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蓄意挑起民族纠纷定罪
刑法
第二百四十九条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㈡ 民族矛盾通俗点怎样理解
没有固有的民族矛盾!!!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不同的民族或地区的人因为不同的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产生的冲突,且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跟缓和。故而就会让在此环境下处于弱势的一方产生强烈甚至过激的反应,用来表达他们的意见跟诉求!!!而这种特定的环境,一般产生在民族大融合的初中期阶段!列如:现阶段随着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各地固有的传统的居民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主动或者被动的开始了大迁徙。在这个迁徙直到安居的过程中,会遭遇地方保护主义抵制,先进群体嘲笑排挤落后群体,生活习俗民族信仰种族观念等等各方面从冲突---认可--学习---融合 的过程!!!如何尽量让这个过程和平过渡呢?主要还是靠:1政府政策支持2各群体理解尊重3个人文化素质提升。。。。。。
㈢ 少数民族纠纷
内蒙古自治区额来尔古纳市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该市人民法院把握地区特点,着力化解少数民族矛盾纠纷,维护地区和谐稳定。今年以来,该院涉及少数民族案件调撤率高达86.3%。
在审判实践中,该院法官注重总结适合少数民族纠纷的化解机制,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当事人的生活文化习惯和心理特点,在庭前、庭中、庭后进行穿插式的沟通和调解,同时邀请少数民族地区德高望重的干部、阿訇等参与调解、执行等工作,把法律适用、民族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使当事人快速和解,也维护了民族团结。
㈣ 为什么说不能把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都归结为民族问题
矛盾纠纷属于个别问题,要分清楚。民族问题就是集体问题,那不是纠纷,那是战争了。。
㈤ 关于民族民事的民族纠纷
建议请律师到看守所会见你哥哥,介入案件。
㈥ 当国家或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发生纠纷和争端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
第一,改革,自上而下,当局者一定要做出表率。从各方面去解决矛盾,根本上要解决制度的不合理问题。譬如,教育、医疗、选举等,保证人格的平等。
第二,实行宪政,人权高于一切,人权既不是大棒更不是特色,一系列普世价值要贯穿于各项法律。
第三,从经济平等着眼,进而找内部深处的社会原因包括文化、宗教、信仰等等。
第四,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用武力去维护正义的底线,记住这是以生命的平等与尊严为标准的,超过这个范围既是非正义的,坚决打破大民族主义的堡垒。
第五,要尊重多数人的选择,更要保护少数人持有的真理,防止多数人的暴政,消灭少数人的专权。要民主更要共和!
㈦ 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都是民族问题吗
问: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员进城务工的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2000万。在城市中,一些外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因不熟悉当地的城市管理政策,与城管执法人员产生了一些纠纷。面对这些纠纷,一些执法人员不知如何是好,总担心处理不好会产生民族问题。那么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都是民族问题吗?答: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等特点。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
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与民族问题是有严格区别的。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是各民族群众在经济社会交往中发生的,往往反映比较单一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事关民族成员的个体或少部分人利益,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在实践中,不能将涉及少数民族的一般矛盾纠纷说成是民族问题,不能将偶然发生的个别事件看成是普遍存在的民族问题,不能笼统地把某个民族成员的行为等同于一个民族的整体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因具体的经济权益而引起一些矛盾和纠纷;由于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一些出版物和互联网对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反映失实,从而引发矛盾和纠纷。
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载《中国民族报》2009年10月23)日
㈧ 如何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矛盾与纠纷
(一)尽快动员部署,迅速开展工作。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及时成立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小组,尽快对该活动作出具体安排部署,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乡(镇)、村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亲自动员部署,全力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带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厚感情认真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工作部署好、组织好、落实好,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分工明确,搞好协调。要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坚持和完善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建立各有关部门配合支持的民族工作领导机制,定期研究本地民族地区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
(二)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认真负责,精心组织,做好民族团结矛盾纠纷和行政争议调解工作,集中解决排查出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必要的联席会议制度,科学整合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决突出问题,坚决防止互相推诿、各行其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制度。要把宣传发动少数民族群众作为组织开展排查调处工作的重要环节,贯穿工作的始终。要把宣传发动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深入基层、深入少数民族群众,面对面地进行宣传发动,向群众宣传开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