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加强投诉处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做好越级投诉和热点投诉管控
东北师范大学
师范类重点推荐院校
专科
心理学、行内政管理、小学教育容、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前教育、教育管理、英语、汉语言文学、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
本科
法学、会计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行政管理
㈡ 顾客投诉管理制度及流程
1:接受投诉 客户服务部接受客户投诉,做好客户投诉记录,向客户承诺在5个工作日内给与答复。
2:调查投诉内容,确定责任部门 客户服务部根据客户投诉内容,进行调查并填写客户投诉调查表。如果投诉情况属实,投诉成立,分析确定责任部门;如果投诉不属实,向客户返回调查意见
3:传递工作联系单 对于情况属实的投诉,填写客户投诉传递单,向责任部门传递。要求责任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给与答复及解决方案.
4:沟通客户意见 客户服务部就责任部门的答复和处理方案与客户沟通,填写客户意见表。如果同意,按照方案执行;如果不同意,返回责任部门。
5:实施解决方案 客户接受解决方案后,由责任部门组织实施方案。
6、:客户回访 责任部门的方案实施完毕之后5个工作日内,由客户服务部进行第一次客户回访,并填写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7:将回访意见返回责任部门 客户服务部将客户满意度调查表返回责任部门并存档。如果客户满意或非常满意,则投诉正式受理完毕。
顾客投诉管理处理流程的相关纪律:
①负责投诉质量检验、取证的人员应保证相关资料的真实可靠,如出现资料严重偏差而引起的单店经济损失将直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②没有受理投诉人的最终确定,任何人不可向顾客透露相关的投诉处理意见,单店仅对最终形成的书面的投诉处理单负责。
③店经理应保证相关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并贯彻单店的处理意见。
④店经理负责组织分析、裁决,并负责投诉结果的督导实施。
⑤没有单店的书面文件,任何人不能对顾客提出的任何意见进行承诺,如由此而引起的一切纠纷将由当事人负责。
㈢ 投诉处理和举报的区别
1、概念不同:投诉是指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与企业发生争议后,通过电话、书面等形式,向工商等行政部门反映自己权益遭受侵害的事实,请求协助解决争议的行为。这里的“争议”实质上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一种民事权益争议。举报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工商等行政部门反映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举报既可以实名举报,也可以匿名举报。
2、提出者不同:投诉人是认为自身权益遭受侵害的消费者;而举报人是发现违法行为的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这种违法行为未必对其自身权益造成了直接侵害。
3、处理依据不同:投诉的处理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办法》等;举报的处理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
4、处理方式不同:投诉的处理方式是“调解”。工商部门在收到投诉后,审核该投诉是否符合受理规定。对于符合规定的投诉,予以受理;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投诉,不予受理。对于受理的消费争议投诉,工商部门采用调解方式来处理。调解过程中,在工商部门指导下,企业与顾客平等协商,就修理、更换、退货、赔偿等事项进行充分沟通,根据双方意愿,积极促进双方达成共识,并就共识内容制作调解书;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工商部门将终止调解,并建议顾客与企业通过《消法》第39条规定的其他途径寻求救助。举报的处理方式是“查处”。工商机关在收到举报材料后,根据核查结果决定是否立案。对于经核查认为不存在违法行为的,不予立案;对于经核查认为具备立案条件的,立案处理。通过法定调查程序,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最终作出给予行政处罚、不予处罚、移送、销案等处理结果。
5、投诉可以撤回,举报不能“撤回”:投诉可以撤回。消费者投诉后可以随时撤回投诉,如对企业就修理、更换、退货、赔偿等事项提出的解决方案表示满意,或与企业自行和解。投诉撤回后工商部门将终止调解工作。举报不能“撤回”。举报人举报后又提出“撤回”举报的,即使企业已经与顾客达成和解,工商部门仍会对举报人所反映的案件线索进行调查核实,对于查实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6、查处结果的强制执行力不同:投诉处理中,最终是否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取决于企业与顾客的意愿,且调解结果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举报处理中,查处工作则具有强制力,是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者,履行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法定职责,查处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