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钻井队高空掉落榔头案例分析
直接原因:榔头落物
间接原因:高空作业,工具未系尾绳
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里
❷ 按日计罚的相关案例
位于渤海的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2011年6月初发生溢油事故,事故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对此,国家海洋局7月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事故原因、处置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通报。
动态 海面目前已无明显漂油 国家海洋局通报说,6月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石油公司报告,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方向海面发现不明来源的少量油膜。6月8日,康菲公司再次报告,在B平台东北方向附近海底发现溢油点。北海分局此后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认为根据6月11日卫星遥感结果、油指纹鉴定以及专家会商结果,确认溢油来自蓬莱19-3油田。
动态 海面目前已无明显漂油
6月17日,北海分局又接到在油田附近巡视的中国海监船报告,发现C平台及附近海域大量溢油。随后康菲公司报告,蓬莱19-3油田C平台C20井在钻井作业中发生小型井涌事故。
“接报后,国家海洋局立即要求康菲公司快速处置,停止蓬莱19-3油田所有平台的钻井作业,以防止新的溢油风险,并对油田进行自查。同时约谈康菲公司以及中海油领导,了解事故原因和处置进展。”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说,“北海分局已就排查溢油点、切断溢油源、围控处置溢油等多方面工作多次向康菲公司下发通知,提出要求。”
李晓明介绍说,B平台的溢油已于6月19日得到基本控制,C平台采取水泥封井措施后,溢油已于6月21日得到基本控制。在国家海洋局的监督督促下,康菲公司先后布设围油栏3000米,使用吸油拖缆约4000米、吸油毡2800公斤。截至7月4日,已回收油水混合物近70立方米,除B、C平台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现以外,海面已无明显漂油。
影响 840平方公里海面受污染 根据国家海洋局通报的情况,本次溢油污染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和西北部海域,造成劣四类海水面积840平方公里,对油田以及周边海域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损害。
影响 840平方公里海面受污染
渤海总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840平方公里的劣四类海水面积,即相当于整个渤海超过百分之一的面积。而就在本月3日,中海油内部人士还透露,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已基本处理完毕,泄漏范围只涉及200平方米左右。840平方公里为200平米的420万倍,这意味着,中海油说了一个420万倍的谎言。
李晓明说,国家海洋局已基本完成了溢油影响范围、溢油对海水水质、沉积物影响评价工作。本次溢油单日最大分布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蓬莱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浓度达到历史背景值的86.4倍。溢油点附近海洋沉积物样品有油污附着,个别站点石油类含量是历史背景值的37.6倍。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郭明克表示,渤海是一个半封闭性的海域,发生在这里的环境污染事件,由于海水交换程度较低的缘故,程度会比开放性海域要严重。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崔文林表示,溢油发生的区域属于油气田开发海洋功能区,事故发生时该海域没有渔民进行渔业捕捞。此外,事故对该海域的交通、船舶运输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原因 漏油的真相,依然是个谜 国家海洋局表示,通过组织专家对此次溢油事故的分析,认为蓬莱19-3油田通过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了平台附近的地层压力,为流体连通地层提供了能量,导致B平台海底溢油。而C平台在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涌、侧漏,从而导致了溢油发生。
原因 漏油的真相,依然是个谜
“B平台这种海底溢油类型,在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还是第一次遇到,我们的应对经验不足。”郭明克坦言,“不论是陆地油田还是海上油田,向油田注水和进行岩屑回注都是很平常的做法。这次究竟为什么会造成溢油事故,具体的原因仍需要深入的分析研究。”
从事故初始的6月4日到发布事故通报的7月5日,长达一个月之久的信息“真空”让公众颇有疑惑。对此,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表示,溢油事故的监测、监视,乃至形成结论,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动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海洋管理部门还遇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天气因素对监测飞机、船舶的影响,以及我国技术水平的制约。
“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就在现在,我们还有监测人员在海上采集样本,进行分析评价。我们将要对这次事件进行一个长期持续的评估,今天只是一个初步结论,等我们获取更进一步全面的结论,或者有新的结果,我们还会向社会及时公布,请大家放心。”王斌说。
