刑法》和《劳动法》均无法适用。另外,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帮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工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三条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帮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工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⑶ 这是共同侵权吗是无偿帮工吗
首先你还是有过错的,因此需要付一定的责任,因为你应当或者可以遇见到里面可能有子弹的,只是因为大意没有尽到自己的注意义务。至于说别人挖一个陷阱的可能性不大
⑷ 无偿帮工致他人财产损害而不是人身损害,被帮工的人有赔偿责任吗
针对无偿帮工致人损害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14条从以下五方面作出了规定:
1、帮工人在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由被帮工人承担赔偿责任。这主要考虑帮工人是为被帮工人无偿提供劳务的人,是不取报酬的,是出于亲朋好友的情份来帮忙的,帮工活动的结果是被帮工人获得利益。据此,帮工人在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被帮工人承担赔偿责任。
2、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责任。但被帮工人应当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之所以规定被帮工人不承担责任,主要是考虑被帮工人拒绝帮工在主观上没有过错。但不等于说在帮工活动中帮工人受到的损害于己无关,不管怎么讲,帮工人参加帮工活动使帮工人受益了,根据公平原则,被帮工人应当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
3、帮工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赔偿权利人请求帮工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被帮工人在帮工活动中受益是有限的,不能要求被帮工人对帮工人的所有侵权行为都承担赔偿责任,如帮工人自身对侵权行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应当与被帮工人共同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帮工人在帮工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的,由被帮工人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情况常常是指遭遇人身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的,这种伤害是在帮工活动中造成的,被帮工人是帮工活动的受益人,理应承担赔偿责任。
5、帮工人在帮工活动中,遭受第三人的不法侵害,造成人身伤害的,由侵权人即赔偿义务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在第三人不能确定或者没有赔偿能力,可以由被帮工人予以适当补偿。这是从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善良风俗和保护受害人的角度规定的,这一规定的法理依据是公平原则。
无偿帮工与雇佣和无因管理等边缘法律关系的联系与区别,三者的共同点在于无偿帮工、雇员和无因管理者提供劳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经济利益均被帮工人、雇主和被无因管理者所有。但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帮工人实际从事了帮工活动,是否构成无因管理?依照《民法通则》第93条及《民通意见》第132条关于无因管理的规定,可以看出成立无因管理的前提是“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和服务”,对管理和服务支出的费用享有请求权。
帮工活动则不同,帮工一般是应被帮工人的请求进行的,被帮工人是受益人,帮工是有因的而不是无因的,帮工是无偿的,帮工人无权请求报酬。
帮工与无因管理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法律关系,帮工不能适用无因管理的规定;无偿帮工也不同于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否成立,主要看双方是否有约定,被雇佣人是否在特定的工作时间内、在雇佣人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劳务活动、雇员是否获得报酬,就其实质而言,雇佣是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特定的利益关系,雇员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经济利益虽归雇主所有,雇主是受益人,但雇主需给雇员提供劳动生活条件和支付劳动报酬作为对价。
⑸ 无偿帮工致人损害或者自身受损如何处理
最高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十三、十四条规定:
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的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的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责任。帮工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工的人和被帮工的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应给予支持。
帮工的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被帮工的人应当承担责任;被帮工的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给予适当补偿。
⑹ 如何认定帮工的无偿性
