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纠纷处分结果

纠纷处分结果

发布时间:2021-06-13 21:37:55

⑴ 为什么民事纠纷主体的处分权利不是绝对的,请举例说明

处分原则是受法律限制的,即我国的处分原则,是依法处分,当事人处分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应当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确立处分原则的同时,还确立了国家干预制度,即在民事诉讼中国家依法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进行监督,具体表现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处分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实行监督。如果当事人的处分行为超越了法律的范围,人民法院就实行干预。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当事人的处分行为进行监督,是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求的,也是符合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的。
这种对处分原则的限制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典型体现是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撤诉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31条第1款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在何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准许,哪些情形下又应当驳回当事人的撤诉申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人民法院有权驳回当事人撤诉的申请,从而使诉讼继续进行。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第161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诉处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依法处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准许或者不按撤诉处理。”该条也没有对法院驳回撤诉的理由作出具体的规定,仅仅是抽象地规定“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学界对法院驳回撤诉理由则一般解释为,撤诉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实际上,我国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还体现许多方面。
1、在民事诉讼的一些子程序甚至主程序的启动方面,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些程序中,法院可以在没有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就可以启动。《民事诉讼法》第216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所谓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就是在当事人没有申请执行时,可由法院主动开始执行。《民事诉讼法》第92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所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2、根据处分原则,诉讼请求的范围由当事人自己决定。这既包括一审起诉时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范围,也包括上诉审中上诉人提出的上诉请求范围。也就是说,上诉审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也必须在上诉人提出的上诉请求范围内进行审理并作出上诉审判决。但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180条又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51条的规定,对上诉人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时,如果发现在上诉请求以外原判决确有错误的,也应予以纠正。”(《民事诉讼法》151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该条规定实际使第二审法院获得了超出上诉人的请求范围作出判决的权力。
3、自认制度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诉讼制度,是指在辩论陈述中,一方对对方所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主张予以认可的意思表示的制度。最高法院《意见》第7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需举证。自认制度的制度基础就是处分原则,正是基于当事人可以对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自由支配,才会认可对方当事人的免证责任。承认意味着承认人有可能对不存在的义务,也要履行,对于实际不存在的事实的承认也会导致承认人承担由于承认该事实所发生的义务。但我国民事诉讼的实务中,当事人基于处分原则所实施的承认行为也是受到限制的。当然这种限制并不是因为法院考虑到承认这种当事人的处分行为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是基于一种事实探知绝对化的理念。因为自认制度的设计表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即当事人已经自认的事实法院不管其真实性如何都将排除对自认事实真实性的怀疑。但在我国的诉讼观念之下,是不能容忍当事人对事实的左右的,只允许法院对事实的自由裁量(客观地认定事实这一要求,只要通过“认定”,其客观性就仍免不了主观化)。
4、按照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自己申请参加诉讼,也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在诉讼中,法院可以判决该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这种由法院通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做法实际上也体现了法院对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自己申请参加他人之间的诉讼,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参加与否是自己诉讼权利的处分自由。如果由法院通知,实际上是强制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就使法院起到了主动追究第三人民事责任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可能在诉讼中实际承担民事义务,因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也是当事人,实质上是诉讼请求的相对人,如果要将其追加到诉讼中来,按照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精神,也应当由原告或被告提出来。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好,民事审判实务也好都在这个方面反映了对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
5、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再审制度和程序。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当事人可以通过申诉,要求法院提起再审程序。但法律也规定,即使没有当事人的申诉,法院也可以在自己发现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起再审。也就是说,再审程序启动不存在当事人处分的问题。

⑵ 网络上的经济纠纷,法律会怎么处分

跟一般的经济纠纷一样处理,只是网络经济纠纷不好取证。
网络发生的经济纠纷多回为电子数据,其一般取证需要电答子取证。但由于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其证据的收集也较为困难,而且不是每位公民都清楚何为有效证据。所以,建议大家采用专业的取证软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⑶ 有人伪造了警官证利用证件与人谈爱产生了17万的纠纷已经立案进了看守所会产生什么处分结果。