11家环保组织问责中海油和康菲 7月4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自然之友等国内11家环保组织联名致信责任方中海油公司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要求对方尽快向公众公布事故详情以及油污清理情况,并就污染环境和瞒报事故向公众道歉。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昨天表示,目前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尚未对公开信做出任何回应。一些环保组织表示,希望前往事故发生地进行调研,了解事故的具体情况。
11家环保组织问责中海油和康菲
这封《就渤海湾漏油事故致中海油和康菲公司的公开信》中称:“我们是中国11家环保组织。特此致信你们两家企业,对你们涉嫌瞒报渤海湾漏油事故的做法表示遗憾,要求你们尽快向公众公布事故详情以及油污清理情况,并就环境污染和瞒报事故的行为向公众道歉。”
环保组织认为,“作为上市公司,中海油涉嫌瞒报海上油污渗漏事故,违背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同时也违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要求。依据惯例,海上原油泄漏事故的作业方是直接责任者。作为作业方的康菲公司,竟然在因自身操作造成原油渗漏后,长时间向公众隐瞒污染事故,性质之恶劣尤为令人震惊。”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漏油最高罚20万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在石油开采生产作业中,溢油事故的责任由作业者来承担。”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说,“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独立实体,也是发生此次溢油事故的蓬莱19-3油田的作业者,应该承担溢油事故的法律责任。”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漏油最高罚20万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处以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管理部门还将代表国家对责任方提出生态索赔的要求,这个数额我相信会远远多于20万元。”王斌说。
20万为中海油年利润的27万分之一 2011年3月,国内三大石油企业中石油、中海油以及中石化2010年业绩全部公布完毕,业绩显示,三大油企去年运营收入以及净利润个个亮丽照人,从净利润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历年的座次排位未变,年度净利润分别为1399亿元、707.13亿元和544.1亿元。其中,中石油净利润依然雄霸老大地位,而中海油净利润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84.5%,达到历史高位。
20万为中海油年利润的27万分之一
从三大国内油企2010年年度业绩报告看,它们在去年的业绩表现堪称亮丽。老大中石油净利润1398.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5.6%;中石化净利润达707.13亿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12.8%,涨势在三大油企中表现一般;中海油净利润涨势令人大跌眼镜,同比增84.5%,达到历史最高的544.1亿元。
20万元,仅为中海油去年净利润的1/272050。
山东海洋溢油最高索赔2亿元 国家层面的海洋污染赔偿标准,仅以行业标准存在。山东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0年6月,山东省率先在国内出台了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的相关办法,首次明确了对海洋溢油等污染事故的损害评估标准,最高索赔额度高达2亿元,打破了索赔无据的尴尬。
山东海洋溢油最高索赔2亿元
据了解,《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由山东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发布,将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合并制定制度规定,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办法》针对不同的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根据其所处区域,对海洋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损失及影响的程度,实施整治、修复所需时间和资金,由评估机构确定赔偿及补偿标准。如造成50公顷用海生态损害,应当缴纳1000万元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如果造成1000公顷用海生态损害,则应当缴纳2亿元损失补偿费。
20万和国外赔偿相比的差距 2008年1月16日,法国巴黎轻罪法庭作出判决,法国石油工业巨头道达尔集团对1999年“埃里卡”号油轮断裂沉没造成的严重污染负有责任,罚款37.5万欧元。道达尔和其他三名被告还须向大约100名环境保护团体、受污染地区渔民、旅店经营者和地方协会等原告支付1.92亿欧元赔偿金。
20万和国外赔偿相比的差距
2010年5月,英国石油公司(BP)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原油泄漏事故,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漏油灾难。那么,面对原油泄漏事故,到底对相关责任方意味着什么呢?据报道,根据《净水法案》,英国石油公司或将为泄漏的每一桶石油支付1100至4300美元的罚金。根据目前测算的漏油量以及上述法案的有关条款,英国石油可能面临54亿至210亿美元的罚款,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是因疏忽而导致这场事故,而200亿美元相当于BP年均盈利,英国石油公司很可能被罚得倾家荡产。 西宁市一家从事明胶和磷酸氢钙制造与销售的企业。2015年2月份,西宁市环境监察支队执法人员对该企业进行了监督性监测,监测发现废水超标排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执法人员责令企业停止违法行为,并明确告知如仍继续违法排污,将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4月15日复查时,发现该企业废水排放仍未达标。依据新修订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的规定,西宁市环保执法部门按照“按日计罚”相关法规要求,从4月9日到4月15日按日计罚共计89999.3元。