有偿帮工的法律认定--透析承揽关系、雇佣关系和帮工关系 一、引言 A没有维修资质且未经自己公司D的同意,经B公司部门经理C私下介绍,口头约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为B公司帮忙有偿维修机器。在维修过程中,A不慎被机器挤伤,B公司及时将A送至医院治疗并垫付了一切费用。A治愈后经鉴定为十级残疾,遂诉至法院要求人身损害赔偿 。此案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生效后发生,对本案的法律关系的定性出现了三种观点,争议很大: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认定为有偿帮工关系,按照《解释》第十四条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处理;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认定为雇佣关系,按照《解释》第十一条处理;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认定为承揽关系,按照《解释》第十条处理。 二、第一层分析:有偿帮工关系并非现行法律认可的法律关系,必须转化为雇佣关系或承揽关系等进行认定 帮工,顾名思义就是无偿地提供劳务,几大权威汉语词典都这样解释和定义。帮工本身是一个生活概念、口语化概念和笼统的表层概念,必须在法律中得到落实和转化。《解释》第十三条只规定和认可义务帮工概念,但没有认可有偿帮工,原因在于:有偿帮工的情形和归责方式是复杂的,由于其有偿性,不能类同于义务帮工的归责和处理原则,应当转化为雇佣关系、承揽关系甚至是委托关系处理,否则不仅在法理上陷于混乱,也将影响实践中纷繁复杂的个案的处理。《解释》的精神和解释体系是一致的,第十四条的帮工与第十三条的义务帮工是一个涵义,都是指无偿地提供劳务,不能前后矛盾。在司法解释的起草者编着的《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一书目录中,明确标明第十四条的内容要义是义务帮工人遭受人身损害。所以,《解释》第十四条中的帮工,其涵义不包含有偿帮工。 三、第二层分析:A为B公司修理机器是正式的承揽关系而非朋友之间私下里帮忙的行为 表面上看,A是基于朋友C的关系为B公司修理机器,但实质上,C是B公司部门经理,代表着B公司,而且A修理的也是B公司的机器。对整个事件的认定,不能被二人的朋友关系所迷惑,事件的实质是个人为公司修理机器的正式的、市场化的、有偿的、带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的承揽行为,不能因为其口头性的约定以及A是经过C介绍而修机器这两点表面上的因素而否定。承揽关系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经朋友介绍的,也可以是公司自己聘请的。本案与朋友之间私下里帮忙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朋友之间帮忙修理电脑来类比技术人员为某公司修理机器,二者不具有可比性。 四、第三层分析:不能因为维修人员没有资质或技术不精就否认承揽关系的存在, 行政法调控不影响民法法律关系的认定 能否因为本案A没有专业的维修资质和证书,就否认承揽关系的存在?笔者认为,资质的有无是行政法领域调控的范畴,对没有资质的人员揽私活是行政处罚的问题,不应当影响民法侵权领域中承揽关系的认定。现实中,送修或请人上门维修的情形极其普遍,有多少维修店的维修人员有正式的资质证书?面对如此广大的维修领域,国家又设立了多少资质考试或证书?我们能仅仅因为没有资质就否认如此之多的承揽关系吗?如果把这些没有资质的承揽关系都认定为有偿帮工,并类比适用《解释》第十四条的归责原则处理,则所谓的被帮工人的义务和责任急剧加大,必然导致违背常理和常识的结论发生:上门维修大家电的维修人员因自己过失造成自身伤害,被帮工人负全部责任?! 正因为这样的结论是荒谬的,所以《解释》没有认可和规定有偿帮工,而认为有偿帮工应当转化为雇佣关系、承揽关系等进行处理是不言自明的。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复制、测试、检验等工作。着名法学家王家福、谢怀栻先生撰写的《合同法》一书第254页明确指出,承揽合同的所涉事项适用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修理。就维修生活资料如家电、电脑以及生产资料如机器而言,送修和上门维修在法律关系的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承揽关系,只是就上门维修而言,被维修方在现场的配合义务、注意义务加大,维修方也有不得破坏非维修物品和被维修方环境等义务。维修人员有无资质,是工商部门和行政法关注的事,在民法中在所不问。 五、结论与深层次问题合同法上,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甚多,但在侵权法中,与维修服务相对应的,与生活中的有偿帮工以及笼统意义上使用的服务合同、劳务合同相对应而且可以定位或细化的,主要是承揽关系、雇佣关系、义务帮工关系和委托关系等。作为一个侵权案件,A为B公司有偿维修机器过失造成自身伤害,第一不可能是委托关系,因为A没有以B公司的名义从事民商事活动,也不针对第三人;第二不可能是义务帮工关系,因为义务帮工关系是无偿地提供劳务,偏向于非专业技术性的工作;第三不可能是雇佣关系,因为双方没有人身依附关系,A独立依靠其技术进行工作,一次性(修好后)领取报酬,B公司只对工作成果进行验收、控制,维修过程完全由A自主。所以,本案应该认定为承揽关系,适用《解释》的第十条及相关法律规定。 本文的分析对解决生活中普遍的有偿帮工现象的依法转化和确认问题,准确界定侵权法中容易混淆的承揽关系、雇佣关系、义务帮工关系、委托关系、无因管理关系等或许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从民事审判的角度规范维修市场(承揽关系的一个方面),推进行政部门在专业资质方面工作的开展也可能是有益的。
⑺ 帮工法律关系与侵权法律关系是同一个法律关系吗
私以为,帮工并非法律关系,而是在双方未明确约定的前提下,一方付出劳动(帮工人),另一方接受劳动(被帮工人)的法律事实(是一种行为)。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帮工一般仅限于无偿提供劳务的情形。
但同时,在帮工行为的履行中,可能形成一定的法律关系,比如,如果被帮工人支付了报酬,则可能转化雇工劳务关系或承揽关系;如果帮工人或者被帮工人造成了对方或第三方的损害,则可能形成侵权法律关系。
一般向您这样的提问,可能是希望了解帮工下引起的有关侵权责任如何承担吧?
有关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司法解释》第13、14条有明确规定,您可以自己网络一下,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