犯罪,
伪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证件罪,

诈骗罪
判有期徒刑

⑷ 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

甲欠乙钱,乙对甲说:“不用还了”,这是乙对自己权利的一种处分。

⑸ 在民事诉讼法律中违反处分原则的情况有哪些

处分权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一项诉讼权利。学习处分原则,应当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处置的权利,既可以是实体权利,也可以是诉讼权利。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处分,是通过对诉讼权利的处分来实现的。 2.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享有处分权,法院享有审判权。处分权和审判权的关系是:处分权制约审判权,审判权监督处分权。 3.处分原则贯穿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具体体现是: (1)民事纠纷发生后,是否起诉,以及在什么范围内起诉,由当事人自行决定;(2诉讼程序开始后,原告可以变更或者放弃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也可以对原告提出反诉;(3)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请求法院调解;(4)一审判决后,可以提起上诉;(5)裁判生效后,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6)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撤回起诉、撤回上诉、撤回执行申请。

⑹ 民事纠纷可处分性什么意思

可处分性是民事纠纷中的实体和程序权利权利人可以行使或者放弃,具体表现有:
1.民事纠纷不告不理;
2.告了还可以撤诉;
3.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放弃、变更、承认诉讼请求;
4.可以与对方和解、调解;
5.可以选择是否上诉;
6.生效以后,有权申请执行,执行也可以和解;
7.对方主张的某些事实,另一方可以自认,该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
等等。

⑺ 咨询一下,如果闲鱼因纠纷处罚,如果不申诉,结果会怎么样

在咸鱼发生了纠纷被处罚。即使你申诉结果也不会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好。

⑻ 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内容

您好:
一、处分原则的内容
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即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行使或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处分原则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一)享有处分权的主体是当事人。当事人是与案件有法律上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诉讼的过程及结果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只有当事人才是处分权的享有者。
(二)当事人处分权行使的范围包括对程序利益的处分和实体利益的处分。
1、在程序方面,当事人对诉讼的进行和终结有决定权。
2、在实体方面,当事人自主决定审理的对象和范围。
二、处分原则的适用
(一)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方式,表现为积极处分和消极处分。
原告提起诉讼、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撤诉;被告承认原告的请求、提起反诉等,都是行使处分权的积极形态。一审判决后,当事人不提起上诉、执行时效期内不申请强制执行,都是对自己权利的消极处分。
(二)处分权的行使贯彻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
处分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程序的全过程,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当事人都有权处分其权利。
1.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或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2.诉讼开始后,当事人有权以撤诉的方式结束诉讼。在诉讼中,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增加诉讼请求或放弃诉讼请求;被告可以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也可以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也可以提出反诉;
3.一审的判决作出后,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启动二审程序,并确定上诉审理的范围。二审程序开始后,当事人也可以撤诉的方式终结诉讼;
4.当事人在诉讼中还可以通过和解的方式和申请法院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
5.法院作出的裁判生效后,在义务人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义务时,是否通过执行程序来加以实现,原则上也由当事人决定。
(三)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
首先,法院审判权对当事人处分权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不是当事人绝对的自由处分。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不得违背法律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法在确立处分原则的同时,还确立了国家干预制度,具体表现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实施处分权的行为进行监督,依法进行审查。例如,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应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应经人民法院审查认可,方才有效。
其次,为了使处分原则能够在民事诉讼中得到正确的贯彻和实施,人民法院首先应当明确处分原则在诉讼中的重要意义,并为当事人行使处分权提供保障。

⑼ 纪检委处理结果 分哪几种

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一条

对党员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条

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处分、组织调整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严重违纪、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

(9)纠纷处分结果扩展阅读

纪委工作职责:

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共产党员网-中国共产党章程

阅读全文

与纠纷处分结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为你许下爱的期限 浏览:734
我想发明的200字 浏览:989
动漫角色版权保护 浏览:72
密蜜直播投诉 浏览:701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
成都唐邦知识产权 浏览:7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算 浏览:898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
九台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429
网培研修成果 浏览:127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
银川工商局上班时间 浏览:666
西瓜谁发明的 浏览: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