❸ 求 井喷事故案例分析
如下摘要一段,看是否有所帮助?详见参考资料
引言
2003年12月23日晚10时左右,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承钻、位于重庆开县的罗家16H井发生特大天然气井喷失控事故,导致243人死亡,其中井场周围的居民241人,职工2人。该特大井喷事故是天然气开采史上最惨重的事故,也是一起特大环境污染事故[1]。
事故发生地距离高桥镇约1.5 km,海拔在500 m左右,相对于周围地形而言位于凹处,地形复杂,近地面大气流动性差。在静风条件下,受重力的影响,天然气井喷事故排放的硫化氢扩散有其空间分布上的特殊性,无法使用国家规范推荐的烟羽扩散模式,而国外一些软件应用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
为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井喷事故排放的硫化氢扩散运动规律,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风洞试验室进行了井喷事故硫化氢扩散的风洞模拟试验研究。
根据对参加事故处理人员和当地居民等的访谈,以及死亡人员分布情况的调查,说明事故发生时当地处于静风状态,事故发生18个小时后点火成功,导致大量事故人员伤亡的直接因素是硫化氢中毒[2],且获取了当地的地形矢量坐标。基于获得的基础数据,以几何相似、空气动力学粗糙等为主,该试验研究内容主要对事故发生地的周边地理环境、地面低速风场进行模拟,进行地表硫化氢浓度时间序列测量,对8个风向低速情况下硫化氢浓度给出在井喷过程中的时间演化趋势,以及硫化氢最高浓度分布等值线,从而可以对井喷事故过程中硫化氢浓度的分布进行预测判断。
其中对浓度的时间序列测量在国内外都是不多见的,要求获得的浓度数据能够反映出对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中以采样管中示踪气在空间上的位置来反映出硫化氢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该测量方法在试验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1 风洞试验分析
1.1 试验风速
井喷事故发生时大气近地面层流动风速很低,几乎为静风。试验风速的确定以排放源处距离地面10m高风速U10为参考风速,统一取U10=0.5m/s,其风洞自由流风速为1.0m/s。对应到现场,这个风速可归为蒲氏1级风,但风向标不能转动。
1.2 点源描述
该试验模拟的点源为井喷事故地表源,尽管在现场的喷射流达到10m量级,按照1:2000的比例,经几何缩比后也只有5mm,淹没在地表粗糙中,其相应参数如表1所示[3-5]。
参考资料:
http://www.safety.com.cn/anlifx/fileview.asp?title=%C6%F8%CC%EF%BE%AE%C5%E7%C1%F2%BB%AF%C7%E2%B7%E7%B6%B4%C4%A3%C4%E2%CA%D4%D1%E9%D1%D0%BE%BF&filename=ns108476.txt
一、事故背景与经过
南方石油公司打2号预探井,该井位于我国南方某市郊区,周边地势平坦,该井口周边2 km范围内有居民7 800余人,井口与周边居民住宅距离不足60m。设计井深550m,目的层为上第三系上新统茨营组第三段气层,不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该井由北方石油勘探局钻探公司660钻井队承钻。该井钻井工程设计单位是北方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所,该设计的审批部门是南方石油公司勘探开发分公司。
2号预探井于11月22日开钻,11月29日二开钻进。12月1日钻至井深491m后,按设计要求下钻取芯。取芯钻进至498 80 m后起钻,未发生异常现象。12月1日22:30再次下钻到井底,因下钻时疏忽,钻具未按设计要求将回压阀组合到钻具中。石油公司监督虽已发现这一问题,但以剩余进尺不多为由,未下达立即起钻更换钻具组合的指令,致使这一重大隐患未能及时消除。12月2日凌晨1:20钻至井深550 m完钻,循环至2:10后开始起钻。当时钻井液密度、黏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井口无任何异常显示。当2:50起出第3柱钻具,正在起第4柱钻具时,发现钻井液从钻具内突然涌出,井喷随之发生。井队抢接回压阀失败,井喷失控。喷至7:00,井下压力开始减弱,660钻井队立即抢接上回压阀和方钻杆,井喷得到控制。井喷失控约4个小时,险情于7:30解除,随后恢复正常施工。井喷期间,风力1~2级,喷出的天然气和泥浆随风向扩散。
井喷发生后,北方石油勘探局和南方石油公司主要领导及时赶到事故现场,启动应急预案,在当地政府配合下,采取了设立警戒线、向地方政府报告、疏散周边群众等一系列措施。
整个抢救过程中,疏散村民3 000多人,没有造成火灾等二次事故的发生,没有人员伤亡。
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
为防止起钻过程发生井喷,工程设计要求“每起一个立柱灌满一次泥浆”。而在实际操作中,实行“两柱一灌”,致使灌浆时间滞后;同时,在岗人员经验不足,加上夜晚不易观察,不能准确判断实际灌浆效果。
工程设计要求.二开后钻具组合中的回压阀要安装在钻头的上部。钻至491~498.80m井段取芯时,因取芯钻进需投球割芯,故必须将回压阀从钻具组合中拆除。取芯结束后,又重新下钻到井底,但此时忘记将回压阀组合到钻具组合中,而是将回压脚安装到方钻杆保护接头下,当钻井完毕起钻时,回压阀随同方钻杆一同卸下,使得钻具组合完全不具备内防喷功能。以致完钻起钻发生气浸时,井下流体顺利进入钻具内,加之该井系550 m的浅井,流体上升行程短,一经发生气浸,短时便可形成井涌,并迅速造成井喷。
井口安装了全封和半封防喷器,但不具备剪切功能。
二、事故原因分析
(1)井内液柱压力不能有效平衡地层压力,从而导致气浸和井涌。
为防止起钻过程发生井喷,工程设计要求“每起一个立柱灌满一次泥浆”,而在实际操作中,实行“两柱一灌”,致使灌浆时间滞后。同时,坐岗人员经验不足,加上夜晚不易观察,不能准确判断实际灌浆效果。使得井筒内、钻具内液柱压力低于井下地层压力,从而造成气体浸入钻具造成井涌。
(2)未按设计要求组合钻具,是造成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
工程设计要求,二开后钻具组合中的回压阀要安装在钻头的上部。钻至491~498.80m井段取芯时,因取芯钻进需投球割芯,故必须将回压阀从钻具组合中拆除。取芯结束后,又重新下钻到井底,但此时忘记将回压阎组合到钻具组合中,而是将回压阀安装到方钻杆保护接头下,当钻井完毕起钻时,回压阀随同方钻杆一同卸下,使得钻具组合完全不具备内防喷功能。以致完钻起钻发生气浸时,井下流体顺利进入钻具内,加之该井系550 m的浅井,流体上升行程短,一经发生气浸,短时便可形成井涌,并迅速造成井喷。
(3)现场监督管理不严,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钻井过程中,南方石油公司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随意降低工作标准,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660钻井队违反灌浆规定,擅将“一柱一灌”改为“两柱一灌”,甲方监督未及时制止;完钻钻具组合缺少井下回压阀,南方石油公司监督已经发现,却未能果断下达起钻变更钻具组合的指令。致使这些重大隐患未能及时消除,导致井喷事故的发生。
三、防范措施
(1)钻井队必须配齐所有内防喷工具。二开后各趟钻具人井,必须在钻头处安装回压阀。
(2)钻井队除应配备远程控制台外,还必须同时配备使用司钻控制台,确保井下突现异常时,最大限度缩短关、封井时间。
(3)采用连续灌浆,并配备使用专用小型灌浆罐,提高泥浆灌人量的计量精度。
(4)起钻前,充分循环泥浆3周以上,先短起2~3柱,静止一段时间再下至井底,循环测试后,确信井下无气体侵人方可正式起钻。
(5)安装剪切式闸板防喷器。
http://www.51test.net/show/623082.html
❹ 山东东营市钻井2019年6月杀人案件是什么原因
今年的案件你必须问 当地的公安局这里是网络,网络不是万能的因此这里没有人能够替东营市公安局回答你的这种问题你说对吗??
❺ 钻井事故及处理
下面这个是一部分 ,给我你的邮箱,太长了,word 500多页。是各种钻井事故及处理方法以及实例
例一 大港油田 W-29井
1.基础资料
(1)表层套管:Φ339.7mm,下深102.53m。
(2)技术套管:Φ244.5mm,下深998.10m。
(3)裸眼:Φ215.9mm钻头,钻深2612m。
(4)钻具结构:Φ215.9mm钻头+Φ159mm钻铤141.77m+Φ127mm钻杆1505m。
2.事故发生经过
下钻至1667.61m,循环钻井液,泵压13.5MPa。因气管线爆破而停泵。修好后开泵,泵压升至20MPa憋不通,活动钻具无效,钻头位置1658.11m。
3.事故处理经过
(1)原钻具倒扣,一次倒出1247.24m,鱼长410.37m。
(2)原钻具对扣后,爆松倒扣,起出钻杆1490.52m,鱼长177.09m。
(3)下外径193.7mm套铣筒,铣至1640m。
(4)下震击器对扣,震击解卡。
4.认识与建议
(1)本井在停泵时,已提起一个单根,连同方钻杆在内有二十多米的下放馀地,但到卡钻时,丝毫末动,说明粘吸卡钻的可能性最大。
(2)本井下有技术套管,已将易塌层封隔,环空堵塞的可能性不大。不应该是坍塌或砂桥卡钻,应是粘吸卡钻。如果是环空堵塞而不是钻头水眼堵塞的话,要不了20MPa,就可以把地层憋漏。
(3)本井下钻至中途循环钻井液正常,但停泵后再开泵就憋泵,看来是钻头水眼堵塞,很可能是放回水造成的。因一个小小的误操作,丧失了注解卡剂的机会,十分可惜。
(4)本井可以下爆炸筒,炸掉钻头水眼或炸裂钻铤,恢复循环,再注解卡剂解卡.这样处理起来比套铣倒扣的危险性少得多。
例二 河南油田 T-491井
1.基础资料
(1)表层套管:Φ339.7mm,下深50.64m。
(2)裸眼:Φ215.9mm钻头,钻深2195m。
(3)钻井液性能:密度1.03g/cm3,粘度32s,滤失量8ml。
2.事故发生经过
钻进至井深2195m,循环好钻井液,准备起钻。因吊卡不能用,等吊卡一个多小时,也没有循环钻井液,活动钻柱不及时,造成卡钻。
3.事故处理过程
(1)注解卡剂12m3浸泡,末解卡。
(2)第二次注原油10m3浸泡,末解卡。
(3)第三次注解卡剂12m3,浸泡24小时,解卡。
4.认识与建议
(1)本井钻井液密度1.03g/cm3,接近海水密度,仍然发生卡钻,说明压差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2)等吊卡一个多小时,不循环钻井液,不及时活动钻具,是极大的错误。
(3)本井连续注三次解卡剂才解卡,说明注一次解卡剂不能解卡,并不等于绝望,可以改变解卡剂类型及浸泡时间,就有可能取得效果。
例三 胜利油田 F-23井
1.基础资料
(1)表层套管:Φ339.7mm,下深84m。
(2)技术套管:Φ244.5mm,下深1970m。
(3)裸眼:Φ215.9mm钻头,钻深2994.14m。
2.事故发生经过
钻至2994.14m,因一档链条断,将钻具提起21m,检修链条,未及时下放活动。待链条接好后,上提钻具由原悬重840kN提至1200kN,下放到零。循环过程发现泵压由16MPa降至8MPa。
3.事故处理过程
(1)注入解卡剂40m3,替钻井液时,泵压由12MPa降至10MPa,15分钟后,发现井口有解卡剂返出,判断是钻具剌漏,循环短路。经测试剌漏位置在1530m。
(2)原钻具倒扣,一次倒出钻杆1651.80m,将剌漏钻杆倒出。
(3)下Φ127mm公锥打捞三次,均末成功。
(4)下Φ114mm公锥打捞,造扣后,上提到1100kN,停3分钟,悬重下降到1000kN,活动数次后,恢复到原悬重840kN。开泵循环,泵压正常,事故解除。
4.认识与建议
(1)循环钻井液时,已经发现泵压由16MPa降至8MPa,如地面无问题,那肯定是钻具剌漏,短路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注解卡剂,而应测一个循环周,确定钻具剌漏位置,然后,直接倒扣或爆松倒扣,将剌漏的钻具起出,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第一次注入解卡剂40m3,纯粹是浪费。
(2)一次倒出钻杆1651.80m,将剌漏钻杆倒出,是非常幸运的事。当然,本井有技术套管1970m,一次倒不成,还可以对扣再倒,反正上部不会卡钻。
(3)同是Φ127mm的钻杆,其接头水眼是不同的,下井时,必须逐根丈量,记录在案,这样在发生事故时,下什么打捞工具才心中有数。本井下三次Φ127mm公锥打捞无效,而下Φ114mm公锥却一次成功,可能是接头水眼尺寸未弄清处造成的。每次起出公锥,都应该检查公锥上有什么印痕,以便帮助我们判明鱼顶情况。犯一次错误尚可容忍,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类错误,就十分不应该了。
例四 大港油田 B-15-2井
1.基础资料
(1)表层套管:Φ339.7mm,下深202.10m。
(2)裸眼:Φ311.1mm钻头,钻深1939m。
(3)钻具结构:Φ311.1mm钻头+Φ310mm扶正器1.85m+Φ203mm钻铤8.73m+Φ310mm扶正器1.32m+Φ198mm无磁钻铤8.61m+Φ310mm扶正器1.87m+Φ203mm钻铤26.25m+Φ178mm钻铤104.81m+Φ127mm钻杆1771.64m。
(4)钻井液性能:密度1.15g/cm3,粘度30s,滤失量5ml,滤饼0.5mm,切力5/11mg/cm2,含砂量1%,pH9。
2.事故发生经过
钻至井深1939m,接单根遇卡,甩下单根,接方钻杆循环钻井液,上提钻柱由原悬重665kN提至1700kN,下放到200kN,无效。计算卡点为1814m。钻头位置为1929.60m。
3.事故处理过程
(1)注入原油18m3,柴油9m3,浸泡18小时,上提至1480kN,将钻杆提断。鱼顶井深273.02m,鱼长1656.58m。
(2)下铅模打印。
(3)下套筒磨鞋修鱼顶。
(4)用Φ114mm母锥造扣成功,爆松倒扣,起出坏鱼头。
(5)下钻对扣,在1761.53m处爆松倒扣,起出全部钻杆。
(6)下Φ311.1mm钻头通井,循环钻井液。
(7)下Φ244.5mm套铣筒155,49m,从1761.53m铣至1912,59m,(最上面扶正器位置)。
(8)下入上击器对扣,震击解卡。
4.认识与建议
(1)注解卡剂后,活动钻具要有一定的限制,不宜多提,可以多压,因为此时主要靠解卡剂起作用,而不是靠拉、压的力量起作用。如果把钻具提断,一是有可能堵塞水眼,二是解卡剂排不出来,泡垮井壁,堵塞环空,这样就失去了再一次注解卡剂的可能。
(2)对于所使用的钻杆,一定要有清楚的了解,是什么钢级的?什么等级的?使用了多长时间?经历过什么复杂情况?不能按新钻杆计算其抗拉抗扭强度。因此,不能冒然地提到1700kN。
(3)提断钻具,一般来说,鱼头是直的,不必打铅印,也不必修鱼头,因为根据起上来的断口,可以推知鱼顶情况。可以直接下卡瓦打捞筒或母锥进行打捞,这样可以争取时间,恢复循环。
(4)本井只是钻铤被卡,如果处理得好,不必浪费这么多时间。
例五 青海油田 L-3井
1.基础资料
(1)表层套管:Φ339.7mm,下深402m。
(2)技术套管:Φ244.5mm,下深3601.63m。
(3)裸眼:Φ215.9mm钻头,钻深5086m。
(4)钻具结构:Φ215.9mm钻头+Φ177.8mm钻铤110.82m+Φ127mm钻杆。
(5)钻井液性能:密度2.14g/cm3,粘度58s,滤失量5ml,滤饼0.5mm,切力12/27mg/cm2,含砂量0.5%,pH11。
2.事故发生经过
本井设计井深5200m,钻至5086m,接单根用了6分钟卡钻,钻头位置5076.64m,上提最大拉力2000kN,无效。循环正常,泵压21MPa。计算卡点位置4200m。
3.事故处理过程
时值隆冬,柴达木盆地内,气温很低,该井又距冷湖基地二百多千米,组织拉原油很困难,而且原油与钻井液的密度相差很悬殊。配制解卡剂更无条件。但盆地内到处是盐水湖,浓度高,密度大,冬季又不结冻,因此决定就地取材,用高浓度盐水浸泡。注入密度1.18g/cm3的盐水50m3,浸泡15分钟就解卡了。
4.认识与建议
(1)在柴达木盆地用盐水浸泡解卡是一个创举。不但在L-3井应用成功,在J-2井.E-3井,NC—1井都一次解卡成功。深井能应用,浅井也能应用。不但节省了原油,而且施工也方便得多了。
(2)用盐水浸泡解卡,必须谨慎从事,在柴达木盆地有一个特点,井壁泡不垮,在其它地区就得考虑井壁稳定问题了。
(3)施工时,盐水与淡水钻井液之间必须用淡水或柴油分隔开,否则泥桨稠化后,泵送不了。
例六 江汉油田 H-26井
1.基础资料
(1)表层套管:Φ323,85mm,下深85m。
(2)裸眼:Φ215.9mm钻头,钻深2142.53m。
(3)钻具结构:Φ215.9mm钻头+Φ178mm钻铤112.35m+Φ139.7mm钻杆。
(4)钻井液性能:密度1.20g/cm3,粘度28s,滤失量17ml,滤饼2mm,切力0/8mg/cm2,含砂量2%,pH值8。
2.事故发生经过
钻至2142.53m,水龙头冲管盘根剌,将水龙头坐在转盘上换盘根,没有循环钻井液,也没有活动钻具。盘根换好后,开泵循环正常,但钻具被卡,卡点在表层套管鞋附近。
3.事故处理过程
本井浸泡解卡剂需要100m3。时值雨季,道路泥泞,拉运原油的难度很大。所以决定分段浸泡,实际注入原油48m3,先浸泡下部井段,四小时后,一次将原油替至上部井段,浸泡两小时后,由原悬重750kN提至1000kN,解卡。
4.认识与建议
(1)坐在转盘上修水龙头,是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的事,这样,既不能循环钻井液,又不能活动钻具,不卡钻才是怪事。
(2)本井是全井段卡钻,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井段是泥岩,如果单纯用压差理论来解释,是说不通的。
(3)在全井段卡钻的情况下,分段浸泡是个好办法,既节约了大量的解卡剂,又可以维持环空有一定的液柱压力。
例七 江汉油田 S-3井
1.基础资料
(1)表层套管:Φ323.85m,下深106.05m。
(2)裸眼:Φ215.9mm钻头,钻深2453,20m。
(3)钻具结构:Φ215.9mm钻头+Φ177.8mm钻铤101.53m+Φ139.7mm钻杆。
(4)钻井液性能:密度1.26g/cm3,粘度37s,滤失量12ml,滤饼1.2mm,切力6/17mg/cm2,含砂量2%,pH值9。
2.事故发生经过
钻至井深2453.20m,循环钻井液,准备起钻。但绞车传动链条链片飞出,随停机修理,历时20分钟,钻具不能活动,被卡。计算卡点为1730m。
3.事故处理过程
(1)正常循环钻井液,准备浸泡原油,泵压8MPa,因两台泵都发生故障,停泵修理。泵修好后,开泵时泵压上升至15MPa,循环不通。认为是放回水时,钻井液倒返,将钻头水眼堵死,绝了泡油的通路。
(2)下Φ48.3mm爆炸筒,准备在钻头附近爆炸,炸掉钻头或炸裂钻铤,但下至2354m处遇阻,下不到钻头位置。
(3)决定从Φ139.7mm钻杆内冲洗,下带笔尖的Φ40.26mm油管150m加Φ60.3mm油管2300m,通水眼,配水泥车循环钻井液,一直通到钻头位置。
(4)下Φ48.3mm爆炸筒至钻头上部爆炸,恢复循环。
(5)注入原油20m3,柴油10m3,浸泡11小时20分钟,解卡。
4.认识与建议
(1)这是一次特殊地也是成功地处理方法,没有走倒扣的道路,而是想办法打开通道,浸泡解卡剂解卡,一方面节约了时间,更重的是避免了套铣倒扣的风险性。解卡以后,连同钻头一起起出,既没有炸掉钻头,也没有炸断钻铤,只是把钻铤炸开了二条纵向长1.5m左右的裂缝。
(2)这种炸开通道的办法,只有在环空不堵塞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因此必须严密组织,争取时间,在井壁坍塌之前把循环通道打开。
(3)粘吸卡钻之后,保持循环通路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情况之下,不允许钻井液倒流。因此,要是修泵的话,必须先关好高压管线上的截止阀。最好是在钻杆上装回压阀,可以避免人为的失误。
例八 南疆 KS-1井
1.基础资料
(1)表层套管:Φ500mm,下深280m。
(2)技术套管:Φ339.7mm下深3570m。
(3)裸眼:Φ311.1mm钻头,钻深5015.85m。
(4)钻具结构:Φ311.1mm钻头+Φ203mm钻铤81m+Φ203mm随钻震击器+Φ127mm加重钻杆+Φ127mm钻杆。
2.事故发生经过及处理过程
本井在同一井段连续卡钻多次,耗时近百日。
(1)第一次卡钻:钻至井深5014.08m,钻井液密度1.42g/cm3,井口外溢,每小时11.5m3,返出钻井液密度为1.29g/cm3,关井3.5小时,立管压力升至10.2MPa。加重钻井液密度到1.72g/cm3,井口仍有溢流。活动钻具时卡钻,由原悬重1650kN提到2200kN,下压到400kN,解卡。
(2)第二次卡钻:钻进到5015.85m,钻井液密度降到1.42g/cm3,又加重到1.76g/cm3。活动钻具时卡钻,由原悬重1650kN上提至2400kN,下压至400kN,并转动15圈无效。处理步骤如下:
①注解卡剂12.4m3,浸泡42小时无效。
②又注解卡剂20m3,浸泡35小时30分钟,无效。
③把井内钻井液密度提高到1.85g/cm3,又注解卡剂27.5m3,关井浸泡,经7.5小时后,立管压力上升到3.2MPa。计算井底压力应为94.1MPa,平衡地层压力的钻井液密度应为1.88g/cm3。共浸泡71小时40分钟无效。
④用测卡仪测卡点为3660m。
⑤从3640m处爆松倒扣成功,起出上部钻具。
⑥下Φ244.5mm套铣筒180m,套铣至4057m。
⑦下钻对扣,提到2100kN,震击解卡。
(3)第三次卡钻:第二次卡钻解除后,下钻通井划眼到.54m,上提到4088.49m,接单根,只停止活动3分钟,卡钻。处理步骤如下:
①注入密度1.95g/cm3的解卡剂31.45m3,浸泡6天未解卡。
②从3650m处爆松倒扣,起出上部钻具。
③下震击器对扣,上提到1800kN,震击解卡。
(4)第四次卡钻:下钻划眼至4107m,卡钻。上提到1500kN,下压到800kN,强转解卡。
(5)第五次卡钻:下钻划眼到4862m,卡钻。由原悬重1500kN提到1800kN,解卡。上起五立柱又卡,下压到600kN解卡。上起一单根又卡,下压到800kN转动解卡。起到4106m又卡,上提拉力1400kN转动解卡。
(6)第六次卡钻:下钻划眼到4995m后起钻,起至第六柱时,由原悬重1350kN提到2120kN,下压到300kN,转动,无效,卡钻。处理步骤如下:
①从3655m处爆松倒扣,起出上部钻具。
②下震击器对扣,震击无效。
③又从3655m处倒开,起出上部钻具。
④下Φ244.5mm套铣筒,套铣倒扣,套至4100m解卡。
3.认识与建议
(1)本井到了连续卡钻几乎无法前进一步的程度,究其原因在于高压盐水层没有压稳,没有认识到高压盐水层是导致卡钻的主要原因。在钻进过程中,只要遇到高压盐水层,不论出水量大小,都必须坚决压死,这一点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地质师都应有统一的认识,丝毫含糊不得,否则,将是后患无穷。本井在有关专家论证之后,把钻井液密度提上去,把高压盐水层压稳后,还是顺利地钻达6421米。
(2)浸泡解卡剂之前,一定要测准卡点位置,解卡剂液面必须超过卡点。根据历次处理的情况来看,本井主要卡钻位置应在3660-4100m之间,但第一次注解卡剂12.4m3,只能泡到4850m。第二次注解卡剂20m3,只能浸泡到4750m。第三次注解卡剂27.5m3,也只能浸泡到4670m,根本泡不到卡点位置。第三次卡钻后,注入解卡剂31.45m3,只能浸泡到3700m,也泡不到卡点位置。难怪解卡剂不起作用,难怪浸泡六天不起作用。并由此而得出解卡剂对本井不适用的错误结论,以后再也不用解卡剂了,真有点不可思议。请注意:第三次卡钻所以能震击解卡,正是解卡剂起了作用,已经浸泡到距卡点不到50m,所以才能震击解卡。
(3)由于技术性的错误,带来认识性的错误,从第三次卡钻以后,再也不用解卡剂了,而采用爆炸松扣,套铣倒扣的办法来解除卡钻事故。要知道,这是一种危险的作法,也是迫不得已的作法。所幸的是这个地区的地层条件比较好,没有坍塌现象,经多次套铣,未将钻头水眼堵死,还能维持循环通路。同样的作法,如果发生在东部地区,早已无法收拾了。本井还有个最大的特点,4100m以下未卡,如果从3660m一直卡到5000m,套铣倒扣也很难解决问题。既使能解决问题,顺利的话,花费的时间也得一年半载,不顺利的话,那就很难说了。
❻ 生活中的善意的谎言例子
有一个学生,他对长跑是并不是很在行的,但在一次的测试中,老师告诉他的长跑速度比其他同学快,而且还说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叫他好好努力,那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非常兴奋,因为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长跑天赋的他,竟然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从这天起,他真正喜欢上了长跑,并且每天坚持起来跑步,过了一段时间后,本来完全不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他,竟然真的被选上了。
曾经有一位教师,他撒了一个慌说自己可以给学生预测未来:你将来可能成为数学家,他能当作家,那一个具有艺术天赋……在老师的指点、熏染、鼓励和塑造中,孩子们变得勤奋刻苦,懂事好学。几年后,大批学生以优异成绩迈进大学的校门,小村也因此闻名遐迩。人们都以为这位老教师能掐会算,可以感知未来,其实,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将一个美丽的谎言种植在孩子的心灵,就像播一粒种子在土里,终将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读美国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眼睛总是潮湿湿的。当生病的老人望着凋零衰落的树叶而凄凉绝望时,充满爱心的画家用精心勾画的一片绿叶去装饰那棵干枯的生命之树,从而维持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这难道不是谎言的极致吗?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
父母的一句谎言,让涉世不深的孩童脸若鲜花,灿烂生辉;老师的一句谎言,让彷徨学子不再困惑,更好生长;医生的一句谎言,让恐惧的病人由毁灭走向新生……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醒醒吧,其实善意的谎言根本就无碍于诚信,不要再认为善意的谎言会碍于诚信的问题了,因为只要你心中想着是为了他人,那么善意的谎言就是珍贵的,它既不会造成信任危机,也不会玷污文明,更不会扭曲人性。
善意的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再一次地做着进步的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绝不轻言放弃。因为未来的道路完全被欢乐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开诚布公直截了当是一种错误,我选择谎言。
如果真情告白坦率无忌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
如果是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忧伤,多一点谎言又有何妨?
❼ 山东东营市钻井2019年6月杀人案件是什么原因被杀
这种事你只能问 东营市公安局这里是网络,网络不是万能的因此这里没有人能够替东营市公安局回答你的这种问题
❽ 江西找矿案例分析
朱训
摘 要 本文列举并分析了三个江西地质工作者运用找矿哲学思维找矿的案例。
关键词 江西 找矿哲学 类比分析 多期实践 就矿找矿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地质工作者在找矿实践中运用找矿哲学思维,结合先进地质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在就矿找矿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并探明了一批大中型矿床,为地方经济和国家建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江西永平大型铜矿的发现、江西乐平花亭大型锰矿的发现、江西德兴超大型铜矿的发现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一、江西乐平花亭大型锰矿是通过类比分析发现的
江西乐平县原有一座乐华锰矿。矿山生产的锰矿石是供生产军用电池的原料。由于开采多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可采资源濒临枯竭,矿山即将面临闭坑的威胁。为了解决新的接替资源,以满足生产军用电池之需,到哪里去找锰矿呢?江西省地质局上饶地质大队的地质人员认为,一个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矿床的形成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因为一个矿的形成与其所在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密切相关。而能形成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不可能局限于很小范围的地区之内。如果在正在开发的矿山周围还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存在,那么就有可能形成类似矿床。根据这样一个找矿哲学思维。上饶地质大队地质人员对乐华锰矿周围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经分析类比,发现在已知乐华锰矿所在地东侧不远处的花亭地区存在与乐华锰矿类似的成矿地质条件,于是地质人员大胆地运用探矿工程进行探索。结果在深部发现有一个大型锰矿的存在。
二、江西永平大型铜矿的发现是多期实践的结果
江西永平铜矿是一座拥有探明100多万吨铜储量的大型铜矿,是江西铜基地主要矿山之一。
江西永平铜矿的找矿工作大约从1954年开始,到1965年这十多年间,前七次找矿均未取得预期的成果,直到1965年第八次上山找矿才取得成功。就是说永平铜矿是在历经七下八上之后才被证实有工业铜矿体存在并可能具有100多万吨铜储量的大型铜矿区。可以说,它的发现是运用找矿哲学思维进行多期勘查实践的结果。
就矿找矿是发现永平铜矿的第一步。早在1954年前后,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地质人员在查阅江西地方志的过程中,发现江西铅山县永平地区在历史上远在西晋泰始年间(265~274年)和唐宋年间曾有开采银矿、铅矿、铁矿、铜矿的记录,在该地区山上多处堆积有古炼渣,于是他们根据这个找矿线索在这里开始进行就矿找矿工作。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永平铜矿找矿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20世纪50年代在勘查永平铜矿的过程中,地质人员发现在永平矿区天排山的山脊上散布有很多大块的铁矿石。地质人员几次都以铁矿为对象来进行工作,结果发现这些铁矿石均为铁矿转石,在深部没有发现铁矿。后经细致观察,发现在一些铁矿石中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类似黄铁矿晶体形状的不规则的孔洞。地质人员分析认为,这些铁矿石不是原生的铁矿,而是由硫化矿氧化而来的“铁帽”。“铁帽”是一种假象,硫化矿才是本质。于是地质人员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找铜矿等硫化矿上来。
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促成永平大型铜矿的发现。在“七下八上”永平找矿过程中,地质人员在山上不仅发现有大量铁矿转石,还发现几处分布有大量含铅黑土,在一些山沟里流淌着含有硫酸铜的蓝色泉水,在一些岩石表面有含铜矿物的孔雀石存在,在天排山山脊上还发现有铜草。在众多的找矿线索和找矿标志中,究竟以什么为重点来进行突破呢?经过分析,天排山上存在大量的由硫化矿氧化而来的铁帽,那么深部就可能有铜矿等硫化矿存在,加上还发现多种铜矿的找矿标志。于是地质人员把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找铜上来。
运用地质理论指导找矿实现永平铜矿的重大突破。1965年在江西东北部铜矿地质工作会战过程中,在重点勘探东乡富铜矿的同时,还开展了以旨在扩大铜矿远景的外围找矿工作,其中在永平矿区找铜就是任务之一。地质人员根据坑道中发现的黄铁矿,大胆地布置了第一个钻井工程。结果江西永平矿区第一个探矿钻孔证实有40米厚的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铜矿体存在。那么这个矿有多大的资源远景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1965年江西赣东北地区铜矿会战指挥部地质人员会同912地质大队地质人员共同对该地区的控矿地质因素进行分析,推论该铜矿体为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岩层之间的构造破碎带控制。如果这种推论成立,则铜矿体可能呈似层状在空间上可能有较大的分布。于是地质人员运用层间构造破碎带控矿理论为指导,大胆地以较为稀疏的探矿网距(400米×200米)对铜矿体的延长和延深进行控制,结果第一批钻孔都发现了很好的铜矿体。当时指挥部地质人员在向地质部地矿司江石之司长汇报时,曾预测永平铜矿是可能拥有100万吨铜资源远景的大型铜矿。这个预测为后来的详细勘探工作所证实。
三、江西德兴超大型斑岩铜矿是就矿找矿与理论找矿相结合的产物
江西德兴铜矿是一个具有世界级规模的超大型斑岩铜矿。在20世纪70年代提交地质勘探报告时被证实拥有近千万吨铜资源,为全国第一大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江西铜工业基地的主要原料产地。
在江西德兴铜矿的发现与勘查过程中,就矿找矿理论方法、先进的地球化学探矿方法和先进的成矿地质理论和先进的探矿技术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兴铜矿勘查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
德兴铜矿的发现首先归功于地质部中南地质局409队地质人员于1954年在德兴县境内发现有一个名为铜厂的小村的存在。于是地质人员通过查阅德兴县县志发现县志中有有关唐宋时就有古人在铜厂地区采炼铜矿的记载。接着地质人员到茂密森林深处的铜厂地区进行找矿,结果发现了古人采铜炼铜的遗迹,发现在岩石露头上有星点状和细脉状黄铁矿、黄铜矿和孔雀石等矿物的存在。
至此沉睡千年的古矿区又被重新发现。于是中南地质局组建420地质队对铜厂进一步开展工作,很快证实铜厂地区有一个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铜矿存在。
铜厂铜矿发现后,420地质队地质人员根据就矿找矿理论和对控矿地质构造的分析,在铜厂铜矿的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分别开展了找矿工作,其间运用先进的地球化学探矿方法对这三个地区成矿地质条件进行调查,通过对化探异常和三个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类比和探矿工程的验证,又在铜厂矿区两侧发现了富家坞铜矿和朱家红铜矿。
德兴铜矿被证实为具有世界级规模的超大型铜矿与运用先进的斑岩铜矿理论指导分不开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国家急需铜矿资源的情况下,江西省地质局地质人员将德兴铜矿与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型斑岩铜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德兴铜矿属于斑岩铜矿类型。而斑岩铜矿一般规模很大。经国家批准,于1974~1978年间在德兴铜矿已知矿区开展了以斑岩铜矿理论为指导的就矿找矿大会战,历时5年。大幅度地增加了探明铜储量,使德兴铜矿一跃而为世界级规模的超大型铜矿,为建设江西铜工业基地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江西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❾ 油田事故案例.ppt
塔里木油田井喷失控案例
轮南22井由华北钻井公司60156钻井队承钻。1990年10月2日取完芯,由于密度偏低,起钻中发生井喷。
1、发生经过 :
取芯钻进至5130.35米,起钻至28柱时发生井涌,抢接箭形回压凡尔,实施关井,开手动节流阀(液动节流阀控制管线漏油)泄压,后因气流量大,泥浆气体分离器的排污蝶阀蹩开。接着,关液动阀和泥浆气体分离器的进口闸阀(实际未关死),开压井管汇放喷,在操作过程中,实际先打开了18号闸阀,后开15号闸阀,在15号闸阀开了4圈时,喷出的气流带着泥浆卷起尘土高达10米,射程达50米远。慌乱之中闸阀未全部打开,此时15号闸阀已经刺漏。后开节流管汇放喷,停电、停柴油机,人员撤离井场。
2、处理经过 :
事故发生后,指挥部立即成立了抢险领导小组。10月6日,用两台水泥车通过钻台消防闸阀向井内注水,完后放喷并卸松15号闸阀上螺栓,在井口气量减少、出小股水的情况下,启动两台50吨吊车和钻台风动绞车并在人力作用下,拖出压井管汇。紧接着抢装好4 1/16"×10000PSI闸阀,向井内注清水,后又开泵从钻具内注入1.45g/cm3的泥浆29方,套压为零。接着抢下钻具到井底,节流循环压井,入井泥浆密度1.70 g/cm3,出口泥浆密度为1.65 g/cm3,井下恢复正常。
3、失控原因 :
对井控工作重视不足,井控设备的管理、使用、维修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
地层发生难以预见的变化。
泥浆密度偏低。
录井设备不灵,未起到监测作用。
措施不当,贻误战机。
4、事故教训:
地层压力的预报和监测方面的工作薄弱,确定钻开油气层的泥浆密度缺乏科学依据,致使出现钻进中动平衡和起下钻中欠平衡的现象。
在井控环节上出现失误和把关不严。一是已知石炭系区块上存在以气为主的高压油气层后,应在起钻前进行“短程起下钻,循环观察”,以便检验起下钻是否安全;二是在起钻过程中监测溢流存在漏洞,没有及时报警,从而造成大量的油气进入井眼和上串;三是在发现井口外溢和井涌
的情况下,未能采取正确的关井程序,错误地采取节流循环排气,促使井内泥浆不断气侵,不但未起到井控作用,相反地导致了井口压力急剧上升,失去有效的控制能力,被迫放喷。
随着参战会战钻井队数的增加,许多井队没有在高压油气井区工作的经验,未能在井控方面从组织上加强,井控工作缺少组织保证,这就使得关键井的井控工作出现“脱节”和环节不能把好关。
井控装备的使用、管理、维修缺乏制度保证,指挥部管材工具租赁中心井控车间技术力量薄弱,检修能力差、人员不足,难以保证井控设备的正常使用
改善措施 :
总结此次井喷失控的教训,召开钻井监督和平台经理会议,具体分析此次事故中的失误和工作中的漏洞,发动大家找差距,举一反三对全探区的井控设施、井控工作进行大检查、大整改,使井控工作有一个大的改进。另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根据LN-22井井喷失控事故的教训,修改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的“井控技术细则”;
加强监督力量,重点井必须保证同时有两名驻井监督昼夜值班;
设置井控专业监督,充实人员,授以职权,严格把关;
加强地层压力预测和监测工作,利用各种科学手段摸索和搞清地层压力,合理地确定泥浆密度,做到既有利于发现和保护油气层,又有利于安全钻进;
抓好指挥部管材工具租赁中心井控车间的建设工作,充实人员,购置设备,建立一套井控设备使用、管理、维修的规章制度,确保在用井控设备完好无缺,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❿ 美国谋杀故事隔壁那家人,此案件的原委是什么
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原本应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走到了这样的地步,让人十分痛心。电影中通过独特的手法生动刻画了主要家庭成员的形象,让人们了解到为何这样的家庭最终会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这起案件的原委是这样的,首先,这个家庭原本的矛盾迟迟没能得到调和。家庭成员间存在矛盾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味忍让而不解决,早晚会有出事的一天。其次,男子的性格缺陷导致了最终的失控。男子表面的唯唯诺诺掩盖了他内心的不稳定因素,最终爆发。最后,女儿意外发现男子的行为被灭口。无论如何,对于自己的亲生女儿下手这样的恶性,都是决不能容忍的。
一、矛盾积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易之处。案件主犯的那位男子,他的母亲与妻子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十分的激烈。但是男子的选择不是去主动调节二人的矛盾,而是保持沉默。无论是在外人面前还是在家人面前,他总是保持这样的状态,沉默的后果就是二人争吵的日益激烈。男子的妻子不失为一个好母亲,但性格上的强势让她不肯让步。而男子的母亲显然也对儿媳妇早有不满,在争吵时寸土不让。这样的家庭矛盾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你还知道关于这起案件的哪些内容呢?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